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現代社會的男子氣概

三、 多元男子氣概的建構與相關討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綜合上述,從性與性別基本觀點中,我們可看出生理性別、社會性別與性別 角色對性別氣質的生成緣由、發展過程、鞏固方式,各自有截然不同的看法。隨 著女性主義及男性研究的興起,社會性別已逐漸取代生理性別觀點,認為性別氣 質並非完全來自於生理性別(王雅玄,2012)。男女的性別氣質,是經後天社會 因素的影響而形塑,成為男女發展、表現差異的主要原因。男女雖有著性別差異,

但生理差異不該成為社會性別與性別角色的構成因素。在父權社會中,男性把擁 有「傳統霸權男子氣概」、「成為真男性」奉為圭臬,在成長的過程中付出的代 價與受到的壓力,成了性別角色壓力,影響了男性的身心理健康。

三、多元男子氣概的建構與相關討論

男子氣概不是人們與生俱來的內在特質,而是在父權社會下,對男性角色的 特定期待(畢恆達、洪文龍,2004)。換言之,男子氣概是一組透過社會文化建 構、針對男性表現的準則,Kimmel & Messner(2004)認為,男子氣概定義並非 舉世通用,不同的時空脈絡及文化背景下,建構的男子氣概的元素、樣貌不盡相 同,如台灣與南韓視服兵役為建構男子氣概的重要管道;在泰國,是以出家作為 標準,男性一生至少要出家一次,才算有責任感、可以照顧家人的男人;在英國,

則以紳士文化作為男子氣概的典範。

許多學者都指出,日常生活中,男性所實踐的男子氣概並不定於一尊,研究 者需要從性別、種族、階級、性取向等多重面向去理解(Brod,1987;Clatterbaugh,

1995;Connell,2005)。Clatterbaugh(1997/劉建台、林宗德譯,2003)是第一 位系統化分析男子氣概的學者,他注意到女性主義與男性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並將當時美國對男子氣概的討論觀點分為八種,其後對於男子氣概的討論實證研 究陸續產生,紛紛與八種觀點對話,以下為相關的討論與整理:

(一) 保守主義(conservatism)觀點

保守主義觀點採生物決定論。認為基於生物本性,男女性天生有別,女性 的人生目標為結婚生子,男性天生適合擔任領導者。這種男性優越的性別 偏見,最早可追溯到達爾文提出的性擇(sexual selection)理論。他採自然 科學的方法得出結論,認為雄性物種通常比雌性物種強大、壯碩,利於競 爭,並獲取領域、地位及交配機會。

這種本質論的思想,認定男性在體格、智力等層面,天生都比女性優越,

自然化女性的從屬地位,及男性的主導地位(Fine&Elgar, 2017),因此在 性別研究中掀起許多爭議。

(二) 擁女性主義(profeminist)觀點

擁女性主義觀點認為,即使社會主流認定男子氣概對男性有利,但他們強 調,男性因主流男子氣概當道,受創甚深。若不改變父權體制、不討論男 性特定境遇,男性的性別角色不會改變。

Levant等研究者在2009年時,以男大生為研究對象,探討男子氣概、健康 風險與心理治療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傳統霸權男子氣概主導大學生的 自我認知,但社會上不可能每個男人都成為陽剛的男性;苦於無法服膺傳 統男子氣概的男性,不願求助,內心痛苦,健康風險因此提高,形成二度 傷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 男權(men's rights)觀點

男權主義反對「女性主義關心男性」的說法,認為女性主義興起後,男 性沒有獲得同等的解放,反而造成新型性別歧視。他們否認男性是性別 結構中的優勢者,認為當今社會下,男性不再追求傳統男性特質,造成 他們普遍缺乏男子氣概,成為性別運動的受害者。

Parker(2010)以大眾媒體為例,指出當代男性多被描繪成暴力、野蠻的 笨蛋,鮮少以精明、崇高的形象出現。男權觀點認為,女性主義興起後,

社會對男性懷有敵意,成為當代男性面臨的重要課題。

(四) 神話創作(mythopoetic)觀點

神話創作觀點來自美國詩人Robert Bly,他認為男子氣概是一種天生、自 然、與女性相異的「深層的無意識(deep unconscious)」。男性原本是一 完整主體,但隨著工業城市的興起,男性開始受理性束縛,他們原本在部 落文化中所養成、擁有的強大情感及精神逐漸削弱(Messner, 2000),因 此,男性不再完整,變得支離破碎、過度女性化,有危男子氣概。

神話創作派支持男性參加野外活動、男人聚會,以恢復心靈健康、找回失 去的男子氣概。

(五) 社會主義的(socialist)觀點

工作、經濟能力為男子氣概的重要因素,影響男性的自我價值與在家中的 地位(Ocejo, 2017/馮奕達譯,2019)。以往男性可透過家庭權威、工作 自主、男性團結來彰顯男子氣概,但隨著女性主義興起,女性開始進入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場、賺取金錢,挑戰了男性在家庭中的權威(Illouz, 2011/黃宛瑜譯,2019)。 逐漸地,男性開始透過「性」施展雄風,證明自己有男子氣概,能與其他 男性競爭、獲取女性青睞。在社會主義觀點中,只有翻轉階級或權力結構,

才有機會改變男性氣概。

(六) 男同志(gay men)觀點

在主流男子氣概中,恐同(homophobia)是支撐傳統男子氣概的諸多要素 之一(Clatterbaugh, 1997/劉建台、林宗德譯,2003)。蔡綵柔(2017)觀 察台灣陰柔特質明顯的男同志服役時的處境,發現男同志為了避免自己的 同志身份曝光,會與同袍討論恐同、異性戀、性愛話題,以彰顯自己的主 流男子氣概。

關於男同志的男子氣概,大略可分為兩大觀點。第一種觀點對主流的男子 氣概提出許多批評,支持以多元的男子氣概論取代單一的主流男子氣概

(邱馨玉,2008);另一觀點,則說明沉迷於傳統男性氣概的男同志,他 們致力追求霸權男子氣概特質,並歧視陰柔男性(Hennen, 2005)。

(七) 非裔男性(african american men)觀點

早從十八世紀的美國奴隸制時期,非裔男人就受白人中心主義(white supremacy)影響。當時的白人在政治、經濟、教育等層面,不斷歧視與壓 迫非裔男性,以建立白人優越的男子氣概。即便在現代社會,非裔男性的 刻板印象仍未消失,非裔男性經常以暴力、危險、野蠻、販毒的形象出現 在大眾媒體(Dates & Barlow, 1993;Oliver, 200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雖然非裔男性想擺脫白人所制定的非裔男子氣概特質,但他們同時也被白 人男權制度說服,認為自己要施展暴力,才能獲得權力、尊重、男子氣概

(Lammy,2013)。若想要顛覆傳統男子氣概,hooks(2000)認為,非裔 男性必須瓦解白人對他們所設的定義,重構自己的男子氣概。

(八) 福音派(promise keepers)觀點

福音派反對同志,認為異性戀才是健康、正常的戀愛關係。而在異性戀關 係中,男性必須主宰女性、成為家庭領導人,女性只能順從且沈默(宋弘 恩,2011)。福音派重視聖經的指示,認為男性必須像耶穌一樣睿智、富 有奉獻精神,才算擁有男子氣概,並遵從男性主導的父權制度,將女性視 為附屬角色。因此,許多女性主義者認為,福音派存著嚴重的男性中心主 義。

福音派積極反同,除了反同,他們也反對女性主義,鼓勵男性聚集恢復傳 統男子氣概,認為男性若跟上帝一樣睿智、可靠與堅定,女性主義就會消 失(Clatterbaugh, 1997/劉建台、林宗德譯,2003)。

Clatterbaugh 整理的八種觀點,說明男子氣概的多元性及歧異性。各觀點以 不同的立場,探討男子氣概的代價、男性間的差異及男性的制度性特權(畢恆達,

2003)。同時也說明,性別的權力關係不限於男性壓迫女性,男性也會透過壓迫 男性,以鞏固自己的男子氣概。

Connell(2005)觀察到不同男子氣概間存著權力的變化關係。她認為男子氣 概不定於一尊,男性會依不同的生命階段、不同的外在環境,反映出不同的男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氣概,因此,男性氣概應以複數(masculinities)表示,並提出四種男子氣概類型,

分別為「霸權型(hegemonic)」、「從屬型(subordinate)」、「邊緣型(marginalize)」、

「共謀型(complicit)」男子氣概。四種類型各自擁有的權力、優勢、地位皆不 同,其中自有優劣勢,霸權男子氣概最受推崇。

Connell 沿用葛蘭姆西(Gramsci)的文化霸權(culture hegemony)概念,認 為統治階級透過報紙、電視、廣播、教育等文化產品,灌輸人們對「好男人」的 想像,養成「霸權男子氣概」。「霸權男子氣概」是大多數人公認為最像男人、

最陽剛、最有魅力的理想男子氣概模式,包含領導力、積極、侵略性、異性戀、

競爭、壓抑情緒、決策力、異性戀、性慾強烈等特質(黃淑玲,2007)。男性若 實踐這些特質,便能凌駕於其他男性、女性之上,獲得社會優勢地位(Mackinnon, 2003)。霸權男子氣概雖然保障了男性的支配地位,宰制其他類型的男子氣概,

成為社會上認定好男人的唯一指標,但也因為不允許男性展現陰柔特質與脆弱,

也對許多男性造成壓迫,甚至內在傷害。

不同男性群體之間,也存在統治與從屬的位階關係。「從屬男子氣概」與霸 權男子氣概強調的特質相反,最明顯例子為男同志,由於違背異性戀原則,經常 遭社會排除、污名與歧視(王大維,2010)。若以地區論,亞洲男同志更是經常 被貼上「柔弱」、「身材纖瘦」、「女性化」等不夠男性化的標籤(Copland, 2016),

與傳統男性性別角色形象不符,特別受到霸權男子氣概排斥、鄙視。

「邊緣男子氣概」的男性,雖遵循霸權男子氣概強調的特徵,但卻因種族、

身心缺陷因素,無法獲得霸權男子氣概(Connell, 2005)。例如未受師長或長輩 重視,導致行為偏差的不良少年。這些青少年為了得到他人認同而加入幫派,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是學習抽煙、喝酒、吸毒、炫耀性行為、殺人、搶劫,這些行為都符合霸權男子 氣概的定義,帶有侵略性、冒險、強悍、性控制的特質,卻違背社會主流的價值 觀,因此,不良少年擁有的氣質為邊緣男性氣概(黃淑玲、游美惠,2007)。

父權社會鼓吹男性成為擁有霸權男子氣概的領導者、保護者,但僅有少數男 性真能在日常生活中展現霸權男子氣概。僅管多數男性缺乏霸權男子氣概,仍可

父權社會鼓吹男性成為擁有霸權男子氣概的領導者、保護者,但僅有少數男 性真能在日常生活中展現霸權男子氣概。僅管多數男性缺乏霸權男子氣概,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