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踐

第一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取向,透過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研究方法蒐集 及分析資料,以下針對本研究採用紮根理論的理由提出說明。

紮根理論這個名詞最先是由 Barney G. Glaser 和 Anselm L. Strauss 於 1967 年 在《紮根理論的發現》這本書中所提出,所謂的紮根理論是指經過系統蒐集與分 析資料來發展理論的方法論,它著重在發現的邏輯,期望透過歸納的方式對現象 加以分析,建立起能真實反映社會現象的理論。

陳向明(2009)提到在研究中,使用紮根理論做為資料蒐集方式的研究者,

會透過不同的方法找到更為廣泛、全面性的資料,並且在過程中藉由概念化給予 不同的資料命名,並且透過社會學想像找出一些令人深思的問題,再善用比較來 幫助研究看見新的發現。另外,徐宗國(1996)認為紮根理論的思考原則及處理 技術,一方面講究嚴謹的研究過程,另一方面也保留彈性的作法,因此紮根理論 在資料蒐集的過程中,是一個不斷交錯進行、成螺旋向上的過程(林本炫,2005)。 不僅如此,研究者在研究中需要時時檢視自我意識,對自己的主觀角度進行反省

(陳向明,2009),因為研究並非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客觀事實,而是一個經由研 究者與研究工具雙方彼此互動、共同理解的動態歷程。

紮根理論的研究方法是透過無結構的深度訪談蒐集資料,並且藉由編碼的 基本動作,將觀察筆記、訪問稿,或任何文件,依照片語逐句逐行或段落進行分 解並加以標籤,目的是為了從組織鬆散的資料中,發展出一個描述性的理論架構

(Strauss &Corbin,1998)。研究者認為本研究是在了解愛滋助人者於工作期間的 經驗內涵,以及關注受訪者在社會文化脈絡下所受到的影響,因此若運用紮根理 論的方式做資料的蒐集及分析,除了可以透過訪談了解受訪者的生活之外,還可

69

以藉由一套嚴謹的編碼程序,來回檢視所蒐集到的資料的關聯性,看見受訪者最 真實的面貌。

紮根理論的編碼方式可以分為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以及選擇性編碼。相較 於量化的隨機抽樣,紮根理論強調脈絡與條件的設定,因此 Strauss 和 Crobin(1998)

針對編碼程序的三個階段,提出了三種抽樣方式,分別為:開放性抽樣、理論性 抽樣、區別性抽樣,以下研究者將會分別介紹如何在本研研究中,利用三種抽樣 方式將文件資料編碼。

以本研究為例,在開放性編碼的階段裡,研究者會利用開放性抽樣的方式,

對於訪談後的逐字稿、訪談扎記及個人省思做初步的概念性標籤,之後再將這些 概念整合成範疇(category)。不過,雖然此階段是屬於立意抽樣,但是考量到資 料的一致性與挖掘新範疇間的平衡,研究者會在編碼的過程中避免集中於某個範 疇的觀察(林本炫,2005)。例如,在做逐字稿分析時,研究者並不會把焦點完全 放在愛滋助人工作者服務愛滋感染者的動機,而是會藉由逐字稿的內容,多方探 索愛滋助人者在工作時所展現出來的關懷意涵。

然而並非所有整合後的範疇都有助於研究,因此需要再透過一定的理論觸覺 及演繹思考,找到主範疇與次範疇間的關係,並透過主軸編碼的方式將兩者連結 在一起。在這個階段中,研究者會藉由比較多份資料來找到範疇間的性質和面向,

並且擴大蒐集歧異性和變化性的資料,讓整體資料可以更加豐富有深度。例如,

在上述的愛滋助人者工作動機的例子中,研究者會將為弱勢爭取權益、正義感施 行及覺得當事人很可憐、捨不得等同屬性的詞彙暫時聚集命名為:正義使然及悲 憫之情兩者。此外,藉由受訪者的分享,可以感受到引發正義或憐憫之情的原因 有所同不同,一個是從助人者本身的範疇及其存在價值認為必須幫服務對象爭取 權益,另一個則是在感受到服務對象的處境後,引發心中的的悲憫之情,而願意 主動提供協助。在主軸編碼的過程中,研究者可以將分析簡化表示為:社工價值 /工作內容-正義使然;情緒感受-悲憫之情。不過,因為在蒐集資料以達到理論性

70

飽和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會發現新的編碼,所以研究者會持續不斷的來回檢視新 舊資料,以避免先前編碼時的疏忽使得漏掉重要的研究發現,例如可能再先前的 分析中,忽略了同個受訪者在工作動機中可能會同時存在理性及感性兩個層面。

徐宗國(1996)曾提到,紮根理論研究方法中的編碼就是一個先分解再到統 合的過程。再經過開放性編碼及主軸編碼後,接下來的選擇性編碼就是以區別性 抽樣的方式找到核心的主題或類別,從中找到幾個主要範疇間的脈絡。在本研究 中,愛滋助人者描述其服務愛滋感染者的動機,是因為與愛滋感染者實際互動後 產生出的關懷動機,為此研究者將核心的主題命名為:關懷動力。而在關懷動力 裡,則又可以分為因為心中正義使然的倫理關懷,以及單純源於初始道德情感的 關懷倫理。不過,研究者認為即使無法找到範疇間的關係,也不用過於擔心,反 而應該試著將思維拉高,把社會的脈絡放進研究中,重新思考不同的受訪者在社 會脈絡下的差異。

而 Strauss 和 Crobin(1998)也看見了社會變遷對結構的影響,因此他們在第 二版中加入了歷程編碼,檢視整體社會脈絡下受訪者行動/互動的變遷。研究者認 為,因為關懷倫理學著重在受訪者的經驗及覺知上,尤其是關注人與人之間相遇 後的改變,所以在資料的分析中,需要將社會文化脈絡、時間變遷納入考量。例 如當研究者詢問到受訪者在服務愛滋感染者前後,對愛滋病及愛滋感染者的觀感 是否有所不同時,除了是將時間納入研究參與者的經驗描述中,也試圖瞭解他們 在這段期間,是否因為工作經歷產生有別於過去不同的價值觀。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