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三、 回應拒絕行為

本篇論文所研究的主題——回應拒絕,不會單獨出現,通常和拒絕言語 行為前後成對出現(Daly, Holmes, Newton & Stubbe, 2004),因此從引發拒 絕行為發生的協商主題開始,導向拒絕後,回應拒絕就緊跟在後,依序由協 商主題、拒絕、回應拒絕三個部分形成協商性的溝通對話內容。這種對話結 構由說話者執行請求、邀請、建議與提供的四種行為所引發,在被聽話者拒 絕後,被拒絕的說話者應此拒絕行為的刺激而產生回應,這個針對拒絕所做 的回應就屬「回應拒絕」行為。綜上所述,這類協商性溝通的完整對話結構 最少應包含兩次對答,第一次對答為協商主題與拒絕,第二次對答為拒絕與 回應拒絕,第一次和第二次對答中的「拒絕」為相同的話輪,因此此類對話 結構依據上述的說明可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ㄧ】 協商主題:請求、邀請、建議、提供,共四類。

【二】 拒絕策略。

【三】 回應拒絕策略。

憑藉以上對此類協商性對話結構的定義,以下擷取本文所蒐集到的三段 語料,運用實例的協助更清楚的理解此類對話結構的特徵。根據前述的定義

依序對照語例(12)、(13)、(14)4。例句(12)的情境為兩人在玩電 腦遊戲,從第2 行開始,B 對 A 的遊戲玩法提出建議,於第 3 行提出讓不 會畫畫的遊戲人物也參與畫畫活動。而A 於第 4、5 行提供拒絕這項建議的 理由,以上組成第一次對答,分別由協商性對話結構中的【ㄧ】與【二】所 組成。第二次對答從第4、5 行 A 的拒絕開始,到第 6 至 8 行,B 對這個拒 絕所做的回應為止結束。例句顯示由於A 於第 5 行裡拒絕的理由並未說服 B,

B 因而再次於第 6 至 8 行中提出動機相同的建議,仍希望 A 可以根據自己 的建議繼續進行遊戲,這個建議便是應拒絕所產生的回應拒絕,以上為第二 次對答,相繼由【二】拒絕策略與【三】回應拒絕策略組成。由以上說明可 以發現,屬協商性對話的例句(1)之結構需歷經兩次對答,兩次對答當中 的內容有一部分重疊,此相同的內容屬結構中的【二】拒絕策略。例句(12)

中協商性的對話結構不但以【ㄧ】、【二】、【三】的順序依序各出現一次,

同時顯示【三】回應拒絕的產生,必須有【ㄧ】與【二】的存在才有可能發 生,由此可見回應拒絕策略的使用方式與答覆內容也與前兩者息息相關。

(12)(A 為影片創作者,B 為經營另一頻道但同屬相同工作室的同事與此 影片的來賓)

(01) A ..我還是讓會畫畫的人去畫就好._5 (02) B ..不要吧?/

(03) ..你可以讓他們訓練又可以減壓._ 協商主題 (04) A (0)可是,_

(05) ..可是他們有時候真的畫得很醜.\ 拒絕策略

4 語例(12)、(13)、(14)出自本論文搜集的樣本,編號依序為 C11V08L02、

C03V03L01、C11V05L03,詳見附錄一。

5 本論文搜集的語料皆經過轉寫工作(transccription),轉寫標記工作根據 Du Bois et al.

(1993)的轉寫系統標記,詳見附錄二。實際的標註方式與說明,請詳見本論文第 四章第三小節。

(06) B (0)<F 對吧 F>

(07) ..那就拆掉重畫啊/

(08) ..就可以消除壓力啊/ 回應拒絕

(09) A ..他們畫得很醜的時候就會很難過=.\

(語料來源:C11V08L02) 例(13)中也從 1 到 11 行同例(12),依序各出現一次【一】、【二】、

【三】三個部分,且同樣由兩次對答組成,相繼出現的兩次對答中間以【二】

相連接。然而此例與例(12)不同的地方在於例(13)連續出現了兩次回應 拒絕。例(13)的對話情境為身為演員的 A 於第 1 到 5 行向導演,B,討紅 包,於第7 行遭到 B 的拒絕後,B 接著於第 8-9 行提供理由,而第 10 到 11 行,A 透過再次確認協商的結果來回應 B 的拒絕,此兩行屬回應拒絕。以 上第1 到 11 行為一組包含完整【一】、【二】、【三】三個部分的協商對 話組合。第 10 到 15 句的第二組完整的協商對話結構緊接其後,A 於第 10 到11 行透過確認協商結果來表明尚未接受拒絕,屬第二組結構中的【一】;

第 12 到 13 行中 B 因而再提供更詳細的理由說明拒絕原因,此兩行為第二 組協商對話的【二】拒絕策略,最後14、15 行中,A 接受了拒絕並向 B 道 謝,屬【三】回應拒絕。

從例(13)的組成方式可以發現,前後兩組協商性對話組合相繼出現,

並且各自以第一組的【三】回應拒絕與第二組的【一】協商主題相互連接,

形成一個連續的協商性對話內容,而兩組對話仍舊依序如例(12)以【一】、

【二】、【三】的相同順序出現。由此語例可以發現此類協商性對話內容中,

可以不只限出現一組對話結構,並且可以以前後結構當中的【三】與【一】

相連接,形成連續的結構以延續協商性對話,於單一的對話結構中,仍以出 現一次為限,且【一】、【二】、【三】的順序不變。除了結構的特色以外,

在例(13)最後達成協商結果可以發現,第二組協商對話的【三】回應拒絕 由於A 所提出的協商未達成,但礙於 B 的身份為導演及當下的情況,A 使 用道謝來回應拒絕,卻隨即評論 B 提供的拒絕理由,藉此表達心中對被拒 絕的不滿,卻仍舊無繼續進一步協商的企圖。由此例可以推知回應拒絕的使

用,除了協商對話組合的前後文內容與結構外,也受到社會權勢與社會距離 的影響。

(13)(A 為演員,B 為導演。)

(01) A ..導演.\

(02) ..那個,_

(03) ..因為昨天看到劇本的流程,_

(04) ..他臨時加戲說是死亡嘛.\

(05) ..那死亡的部分通常來說會有紅包的部分= 協商主題 (06) B (0)噢/

(07) ..不會/

(08) ..因為你等下會起來啦.

(09) ..你等一下會復活啦/ 拒絕策略 (10) A ..喔,\

(11) ..所以這兩百塊紅包沒了.\ 回應拒絕 協商主題6

(12) B ..因為我們那時候在寫劇本就考慮到兩百塊紅包的支出,_

(13) ..所以我們到最後把你寫復活._ 拒絕策略 (14) A ..謝謝導演,\

(15) ..大家真會省預算.\ 回應拒絕

(語料來源:C03V03L01) 而結構相對單純的例句(14),雖並未如同例句(13)連續出現兩組協 商對話組合,但可以再次清楚看到【一】、【二】、【三】的結構,並且依 序各出現一次。情境為來賓 B 拿出了零食,A 得到該零食後,於第 6 行想 要提供此零食同 B 一起享用,B 於第 7 行說明理由以表明拒絕接受零食的 原因,A 在遭到拒絕以後,於第 8 到 10 行評論 B 所提供的理由後,就並未 再試圖繼續協商,間接表達接受了拒絕,而此三行為協商結構中的【三】回

6 為突出前後兩組協商對話的順序,語料後方以灰底方框標出第二組協商對話組。

應拒絕,而協商對話組合也隨之結束於第10 行。與前面例(12)與例(13)

的不同在於此例中的【三】為接受拒絕,例(12)中的【三】部分因不接受 拒絕,因而再次發起協商,例(14)也因為第一組協商對話結構的【三】並 未接受拒絕,協商對話內容因而延續,到了第二組協商對話結構的【三】因 為接受了拒絕對話也旋即結束。

(14)(A 為影片創作者,B 為來賓。)

〔略〕

(06) A ..你不吃? 協商主題

(07) B ..我不喜歡吃糖果./ 拒絕策略 (08) A ..(0)啊它不是糖果啊./

(09) ..它是堅果類._

(10) ..你看這個時候翻譯是不是就很重要咧? 回應拒絕 (語料來源:C11V05L03) 以上三個語例中,例句(12)與(13)雖都表達了不接受拒絕,藉此再 次提出協商,但兩個例子卻也使用不同的回應策略表達,前者透過重申協商 企圖,後者則藉著確認拒絕結果,同時表示仍不接受拒絕。而例(13)與(14)

最後都在接受拒絕以後放棄協商,兩例也各自使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接受拒 絕,前者透過道謝,後者則單純評論對方的回應,停止協商企圖以結束對話。

由以上三個例子顯示協商主題、拒絕策略及社會權勢與距離的差異都可能改 變回應拒絕策略的使用,且由以上的例句可見這類型的對話在實際溝通過程 中具有互動性,並根據對話的情境、引發拒絕的主題及使用的拒絕策略都可 能交互影響回應拒絕的內容還有使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