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研究問題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研究問題

一、在工作中體會到愛滋助人者的重要性

愛滋助人工作者,就像是愛滋感染者在生命激流中唯一的浮木。研究者在某 次的例行工作中,體會到了愛滋助人者對感染者來說有多麼重要。還記得在工作 剛滿三、四個月時,有位身體狀況非常糟糕的愛滋感染者來到機構尋求協助,當 時研究者二話不說地陪同這位感染者到醫院就醫,而在陪同就醫的過程中,這位 感染者道出他的生命故事,且詢問了研究者是否可以將聯絡方式貼在他的健保卡 背面,他表示因為擔心自己在沒有人知道的情況下突然離開人世,並且也擔心家 人得知自己的感染身分,所以希望如果真的突然離開世間時,可以由研究者協助 處理後事。研究者在這幾年的服務過程中,常常碰到愛滋感染者在得知自己感染 後,並非是思考如何讓自己好起來,而是思考該如何避免感染身分曝光。研究者 認為,對一個正在努力和疾病對抗卻又總是擔心身分曝光的病人來說,唯一可以 讓他們信任且願意訴說生命故事的人,只有那些在第一線提供服務的愛滋助人工 作者。

二、在課堂上遇見關懷倫理學

研究者在碩二時接觸到關懷倫理學,因為喜歡關懷倫理學中探索雙方在關 懷關係中的互動模式,決定以關懷倫理學作為理論基礎,思考在愛滋助人工作 上專業服務的意義。

Noddings 認為人類從一出生便進入到了一個關係網絡,在整個成長的過程中 無法擺脫外界環境對自我的影響。為此,她以道德情感和關係做為出發點提出了 關懷倫理學,認為關懷是源自於人最深處的情感,而自然關懷的情感又根植於關 係之中(莊慶信,2009)。Noddings(1992/2003)曾提到如果我們將自我至於關係 中來理解,那麼個體的自我就更不容易從它所處的各種關係中分離出去。因此,

18

她認為即便人們可能在認知到關係的義務時感受到苦悶,但若能在關係中勇於面 對,便會因為體認到自我的價值及關懷的可能性而感到喜悅(方志華,2004)。 在關懷關係裡,Noddings(1984/2014)認為將主體分為關懷者及被關懷者,

雙方會因為關懷情意的交流產生一些改變,她引用了 Mayeroff 的觀點提到,最有 意義的關係是幫助他人成長和自我實現。在關懷關係中,當關懷者全神貫注、設 身處地為受關懷者著想,且被關懷者也接收,並給予關懷者一個肯定的回饋時,

雙方就會因為這樣的關懷關係有了被接納、被滿足的感受。關懷者會因為這樣的 經驗,看見自己關懷實踐的能力,肯定自我的價值,被關懷者也因為關懷者的關 懷行為得以成長改變。不過 Noddings 也提到沒有人可以保證每一次的關懷關係 都會成功,但是當關懷者及被關懷者都共同為關懷關係努力時,便可以增進雙方 的道德承諾,一同朝著理想的道德與幸福生活前進(游惠瑜,2017)。

Noddings(1984/2014)提到實踐道德教育的工作者,不局限於學校裡的老師,

還包含家庭中的父母、社會上的警政單位、社會福利單位等,因此她藉由關懷倫 理學的觀點提出四個重要概念:身教(modeling)、對話(dialogue)、練習(practice)、 肯定(confirmation)。她認為若學生曾經經歷過一段美好的關懷關係,未來這個受 關懷的美好感受和經驗將成為關懷他人的動力,因此她提出身為一個老師,應該 要 將 關懷 內化 至 生活當 中 ,完 全體 現 一個關 懷 者的 角色 。 此外, Noddings

(1984/2014)也提到關懷對話是建立在開放的、信任的、合作的關係之中,因為 當對話展開時,人與人可以完全接納、深入探索,使得關懷者可以進一步了解受 關懷者的處境,並且藉由受關懷者的回應得知自己可以如何調整,以便更適當的 去關懷、照顧受關懷者(游惠瑜,2005)。

儘管關懷倫理學是源自於女性的生活經驗,然而 Noddings 認為教育者應該 不分性別地提供學習者實踐關懷他人的機會,讓學習者透過與受關懷者相遇,感 受到「我必須」關懷他人的情感。游惠瑜(2005)也提到,如果想要培養能夠關 懷他人的成人,就要讓學習者練習對他人施予關懷,才能增進他們的關懷能力,

19

因此當學習者在實踐關懷行為時,Noddings 認為肯定可以使得學習者有更清楚的 理想圖像(引自廖修寬,2013),所以 Noddings 特別強調在關懷關係中,關懷者 在對學習者有足夠的了解後,可以依照實際的狀況給予學習者肯定。簡而言之,

關懷倫理學的教育觀點為:在關懷關係中,關懷者(教學者)及受關懷者(學習 者)雙方皆互為主體,因此當受關懷者接收到關懷者給予的肯定時,會更清楚地 看見自我道德理想的圖像;而當關懷者接收到來自受關懷者的肯定時,則能增強 自己在這段關懷關係中的關懷情意。

三、在生活中實踐關懷倫理學

為了更進一步了解愛滋助人者如何在工作中實踐關懷倫理,研究者除了反思 過去在工作中與愛滋感染者的相處經驗,也在碩二時依循關懷倫理學的原則,設 計了一套愛滋病防治宣導的教案,希望透過實際的執行體會助人歷程中的感受。

基本上,Noddings 否定以既定原則來要求學生遵守道德規範,她從關懷倫理 學出發,認為最適切的道德教育是老師以身作則地在關係中實踐關懷,讓學生在 體會受關懷的美好經驗後,啟發心中的道德情意,自願的進而向他人付出關懷。

研究者因為工作關係有機會到偏鄉學校與師生交流愛滋的知識,並且在時間 較充裕的課堂上,慢慢和聽眾找到彼此的共通點,創造彼此的關懷關係。雖然當 研究者試著與對方靠近時會感到彆扭不適,但這兩堂課卻因為學生們及老師的積 極回應,降低了研究者心中的不安,而研究者也在課程中,透過關懷倫理學的四 種道德教育方法分享愛滋病的知識,融入了身教、對話、練習和肯定四種方式。

在此次的課程中對話的主體有:愛滋知識分享者(關懷者)、愛滋資訊接收 者(受關懷者)及愛滋感染者(等待受關懷者)。當民眾對於愛滋病的知識停留 在它是一個有傳染性且不可治癒的疾病時,資訊分享者可以藉由對話的方式釐清 這些過時的資訊,降低聽眾對於愛滋病的恐懼及焦慮。而當雙方開啟了對話時,

20

資訊分享者得以在確認資訊接收者對愛滋病的知識及態度後,拋出「練習」關懷 的機會,讓資訊接受者有機會和愛滋感染者互動。

在練習關懷的橋段中,研究者選擇了「愛滋感染者社會對話試驗平台」作為 媒介,讓學生及老師可以實際的與愛滋感染者互動。在對學生宣導的課堂上,研 究者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今天有一個愛滋感染者出現在你面前,你會怎麼和 他互動?」兩位六年級的小女生主動的分享「我會想要問他,感染愛滋病之後是 否有影響到自己的自信心?」「你感染愛滋病之後,是否曾經被霸凌、欺負過?

情緒還好嗎,我可以怎麼協助你?」。而靦腆的三年級小男生則是說:「我是否 可以跟你繼續玩球呢?」「你最近工作上還好嗎?」。在教師研習的課堂上,研 究者讓老師閱讀愛滋感染的故事,並回答三個問題「你覺得故事主角的工作/興趣 是什麼?」、「你認為他的感染年資為多少?」、「請用三個形容詞來形容這位 愛滋感染者的聲音」。當老師們寫出自己心中的答案時,研究者再藉由網站上資 訊提供正解。整個教學的過程中,研究者發現老師們的確因為這三個問題,開始 產生對愛滋感染者的好奇,逐漸藉由文字及照片拼湊出對愛滋感染者的圖像。

經過兩天關懷倫理學的實際操作,研究者認為在對話和練習的過程中,受關 懷者容易因為對議題的不了解而有錯誤的理解與回應,因此關懷者需要在關係中 找到一個可以肯認對方的著力點,並且在給予肯定的回應後,試著釐清受關懷者 腦海中錯誤的資訊。不過,Noddings 也提到關懷倫理學的肯定,並非是漫無目的 全然包容,而是在全神貫注及設身處地時接納對方,讓受關懷者在接收到肯定時,

更清楚地看見現實狀況,以進而朝自我道德理想的圖像邁進。

除了宣導的經驗,研究者在協助感染者賦歸社會時,也感受到關懷關係的力 量。研究者成為助人者的初期,常會因為並非助人專業背景出身而感到自卑,甚 至會擔心自己專業度不足而影響到案主的賦歸歷程。然而直到有位愛滋感染者向 研究者表示:「比起受過專業訓練的助人者,我覺得與你的互動更加自在」。研究 者才發現:助人者最重要的是在關懷關係中,協助服務對象賦歸社會。

21

四、實踐關懷倫理學後的疑惑

(一)愛滋助人工作者如何與愛滋感染者建立關懷關係,並在關懷關係中實踐關 懷倫理學?

在關懷倫理學觀點中,人從一出生便處在一種關係之中,若一個人在生活中 感到孤單,便可能因為自我疏離或環境阻礙了他與外界連結的自由。愛滋感染者 在疾病適應的歷程中,除了需要忍受因為服用抗病毒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也可 能因無法接納自身疾病而與自我關係疏離,甚至還需要抵禦外界社會對愛滋病的 偏見歧視而斷裂了與外在的連結。因此愛滋助人者會藉由與愛滋感染者建立關懷 關係,從中陪伴他們面對自己感染者的身分,並且學習如何抵禦外界的不友善言

在關懷倫理學觀點中,人從一出生便處在一種關係之中,若一個人在生活中 感到孤單,便可能因為自我疏離或環境阻礙了他與外界連結的自由。愛滋感染者 在疾病適應的歷程中,除了需要忍受因為服用抗病毒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也可 能因無法接納自身疾病而與自我關係疏離,甚至還需要抵禦外界社會對愛滋病的 偏見歧視而斷裂了與外在的連結。因此愛滋助人者會藉由與愛滋感染者建立關懷 關係,從中陪伴他們面對自己感染者的身分,並且學習如何抵禦外界的不友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