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嚴謹度與研究倫理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3

第四節 嚴謹度與研究倫理 一、嚴謹度

質性研究最常被挑戰的就是以研究者個人的主觀論述為主、樣本是否足夠呈 現代表性、資料分析不夠詳實等而遭到挑戰。Lincoln and Guba(1990)對社會科學 研究的「信賴程度」提出四項指標,包括真實性、應用性、一致性與中立性,並 進一步發展出對量化及質化研究的比較基礎。這四項指標應用於質化研究時,則 指可信性(credibility)、可轉換性(transferability)、可靠性(dependability)與確認性 (confirmability)(引自劉素芬,2001)。

考量研究者本身時間、經費與人力等限制下,研究者將採取以下策略,以確 保本研究之嚴謹度,分述如下:

(一)可信性(credibility):即為內在效度,指研究者收集之資料的真實程度。

增加資料真實性的技巧,包含有投入研究情境、資料來源多元化、研究 同儕的參與討論、研究者自身主觀性探索及研究對象的查核等。研究者 將透過以下方法以增加資料的可信性:(1)研究情境的控制,盡量降低 訪談時場地、空間、時間的干擾因素;(2)與指導教授針對訪談內容進行 討論;(3)徵得受訪者同意後,運用錄音筆與筆記作為資料收集的輔助;

(4)針對訪談不清楚的地方,與受訪者再次釐清或補訪;(5)當錄音檔謄 打為文字檔後,提供受訪者針對自己的逐字稿進行閱讀校正。

(二)可轉換性(transferability):即外在效度。將受訪者所陳述的感受與經驗,

有效地做資料性的描述與轉換成文字陳述。藉著深厚描述,謹慎且清楚 的將受訪者提供的情感與經驗找出脈絡、意向、意義、行動,並化成文 字資料。研究者將清楚交代研究過程與受訪者背景,讓讀者瞭解研究的 外推性;且經受訪者同意後,將每次的訪談錄音轉譯為逐字稿,並觀察 受訪者的非語言行為,讓讀者更能清楚接收受訪者的完整表達。

(三)可靠性(dependability):指內在信度。指個人經驗的重要性與唯一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4

故研究者如何運用有效的資料收集策略收集到可靠的資料是必要的。研 究者須盡可能將影響研究結果的因素納入考量,並且說明整個研究的過 程與決策,使閱讀者能充分理解,以提供判斷性資料的可靠性。而本研 究的工具即為研究者本身,因此研究者將事先準備半結構訪談大綱作為 收集資料的輔助工作,說明研究過程與決策,讓讀者自行評斷資料的可 靠性。

(四)可確認性(confirmability):即客觀。強調的是研究者如何確保研究的資 料與結果是建立在研究對象的情境脈絡上,而非研究者的想像。故研究 者將清楚交代取樣過程的參考理論與依據,運用非引導的訪談方式以降 低對受訪者訊息提供的影響。對於逐字稿亦會進行編碼,後透過與指導 教授的討論檢視研究者自身的立場、反身性與價值觀。

二、研究倫理

由於質性研究的本質乃是其研究議題大多與社會中弱勢族群的生活經驗息 息相關,而研究者本身就是個蒐集資料的工具,因此熟捻研究倫理,對研究者的 意義是避免影響資料收集的豐富度與品質;對研究對象而言則是為保護他們不因 為研究的執行而受到傷害。潘淑滿(2003)提出質性研究常會面臨的倫理議題,包 括告知後同意、欺騙與隱瞞、隱私與保密、潛在的傷害與風險、互惠關係。研究 者將會依循上述研究倫理,於訪談進行前向受訪者詳細說明研究內容與目的,如 附錄一:研究說明。並確認受訪者充分瞭解後,予以簽署參與研究同意書,如附 錄二:參與研究同意書,慎防受訪對象因本研究受到傷害。

(一)告知後同意:指被研究者是否充分被告知參與研究的意義及相關訊息。

當被研究者已經充分被告知與研究有關之訊息,並決定參與研究時,就 必須簽署一份書面同意書。而當被研究者簽署書面同意書後,乃隨時都 可以終止研究關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5

(二)欺騙與隱瞞:在研究進行過程裡,研究者不應該隱瞞研究的目的與身份。

但當研究者隱瞞身份時的危機幾乎微乎其微,如可替被研究者帶來更多 的福祉,那麼就可以適度的隱瞞研究目的或身份。

(三)隱私與保密:隱私是屬於私人領域裡不可被公開的資訊,並對研究所收 集到的資訊謹守保密原則,這是保障研究參與者隱私最根本的方法。研 究者應該在開始進行資料收集之前,主動向被研究者討論如何處理被研 究者姓名或可辨識身分資訊的處理方式,如做到刪除各類可辨識訊息之 匿名原則的要求。

(四)潛在的傷害與風險:資料收集的過程裡,常會有許多意外事件對被研究 者產生潛在傷害,故研究者必須盡量控制,或在必要時停止訪談。而研 究者必須要讓被研究者是在充分意願下自由表達個人的意見與想法,不 可勉強其談論不想談論的內容,並對資料做妥適的取捨,以減少傷害、

污名、標籤化現象的發生。

(五)互惠關係:被研究者與研究者是彼此互相協助的關係,被研究者貢獻其 經驗,研究者可給予口頭或物質的回報,如透過提供相關的資訊或扮演 好的傾聽者等間接方式回報研究參與者的協助。在本次研究過程裡,研 究者以傾聽為主,並於訪談完成後致贈小禮物以表感謝。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