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會話分析理論基礎

第二節 會話分析理論基礎

會話分析(Conversational Analysis)為從大量的自然會話中尋找相同的 固定模式並歸納當中的規律(Levinson, 1983),本論文所搜集的語料來自

《YouTube》網路影音平台,語料為自然的互動性對話,為了從中瞭解華語 母語者回應拒絕策略的使用方式,需要從中歸納語言的規則。會話分析屬於 語用學的分支,語用學前期的理論多關注靜態的語言研究,即語言本身的探 究,如第一節所回顧的言語行為分析,研究者偏向使用自己的語感認定語言 的使用,這些研究的語料及結果可能因為圍繞在理論及語言本身,並且語料 多以自身語感為本(intuition-based)而背離語言實際使用的情況(Goodwin

& Heritage, 1990; 劉虹,2004)。有鑑於此,Sacks, Schegloff 與 Jefferson 等人開始轉向以真實的語料作為研究標的,展開對話分析的研究領域。在會 話分析的領域裡,研究從靜態轉向動態,在實際的對話互動中社會、文化、

當下的語境等都交互影響對話的生成,形成多種不同層面的變因交互影響,

形成動態的對話互動過程,而本論文所使用的語料為動態的對話內容,因此 想要分析這類型的語料就需了解會話分析的理論內容,回顧這些文獻能幫助

後續的研究過程的整理與結果分類。本小節概述本研究涉及的會話分析理論 及其相關概念,包含會話分析的基本概念如:話輪轉換與相鄰配對(adjacency pair)等,及會話分析中的順應理論,以上內容共分為會話分析基礎概念與 會話分析理論兩小節。

一、會話分析基礎概念

Sacks 等(1974)提出會話交際的基本單位為話輪(turn)。會話的結 構是由兩個說話者前後發言所組成的兩個話輪所構成(Sacks, Schegloff &

Jefferson, 1974)。一個詞、短語、句子,都可構成一個話輪,話輪的長短 受到語境等因素影響,在說話前後皆有沈默作為起始及結束的標誌,在這中 間同一個說話者所說的話即視為一個話輪(Harris, 1952)。會話互動中說話 者與聽話者兩者之間角色不停轉換,一旦說話者與聽話者之間發生角色互換,

即為一次話輪轉換(turn-taking),在話輪轉換之前之前則視為一個話輪。

參與對話的雙方之說話者與聽話者的角色交替,輪流擁有發話權,使得會話 得以延續,每次至少一方,但不多於一方,這樣的方式是在會話進行中,雙 方須遵守的基本規則(Sacks, 1974)。如例(16)、(17),例(16)中說 話者與聽話者的角色經歷一次轉換,因此為兩個話輪並經歷一次話輪轉換。

例(17)共有三個話輪,經歷兩次話輪轉換。

(16)A 嘿!兄弟,玩傳說不能這樣子,那麼的……專注的。

B 我是美女不是兄弟。 (語料來源:C07V04L04)

(17)A 不是,我們一起拿嘛!

B 不要。

A 不們一起去拿嘛!這裡很噁心啦!很髒啦!

(語料來源:C07V06L02)

組成對話的話輪之間有著一定的順序及關聯性,日常生活中的會話表面 上看似沒有規律,實際上卻遵循著固定的序列結構(劉虹,2004),這樣的 結構被稱為序列組織(sequential organization),而會話過程中最基本的話 輪類型為相鄰配對。相鄰配對(adjacency pair)為至少兩人對話的過程,這 一連串對話的最基本單位為參與對話的雙方,各說一次話語所形成的一組對

話(何自然,2000),這組對話成為會話中的局部結構。對話中說話權的轉 換就是從第一位說話者停者說話,到第二位說話者開始回應第一位說話者之 間,這段轉換的過程就為話輪轉換的自動模式(Levinson, 1983)。相鄰配 對的特色為兩個話輪必定相鄰接,一組相鄰配對的對話有先與後,兩次話語 之間相互關聯,並且第一部分(first pair part)預示第二部分(second pair part)

的類型,因此常出現成對的言語行為,像是「提問」對應的是「應答」,「請 求」對應的是「接受」或是「拒絕」,前後相互依存,前後兩個話輪有一定 的次序及關連。在動態的對話過程中,第一部分的發話,可能觸發不同的第 二部分應答,第二部分可能出現說話者期待得到的回應(preferred second part),也可能出現不被期待的回應(dispreferred second part)。當「拒絕」

屬於第二部分時,就可以被歸類為不被期待的回應,而相應的第一部份就可 能是「請求、邀請、建議、提供」,這兩個話輪的組成在本研究的協商性對 話中屬於第一組相鄰配對。

本論文研究由拒絕所引發的回應拒絕行為,通常出現在雙方進行協商的 對話中,因此往往無法只結束於單一一個話輪後結束,而是多個動態的話輪 所組成。如Beebe 和 Cummings(1995)在研究當中也發現受試者在真實言 談中,多個話輪之間出現的協商性語言比書面問卷中的來得多。因此當在真 實對話過程中,雙方為了繼續協商,第二組的相鄰配對就會出現,此時在第 二組的相鄰配對中「拒絕」成為第一部分,相對應的「回應拒絕」就成為第 二部分。根據回應拒絕的內容就可能出現期待或是不被期待的回應,亦即接 受拒絕或是不接受拒絕兩類。除此以外,真實的自然會話在一個協商性對話 中可能包含多組相鄰配對,一個相鄰配對的單位中,可能也不只是提問及應 答各一句,可能包含一個或是多個話輪,以表達不同的語用目的。如例(18)

有三個話輪,兩組相鄰配對。第一行到第二行為第一個話輪,第三行為第二 個話輪,第四、第五行為第三個話輪。第一個話輪跟第二個話輪為第一組相 鄰配對,這組相鄰配對的第一部份為協商主題,第二部分為拒絕。第二個話 輪跟第三個話輪為第二組相鄰配對,這組相鄰配對的第一部份為拒絕,第二 部分為回應拒絕。而例(19)則有四組相鄰配對,第一行為第一個話輪,第 二行為第二個話輪,第一個話輪跟第二個話輪為第一組相鄰配對;第三第四 行為第三個話輪,第二個話輪跟第三個話輪為第二組相鄰配對;第五行到第

六行為第四個話輪,第三個話輪跟第四個話輪為第三組相鄰配對;第七到第 八行為第五個話輪,第四跟第五個話輪為第四組相鄰配對。

(18) (01) A 走了啦..

(02) 你就跟我回去啦..

(03) B 我就不要啊..

(04) A 我把顏色刷回來..

(05) 你給我一點時間.. (語料來源:C07V06L03)

(19) (01) A 是不是可以找人單挑?

(02) B 沒有沒有沒有!。

(03) A 我不找你!

(04) 我不找你有沒有。

(05) B 噢!

(06) 你不找我嗎?

(07) A 算了沒差

(08) 直接進處罰來啊! (語料來源:C12V26L01)

二、順應理論

Verschueren (1999)在所提出的順應理論中說明語言的溝通即為使用語 言及選擇語言的過程,語言的溝通過程具有協商性,並非只有單純的問題與 固定的答案,而是靈活多變並且具有多個選項的。隨著對話的發展與進行,

其變異性容許雙方在選擇語言時能有多種不同的選擇,再從中根據溝通的需 求進行抉擇,達成語言的順應性。對話的順應涵蓋語境和結構兩方面,語言 隨著對話進行過程中語境的不斷變化,影響了說話者決定說什麼,而語言的 結構則影響了說話者要怎麼說。說話者選擇語言時要考慮的包含溝通的語境 還有語言語境,溝通的語境與說話者對社會還有人際關係的理解有關,語言 的語境與對話的前後文有關。語言的順應關係會存在於互動的對話中,動態 的順應需要對話雙方都抱著順應的意識才會成立,對話的組成為溝通雙方根 據固有的認知來選擇合適的語言,再同時加上兩者對社會和文化認知,在溝 通過程中填補雙方認知的差異後,最後達成語言溝通與協調的目標。順應理 論的詳細說明如表二-3。

表 二-3 順應理論(Verschueren, 1999)

順應形式 說明

語境順應

1. 語境隨語言當下使用狀況不斷變化。

2. 語言的選擇需要綜合考慮溝通語境與語言語境。

3. 解釋了說話者想說什麼。

結構順應

1. 語言的選擇需要綜合考慮 a. 語言、語碼、語體 b. 話語 建構成分c. 話語、語段 d. 話語建構原則

2. 解釋了說話者怎麼說。

動態順應 1. 同時考慮語境順應與結構順應。

2. 言語的順應情況會出現在動態的言語溝通過程中。

順應意識 1. 順應意識由溝通者對社會的各方面認知相互作用產生。

2. 順應的意識也出現在動態的言語溝通過程中。

資料來源:表格整理參考李先祐(2016)。11

本研究的語料為動態的對話,回應拒絕策略的選用受到說話者對序列結 構的認知所影響,但為了理解說話者選用回應拒絕策略時所受到多面向的影 響因素,需要考慮語境及結構在溝通過程中產生的多變性。對話互動是一連 串選擇的過程,發話者必須選擇最合適的訊息傳達給受話者,以滿足交際的 意圖,而聽話者也必須從現有語境和自身認知環境中選擇最正確的話語意圖。

在本論文的分析過程中,要更準確地了解回應拒絕使用的狀況,必須同時理 解在回應拒絕發生之前的多個話輪,搜集的範圍就也需包括第一組相鄰配對,

「協商主題」與「拒絕」,加上第二組的「拒絕」與「回應拒絕」,至少共 包含三個話輪,透過交叉比對分析三者之間的關係就能藉此理解華語母語者 的回應拒絕方式。

11 感謝口試委員洪嘉馡教授、張金蘭教授提供之修改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