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文獻主要探討分三個部分說明:一、關於靈魂的專書:主要就科學、宗 教、哲學與心理學。二、文本分析:將採用伊塔羅‧卡爾維諾著《給下一輪太平 盛世的備忘錄》為主要分析依據。三、情感的分析:以羅蘭‧巴特著《戀人絮語》

為理論基礎。

一、作者與文本:

(一) 作者:

奧斯卡.王爾德 (Oscar Wilde 1854.10.16-1900.11.30) ,全名奧斯卡.芬 葛.歐佛雷泰.威爾斯.王爾德 (Oscar Fingal O’Flahertie Wills Wilde)。出生在 愛爾蘭都柏林,排行次子。

父親威廉.王爾德 (William Wilde) 爵士為著名外科醫生,母親珍.懷爾 德 (Jane Wilde) 是一位詩人與作家。1884 年與康斯坦斯.勞埃德女士 (Constance Lloyd) 結為夫妻,兩個兒子西里爾 (Cyril) 與維維恩 (Vyvyan) 亦分别在 1885 年與 1886 年出生。

(二) 作品:

1. 1878《拉溫納》王爾德第一本出版品 2. 1880《薇拉》第一部劇作

3. 1883《帕杜亞公爵夫人》

4. 1888《快樂王子》與其他故事

5. 1891《石榴屋》、《撒維爾勳爵的罪行與其他故事》、《意圖》、《格雷的畫 像》

11

6. 1892《溫夫人的扇子》、《莎樂美》

7. 1893《微不足道的女人》、《人面獅身像》

8. 1895《理想丈夫》、《不可兒戲》同年入獄 9. 1896-97《獄中書》

10. 1897《里丁監獄之歌》

本論文主要探討王爾德於 1891 年出版《石榴屋》中收錄〈打魚人和他的靈 魂〉與《格雷的畫像》為主。

(三) 文本架構:

〈打魚人和他的靈魂〉文本以人魚和漁夫為主角,經過漁夫的抉擇分裂成為 影子(靈魂)與漁夫(本體),以兩者分裂、縫合為故事主軸。從中衍生出神父(代 表宗教)與女巫(代表慾望自主)跟靈魂(人世的價值觀)三條副線,交織成一 篇歷時六年的童話故事。

文本架構圖

12

文本涵蓋範圍

靈魂的 Discovery·王爾德的馬可波羅遊記

二、關於靈魂的專書:

(四) 《靈魂有多重?歷史上最搞怪的實驗》:

此書指出真正的科學就是檢查自己相信的事情是否符合現實,而這個過程常 常牽涉到很精確的度量重量。對於未知的懷疑是有一定的步驟去檢驗與驗證,也 提出很多現象是現代科學無法解釋的。但是在實驗中卻可肯定某種事實卻無法被 證明的存在,靈魂就是。本書從醫學入手,藉由人死亡的瞬間重量的變化探討到

13

宇宙物質的組成,而其間與靈魂描述有不可思議的雷同之處。提供筆者對於靈魂 探討的入口。

(五) 《正信的佛教》、《佛教的重要名詞解說》、《西藏生死書》:

以上三本提供筆者佛教對於靈魂與教意的基本概念。佛教相信宇宙與生命的 原素都是永恆。前者物質不滅、後者精神不滅。但是宇宙與生命的流轉變化都是 眾生所造的「業力」的結果。

裡面有三個很關鍵的觀念「空」、「我」與「業力」。分別代表無、有、與行 為。正信的佛教並不接受一套靈魂的觀念,但也非唯物論。佛教用「識」做為貫 穿生命之流的主體,但是最終目的是靠修持斷絕識進入空,不受生死之配,而能 自在於生死之中。這些概念,筆者會在第貳章做更進一步的解釋探討。這跟我們 傳統印象中的佛教講輪迴不滅有著根本上的差異,這提供筆者另一種思考,假如 行為都是因緣聚合即生,因緣分散及滅,那故事的產生就如同米蘭‧昆德拉在《生 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提到主角的相遇只是一連串的碰巧,假定主角的愛情只能如 此,那沒有它 (指愛情) 的話,我們的生活也將不復如此。那由輕盈組成的最後 也會變成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故事就建構在那些因緣流轉下產生靈魂的重量。

(六) 《加爾文神學》、《聖神論》、《基督教知識百問》:

以上三本提供筆者對於基督教闡述靈魂的基本概念。三位一體是基督教的基 本教義。聖父、聖子與聖靈。上帝只有一個,但包含三個位格。這三者不是三個 神,又非只有一位,是同具一個本體的獨一真神。

14

而基督教為什麼會特別提出來?因為王爾德生長在基督教文化充斥的社會,其行 為不可能不受到宗教的影響。在榮格晚期沉浸在鍊金術相關研究指出,基督的誕 生與占星術巧妙的關連。基督誕生時伯利恆星出現,它並不是一顆星,而是土星 和木星不尋常的三角結合關係所形成的光體。這顆星的三角形象後來人格化為三 個智者的代表,代表猶太人 (土星) 的國王 (木星) 到來的先驅,也就是進入占星 術中的雙魚座的新時代。在這個新時代裡面,「魚」被用做基督的稱呼和象徵,也 就是「變成人」的上帝。基督自稱我使自己成為人類的漁夫,生而為魚,並收漁 人為徒。這跟王爾德將〈打魚人和他的靈魂〉一文的主角設定成漁夫,是出於巧 合還是有意的安排?

(七) 《簡析榮格》、《莊子》、《我思故我在》、《寶寶也是哲學家》、

《輪迴與轉生 ——死後世界的探究》、《靈魂筆記》:

以上專書就心理學、哲學來探討靈魂這個概念。哲學對靈魂的探討可追溯到 柏拉圖 (Plato, 427-347 B.C.) ,而後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 384-332 B.C.) 的

《論靈魂》 ( De Anima ) 更替之後的哲學思考提供了重要參考。這部分試著從心 理學的潛意識與哲學思考靈魂存在的本質與可能性,並與《莊子》做一東西方哲 學的比較。《輪迴與轉生——死後世界的探究》則是東西方不約而同,將靈魂詮釋 成為肉身死去的一種延伸,藉由轉世、還魂、降靈與通靈,連結不同時空卻一直 存在的靈。這呼應到前面科學上所提的質量不滅與宗教上靈魂的概念,但卻也產 生觀念上的衝突與矛盾。這部分會在第貳章做詳細的解析。《靈魂筆記》則是從哲 學、性靈、神學甚至鍊金術,提供了更大範圍關於靈魂一詞的參考,可供筆者做 文獻上的延伸跟探討。

15

三、敘述中的故事─文本分析:

(一) 《愛,要不要靈魂:生命中最大的交易》、《眾神寵愛的天才:

王爾德童話全集》 、 《一個唯美主義者的遺言》 、 《格雷的畫像》:

以王爾德著,《愛,要不要靈魂:生命中最大的交易》中〈打魚人和他的靈 魂〉為主要分析文本。並介紹王爾德其他童話著作與特性。並以《格雷的畫像》

做為文本的延伸詮釋。

(二) 《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

作為文本分析主要論述依據,並以《浮世德博士》加強靈魂交易這部分的觀 點探討。

四、生命中不可逃脫之重─戀人絮語:

(一) 《戀人絮語》:

一篇戀人絮語就是由慾望、想像和心跡表白所交織而成。4這部分就文本本身,

去除話者的本體,藉由情境解構愛情中的行為。戀人絮語可以解釋成文本內隱含 的動機,〈打魚人和他的靈魂〉的本質是靈魂,而促成行動的卻是愛情。筆者將藉 由《戀人絮語》來深入探討靈魂與愛情的關係。

4 羅蘭.巴特著,汪耀進、武配榮譯,《戀人絮語》(台北市:桂冠,1994),頁 2。

16

第貳章 靈魂的重量

年輕的漁夫說:「靈魂看不見,也摸不著,我又不認識它。它對我有什麼 用?」

我們依賴著身體的五感,用眼看、鼻聞、舌嚐、耳聽、膚觸,建立一個屬於

「有」的物質世界。但隱約之中,我們感覺到一個「無」的世界支配著感官運作 後的結果。看見美醜、嗅到香臭、嚐五味、聽五音、接觸到冷熱痛壓,這感覺是 什麼?進而觀照到,人為什麼會動?思想何來?記憶何去?這看不見的一半遂變 成了一種神話般的存在。這種存在的問題深深的困惑了人類。

身體的演化藉由繁殖得到存續,但是思想會因為個體的死亡而消佚,人類必 須依靠文字或者口語將這種經驗傳承。死亡似乎是肉體活動的終結,但是支配肉 體行動作出判斷準則的似乎又不是肉體本身,那到底是什麼?於是在不同種族與 區域對這種狀況都各自演繹出一套說法,我們通稱這看不到的存在為「靈魂」。

對於靈魂這個議題,從有人類到現在,依舊無法有一個的定義,我們太依賴 感官的判斷,在現世看不到的便會質疑他的存在。王爾德〈打魚人和他的靈魂〉

這篇童話裡面,便直指這種矛盾的存在。漁人認為看不見、摸不著,便否認靈魂 的存在,但是他對愛的執著與體驗是從何而來?神父則代表一種宗教形式,靈魂 高貴無法以物質世界等價交換,但靈魂的價值是什麼卻不得而知。商人完全以物 質等價換算出所有物質應俱有的值。小美人魚代表美與愛,可是她卻沒有靈魂。

17

那靈魂到底是什麼?

分析心理學之父榮格(C. G. Jung)所說:「古人的心智功能和我們是一樣的,

所差異的不過是基本的假設而已」,在同樣的前提假設(靈魂存在)下,很多古老 民族或原始民族也都產生了類似的靈魂信仰結構及體系。1就結構面來說,幾乎所 有的民族,都認為人是由靈魂和肉體兩部分所組成,而且在「人」與「鬼」、「人 間」與「冥界」間存在著如下的二元對比關係:陰/陽;白天/黑夜;人間/冥 界;人/鬼。王溢嘉在《不安的魂魄》中指出:

「用結構主義心理學家皮亞傑 (J. Piaget, 1896-1980) 的話來說,這是

「知識的結構在反應心靈的結構」。李維史陀 (C. Levi-Strauss,

1908-2009) 則認為「靈魂信仰的普同結構乃是來自人腦的普同結構」。

在自然層面出現的二元對比結構跟在靈魂層面所出現的二元對比結構,

乃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人類共同思維結果,也是人腦所具有的

「內在邏輯性」的外顯。2

我們對靈魂有兩種最常見的看法,一是科學的(即,靈魂是物質),另一是 精神的(即,靈魂是想像)。這種分裂的看法,早在希臘時期就出現了。他同時表 示:「靈魂的假設:不同的前提假設、反應了不同的生命力場。3」佛教與基督教

1 王溢嘉著,《不安的魂魄》(台北縣中和市:野鵝,1997 年),頁 55。

2 同註 1,頁 55-56。

3 同註 1,頁 60。

18

19

相信的事情是否符合現實。8於是科學家假設靈魂存在或不存在,便會導致兩種完 全不同的結果。另一個便是哲學。早在希臘時期,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便對靈魂 提出不同的看法。靈魂是可被測量的物質還是只能透過描述形容的情感?靈魂徂 存在於生命誕生前或誕生後?生命死亡後靈魂還存在嗎?種種疑問,困惑了人們 幾千年。而之後理論導向一種能量的存在,居然與科學不謀而合,這在後面筆者 都會提出探討。

如果科學是表象,那心理學就是人類的深層意識。榮格透過原型解釋「所有 人共有的同一精神結構」如何構成「人類古代遺跡」,而在這潛意識的架構下,東 西方的神話傳說與靈魂體系,竟然有不可思議的相似。李維史陀曾說:「人類文化 的普同性只存在於結構的層次,而從未存在於表象的層次」。9反應在各民族靈魂

如果科學是表象,那心理學就是人類的深層意識。榮格透過原型解釋「所有 人共有的同一精神結構」如何構成「人類古代遺跡」,而在這潛意識的架構下,東 西方的神話傳說與靈魂體系,竟然有不可思議的相似。李維史陀曾說:「人類文化 的普同性只存在於結構的層次,而從未存在於表象的層次」。9反應在各民族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