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

第一章 緒論

2017 年春,濕冷的空氣讓台北顯得更加孤寂。研究者在陌生的國度中,選擇 踏入了一個新的工作領域,進入了一個愛滋友善的社福機構,協助一般民眾做愛 滋篩檢,並陪伴初期感染的愛滋感染者做疾病適應及心理輔導。即便當時研究者 並沒有受過專業的助人工作者的訓練,卻也曾經在服務案主的過程中,被對方透 露出研究者的行為能展現出一個助人者高度關懷的樣態,因此研究者從 2017 年 初至今,一直懷著好奇的心,希望有機會了解愛滋助人工作者是如何在助人者及 受助者間的關懷關係傳遞溫暖,並且陪伴愛滋感染者經歷疾病適應、抵禦社會污 名,並從內在長出自我力量。

第一節 研究緣起 壹、愛滋病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研究者第一個接觸到的愛滋感染者,是在正式上工後所遇到的一位就學中的 年輕男孩,這位男孩當時背著畫架走進中心,請研究者幫他做愛滋病的快速篩檢。

當時機構所設定的愛滋病的快篩檢流程,一開始會請對方填寫匿名的問卷,

內容大概是有沒有固定性伴侶以及簡單的性知識調查,用意是為了讓助人工作者 看見民眾缺乏的愛滋資訊後進而給予正確的觀念。通常助人工作者在等待民眾填 寫問卷的同時,會試著和對方聊天以減緩其心理壓力。而從那天的談話中,研究 者得知這位男孩已經持續發燒一陣子,也感受到喉嚨有點不舒服,儘管有到診所 看醫生並按照醫囑服藥卻也沒有好轉,因此這位男孩開始懷疑自己可能感染到了 愛滋病毒。

當身為工作者的研究者聽到小男孩這樣推論時,非常的不以為然,因為即便 參加了不少愛滋病的宣導講座,但是卻從未真正接觸過愛滋感染者。因此對研究 者來說愛滋感染者「應該」不會這麼輕易地出現在現實生活中,所以當聽完小男 孩擔憂後研究者對他說:「唉唷!愛滋病不會這麼容易感染啦,應該是台北天氣

2

常下雨所以讓你身體不舒服啦,別緊張。」然而,當研究者說完這一席話後,愛 滋篩檢的試紙上漸漸地浮出兩條線,也告知著研究者眼前這位男孩疑似是一位愛 滋感染者。

看見結果的研究者,一開始是驚訝、錯愕,爾後則是在心中升起滿滿的內疚 感。錯愕的感受是因為沒想到這位看起來與常人一樣的男孩,竟然會是一位愛滋 感染者;內疚則是因為自知在感染者面前,說了這麼多無知的話語,不僅沒有提 供他需要的精神支持,還使小男孩感到更加的自卑、無助。

在那天之後,研究者體會到「愛滋病對般民眾來說是一個最熟悉的陌生人」, 雖然我們從小到大都曾聽過愛滋病防治宣導,甚至對愛滋病毒的傳染途徑也都非 常熟悉,然而我們卻都覺只有那些性氾濫、毒癮者、同性戀才有可能感染到愛滋 病,甚至覺得愛滋感染者應該都像教科書上的圖片一樣,只能病懨懨的躺在床上 等待死亡。而研究者在踏進愛滋領域服務後,發現過去的觀念幾近全盤皆錯,因 此深知自己身為社會教育背景的助人工作者,必須好好的學習愛滋知識,並且在 工作及個人生活中,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傳遞正確的愛滋知識。

貳、家人對愛滋助人者工作的擔憂及不諒解

經過小男孩的事件後,研究者開始研讀愛滋相關資訊,從網路上的資訊蒐集 到參與各大愛滋友善單位所開設的團體或工作坊,從中獲取了許多愛滋的正確知 識,並漸漸地累積起在愛滋領域中服務的熱情。然而服務熱情的上升並沒有持續 多久,當研究者被父母親詢問在台北工作的內容時,研究者碰到第一個兩難困境。

當父母親知道研究者的工作是服務愛滋感染者時,多次的明示、暗示希望研 究者可以再回到教育類型的工作,或者是轉換跑道服務其他的弱勢族群。儘管研 究者一再的向父母親解釋在愛滋領域工作,並非是讓自己暴露於高風險的情境中,

甚至也近一步的邀請他們到工作的場域參訪,但最終他們對於研究者的工作還是 感到擔憂。不過皇天不負苦心人,就在研究者持續和父母親的溝通協商後,雙方

3

達成了一個假性共識:父母親同意讓研究者繼續在愛滋領域服務,但工作的內容 僅限於愛滋病防治宣導,對於直接服務,則是要盡可能地避免與愛滋感染者接觸。

但研究者在實際的工作中仍繼續從事原本的工作內容。

雖然研究者對於這樣的假性共識感到非常的不能諒解,但是也因此開始好奇 其他愛滋助人工作者是否也曾面臨這樣的兩難處境。就在簡單的詢問身邊的愛滋 助人者後,研究者發現有部分的愛滋助人者曾被家人反對其工作內容,甚至被家 人直接要求轉換工作跑道,使得不僅愛滋感染者需要承擔外界對愛滋病的誤解及 歧視,甚至連同愛滋助人者也會受到社會大眾對愛滋病偏見、污名歧視的影響。

參、被服務的對象誤解

愛滋助人工作者除了需要承接家人的情緒,常常也需要面對來自外界的好奇 和誤解。研究者曾因為膚色的關係,多次在工作中被服務對象誤認為是愛滋感染 者或毒品的使用者。

在一個工作日的午後,一個年約三十歲出頭的男性來到了機構做愛滋篩檢。

在協助檢測的過程中,這位男性與研究者一來一往的說說笑笑,一點也沒有緊張 擔憂的情緒。當這位男性在等待篩檢結果時,他開始對研究者在愛滋領域服務的 動機產生好奇:「欸!想請問你為什麼要來這邊工作呢?」研究者回答:「因為剛 上台北時找不到教職,碰巧因為參訪有機會認識愛滋機構,所以就抱持著工作的 心態進入到愛滋領域服務啦!」他聽完研究者的回答後點了點頭表示:「其實你 可以直說啦,我這個人很開放的。」研究者愣了一下,不解的問「說什麼呢?」

他義正嚴詞的說:「因為通常來這邊工作的都是愛滋感染者阿!一般人不會想來 這邊工作啦,大家都馬很害怕遇到愛滋感染者。」研究者當下聽到這樣的回應時,

並沒有感到不舒服,反而是好奇對方想法的依據,而這位男子解釋:「因為你身 上的味道好像是愛滋感染者長期服藥後所散發出來的藥味阿!」在聽完這位民眾 的解釋後,雖然研究者表示是身體乳液的味道,然而他卻堅定認為「只有愛滋感

4

染者才會願意主動接觸愛滋領域的工作」。經歷過這個事件後,研究者再次感到 社會大眾對愛滋的刻板印象,真的會影響到愛滋助人者的工作。

肆、助人工作者身分與自我既定認知的拉扯

當研究者在愛滋領域服務滿一年時,雖然在和一般的愛滋感染者互動時已經 不再感到恐懼、害怕,然而研究者卻依然無法與藥癮愛滋感染者相處。

2018 年時,研究者進到了以社區工作方式服務愛滋感染者的社福機構,發現 愛滋病只是一個貼在人身上的疾病標籤,在這個標籤下還會因為不同的社會階層 呈現出不同的個人議題。而藥癮愛滋感染者也是助人者的服務對象之一,因此研 究者希望探究自己對此議題心存畏懼的原因,最終經過一翻的拉扯後也找到原因。

研究者生長在雲林縣的一個純樸小鎮,儘管小鎮中的居民都是安居樂業的

「善良」百姓,然而就在研究者國小畢業準備升上國中時,雲林縣的藥物濫用情 況越來越加嚴重,居民們都在流傳某個公廁有被丟棄的針具、某個公園曾經看見 藥物濫用者施打毒品。而在校園中也貼滿了藥物防治濫用的海報,全都是以恐怖 的照片呈現出藥癮者的圖像,一個又一個的骷顱頭代表著使用毒品的後果。在這 樣的環境中長大的研究者,也對於藥物濫用者有著很深的偏見及畏懼,儘管深知 做為一個助人工作者應該要試著同理案主,然而學理及實務在這個議題上卻清楚 分開的,研究者知道自己對於藥物濫用有著很深的歧視、偏見及巨大的恐懼感。

爾後研究者鼓起勇氣以助人工作者的身分加入藥物濫用減害團體,希望藉由 與愛滋藥癮者的直接互動,了解他們的生命故事後,消除心中對於藥物濫用者的 偏見及歧視。還記得研究者在第一次入團體前,緊張的詢問領導者該如何與團體 成員互動,當時領導者以簡單、輕鬆的口吻說:「你就在團體中自在地當一個成 員就好!」當下研究者詫異地追問:「可是我不是一個藥癮者啊!我不知道要講 什麼,或者是說我完全不知道該如何揣摩他們心中的想法。」領導者笑笑地說:

「你就在團體中靜靜地觀察,想說話的時候就說話,想安靜的時候就安靜。」後

5

來研究者帶著五味雜陳的情緒與愛滋藥癮者順利的共度了初次團體,並且也在後 續的每次團體中,因為聽見藥癮愛滋感染者的生命故事,漸漸地化解心中對藥癮 者的冰冷圖像,慢慢的能以輕鬆坦然的態度面對藥癮愛滋感染者。

伍、與受助者互動的美好關懷經驗

在 2017 年末,當時身兼助人者及學生身分的研究者,因為面臨課業及工作 的壓力,所以工作的狀態並不是挺穩定。而在那一陣子有位研究者的服務對象觀 察到這樣的狀況,突然在某次的會談結束後,轉身問了一句:「你最近都還好嗎?」

這句話讓研究者從原本對工作厭世的狀態中醒了過來!在那一刻,研究者感受到 被一股力量接住,如同長滿荊棘的樹幹被一團軟軟的棉花包覆,也因為這位感染

這句話讓研究者從原本對工作厭世的狀態中醒了過來!在那一刻,研究者感受到 被一股力量接住,如同長滿荊棘的樹幹被一團軟軟的棉花包覆,也因為這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