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靈魂對他說:「你若是真要趕我走,那麼請給我一顆心吧,這個世界如此 殘酷,你必須將自己的心給我。」

愛爾蘭籍文學家王爾德 (Oscar Wilde, 1854-1900) 原只為他兩位兒子講述 床邊故事,卻不經意地創作出九篇不可思議的童話,替兒童文學留下瑰麗的一章。

異國情調與宗教色彩,可說是王爾德童話的兩大特色。但他創作的文中並沒有教 條式的說教,甚至有些文中出現了令人弔詭的價值觀,吸引了我的好奇。

在〈打魚人和他的靈魂〉這篇故事,更直接挑戰了種種價值界線。商人的靈 魂無用論,對神父而言卻是世界最寶貴的東西,即使在愛面前也無可比擬。

但這就出現了幾個問題:我們如何分辨善惡與愛?如果靈魂不是另一個自己,

那最後上天堂與下地獄是依據什麼?宗教的善是以經典規範的條文還是出自人心 的行為?宗教依循的是行為規矩還是善惡觀念?王爾德在文中,用很輕盈的手法,

透過宗教的儀式與繁複的異國情調,將道德判斷、生與死、靈與肉等沉重議題輕 輕帶過。

王爾德的〈打魚人和他的靈魂〉一文中,提到了幾個很有趣的問題。人究竟 需不需要靈魂?而靈魂是另一個自己還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人跟靈魂之間隔著一

2

3

個實驗忠實的記錄了人死去前後的體重變化,這個失去的重量是否可等同於靈 魂?

但更精確的說,麥克道格醫生的實驗數據中並沒有區別重量與質量。這導致 了我另一個更有趣的想法。科學一路發展,將人體分解至最小的 DNA (去氧核醣 核酸) ,企圖解開人體最複雜的秘密,但是至今我們卻無法得知質量是什麼。在 牛頓之後,科學家就很明白重量與質量的差別。質量是指物體固有的特性,和它 在哪裡無關;重量則是物體在重力場中所受到的向下拉力。簡單說就是同質量物 體,在月球與地球上的重量是不同的,因為月球與地球的引力並不相同。而神奇 的是至今我們並無法得知質量到底是什麼東西。目前最普遍的說法是虛空充滿一 種叫做希格斯波色子 (Higgs boson) 的粒子,它是一種虛粒子,任何其它粒子靠 近它的時候,它會表現 (或轉變) 成其它粒子的質量特性。但是希格斯波色子本 身卻很難描述。而這種特性跟靈魂的描述則有驚人的相似處。例如:「空」是佛教 的根本,否定恆久不變,但是空中產生「我」2,就如同希格斯波色子在虛空中不 具備任何特性,直到接觸到旁邊的粒子轉變成具體的質量,靈魂有了具體的情緒 之後才產生了人的種種行為。宗教上描述去除人世間的慾望後單純的本性與藝術 的本質,也都具備有這樣的特質。純粹而具有能量的存在。

當然,生命與靈魂這個議題,不意外的出現在科學、醫學、宗教與哲學上。基督 教靈與魂觀點的演進與佛教就輪迴與業本身的關連,在東西方都有截然不同的看 法。哲學上亦然。笛卡兒 (

René Descartes)

認為靈魂是自身存在,並藉思想存

2 我,原指印度宗教或哲學中所述之其體常一,能自在作用的個人或宇宙,在梵文的原意為「氣 息」,後來轉成「靈魂」及「我」。佛法中說的「我」,具有恆常不變,能自在主宰的涵意。

全佛編輯部,《佛教的重要名詞解說》,(台北市: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頁 375。

4

在,其靈魂就是思想。傳統哲學認為靈魂是身體的形式,而笛卡兒卻說靈魂單獨 時已是一個完全的實體,身體對它而言只是一個附屬或偶有之物。無獨有偶,莊 子在其著作《莊子》「山木」裡面提到:「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 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3莊 子提出一種假設,他假設人真正的存在可能不是在這個地球上,而是背後有更大 的世界,順時變化,寄心於未曾有物之先,人就可不被物所累。筆者依此假設那 個未曾有物之先是指另一個屬靈的世界,如我們肯定了另一個世界的存在,現世 的形態就只是一種投射,順時變化,顯現如神龍或者隱晦如蟲蛇都不能損及我們 的價值,如此才能還與靈魂自由,不被世間的「物」所困住、牽累。這裡的「物」, 泛指各種制度與價值觀。

回到文本本身,在伊塔羅‧卡爾維諾 (Italo Cavino, 1923-1985) 《給下一 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的第一講稿中,提到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 1929-)

的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發現,我們所選擇並珍視生命中每一樣輕盈的 事物,不久就會顯現出它真實的重量,令人無法承受。而只有靠智慧才能躲避這 樣的判決。看似命運註定的相逢有可能只是一連串的巧合促成。生命存在的沉重 必須以輕盈的態式來承擔。同樣的,王爾德〈打魚人和他的靈魂〉看似是打魚人 對靈魂與愛情二選一的選擇題,很單純也很輕盈,卻隱含了人生的四大價值觀:

財富、智慧、慾望、愛的思索與辯論。這讓我好奇,王爾德在枝節橫生的故事情 節裡,又用了哪些手法來闡明王爾德的價值觀?進而創造出獨特的文學價值?在

3 或如神龍現露,或如蟲蛇隱伏。順時變化,永不偏滯專於一物。或屈或伸,以天地中和之道為 度量。寄心於未曾有物之先。主宰物而不被物所拘泥。怎會受物的累呢?(翻譯取自:莊子著,

葉王麟編註,《莊子讀本》(台南市:大夏,1983 年),頁 149)

5

〈打魚人和他的靈魂〉出版後,王爾德接著出版一本當時驚世駭俗的著作《格雷 的畫像》,裡面又再次闡述他對靈魂跟美學與倫理的多重意義。兩文相互比照,

亦有可思考之處。

然在〈打魚人和他的靈魂〉一文中,打魚人對於人魚的愛戀與女巫對打魚人 的渴求,到文章最後影子誘惑打魚人離開海邊跟回歸,都牽涉到一個問題,「愛」

或者是說「愛情」,究竟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判斷。羅蘭‧巴特 (Roland Barthes, 1915-1980) 所著《戀人絮語》,用解構的方式,將愛情分解成語言與行為。如 果是羅蘭‧巴特又會如何解構〈打魚人和他的靈魂〉這篇文章?而這問題又回應 到上面,假設靈魂是個純粹的個體,那依附在上面的情緒與行為就是構成人在這 個世上的活動反應。那《戀人絮語》將是情緒與行為的最佳註腳。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