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華語回應拒絕之語用策略分析及其教學應用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華語回應拒絕之語用策略分析及其教學應用"

Copied!
16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華語回應拒絕之語用策略 分析及其教學應用 Analysis on the Pragmatic Strategies of Refusal Responses and Its Pedagogical Applications. 指導教授:謝佳玲博士 研 究 生:彭喬渝 撰 中華民國 一〇八年 六月.

(2) 2.

(3) 謝辭 我的論文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謝佳玲老師,在論文 撰寫過程中包容我各方面的不足,耐心的指導我並提供我各種建議,同 時適時的給予我鼓勵,最終才能擁有現在的成果。其次要感謝的是口試 委員洪嘉馡老師與張金蘭老師,針對我論文中不同方面的缺口,在口試 過程中給予我專業的建議,讓這份論文能更臻完整。 在完成論文的過程中,我得到了身邊家人朋友們各方面的協助與支 持,從中感受到無比的溫暖,所有的辛苦也因此更具意義。感謝我的男 友,明勳,時時在我身邊不斷地督促我並給予我建議,陪著我一起前 進,讓我可以堅持完成我的論文。感謝我的家人,即使不清楚華語老師 的工作也不了解論文的內容,在默默為我擔心的同時,仍舊給予我很大 的空間。感謝在這段時間裡提供我工作機會的各個語言教學單位,能讓 我在進行論文同時還得以支持我的生活,除了幫助我累積教學經驗也讓 我從中得到了許多研究的靈感與動力。在這些單位當中必須特別感謝 ICLP 臺大國際華語研習所,穩定的工作環境還有友善的同事們都給予了 我最後可以繼續安心完成論文的勇氣。感謝我最貼心的學生馬光昊、鍾 思華,還有我最美的同事,呂翊慈,幫我修改我的英文摘要,還有最可 愛的 Bella 幫我潤稿,讓論文最後能有完美的收尾。在研究所的這段時間 裡因為所上提供的各種機會與資源,讓我體驗了從前完全沒預想過的生 活,成就了不一樣的自己。感謝在德國實習過程中相遇的人事物,拓展 了我的人生視野,而這一切都須歸功於師大華研所的給予。 最後,感謝在過程中仔細地閱讀並且願意試圖理解我的研究的每一位 師長與朋友。從一開始題目方向的確定,再一步一步循著謝老師給的建 議而慢慢成形的研究,雖然過程經歷了不少時間,但很慶幸寫的是自己 有興趣的題目,研究的語料和結果看幾次竟然都還覺得有趣,而能順利 的把心中所想完整地傳達出來,這必須感謝謝老師在論文指導上給我發 揮的自由與鼓勵。最終期許自己未來在翻開這本論文讀到這段文字的時 候,撰寫此文此時內心對於未來的焦慮與不安,都已經在朝向目標邁進 的過程中,化為了我前進的動力。.

(4) 2.

(5) 華語回應拒絕之語用策略分析 及其教學應用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回應拒絕之言語行為為主題,整理華語母語者的回應拒絕策 略使用情形,分析不同的協商主題、拒絕言語行為與社會變項對回應拒絕 策略使用的影響。前人文獻中針對「回應拒絕」的相關研究較少,而且語 料多以語篇補全任務等方式取得,較少使用真實對話,因此無法全面性的 理解回應拒絕策略的選用規則。有鑑於此,本研究將語料來源設定為網路 影音平台《YouTube》上的影片。從《YouTube》的後台資料庫取得的頻 道訂閱數、影片總觀看次數,與各頻道的社群影響力排名比對後,取排名 最高的前十一個頻道,從各頻道的影片中搜集到 167 筆有效語料。 研究結果顯示,搜集的語料中「回應拒絕策略」使用單一策略的情況 佔大多數,回應拒絕策略可分為接受拒絕、不接受拒絕、延遲決定三大類, 共有十三種回應拒絕策略。在接受拒絕大類下,多使用評論策略;不接受 拒絕大類下,多透過使用釋因策略幫助協商性對話的進行,延遲決定大類 下,確認策略是母語者迴避或是延遲回應的手段。然而接受拒絕大類下, 當主題為請求時說話者會傾向使用緩和策略;當使用提供主題、公開威脅 拒絕策略或對話者關係為平輩時,會傾向默認策略;不接受拒絕大類下, 主題為請求或是提供時傾向使用重申策略;當為高度非公開拒絕策略、對 話者社會距離遠或是關係為上對下的關係時,會傾向使用重申、反駁策略。 由此結果可證明,回應拒絕策略會受到協商主題、拒絕策略、社會變項差 異的影響。現有教材多專注在語法及詞彙的教學,然而針對協商性對話教 學的技巧卻較少,建議將本論文整理的研究結果應用到協商性對話的教學 中,可幫助學生在協商過程中有更多的參考根據。然而本研究受限於時間 與人力的因素,有語料數量不足、策略的分類過於主觀的限制,若能在未 來的研究中克服這些問題,必能為回應拒絕策略的研究提供更大的貢獻。 關鍵詞:回應拒絕、拒絕、言語行為、語用策略、華語教學.

(6) 4.

(7) Analysis on the Pragmatic Strategies of Refusal Responses and Its Pedagogical Applications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pragmatic strategies used by Mandarin speakers when committing speech acts of responding to language refusal and to investigate how negotiation dialogues, refusal strategies, and social variables affect refusal responses. Studies to date have concentrated on refusal speech acts; however, few studies focus on responses toward denial. Besides, a large share of previous studies generally tends to use the Discourse completion task to collect data, which is not an easy method to observe speech acts of responding to refusals. This study uses language samples gathered from “YouTube” videos, gain subscriber count, channel video views count, through Python by applying YouTube API, then compare these two rankings to social network influence rank. Consequently, 167 sentences were taken from the videos of eleven target channels. The generated data shows that refusal responses appear in negotiation dialogue, an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accepting refusal”, wherein the speaker accepts the outcome after being rejected; “refusing refusal”, wherein the speaker attempts to confute after being rejected; and “delay the decision”, wherein the speaker has yet to decide whether to accept or not the other party’s rejection. The data reveals that in a single sentence, the use of one strategy is most frequent, while a combination of up to three strategies is in minimal occurrence. According to the language samples, there are 13 different refusal response strategies. Native Mandarin speakers apply the “comment strategy” to convey they are willing to accept the.

(8) refusal, use the “explaining strategy” to try to carry on persuasive argumentation, and the “confirmation strategy” as a tactic to gain more time, typically to delay or avoid decision making. However, when a speaker wants to accept a refusal after conducting a request from the other party, the speaker tends to express appreciation or apologies considerably; when accepting refusals of supply topics, or accepting a direct rejection, or accepting a refusal from a peer whom the speaker is familiar with, the speakers tend to remain silent. If a speaker wants to decline a refusal when conducting of request or supply negotiation, repetition strategy is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Furthermore, when confronting non-conventional indirect refusal, or when the social distance is far, or the speaker has higher social status. Hence, repetition and refutation strategy are preferably utilized. These results all manifest that acknowledging refusal will be affected by different negotiation topics, refusal strategy, and social variables. Existing teaching materials focus more on grammar and vocabulary notwithstanding the skills needed in negotiations are few. It is recommended, therefore, that an educator can enhance learners’ ability to use refusal response in negotiation dialogue, by providing refusal responding strategies in language courses. However, due to limited time and manpower, the amount of language corpus in this study is insufficient, and the method of classifying strategies tends towards being subjective.. Keywords: Refusal Response, Refusal, the Speech act of request, Pragmatic strategies, Chinese Teaching.. 6.

(9) 目錄 目錄 ................................................................................................................ i 表目錄 ........................................................................................................... v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問題 .....................................................................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8 一、 協商主題 ............................................................................. 8 二、 拒絕行為 ............................................................................. 9 三、 回應拒絕行為 ................................................................... 10 四、 話輪 ................................................................................... 14 五、 社會權勢 ........................................................................... 15 六、 社會距離 ...........................................................................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7 第一節 語用學理論基礎 .................................................................. 17 一、 言語行為理論 ................................................................... 17 二、 禮貌原則 ........................................................................... 20 三、 面子保全理論 ................................................................... 21 四、 社會文化與語境 ............................................................... 23 第二節 會話分析理論基礎 ............................................................... 24 一、 會話分析基礎概念 ........................................................... 25 二、 順應理論 ........................................................................... 27. i.

(10) 第三節 拒絕行為和回應拒絕之語用研究 ....................................... 29 一、 拒絕行為定義及策略歸納 ............................................... 29 二、 回應拒絕行為策略研究 ................................................... 31 第四節 媒體語言與閱聽人之互動 ................................................... 35 一、 新媒體語言 ....................................................................... 35 二、 影音平台的語言特色 ....................................................... 36 第五節 溝通與語用教學 ................................................................... 38 一、 溝通能力和語用的關聯 ................................................... 38 二、 語用教學與學習 ............................................................... 39 第六節 小結 ....................................................................................... 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43 第一節 研究方法及流程 ................................................................... 43 一、 網路影音平台作為語料庫 ............................................... 44 二、 《YouTube》網路影音平台介紹 .................................... 44 三、 搜集流程 ........................................................................... 45 四、 研究流程 ........................................................................... 46 第二節 研究工具 .............................................................................. 47 一、 影片篩選媒介—YouTube Data API ................................ 47 二、 《YouTube》網頁使用介面介紹 .................................... 49 第三節 頻道範圍與條件設定及搜尋方式 ....................................... 51 一、 頻道篩選範圍設定 ........................................................... 51 二、 頻道搜尋方式 ................................................................... 52 三、 搜尋結果展示與整理 ....................................................... 52. ii.

(11) 第四節 影片及語料的篩選條件與搜尋方式 ................................... 56 一、 影片的篩選條件與方式 ................................................... 56 二、 語料的篩選條件與搜尋方式 ........................................... 5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63 第一節 回應拒絕策略類型 ............................................................... 63 一、 回應拒絕行為大類——接受拒絕 ................................... 64 二、 回應拒絕大類——不接受拒絕 ....................................... 69 三、 回應拒絕大類——延遲決定 ........................................... 75 第三節 回應拒絕策略分佈 .............................................................. 78 一、 回應拒絕策略項數 ........................................................... 78 二、 回應拒絕策略大類比例 ................................................... 79 三、 回應拒絕策略三大類分佈 ............................................... 80 第三節 協商主題與回應拒絕策略 ................................................... 85 一、 協商主題與接受拒絕 ....................................................... 85 二、 協商主題與不接受拒絕 ................................................... 89 三、 協商主題與延遲決定 ....................................................... 92 第四節 拒絕策略與回應拒絕策略 ................................................... 96 一、 拒絕策略與接受拒絕 ....................................................... 97 二、 拒絕策略與不接受拒絕 ................................................... 99 三、 拒絕策略與延遲決定 ..................................................... 102 第五節 社會距離與回應拒絕策略 ................................................. 106 一、 社會距離 ......................................................................... 106 二、 社會距離與接受拒絕 ..................................................... 107 三、 社會距離與不接受拒絕 ................................................. 109. iii.

(12) 四、 社會距離與延遲決定 ..................................................... 110 第六節 社會權勢與回應拒絕策略 ................................................. 112 一、 社會權勢 ......................................................................... 112 二、 社會權勢與接受拒絕 ..................................................... 113 三、 社會權勢與不接受拒絕 ................................................. 115 四、 社會權勢與延遲決定 ..................................................... 118 第五節 小結 ..................................................................................... 122 第五章 教學應用 ..................................................................................... 123 第一節 教學啟示與建議 ................................................................. 123 一、 華語教學教材的現況 ..................................................... 123 二、 協商性對話在教材中的現況 ......................................... 124 第二節 課程設計 ............................................................................. 128 第三節 小結 ..................................................................................... 135 第六章 結論 ............................................................................................. 13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136 一、 研究問題一 ..................................................................... 136 二、 研究問題二 ..................................................................... 136 三、 研究問題三 ..................................................................... 137 四、 研究問題四 ..................................................................... 137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 ......................................................... 137 參考文獻 ................................................................................................... 139. iv.

(13) 表目錄 表 二-1 言外行為歸納表 .......................................................................... 19 表 二-2 面子威脅行為(FTA)架構 ....................................................... 22 表 二-3 順應理論(Verschueren, 1999) ................................................ 28 表 二-4 拒絕策略歸納(Hsieh, 2006) ................................................... 30 表 二-5 日語母語者及學習者的回應拒絕策略 ...................................... 32 表 二-6 回應拒絕策略面子威脅程度排序 .............................................. 35 表 二-7 二語語用教學框架 ...................................................................... 41 表 三-1 台灣《YouTube》頻道訂閱數前 30 排序 ................................. 53 表 三-2 台灣《YouTube》頻道影片觀看次數前 30 排序 ..................... 53 表 三-3 台灣《YouTube》頻道社群影響力前 30 排序 ......................... 54 表 三-4 三項數據比對後重複出現的頻道和其影片主題 ...................... 55 表 三-5 拒絕策略大類說明 ...................................................................... 58 表 三-6 社會變項類別 .............................................................................. 60 表 四-1 回應拒絕策略表 .......................................................................... 63 表 四-2 回應拒絕策略研究分類 .............................................................. 77 表 四-3 協商主題與回應拒絕大類策略分佈 .......................................... 96 表 四-4 拒絕策略與回應拒絕大類策略分佈 ........................................ 106 表 四-5 社會變項與回應拒絕大類策略分佈 ........................................ 122 表 五-1 《當代中文課程 4》教材分析-課文 ..................................... 124 表 五-2 《當代中文課程 4》教材分析-語法 ..................................... 125 表 五-3 《當代中文課程 4》教材分析-課室活動 ............................. 127 表 五-4 回應拒絕語用教學對象 ............................................................ 129. v.

(14) 表 五-5 回應拒絕語用教學目標 ............................................................ 130 表 五-6 回應拒絕語用教學設計 ............................................................ 131 表 五-7 回應拒絕策略例句表 ................................................................ 133 表 五-8 語言框架範例表 ........................................................................ 134. vi.

(15) 圖目錄 圖 三-1 語料搜集流程圖 .......................................................................... 46 圖 三-2 研究流程圖 .................................................................................. 46 圖 三-3 《YouTube》網頁介面篩選器選項 ........................................... 48 圖 三-4 《YouTube》平台影片播放界面與基本資訊示意圖 ............... 50 圖 三-5 《YouTube》平台影片播放介面資訊卡底部示意圖 ............... 51 圖 三-6 台灣《YouTube》排名前 50 頻道主題類別分布 ..................... 55 圖 三-7 影片列表中的顯示的訊息示意圖 .............................................. 57 圖 三-8 協商性對話分類 ........................................................................... 58 圖 四-1 使用策略項數比例 ...................................................................... 78 圖 四-2 回應拒絕大類分佈 ...................................................................... 80 圖 四-3 接受拒絕策略分佈 ...................................................................... 81 圖 四-4 不接受拒絕策略分佈 .................................................................. 82 圖 四-5 延遲決定大類策略分佈 .............................................................. 84 圖 四-6 請求主題下接受拒絕的策略分佈 .............................................. 85 圖 四-7 邀請主題下接受拒絕的策略分佈 .............................................. 86 圖 四-8 建議主題下接受拒絕的策略分佈 .............................................. 87 圖 四-9 提供主題下接受拒絕的策略分佈 .............................................. 88 圖 四-10 請求主題下不接受拒絕的策略分佈 ........................................ 89 圖 四-11 邀請主題下不接受拒絕的策略分佈 ........................................ 90 圖 四-12 建議主題下不接受拒絕的策略分佈 ........................................ 91 圖 四-13 提供主題下不接受拒絕的策略分佈 ........................................ 92 圖 四-14 請求主題下延遲決定的策略分佈 ............................................ 93. vii.

(16) 圖 四-15 邀請主題下延遲決定的策略分佈 ............................................ 94 圖 四-16 建議主題下延遲決定的策略分佈 ............................................ 94 圖 四-17 提供主題下延遲決定的策略分佈 ............................................ 95 圖 四-18 拒絕策略分佈 ............................................................................ 96 圖 四-19 公開威脅拒絕下接受拒絕的策略分佈 .................................... 97 圖 四-20 低度非公開拒絕下接受拒絕的策略分佈 ................................ 98 圖 四-21 高度非公開拒絕下接受拒絕的策略分佈 ................................ 99 圖 四-22 公開威脅拒絕下不接受拒絕的策略分佈 .............................. 100 圖 四-23 低度非公開拒絕下不接受拒絕的策略分佈 .......................... 101 圖 四-24 高度非公開拒絕下不接受拒絕的策略分佈 .......................... 102 圖 四-25 公開威脅拒絕下延遲決定的策略分佈 ................................... 103 圖 四-26 低度非公開拒絕下延遲決定的策略分佈 .............................. 104 圖 四-27 高度非公開拒絕下接受拒絕的策略分佈 .............................. 105 圖 四-28 社會距離分佈 .......................................................................... 107 圖 四-29 社會距離遠下接受拒絕的策略分佈 ...................................... 107 圖 四-30 社會距離近下接受拒絕的策略分佈 ...................................... 108 圖 四-31 社會距離遠下不接受拒絕的策略分佈 .................................. 109 圖 四-32 社會距離近下不接受拒絕的策略分佈 .................................. 110 圖 四-33 社會距離遠下延遲決定的策略分佈 ...................................... 111 圖 四-34 社會距離近下延遲決定的策略分佈 ...................................... 112 圖 四-35 社會權勢分佈 .......................................................................... 113 圖 四-36 平輩關係下接受拒絕的策略分佈 ........................................... 113 圖 四-37 下上關係下接受拒絕的策略分佈 .......................................... 114 圖 四-38 上下關係下接受拒絕的策略分佈 .......................................... 115. viii.

(17) 圖 四-39 平輩關係下不接受拒絕的策略分佈 ...................................... 116 圖 四-40 下上關係下不接受拒絕的策略分佈 ...................................... 117 圖 四-41 上下關係下不接受拒絕的策略分佈 ...................................... 118 圖 四-42 平輩關係下延遲決定的策略分佈 .......................................... 119 圖 四-43 下上關係下延遲決定的策略分佈 .......................................... 120 圖 四-44 上下關係下延遲決定的策略分佈 .......................................... 121. ix.

(18) x.

(1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概述本研究宗旨。第一節說明緣起和目的,介紹回應拒絕策略相關 的文獻與回應拒絕言語行為的定義,同時輔以例句說明,並回顧前人文獻的 研究缺口。第二節為研究範圍與問題,介紹本研究的語料來源,同時說明在 研究範圍內的語料所解決的四個研究問題與貢獻。第三節說明本研究中的專 有名詞、理論與研究架構。.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目的 在日常的對話中,拒絕(refusal)是溝通過程中經常發生的情況,拒絕 行為的發生是由請求(request)、邀請(invitation)、建議(suggestion)與 提供(offer)四種主題的對話所引發的情形。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面對許多選 擇,日常與他人的互動,便是透過協商與抉擇達成共識,特別像是前面提到 誘發拒絕的四種主題發生時,就代表存在溝通協商的必要(Beebe, Takahashi & Uliss-Weltz, 1990;Gass & Houck, 1999),雙方協調後抉擇的結果有兩種 可能,一為接受,二為拒絕,拒絕發生後的回應即為回應拒絕。說話者執行 前述的請求、邀請、建議、提供四種行為,期望對方完成指定的行為,可能 因違反聽話者本身的意願,對聽話者造成壓力與威脅;然而另一方面,說話 者也因釋出善意或是提出要求,卻遭到聽話者拒絕,違反說話者的善意及意 圖。如此一來,威脅面子行為(face-threatening; FTA)就產生了,受其影響 衍生出的「回應拒絕」就為本論文的研究主題。 在執行言語行為時,說話者的施行動機和聽話者對這個動機的理解程度 影響會話的互動過程及進行(Grice, 1975)。說話者和聽話者對言語的使用 方式與理解程度受到所處文化及社會的影響,處在共同環境下之語言使用者 都須遵循著相同的社會規範,遵照大部分人對社會運行方式所擁有的共識來 互動,而禮貌就是在共識下所形成之社會文化的具象體現。因此,說話者與 聽話者在社會群體中透過採用禮貌的言語行為,達成人際網絡關係的鞏固, 同時完成溝通交流的目的(Brown & Levinson, 1987;Leech, 1983)。當語. 1.

(20) 華語回應拒絕之語用策略分析及其教學應用. 言使用者處於社會群體中,為了順利交流而在溝通過程中使用禮貌的言語行 為,就表示說話者預期自己在該環境下說話的動機可能對聽話者造成不悅。 特別當拒絕發生時可能造成面子威脅,拒絕者與回應拒絕者就須大量選用禮 貌策略,而適當的採用不同的禮貌策略,可以讓雙方在互動過程中降低對彼 此造成的面子侵犯程度(Brown & Levinson, 1987)。 在不同社會與文化環境下,威脅面子的定義與禮貌的行為被重視的程度 也有所差異,並表現在語言的溝通互動現象中,拒絕策略的選用也同時受到 雙方所處文化差異的影響。個體主義(individualism)的文化環境,如美國、 歐洲等西方國家較重視個人的意志;集體主義(collectivism)的環境,如中 國、日本等亞洲國家,則較注重群體利益和團體和諧。說話者處於不同的環 境之下,對語言使用方式與禮貌言語行為的認知就會被這些外部環境差異所 牽引,並選擇使用不同的應對與表達方式。除上述提到的環境差異以外,語 言的使用同時也會因為參與言語行為雙方的相對社會權勢(social power) 的差異而改變,如:上司對下屬、長輩對晚輩等,雙方根據溝通當下彼此之 間相對應的身份高低,各自選用適當的言語達成禮貌的溝通;又或是因為社 會距離(social distance)的不同,如:熟人和陌生人等親疏關係差距的影響, 語言的使用方式也會產生相異的表現,這些因素都引導著對話參與者採取不 同的回應策略(Ang & Kuo, 2002;Lii-Shih, 1994)。 回應拒絕不會單獨存在,回應拒絕會出現在包含拒絕策略的對話中。原 本執行請求、邀請、建議與提供四種主題之言語行為的說話者,引發了拒絕 的產生,說話者遭到聽話者的拒絕後所做的回應就屬於「回應拒絕行為」。 因此包含回應拒絕的對話內容最少包含以下三個話輪: 【一】協商主題:請求、邀請、建議、提供,共四類。 【二】拒絕策略 【三】回應拒絕策略 根據以上的定義,可以對照例(1),例句(1)的情境為 A 收到一瓶 很難喝的飲料,A 喝了一口後認為味道不甚理想,於第 6 行想讓 B 也試試, 因此將飲料遞向 B,此第 6 行就屬於可能引發拒絕的【一】協商主題,接著 A 於第 7 行遭到 B 拒絕,第 7 行就為【二】拒絕策略,但 A 不放棄,想再. 2.

(21) 第一章 緒論. 繼續說服對方接受這瓶飲料,因而於第 8、9 行回應 B 的拒絕,並且加上理 由以增加說服力,此兩行為【三】回應拒絕策略。例句(1)中除了【一】、 【二】、【三】這三個話輪在過程中成組並且依序出現外,前後都連接著其 他的話輪,在一連串的對話過程中出現此類協商性對話。在協商溝通類型的 對話情境中,根據對話雙方互動的情況,有可能在回應後就結束話題,或是 提出協商主題的人不接受拒絕,藉著重複【一】、【二】、【三】話輪序列 不斷繼續協商,或在接受拒絕後結束協商,重啟新的話題。由例句(1)可 見這類型的對話在實際溝通過程中是具有互動性的,若想要有回應拒絕的存 在,則三個話輪缺一不可,引發協商的主題、使用的拒絕策略都可能會交互 影響回應拒絕的內容還有使用形式的差異。 (1) (A 為影片創作者,B 為來賓) 〔略〕 (06). A ..你喝./【一】協商主題. (07). B <Q 我不要 Q>.\ 【二】拒絕策略. (08). A (0)給你喝._ 【三】回應拒絕. (09). ..你需要./. 〔略〕 (語料來源:C11V05L04) 如前所述,回應拒絕和拒絕言語行為緊密相關,拒絕言語行為是在日常 生活中溝通協商時經常產生的結果。「拒絕」這種常見的言語行為已經受到 長時間的關注,也已經有大量的文獻及研究,在西方語用學界也已有不少針 對拒絕所做的研究成果(Bebee et al., 1990;Blum-Kulka, House, & Kasper, 1989;Holmes, 1986),拒絕行為策略的研究中,也包含漢語拒絕行為的研 究(Chen, Ye, & Zhang, 1995;Shih, 1994;謝佳玲,2010;謝佳玲、陳靜怡 與胡家榮,2004) ,拒絕行為的語言對比研究(Hsieh, 2006;Liao & Bresnahan, 1996;Nelson, Al-Batal, & Bakary, 2002;Nelson, Carson, & Bakary, 2002;李 婉妤,2005;舒兆民,2007)、拒絕行為的中介語語用研究(Al-Issa, 2003;. 3.

(22) 華語回應拒絕之語用策略分析及其教學應用. Beebe, 1990;Beebe & Takahashi, 1989;Chang, 2009;大崎由紀子,2011; 李婉妤,2005;舒兆民,2007)等。 然而在大量的拒絕行為研究當中,單獨針對回應拒絕言語行為的研究文 獻卻相對不足。在現有的文獻中,回應拒絕相關的論文數量較少,部分研究 內容探討日語學習者和日語母語者之間,在回應拒絕使用方式上的差異(都 恩珍與崔善美,2010),並未單獨研究華語母語者的使用情況;其他相關的 研究是針對英語拒絕言語行為對話的界線探討(Pomeranz & Fehr, 1997), 或 是 將 不 同 意 對 方 的 回 應 內 容 視 為 一 種 不 受 偏 愛 的 回 應 ( dispreferred responses) (Levinson, 1983;Pomerantz, 1975, 1984;王萸芳,1999,2010), 又或者是將聽話者反駁說話者的行為視為異議語(disagreement)(Kakavá, 1993),這些都是以較廣泛的層面探討與回應拒絕行為相似的言語行為,不 是單獨針對拒絕言語行為所做的研究,回應拒絕策略的使用方式不能完全等 同於這些文獻的研究結果。另一部分的研究探討協商性對話如說服言語行為 的語用及語篇分析(李家豪,2011;蔡佳恩,2017)等,這些文獻雖與協商 性對話有關,卻也未直接討論回應拒絕的使用狀況。以上的文獻雖有部分是 針對華語母語者的研究,但皆並未有直接針對華語母語者回應拒絕策略的討 論,因此本論文將研究立基於前人的文獻上,深入探討華語母語者回應拒絕 策略的使用情況。 本文所欲研究的材料為口語語料,口語語料相對於書面語料,通常包含 更豐富的語用訊息(胡曉清,2014),也更適合做為本研究所要研究的回應 拒絕策略的語用分析語料。口語語料產生的原因是為了傳達真實訊息、實現 具體溝通行為,並且為實現人際互動功能所形成的自然溝通行為(Rings, 1986),這些口語語料的來源包括如日常生活對話、電話、新聞、訪談、電 視劇、綜藝節目、電影、演講、廣播、電台節目等等(蘇丹潔與陶紅印,2014), 也因為這些以即時的溝通交際為目的下產生的口語語料,相較於書面語料, 口語語料常常出現句法上看似不完整,但語境是自然、連貫的,並且隨著對 話的進行,內容仍舊圍繞著同一話題的現象,因而在對話過程中需要即時的 反應來避免冷場或中斷,過程中使用不同的策略來確保會話可以延續並且用 不同的方式補足訊息讓對方可以完整了解意思(Schegloff, 2007),我們因. 4.

(23) 第一章 緒論. 而得以更容易從口語語料中發現對話中的語境因素(胡曉清,2014)。本研 究為補充在現有拒絕與回應拒絕策略相關文獻中較少的口語語料研究,選擇 以口語語料為來源的語料搜集方式,使用網路影音平台《YouTube》上的影 片作為語料來源,將《YouTube》網路影音平台設定為一個語料庫來源。 《YouTube》平台上的影片同時包含原創者製作的內容,也包含由傳統 電視媒體公司或唱片公司將原本不屬於網路內容的電視節目上傳到平台上, 透過平台作為媒介以幫助產品能觸及更多閱聽者(木曜 4 超玩,2018)。這 些影片都包含大量且珍貴的口語語料,也涵蓋面對面的對話內容和不只限於 單次的一問一答而是多組看似不完整的對答所組成的自然動態對話,這些語 料都更有利於本論文的研究和發展。在本研究中使用的網路影音平台除能幫 助在研究過程中省去大量語料搜集的前置作業時間,也因平台原有的使用介 面可以輕易地在網頁上操作、搜尋影片。如此一來不但加快目標語料的查找, 部分原就附帶字幕的影片也省去轉錄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在平台上篩選影片 的過程中,也因得以憑藉《YouTube》與《Google》提供的應用程式介面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PI),透過 Python 程式語言的協助進 入網路影音平台的後台,設定更詳細的影片篩選條件,取得符合研究目的的 資料,自動將符合設定條件的頻道或影片逐條列出,省去在平台中逐一搜尋 或因研究者個人偏好或是搜尋紀錄、平台熱門影片推薦、平台設定的商業演 算法等外在因素影響,而有相對主觀的搜集結果,這樣的搜尋方式幫助研究 數據來源可以更客觀也更有根據。 高級程度的華語學習者需要同時具備語言能力與語用能力,在教學現場 常出現高級程度的學習者雖然擁有很強的語言能力,可以閱讀,甚至書寫以 政治、經濟為主題的文章,同時應用書面且高級的詞彙於其中,但是在實際 生活的溝通中卻出現語用能力相對不足的現象,影響語言的表達與理解,因 此有必要增加學生對語境的敏感度,幫助他們增進對語用層面的瞭解,藉此 協助他們在不同語境下達成語言的得體性。在語言能力與語用能力產生落差. 5.

(24) 華語回應拒絕之語用策略分析及其教學應用. 的情況下,學習者在溝通過程中常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語用失誤,如例(2)1, 例句中為學生與老師,第 1 行中,學生邀請老師放假的時候兩人一起吃飯, 但第 2 行中老師並不想出席,因此以學校太遠為理由拒絕學生,同時提供新 的方案,然而第 3 行中學生無法在老師的回答中理解語用層面的拒絕意涵, 因而直接回應老師提供的理由,再次邀請老師。此例屬於語用的失誤,這類 在實際溝通過程中因不了解語用層面的意涵所產生的偏誤,形成溝通上的阻 礙。在例(3)中為雇主與學生,於第 1 行中雇主邀請學生於週末再一次一 同到山上擔任義工,但學生不喜歡參與這類宗教活動,想藉週末想休息的理 由拒絕赴約,於第 2 行說明後,卻隨即於第 3、4 行遭到雇主的拒絕,而學 生卻因為無法使用更多層次的語用策略,也因為對社會權勢與距離的顧慮而 於最後放棄協商,這類因無法全面的掌握社會語境,也因無法靈活的運用回 應拒絕策略的偏誤情況,阻礙達成溝通協商的目的。有鑑於此類偏誤情形, 在語言教學研究中有必要分析在真實對話過程裡,華語的回應拒絕策略使用 方式及其語用層面的理解,研究回應拒絕的實際使用狀況並將其分類整理, 最後將結果融入在口語教學中,有助於學習者了解母語者的實際使用情況, 藉此減少語用失誤情形。 (2) (語境為放假前學生與老師在走廊上聊天,A 為學生,B 為老師。) (01). A 上次老師說有空一起吃飯,這個禮拜放假,我們去吃飯吧!(協. 商主題:邀請) (02). B 但是學校離我家好遠喔!老師不想放假的時候還來學校,所以. 開學的時候我們再一起吃午飯吧!(拒絕策略:低度非公開) (03). A 噢!我知道了,那我們約一個中間的地方!(回應拒絕). (04). B. ⋯⋯。. (3) (語境為學生與有工作關係的雇主的對話,A 為雇主,B 為學生。) (01). A 這個週末早上你再跟我一起去山上的寺廟幫忙吧!. (02). B 可是這個星期我有一點累。(協商主題:請求). (03). A 沒關係. 1. 例句(2) 、(3)為以生活中經驗為基礎之自編語料。. 6.

(25) 第一章 緒論. (04) (05). 佛祖會保佑你。 (拒絕策略:公開威脅) B ⋯⋯好。 (回應拒絕). 綜上所述,回應拒絕會對對方的面子造成威脅,同時也因為被對方拒絕, 需要在面子遭受威脅之下回應對方,因此回應拒絕的偏誤對華語學習者來說 是一種常見的難點,總結以上的例子可以發現,高級語言學習者之語用偏誤 發生的原因,包含對回應拒絕類型及語言形式的不熟悉,無法掌握在不同的 協商主題與拒絕策略下多變的回應拒絕方式,再加上受限於對社會語用層面 理解的不足,因而無法靈活的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產出符合情境的回應拒 絕。在前人的研究文獻中,在語用策略方面的文獻多著重在研究拒絕言語行 為,而非由拒絕引發的回應拒絕言語行為;在會話分析的研究中,不同意對 方的言論可能包含爭論(disputing)、攻擊(attacking)與辯論(arguing) 等(Wierzbicka, 1987),前人多以更廣泛的層面探討這類言語行為,如將 其皆歸類在不受偏愛的回應或是異議語等研究中,較少單一研究回應拒絕言 語行為,也未深入探討其使用方式;另一方面,當前的研究者多以問卷或是 角色扮演等方式取得語料,語料的來源較少使用口語的材料與自然動態的對 話,因而較難從中得到貼近母語者真實對話方式的研究結果。.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問題 由第一節可知,前人的研究尚不足以解決學習者在回應拒絕時所碰到的 問題,因此為了解決上述提到高級華語學習者在回應拒絕上所面臨的問題, 在此提出兩個具體的研究目的:一、研究華語母語者在不同情況下回應拒絕 的方式,同時分析社會語境對其的影響;二、根據教材現況和所得到的研究 結果,設計出符合高級華語學習者的回應拒絕之口語教學範例。,因此本篇 論文根據上述研究目的,依序提出以下四個研究問題: 1. 華語之回應拒絕策略類型及語言形式有何特徵? 2. 協商主題是否影響回應拒絕的策略類型? 3. 拒絕策略是否影響回應拒絕的策略類型? 4. 社會權勢和社會距離對回應拒絕策略的形式有何影響?. 7.

(26) 華語回應拒絕之語用策略分析及其教學應用. 本文以「回應拒絕言語行為」為研究主題,透過以上四個研究問題的探 討,以語料中所得到的研究結果為本,可以深入的了解華語語用策略與語言 形式的使用狀況。研究語料來自《YouTube》影音平台的影片,從平台擷取 面對面交談的語料,藉由語料的彙整及分類,可以了解母語者在實際溝通過 程中選用何種回應拒絕的策略,期望能藉此豐富在回應拒絕上的華語語用研 究,透過對語用策略與社會變因的分析與支持,能幫助學習者對語用層面知 識的理解,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教學建議並撰寫成教案,將成果應用在實 際口語教學中,於課堂融入語用教學觀點,豐富語言教學內涵,將理論帶進 現實。.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了可以幫助讀者更加理解本研究的內容與方向,因而在本節中說明與 回應拒絕密切相關的五個重要名詞,予以定義與說明並提供例句解釋,這些 內容有利於提高讀者對後續文獻及對研究流程的理解,以下為本研究的六個 核心名詞之定義及說明。. 一、 協商主題 本論文的研究主題為回應拒絕言語行為,此言語行為會出現在協商性對 話中,而協商性對話的發生由「請求」、「邀請」、「建議」或「提供」四 種言語行為引發(Cohen, 1996),在本論文中,筆者以「協商主題」概括 以上四種言語行為。會話的語言結構由兩位說話者一前一後的發言所組成 (Sacks, Schegloff & Jefferson, 1974),並且有一定的先後次序,協商性對 話的組合則依序由協商主題,拒絕與回應拒絕,三者構成。協商主題以 Searle (1979)與 Leech(1983)的言語行為分類,Searle 將請求行為歸於指令類, Leech 將請求行為歸於競爭類,請求行為本質上為不禮貌的,因其目標是與 外界競爭,試圖使聽話者施行某種行為,獲得聽話者的允許,或是藉此獲得 資 訊, 希 望 提出 的 要 求得 到 實 現( Fukushima, 2000 ;Trosborg, 1995 ; Tsui,1994),如例(4)2。邀請、建議、提供與請求同樣歸類於指令類,但. 2. 例句(4)、(5) 、(6) 、(7)參考謝佳玲老師語用學上課講義。. 8.

(27) 第一章 緒論. 在 Leech 的分類中,前三者被歸於和諧類,因為此類言語行為相對於競爭類, 其本質上是有禮貌的,雖同樣試圖讓聽話者施行某種行為,但聽話者卻是行 為的受益者,如邀請是請求對方到約定的地方一同做特定的活動(宋安琪, 2008),如例(5);建議在《遠流活用中文大辭典》(建議,2010)中的 解釋為「提出主張、意見」或是「所提出的具體主張或意見」,如例(6); 提供在《遠流活用中文大辭典》(提供,2010)中的解釋為「舉出可供參考 的意見、建議等,或提出可利用的物資、條件之類」如例(7),以上的定 義與例句的說明可以看出邀請、建議、提供,三者為三種不同的動機引發的 利他言語行為。 (4)我可以晚點再交作業嗎?(請求) (5)晚上到我家吃飯吧?(邀請) (6)照他的話去做吧!(建議) (7)再喝一杯咖啡。(提供). 二、 拒絕行為 拒絕行為為針對請求、邀請、建議與提供四種言語行為所做出的回應 (Cohen, 1996),並且施行拒絕行為者表達否定涉入說話者所提議的活動 (Chen & Zhang, 1995) 。在西方學界最早的拒絕行為研究為 Beebe(1990), 後續也有多位學者延續拒絕行為的相關研究(Al-Issa, 2003;Allami, 2011; Nelson, Al-Batal et al., 2002;Nelson, Carson et al., 2002),在拒絕行為的研 究當中,針對華語的拒絕行為研究內容也有不少(Hsieh, 2006;Liao & Bresnahan, 1996;李婉妤,2005;賴紋萱,2012)。拒絕行為發生時,在溝 通互動過程裡一連串的協商對話,常會含有損害他人面子的行為發生,拒絕 在言語行為當中更屬於高度威脅面子的行為,如例(8)、(9)、(10)、 (11)3,例句根據引發拒絕的四種主題,請求、邀請、建議、提供,依序. 3. 例句(8)、(9) 、(10) 、 (11)取自謝佳玲教授語用學課程講義與自編。. 9.

(28) 華語回應拒絕之語用策略分析及其教學應用. 列出。在冒著可能冒犯對方的風險下行使拒絕行為,則要根據不同文化的溝 通語用規則,採用適當的補救策略來降低面子威脅程度。 (8) a8 有時間要不要一起去喝一杯?(邀請) b8 我最近蠻忙的。(拒絕) (9) a9 不然這個你可以拿去試用看看。(提供) b9 沒關係,不用。(拒絕) (10)a10 你要不要問問那個老師,看他能不能幫你代課?(建議) b10 我覺得還是算了,他應該很忙。(拒絕) (11)a11 你可以幫我把那份資料拿來嗎?(請求) b11 我現在沒有手。(拒絕). 三、 回應拒絕行為 本篇論文所研究的主題——回應拒絕,不會單獨出現,通常和拒絕言語 行為前後成對出現(Daly, Holmes, Newton & Stubbe, 2004),因此從引發拒 絕行為發生的協商主題開始,導向拒絕後,回應拒絕就緊跟在後,依序由協 商主題、拒絕、回應拒絕三個部分形成協商性的溝通對話內容。這種對話結 構由說話者執行請求、邀請、建議與提供的四種行為所引發,在被聽話者拒 絕後,被拒絕的說話者應此拒絕行為的刺激而產生回應,這個針對拒絕所做 的回應就屬「回應拒絕」行為。綜上所述,這類協商性溝通的完整對話結構 最少應包含兩次對答,第一次對答為協商主題與拒絕,第二次對答為拒絕與 回應拒絕,第一次和第二次對答中的「拒絕」為相同的話輪,因此此類對話 結構依據上述的說明可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ㄧ】 協商主題:請求、邀請、建議、提供,共四類。 【二】 拒絕策略。 【三】 回應拒絕策略。 憑藉以上對此類協商性對話結構的定義,以下擷取本文所蒐集到的三段 語料,運用實例的協助更清楚的理解此類對話結構的特徵。根據前述的定義. 10.

(29) 第一章 緒論. 依序對照語例(12)、(13)、(14)4。例句(12)的情境為兩人在玩電 腦遊戲,從第 2 行開始,B 對 A 的遊戲玩法提出建議,於第 3 行提出讓不 會畫畫的遊戲人物也參與畫畫活動。而 A 於第 4、5 行提供拒絕這項建議的 理由,以上組成第一次對答,分別由協商性對話結構中的【ㄧ】與【二】所 組成。第二次對答從第 4、5 行 A 的拒絕開始,到第 6 至 8 行,B 對這個拒 絕所做的回應為止結束。例句顯示由於 A 於第 5 行裡拒絕的理由並未說服 B, B 因而再次於第 6 至 8 行中提出動機相同的建議,仍希望 A 可以根據自己 的建議繼續進行遊戲,這個建議便是應拒絕所產生的回應拒絕,以上為第二 次對答,相繼由【二】拒絕策略與【三】回應拒絕策略組成。由以上說明可 以發現,屬協商性對話的例句(1)之結構需歷經兩次對答,兩次對答當中 的內容有一部分重疊,此相同的內容屬結構中的【二】拒絕策略。例句(12) 中協商性的對話結構不但以【ㄧ】、【二】、【三】的順序依序各出現一次, 同時顯示【三】回應拒絕的產生,必須有【ㄧ】與【二】的存在才有可能發 生,由此可見回應拒絕策略的使用方式與答覆內容也與前兩者息息相關。 (12)(A 為影片創作者,B 為經營另一頻道但同屬相同工作室的同事與此 影片的來賓) (01). A ..我還是讓會畫畫的人去畫就好._5. (02). B ..不要吧?/. (03) (04) (05). 4. ..你可以讓他們訓練又可以減壓._ 協商主題 A (0)可是,_ ..可是他們有時候真的畫得很醜.\ 拒絕策略. 語例(12)、(13)、(14)出自本論文搜集的樣本,編號依序為 C11V08L02、 C03V03L01、C11V05L03,詳見附錄一。. 5. 本論文搜集的語料皆經過轉寫工作(transccription),轉寫標記工作根據 Du Bois et al. (1993)的轉寫系統標記,詳見附錄二。實際的標註方式與說明,請詳見本論文第 四章第三小節。. 11.

(30) 華語回應拒絕之語用策略分析及其教學應用. (06). B (0)<F 對吧 F>. (07). ..那就拆掉重畫啊/. (08). ..就可以消除壓力啊/ 回應拒絕. (09). A ..他們畫得很醜的時候就會很難過=.\ (語料來源:C11V08L02). 例(13)中也從 1 到 11 行同例(12),依序各出現一次【一】、【二】、 【三】三個部分,且同樣由兩次對答組成,相繼出現的兩次對答中間以【二】 相連接。然而此例與例(12)不同的地方在於例(13)連續出現了兩次回應 拒絕。例(13)的對話情境為身為演員的 A 於第 1 到 5 行向導演,B,討紅 包,於第 7 行遭到 B 的拒絕後,B 接著於第 8-9 行提供理由,而第 10 到 11 行,A 透過再次確認協商的結果來回應 B 的拒絕,此兩行屬回應拒絕。以 上第 1 到 11 行為一組包含完整【一】、【二】、【三】三個部分的協商對 話組合。第 10 到 15 句的第二組完整的協商對話結構緊接其後,A 於第 10 到 11 行透過確認協商結果來表明尚未接受拒絕,屬第二組結構中的【一】; 第 12 到 13 行中 B 因而再提供更詳細的理由說明拒絕原因,此兩行為第二 組協商對話的【二】拒絕策略,最後 14、15 行中,A 接受了拒絕並向 B 道 謝,屬【三】回應拒絕。 從例(13)的組成方式可以發現,前後兩組協商性對話組合相繼出現, 並且各自以第一組的【三】回應拒絕與第二組的【一】協商主題相互連接, 形成一個連續的協商性對話內容,而兩組對話仍舊依序如例(12)以【一】、 【二】、【三】的相同順序出現。由此語例可以發現此類協商性對話內容中, 可以不只限出現一組對話結構,並且可以以前後結構當中的【三】與【一】 相連接,形成連續的結構以延續協商性對話,於單一的對話結構中,仍以出 現一次為限,且【一】、【二】、【三】的順序不變。除了結構的特色以外, 在例(13)最後達成協商結果可以發現,第二組協商對話的【三】回應拒絕 由於 A 所提出的協商未達成,但礙於 B 的身份為導演及當下的情況,A 使 用道謝來回應拒絕,卻隨即評論 B 提供的拒絕理由,藉此表達心中對被拒 絕的不滿,卻仍舊無繼續進一步協商的企圖。由此例可以推知回應拒絕的使. 12.

(31) 第一章 緒論. 用,除了協商對話組合的前後文內容與結構外,也受到社會權勢與社會距離 的影響。 (13)(A 為演員,B 為導演。) (01). A ..導演.\. (02). ..那個,_. (03). ..因為昨天看到劇本的流程,_. (04). ..他臨時加戲說是死亡嘛.\. (05). ..那死亡的部分通常來說會有紅包的部分= 協商主題. (06). B (0)噢/. (07). ..不會/. (08). ..因為你等下會起來啦.. (09). ..你等一下會復活啦/ 拒絕策略. (10) (11) (12) (13) (14) (15). A ..喔,\ ..所以這兩百塊紅包沒了.\ 回應拒絕 協商主題 6 B ..因為我們那時候在寫劇本就考慮到兩百塊紅包的支出,_ ..所以我們到最後把你寫復活._ 拒絕策略 A ..謝謝導演,\ ..大家真會省預算.\ 回應拒絕 (語料來源:C03V03L01). 而結構相對單純的例句(14),雖並未如同例句(13)連續出現兩組協 商對話組合,但可以再次清楚看到【一】、【二】、【三】的結構,並且依 序各出現一次。情境為來賓 B 拿出了零食,A 得到該零食後,於第 6 行想 要提供此零食同 B 一起享用,B 於第 7 行說明理由以表明拒絕接受零食的 原因,A 在遭到拒絕以後,於第 8 到 10 行評論 B 所提供的理由後,就並未 再試圖繼續協商,間接表達接受了拒絕,而此三行為協商結構中的【三】回. 6. 為突出前後兩組協商對話的順序,語料後方以灰底方框標出第二組協商對話組。. 13.

(32) 華語回應拒絕之語用策略分析及其教學應用. 應拒絕,而協商對話組合也隨之結束於第 10 行。與前面例(12)與例(13) 的不同在於此例中的【三】為接受拒絕,例(12)中的【三】部分因不接受 拒絕,因而再次發起協商,例(14)也因為第一組協商對話結構的【三】並 未接受拒絕,協商對話內容因而延續,到了第二組協商對話結構的【三】因 為接受了拒絕對話也旋即結束。 (14)(A 為影片創作者,B 為來賓。) 〔略〕 (06). A ..你不吃? 協商主題. (07). B ..我不喜歡吃糖果./ 拒絕策略. (08). A ..(0)啊它不是糖果啊./. (09). ..它是堅果類._. (10). ..你看這個時候翻譯是不是就很重要咧? 回應拒絕 (語料來源:C11V05L03). 以上三個語例中,例句(12)與(13)雖都表達了不接受拒絕,藉此再 次提出協商,但兩個例子卻也使用不同的回應策略表達,前者透過重申協商 企圖,後者則藉著確認拒絕結果,同時表示仍不接受拒絕。而例(13)與(14) 最後都在接受拒絕以後放棄協商,兩例也各自使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接受拒 絕,前者透過道謝,後者則單純評論對方的回應,停止協商企圖以結束對話。 由以上三個例子顯示協商主題、拒絕策略及社會權勢與距離的差異都可能改 變回應拒絕策略的使用,且由以上的例句可見這類型的對話在實際溝通過程 中具有互動性,並根據對話的情境、引發拒絕的主題及使用的拒絕策略都可 能交互影響回應拒絕的內容還有使用形式。. 四、 話輪 話輪(turn)是在研究口語互動研究中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指參與對話 的交談者輪流說話,其中一方連續說完一段話,最後當說話者和聽話者的角 色交換或是出現沈默後,就表示話輪的結束(劉虹,2004)。話輪可以由不 同的單位組成,詞、短語、句子等都可以成為話輪構成的語言單位(Sacks et al., 1974)。如例(15)中參與對話者為 A 與 B 兩個人,兩個人各說一次話,. 14.

(33) 第一章 緒論. 角色互換過一次,因此屬於兩個話輪。在會話分析的理論下,日常生活中的 談話並不只是由單一的言語行為所組成,而是對話參與者同時從言談、情境 等線索中,觀察語言事實等多個不同面向的訊息之間之互動,綜合這些資訊 並理解後,語言的意義才得以生成,這就屬於語言的動態性(Verschueren, 1999)。因此口語互動研究的最小單位為話輪(Sacks, Schegloff & Jefferson, 1974),而會話分析的研究重點就放在話輪的轉換(turn-taking)上,研究 內容為針對對話中所使用語言的細部特徵,觀察與分析自然的對話如何順利 進行並延續,同時保持話輪有序的交替與轉換等(劉虹,2004)。因此要完 成這個領域的研究,就必須尋找溝通對象所使用的語言特徵,如此一來,參 與對話雙方所處的社會與文化都是影響細部語言表現的重要因素。 (15) A 我要放囉! B 好。. (語料來源:C12V01L01). 五、 社會權勢 社會權勢(social status)的概念為相信社會中由於階級差異的觀念存在, 因此個體之間在社會中的地位不同,因而出現上位者和下位者權力的不平等, 每個個體間擁有不對稱的社會力量(Brown & Gilman, 1960;Brown & Levinson, 1987) 。在社會中個體之間的關係大致可分為上位者(superiors)、 平位者(equals)、下位者(inferiors)三類(Brown & Levinson, 1987), 因此在本文中研究擁有不同社會權勢者之間的相對關係,並根據以上類別也 依序分為三類,分別為上位者對下位者、平輩與平輩、下位者對上位者。上 位者對下位者如老闆對員工、老師對學生,平輩關係如朋友、同學之間,下 位者會上位者如孩子對父母。7在這樣不平等的關係中,上位者擁有較大的 權力,可以將這些力量強加在下位者上,而處於低位的下位者受到權力的約 束,在不平等的關係裡願意服從與犧牲,語言也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因而在 面對不同對象時改變使用的形式。. 7. 感謝口試委員洪嘉馡教授提供之修改建議。. 15.

(34) 華語回應拒絕之語用策略分析及其教學應用. 六、 社會距離 社會距離是指參與對話者之間的熟悉程度(Hoang,2007),若說話者 與聽話者之間的關係較為親密,社會距離就較近,若是關係較陌生,則社會 距離較遠。關係的親疏影響表現禮貌方式的不同,說話者說同樣的話對於不 同社會距離的聽話者而言,可能對面子產生不同的冒犯程度,因此在口語對 談研究中,社會距離就成為一個重要的變項(Brown & Levinson, 1987;Leech, 1983)。對話雙方之間的社會距離關係越穩定,如親密的人或是陌生人,就 可以使用準確的禮貌方式溝通,因為可以預期正確對話的方式,語言使用方 式趨向直接,但是當面對認識但是不太熟悉的人時,有時反而更難以推測該 使用何種方式溝通才是最合適的(Wolfson, 1988)。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是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 題與範圍。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從語用與會話分析理論出發,其次回顧拒絕 與回應拒絕策略的相關研究,之後說明媒體語言特色,並概述語用教學的重 點。第三章為研究方法,從語料來源的介紹、影片與語料的搜集步驟,到逐 一詳述語料整理過程及使用的工具與方式。第四章為研究結果的分析與討論, 透過蒐集到的語料根據類別整理回應拒絕的策略類型,分析這些策略在語料 中之分布狀況,再根據分布的情形分析語言的使用狀況,接著從語言使用的 現象中整理社會變因的影響程度。最後,第五章根據研究的結果,將其運用 到口語教學的課堂設計中並撰寫一課教案。第六章為結論,總結本文研究結 果,闡述本研究的侷限及未來展望。8. 8. 感謝口試委員張金蘭教授提供之修改建議。. 16.

(3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論文旨在研究華語母語者在不同情況下之回應拒絕方式,因此本章於 第一節以言語行為的理論為起點,說明語言產生的動機,從語用原則中的禮 貌原則及面子保全理論切入,了解回應拒絕在對話過程中可能產生對面子的 衝擊,並為了分析華語的社會語境對回應拒絕的影響,也回顧在不同的文化、 社會距離及社會權勢中語言使用方式的差異。本研究的語料為互動性的對話, 在第二節中回顧會話分析理論下的相關文獻,首先說明順應理論,其次為相 鄰配對、話輪轉換等概念,理解在動態的對話中,語言的生成與理解。第三 節回顧本論文研究的回應拒絕相關理論,從這些文獻中發現回應拒絕言語行 為研究的缺口及本論文研究的目的。語料的來源為《YouTube》網路影音平 台,因此第四節介紹網路媒體的性質及媒體語言的特色。最後為讓本論文所 得之研究結果能更妥善的運用到實際教學場域中,在第五節回顧語用教學的 相關文獻,解釋語用教學的目的與必要性,還有教學的重點。最終在第六節 集上述精華,將本章的重點與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問題互相呼應。以上內容 全章共分為六節。. 第一節 語用學理論基礎 本論文探討的是回應拒絕行為,為了深入理解在回應拒絕時的策略選用 規則,需先理解語用學的基礎理論。第一小節從 Austin、Leech、Searle 等 學者的言語行為分類為出發點,從中了解語言產生的動機,而在行使拒絕和 回應拒絕行為時,說話者使用的語言需要符合社會的禮貌規範來減少衝突, 因此在第二小節中回顧禮貌策略,說明禮貌的言語行為所遵循的原則,第三 小節中回顧面子保全理論,為了要得體的使用禮貌策略需要了解對方對面子 需求的不同要求,第四小節解釋華人社會與文化的特色與語言的使用情況。 本節根據以上內容共分為四小節。. 一、言語行為理論 言語行為理論(Speech Act Theory)由英國哲學家 Austin(1962)所提 出,言語行為理論從行為的角度來觀察語言的現象,說明語言除了表達命題. 17.

(36) 華語回應拒絕之語用策略分析及其教學應用. 行為以外,同時還具有實施某種行為的意圖,因此將人們所使用的話語分為 言有所述(constative)及言有所行(performative)兩個類別。Austin 更近 一步指出,他認為言語行為應歸納為三種類型,分別為言內行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為(illocutionary act)及言後行為(perlocutionary act)。言內 行為指發話者單純發出語音、詞彙、短語與句子的動作,言外行為為發話者 企圖透過言語的動作所欲達成的意圖,如:批評、命令、拒絕等,而言後行 為則是指在完成言語行為的動作以後,發話者與聽話者雙方所受到的影響 (Austin, 1975)。爾後他再針對言外行為將之劃分為五大類,分別為裁決 型(verdictives)、行使型(exercitives)、承諾型(commissives)、行為型 (behabitives)與闡述型(expositives)。舉凡請求、抱怨、命令,甚至是 拒絕,這些在生活中常見的言語行為皆屬這五個類別中。由此可見,在言語 行為理論的基礎上,言語行為被視作語言溝通的最小單位。 研究言語行為的過程中為求更精準的分析,美國哲學家(Searle, 1969) 針對固有理論的不足,在 Austin 的言語行為理論架構下,再進一步修正言 外行為,重新界定言外行為為闡述類(representative)、指令類(directive)、 承諾類(commissive)、表達類(expressive)及宣告類(declaration)五類 (何兆熊,2000)。Searle(1969)認為闡述類為說話者敘述其所相信為真 的事實,如:結論;指令類為說話者嘗試讓聽話者執行一件事,如:請求、 建議;承諾類為說話者承諾未來將執行的行為,如答應、拒絕;表達類為說 話者表達自身的心理狀態,如:道歉、同情;宣告類為說話者想透過話語改 變客觀事實,如:宣布、任命。其後的 Leech (1983)則將禮貌原則的概 念融入言外行為的分類中,他認為在言語行為的概念之下,不可忽視禮貌原 則對言語行為的影響,因而可將其融入言語行為的分類中並整理成以下四大 類,首先為競爭類,此類別為說話者實施的行為違反禮貌,如請求、拒絕、 要求;和諧類為聽話者是受益的一方,如:邀情、感謝、提供,合作類為傳 播或接收訊息,如:報告、宣布、廣播;衝突類為其言語行為與和諧社會的 行為互相衝突,如:恐嚇、責罵。以上回顧的三位學者 Austin、Leech、Searle 對言語行為的分類標準,本文將三者的類別統整後整理於表二-1,並標明與 本論文研究相關的協商主題與拒絕行為在這三種分類架構下所屬的類別。. 18.

(3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表 二-1 言外行為歸納表 Austin. Searle. 闡述型. 闡述類. Leech. 所屬類別. 合作類. 行使型. 競爭類. 請求、拒絕. 和諧類. 邀請、建議、提供. 指令類 衝突類. 承諾型. 承諾類. 和諧類. 行為型. 表達類. 和諧類. 裁決型 宣告類 行使型 資料來源:參考張秀瑱(2016)9 拒絕行為通常出現在一連串的協商溝通過程中(Bebee et al. 1990;Gass & Houck, 1999),回應拒絕是針對被拒絕之後所需作的回應內容,並且拒 絕的發生需建立在說話者提出請求、邀請、建議,或是提供的行為之上,說 話者先表明協商意圖,而後受到拒絕,回應拒絕則是在這個拒絕之後的回應 內容。在溝通過程中,語言形式與策略的選用會受到前後文及情境內容的影 響,當面對引發拒絕的請求、邀請、建議或提供四種不同類型的言語行為時, 說話者就會根據情況採用不同的拒絕策略(Chang, 2009),而不同的拒絕 策略選用也影響回應拒絕的形式。根據表二-1,雖然無法看到本論文所欲研 究的回應拒絕行為所屬類別,但引發拒絕的四種言語行為中,與拒絕同屬一 類的請求行為,歸屬於 Leech 的競爭類,此類別本身就屬於違反禮貌的內容 (Kline and Floyd, 1990),競爭類的言語行為因為違反禮貌,產生讓聽話者 面子受到威脅的情況。邀請、建議、提供三者則屬於 Searle 的指令型,指令 類言語行為的意圖為要求聽話者執行某事,在這樣的意圖下,聽話者可能也. 9. 感謝口試委員張金蘭教授提供之修改建議。. 19.

(38) 華語回應拒絕之語用策略分析及其教學應用. 因此感覺受到威脅或是強迫,提出協商的說話者面對違反面子需求的拒絕內 容,就必須適當的根據情況及禮貌完成回應拒絕行為。. 二、禮貌原則 從前一小節的文獻回顧可以理解,回應拒絕可能位在一連串的面子威脅 行為之後,因此回應拒絕屬於在溝通過程中會造成衝突或是需要緩解衝突的 類別。在一連串的協商對話中,為達成協商並完成溝通目的,過程中可能造 成衝突,雙方就需要使用禮貌的方式處理拒絕才能得體地「回應」拒絕。 Leech(1983)提出的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包含六個準則,分別 為得體準則(Tact Maxim)、慷慨準則(Generosity Maxim)、讚美準則 (Approbation Maxim)、謙遜準則(Modesty Maxim)、贊同準則(Agreement Maxim)與同情準則(Sympathy Maxin)。當說話者企圖違反上述的六項準 則,如試圖執行請求、建議、反對、批評、抱怨等言語行為時,就可以預期 溝通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不禮貌的情況,此時就需要使用可以達成正向禮貌 (positive politeness)或是負向禮貌(negative politeness)的策略。根據策 略的採用,說話者可能為了滿足聽話者想獲得贊同或是受到喜愛的心理,而 對聽話者使用正向禮貌來讚美聽話者,又或是為了最低限度的滿足聽話者可 能不想受到強迫的心裡,而使用負向禮貌,達成迂迴的請求,藉由使用這兩 類禮貌策略,降低對聽話者的面子造成的威脅。 然而,在華人社會歷史的封建體制中講求「禮」的制度,自古以來遵循 儒家思想中所劃分的社會體制,社會中的成員受到特定的階級及角色的約束, 按照尊卑、上下、長幼的對應關係互動,進而形成涇渭分明的階級制度,達 成安定社會的功能(顧曰國,1992),華人的禮貌概念在這樣的歷史與環境 下,因而具有規範社會的功能存在,禮貌的行為幫助社會的穩定並減少衝突, 讓華人之間順利進行互動及溝通。Gu(1990)提出在華人文化中的禮貌原 則,包含貶己尊人準則(Self-denigration Maxim) 、稱呼準則(Address Maxim)、 得體準則(Tact Maxim)、慷慨準則(Generosity Maxim)四種類別。貶己 尊人準則為藉由貶低自己來抬舉他人;稱呼準則為根據不同的身份地位,使 用不同的稱呼界定人際關係,目的為確立雙方角色及地位和確定雙方之間的 社會距離;得體準則為說話者在話語中盡量擴大別人給自己的益處,減少聽. 20.

(3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話者認為自己所需付出的代價,而相對應的慷慨準則,則為在話語中縮小自 己的損失,增加對聽話者的益處。這些因文化環境差異,所產生的禮貌概念 之差異現象,顯示同一種的語用功能,在東方與西方的社會與文化環境中, 兩者會以不同的語言形式表現。 西方的文化屬於個體主義文化,相較於東方的集體主義文化,集體主義 社會偏向使用較為間接的方式溝通(Gelfand, Bhawuk, Nishii & Bechtold, 2004),集體主義社會中的人們傾向不直接表達心中所想,使用較迂迴的方 式,提供模糊的資訊來完成溝通(Triandis, 1995),參與溝通的雙方也因而 需要仰賴更多的語境來評估雙方之間的關係,藉此決定語言使用的方式及所 應採取的策略(Oyserman, Coon & Kemmelmeier, 2002),在溝通過程中多 會考慮對方的感受,並試圖減緩或避免衝突的發生(Triandis, 1995)。而在 個體主義社會下,人們常使用直接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Gelfand et al., 2004;Triandis, 1995),在這過程中也因此更容易造成衝突與冒犯他人,但 在語言裡所提供的訊息卻更為清楚及精確(Oyserman et al., 2002;Triandis, 1995)。然而不管哪一個文化,在交流溝通過程中,雖然使用不同的方式來 達成禮貌,但是目的都是為了顧及對方的面子需求及感受,藉此減少衝突。. 三、面子保全理論 社會中的每個人皆須進行溝通以達成社會交際,人類透過在社會中的自 我認同與界定自身與社會之間關係的方式來認識及融入社會,因此在溝通過 程中,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建立良好的形象。透過界定雙方之間的關係,設 法為對方與自身保留面子,透過維持彼此的面子,達成禮貌溝通的目的 (Brown & Levinson, 1987)。Brown 與 Levinson(1987)根據前人的理論, 提出面子保全理論(face-saving theory),此理論從面子需求的概念分析禮 貌,指出溝通過程中包含積極面子(positive face) ,與消極面子(negative face) 兩種類別。積極面子為積極地為自己爭取正面評價,而消極面子則為避免受 到他人干擾。在言語行為中存在許多威脅面子的情況,每種言語行為都具有 一定程度的威脅性,說話者與聽話者雙方都有可能在對話過程中發起面子威 脅行為(face-threatening act; FTA)。不同的言語行為可以根據威脅的對象, 及威脅的類別為積極或消極面子來進行區分,例如拒絕屬於威脅了對方的積. 21.

(40) 華語回應拒絕之語用策略分析及其教學應用. 極面子,而協商主題則為威脅了對方的消極面子,以下根據 Brown 與 Levinson 的面子威脅行為理論架構,整理成表二-210,並標明拒絕行為與協 商主題於此理論下所屬的類別: 表 二-2 面子威脅行為(FTA)架構 威脅對象. 威脅類別. 所屬類別. 積極面子 威脅說話者 消極面子 積極面子. 拒絕、否決. 消極面子. 請求、邀請、建議、提供. 威脅聽話者. 當威脅面子行為可能發生時,為了維護在溝通過程中雙方的面子,說話 者根據不同的面子威脅行為,會採取不同的面子保全方式以達成禮貌的目的。 這些避免或是降低面子威脅的補救策略(redressive strategies),就為面子 保全理論。根據造成面子威脅的程度高低,決定需要使用哪種程度的禮貌補 救策略幫助溝通。面子保全理論下的補救策略依照禮貌的程度由低至高排列 分別為公開施行面子威脅行為(bald-on-record strategy)、積極禮貌策略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y) 、消極禮貌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y)、 非公開實施面子威脅行為(off-record strategy)、放棄實施面子威脅行為 (refraining from the act),以上五種。公開施行面子威脅行為符合溝通的質 量及關聯性,為了達成明確的訊息傳達,因而較強程度的違反禮貌原則,直 接表明自己的意圖;積極禮貌策略對應的是滿足對方的積極面子,透過強調 雙方的共同利益或是滿足對方的願望等來達成禮貌;消極禮貌策略對應的則 為消極面子,滿足對方不希望受到他人妨礙的心理;非公開實施面子威脅行 為則為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意圖;放棄實施面子威脅行為則為了保全雙方的面 子,放棄所有可能威脅面子的語言表達方式。面子受到威脅程度的估算與不. 10. 表二-2 為筆者根據 Brown 與 Levinson 所提出的表格加以修改而成。. 2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MNE subject, characterised by its (i) curriculum structure; (ii) curriculum aims; (iii) learning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iv) curriculum contents, can enhance the

The research proposes a data oriented approach for choosing the type of clustering algorithms and a new cluster validity index for choosing their input parameters.. The

Rebecca Oxford (1990) 將語言學習策略分為兩大類:直接性 學習策略 (directed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及間接性學 習策略 (in-directed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及絕大部分專上院 校接納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的「達 標」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students in learning in inequalities with one unknown, as well as to collect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nd errors in problem solving..

Abstract -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applying TRIZ theory to construct the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GSCM) strateg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t hotel.. Based on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applying TRIZ theory to construct the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GSCM) strateg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t hotel1. Based on the

Secondly, in Chapter 3 we analyz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iated soft recreational activity marketing strategies used by firms on the prices of recreational service, prof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