• 沒有找到結果。

海中的女妖講着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逼著那些行船過往的商客不得 不用蠟塞住自己的耳朵,深怕聽了那些故事以後,會忍不住跳進海裡。

延續第三節談到的「宗教文化」與「互文性」,就得談另一個影響西方文學 很重要的起源:希臘哲學。「哲學」一詞是由西方翻譯過來的,他原意是指「愛好 智慧」。 (philosophy) ⋯簡單說,哲學或者愛好智慧,在運作的時顯示三點特色:

澄清概念、設定判準、建構系統。47

每個民族都有神話,也就是用神的的故事來說明人類所需要理解的一切現象,

它的目的並不是全為了娛樂,而是為了彌補理性思考的不足。隨著人類理智的開 展,神話的侷限也就越來越明顯,從「神話走向理性」,哲學於是誕生;另一個方 向則是認為神話來自集體潛意識,往心理分析的方向走去;而在神話中發現其內 有一套具組織可以因應變化的系統,於是產生了結構主義。

希臘神話主要源自於荷馬 (Homer) 的史詩《伊里亞德》 (Iliad) 與《奧 狄塞》 (Odyssey) ,以及赫西奧 (Hesiod) 的《神譜》與《勞動與日子》48 簡單敘述希臘神話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自渾沌初開,出現了大地 (Gaea) 與深 淵 (Tartarus) ,自此演化掌管日、月、山、海等神,其寓意大都針對自然界具 有的某種力量,其後必有個神明操作。第二階段則是具有統治意志的宙斯所領導

47 傅佩榮著,《一本就通:西方哲學史》(台北市:聯經,2011 年),頁 1。

48 同上,頁 7。

34

的奧林帕斯山 (Olympus) 為主。以宙斯(天神)為主,其同胞兄妹掌管農業、

大地、祭祀、地府與海洋,宙斯的妻子天后赫拉 (Hera)。

隨之誕生的神明除了自然界的力量 (如日神阿波羅 Apollo、月神阿特米絲 Artemis ) ,也涵蓋人類社會「分工合作」職能的神 (如涵蓋戰神、智慧之神、

雅典的城邦之神的雅典娜 Athena;傳訊神赫爾美絲 Hermes 等) ,每一種職業 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守護神,使它在社會上具有正當性。宙斯雖貴為統治眾神的天 神,但也有管轄不到的例外,就是愛神阿茀洛迪特 (Aphrodite) 與命運之神摩 依拉 (Moira) 49。希臘神話故事只要有愛神與命運之神出手,無人可逃脫,亞 里斯多德曾說過,悲劇的主角是「命運」50,而其悲劇理論,對後代造成很大的影 響。關於悲劇的形式,筆者將在第肆章第三節作進一步的探討。

希 臘 宗 教 是 多 神 論 ( polytheism ) 並 顯 示 了 神 人 同 形 論

(anthropomorphism) 。神人同形論,即是把神看成人一般,神明擁有力量,又 與人形同性,所以希臘宗教直接影響了希臘人三個領域,即是:法律、戰爭與醫 學。但是講求實用的希臘宗教,性質與人的良心無關。神明之所以超越人類,不 在精神與道德,而是體力、美貌與不死。人神的關係是外在,亦即必須訴諸奉獻 犧牲、祈禱求福與占卜解惑。但是此宗教觀也許可回應一般百姓需求,卻忽略人

49 命運之神(Moira 希臘文稱作「莫雷」,拉丁文叫做「帕凱」)在天庭或人間都沒有住所,詩 人海希歐德說他們在人出生時就給人定好禍福了。他們共有三位,「紡工」克婁梭專門紡人生 的紗線;「命運分配者」拉棋西將命運指派給每一個人;不能轉身的阿愁波絲帶著「討人嫌的 剪刀」,在人死的時候把線剪斷。(愛笛絲.赫米爾敦著,宋碧雲譯,《希臘羅馬神話故事》

(台北市:志文,2012 年),頁 44)

50 同註 47,頁 79。

35

在道德與精神方面的願望,宗教與哲學都想掌握人生的意義,宗教訴諸信仰,而 哲學的方法則是理性,兩者可說方向相同而方法不同。51

簡述希臘神話與其信仰的必要性,延續第三節基督教的靈魂觀所提,主流宗 教對整體文化的影響,王爾德不可避免受到希臘神話與宗教文化的影響,人魚所 描述的世界來自希臘神話,而漁夫則是受現世的基督教影響。在上述希臘宗教性 質與人的良心、精神、道德無關,而是取決於體力、美貌與不死,這符合王爾德 在〈打魚人和他的靈魂〉裡面,人魚的設定,貌美、不死、沒有靈魂;而漁夫則 是基督的化身,必須經歷誘惑、救贖等考驗,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對文本產生 一種糾結與辯論的空間。這種神話的想像,筆者在第參章第四節講「顯」這個議 題時,將探討形式和意象構成的世界將如何利用這想像力的寶庫。

希臘哲學發源於伊奧尼亞 (Ionia) ,該地與巴比倫、埃及貿易往來頻繁,

累積了經濟資源,造就一個富人階級。富裕提升了生活素質,巴比倫的天文學與 埃及的數學拓展了富人的眼界與思考深度,加上希臘宗教中的弱勢祭司無法控制 人民思想,因此社會風氣中公開的討論逐漸取得舉足輕重的地位,導致哲學產生。

第一位希臘哲學家是泰勒斯 (Thales, 624-550 B.C.) 他認為世界是一個整體,

一直在活動與變化中,可見它有生命,於是提出「萬物的起源是水」,這是西方人 第一次用經驗所及之物說明萬物的來源。而以此為基礎後將出現水、火、風、土 等 依 四 大 元素 或 五大元 素 組 成世 界 或 者靈魂 的 理 論。 如 之 後的赫 拉 克 利 特

(Heraclitus, 544-475 B.C.) 便主張人的靈魂由火組成,且提出火來自宇宙之火 所產生的水,當火回歸於水即是死亡。而恩培多克勒 (Empedocles of Acragas,

51 同註 47,頁 6-11。

36

495-435 B.C.) 更直接主張火 (Zeus) 、氣 (Hera) 、土 (Aidoneus) 、 水 (Nestis) ,為「萬物之根」,彼此不可化約。藏傳佛教對於靈魂的組成亦同 樣以元素為基礎52,可見靈魂觀點,不分東西方,皆有相似之處。而畢達哥拉斯

(Pythagoras, 580-? B.C.) ,他則是第一個提出靈魂不死,且輪迴可轉生至其他 生物或者植物。

一、蘇格拉底(Socrates, 469-399 B.C.):滅絕、移居、真理

蘇格拉底並沒有留下任何記錄,後世認識他,主要是透過柏拉圖的對話錄。

對照之下,人還有元氣(thymos, spirit),安置在橫膈膜,人藉由它而思考即感覺。(同註 47,

頁 388)

54 語出自羅馬政治家西塞羅。柏拉圖著,呂健忠譯,《蘇格拉底之死:柏拉圖作品選譯》(台北 市:書林,2002 年),頁 1。

55 同註 47,頁 52-54。

37

二、柏拉圖(Plato, 427-347 B.C.):客觀恆存之物與理型

56

柏拉圖初期受蘇格拉底的影響,過渡時期開始探討有關靈魂與回憶的《美諾》、

38

的,如以柏拉圖理型的理論,肯定「善的理型」,就可補足前兩者論述的不足,如 果漁人的愛是一種善,神父的宗教終極意義也是善,那其實可以知道王爾德在這 篇故事中,並非肯定愛或靈魂誰重要,而是在背後萬物美善與價值的來源,是有 一理型的存在。

三、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32 B.C.) :靈魂為動物生命法

(inseparability) 。比如眼睛是一個獨立生物,則視覺就是眼的靈魂。亞里斯多 德認為,靈魂與功能(即肉體)不可分,而離開功能的形式是無意義的。他的結

39

肉體是否為一體是十分荒謬的。正如鋒利不等於斧頭。不過靈魂如肉體一樣是真 實的,正如同鋒利與斧頭都同樣是真實的。60

如果依照亞里斯多德的概念,〈打魚人和他的靈魂〉中,靈魂分離後,正在 進行的旅行時間中,那時後漁夫的存在是虛無 (nothing) ,而事實也是。在靈 魂離開漁夫的兩年中,漁夫只留下「愛才是最好」這句話之外,並沒有任何的進 展。而靈魂的經歷,講述給漁夫聽,則是功能與形式的合體,最終得到那些經驗 的是兩者共同所有,那些良善與邪惡,離開肉體後並不存在真正價值(可投射到 影子在離開漁夫後所有作為他都不會感覺不安與愧疚,此時的價值王爾德用「心」

這個形式代替),即便縫合後最後導致悲劇的誕生。而對於悲劇亞里斯多德也有其 獨特見解,他認為悲劇最重要的是:目的在於淨化「憐憫與恐懼」的情緒。而「淨 化」的性質,則是兼顧治療與解脫。61

60 同註 55,29-38 頁。

61 同註 47,頁 7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