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因同志身份、陰柔特質,而被霸凌欺辱的男性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男性受害者的相關研究現況

二、 因同志身份、陰柔特質,而被霸凌欺辱的男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他人異樣眼光看待,故無法放下自尊向外示弱、求救。而那些少數主動向警方報 案的受害男性,則遭警方百般刁難、漠視,不僅無法真正解決受害後的恐懼,反 而強化男性所面臨的父權桎梏。

二、因同志身份、陰柔特質,而被霸凌欺辱的男性

父權社會區分合宜的性別角色標準就是「男性陽剛」、「女性陰柔」,在這 樣的文化下,整體社會不僅厭惡男性同志,也排斥陰柔特質,並經常將陰柔特質 與男同志劃上等號,使那些擁有陰柔特質的男性經常被認定就是同志。事實上,

並非所有陰柔男性都為同志,也並非所有男同志皆擁有陰柔特質,但他們卻皆因 不符合霸權男子氣概的標準,而受到主流社會歧視與排斥(范綱皓,2015)。

整體而言,90 年代的同志深受社會污名化,此時期與同志相關的文獻多在 探討台灣社會對同志產生的壓迫,以及這些壓迫如何影響他們的身份認同與現身 意願(何春蕤,2000)。2000 年以後,同志團體陸續成立、政府開始編列同志活 動預算、以同志為研究主題的文獻也較以往更受重視,整體而言,同志議題的能 見度在台灣社會逐漸提高,但仍不足以完全清除民眾對同志的刻板印象與偏見。

從 2000 年至今,同志與陰柔男性的歧視事件仍不斷發生。Wang 等研究者

(2019)調查顯示,國內 56%的同志及雙性戀男性,在兒童及青少年時期,因性 傾向、性別特質而受網路、肢體、口語等形式的霸凌。基於兒時的受害經驗,31%

的男性在成年後,曾有自殺意念或執行自殺經驗。國內因氣質陰柔,而遭迫害致 死的著名案例,包含 2000 年遭同學霸凌過世的玫瑰少年葉永鋕、2011 年新北市 鷺江國中的少年楊允承。兩位受害者皆因個頭嬌小、性格陰柔而被認定為同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因為不符合性別角色期待,大家便視他們為「不正常」、「異類」,透過各種霸 凌手段去傷害他們。

受升學環境影響,2000 年代的台灣校園規避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致使校園 裡學生對同志本存的疑慮及誤解未能導正,而老師及行政人員在處理霸凌事件時,

都在詢問加害者「你為什麼打他?」、「對受害者有什麼不滿?」等過於簡化的 問題(陳逸駿,2014)。校方以如此消極的態度處理校園霸凌,不但忽略霸凌背 後的性別結構問題,也沒有真正關心受害者的心理狀態,此外,受害男性擔心通 報受害事實後,影響自己在學校的人際關係,更是抹滅受害男性對校園的信任及 求助意願。於是,受害男性發展出「消極抵抗」、「逃避」的方式回應霸凌,如 提高自己學業成績,換取老師注意;在下課時,逃離教室或睡覺;向有權威的同 學搏感情,保障自己的地位。這些方法都是男同志在校園中保護自己的策略,但 並非所有男同志都有這些優勢,多數男同志仍深受霸凌所害,產生自卑、憂鬱的 負面情緒,卻還要故作堅強、隱忍傷痛。

即使一如前述,在教育場域中,學生對同志習得的印象除了來自周遭師生外,

也包含新聞報導。蔡旻光(2015)提到,他在參加教育宣導的經驗中,觀察到當 講師詢問同學「聽到同志,會聯想到什麼?」時,學生以「性變態」、「很髒亂」、

「娘娘腔」、「愛滋病」、「雜交」、「吸毒」、「轟趴」等負面詞彙回應,學 生接著解釋說,這些印象皆來自於新聞報導與網路文章。這樣的現象反映在王維 菁等研究者(2018)的研究,該研究以量化方式,分析聯合報 1951 年至 2013 年 中含「同性戀」、「同志」的新聞,研究發現,報刊所再現的同志形象,以「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態、人格不完整」佔比例最高,其次依序為「腥羶色」、「無助、缺乏支持」、

「社會生活」、「嘲弄對象」。

媒體報導加深社會對於同志的偏見與刻板印象,也增加了男同志在校園面對 師長及同儕歧視、嘲弄與忽視的機會。Gerbner(1972;李金銓譯,2005)認為,

新聞媒體傳遞的訊息,潛移默化地建構出人們的世界觀、知識及價值觀。主流媒 體以揶揄、獵奇的方式報導同志,將同志貼上「危險」、「放蕩」等充滿偏見的 標籤,無疑加深社會對同志的敵意、誤解與恐懼,也導致許多同志因此不敢現身、

公開自己的性傾向。根據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2016)的統計顯示,約有四成 的同志從未向家人出櫃、五成的同志未向同事及主管公開自己的同志身份。

除了校園,男性在畢業以後進入職場,也會遭受因性別氣質而來的差別對待。

黃信諭(2014)以陰柔的男社工為研究對象,探討他們在職場中的處境。這些男 社工的聲音輕柔、性格貼心溫柔,這些特質雖有利於他們在工作時服務個案,但 也因此使他們的領導能力受到質疑、遭其他男同事懷疑性傾向。為避免在職場上 受到歧視,陰柔男社工在面對男主管時,刻意地隱藏陰柔特質,壓低聲線說話、

不笑、裝酷,藉由主動展現陽剛且果斷的霸權男子氣概,以獲取主管認可。

長久以來,運動場域是男性建構「男子氣概」的重要場域(Parker, 2010),

男性運動員透過競爭、速度、爆發力、體格、運動技巧形塑自我認同,建構霸權 男子氣概。王冠雯(2015)指出,運動組織存在深厚的恐同與厭女情節;異性戀 運動員深怕自己受同性青睞,便透過欺負同志來展現自己的陽剛特性,他們極度 恐懼與排斥同志,甚至認為與同志交流對話,就足以損害自己的男子氣概。男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志運動員擔心自己的性傾向、性別特質有損男子氣概,連帶使同儕與教練忽視自 己的努力,因此發展出「偽裝自己為異性戀」、「掩飾自己的陰柔特質」、「貶 低女性及同志」、「避免與男性的親密動作」等隱身策略(廖家宏,2008)。

除了運動場域外,社會亦視充滿父權、階級、陽剛氛圍的「國軍」為男性培 訓和展演男子氣概的重要場域(Connell, 1995)。根據針對性別氣質如何影響男 性從軍經驗的研究,蔡綵柔(2018)訪談六位陰柔男性,發現幾乎每位受訪者都 有被同袍欺負、騷擾或霸凌的經驗,陷於孤立無援的困境。陰柔男性因為與軍中 男性形象不符,難以擔任領導者,為了捍衛自己的男子氣概、避免受到歧視,陳 靜儀(2014)發現陰柔男性除了會提升工作上的專業度外,還會故意欺負他人、

刻意採硬碰硬方式解決衝突,以展現軍中所認同的男子氣概、獲取上司認可。

「崇拜陽剛、貶低陰柔」的厭女觀念,不僅深化了社會對同志的刻板印象,

也導致社會認為正常陽剛的男性不該受到欺辱,那些會受到欺負的男性必定為陰 柔或同志男性。在校園中,陰柔、同志男性遭同學霸凌與嘲笑,求助師長無效,

反而承受他人的異樣眼光,造成沉重的二次傷害,讓這些受害男性選擇以消極、

逃避的方式獨自面對霸凌。在職場,男性必須去除自己的陰柔特質,若被發現自 己不夠陽剛或受同性青睞,不僅工作能力會遭質疑,還會影響自己的人際關係。

為避免被認為缺乏男子氣概而招致千夫所指,這些男性寧願隱忍委屈、發展出各 式各樣的隱身策略,甚至服膺於社會的性別角色期待而改變自己,以符合社會的 期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