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現代社會的男子氣概

二、 性、性別與男子氣概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如果性別運動與論述僅止於道德及政治的訴求,實在很難說服大多 數男人長期參與。男人好像必須由內在反省做起、處理自身內在的衝突,

才可能置身於性別運動的領域(畢恆達、洪文龍,2004,頁 44-45)。

欲改善父權體制、建構性別平等的社會,那些不符合主流期待的男性的生活 經驗、感受及他們的男子氣概(masculinity)建構意涵也需要深度分析、闡明,

這便是男性研究重要的原因。

二、性、性別與男子氣概

長久以來,社會對於性別有些概括、簡化的看法,「男兒有淚不輕彈」、「男 兒當自強」、「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子當以夫為天」等傳統諺語,皆反映出 社會對於不同性別有不同的性別期待。相較於女性受害,新聞將男性遭偷拍描述 為離奇的案例,在社群媒體上掀起網友討論與訕笑,但男性必須勇敢、堅強、不 害怕給別人偷拍的男性性別特質,究竟從何而來?

性別氣質的形成可分為「先天論」與「後天論」兩種論述。前者認為,基於 先天的生理因素,男女性分別在性別光譜上處在對立的兩端,各自有一套被期望 發展的方向;後者持不同概念,認為性別本質為中性,男女性差異之所以存在,

是受後天的社會因素影響。男女性被賦予不同的社會化方式,男性要符合男子氣 概(masculinity)的特質、女性也要符合女性氣質(femininity)的特質(李美枝、

鐘秋玉,1996),這些價值標準不僅簡約地劃分性別角色,更合理化男女的性別 差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Yarber 與 Sayad(2016/鄭煥昇譯,2018)認為,社會對男女性有不同的性 別特質期待,可以由「生理性別(sex)」及「社會性別(gender)」與「性別角 色(gender role)」三個概念闡明。三個概念分自以不同的方向討論社會及生理 如何影響陽剛與陰柔特質,其中,生理性別採取先天論觀點,社會性別與性別角 色則取後天論觀點。

「生理性別(sex)」此一概念來自生物學及基因學,從性器官來判定一個 人為雌性或雄性。美國遺傳學者 Stevens 在 1905 年發表性染色體(Sex chromosomes)

的研究,發現女性擁有 XY 染色體、男性擁有 XX 染色體,性染色體的差異形塑 男女不同的性別特徵與生理構造,因此女性擁有的是子宮與陰道,男性則擁有陰 莖與睪丸。除了生理特徵外,早期科學家相信,男女大腦結構不同,影響著不同 的性格特質;個體若不符合其性別特質,一定是荷爾蒙、染色體出了問題,形成 男女大不同的推論(蔡麗玲,2009)。此種先天論觀點認為,男女在出生時便已 奠定不同心理性別發展方向,男性注定往威武與勇猛的「男子氣概」發展、女童 則往溫順與依賴的「女性氣質」發展。

不同於生物性別的概念,「社會性別(gender)」觀點否定性染色體、生理 特徵決定男子氣概與女性氣質之性別期待。第一位探討社會性別的女性主義心理 學學者 Oakley(1972)強調,女性溫柔、嬌弱的女性氣質,男性剛強、勇敢的男 子氣概,並非依據生理性別而奠定,是受社會與文化影響。社會文化賦予男女不 同的身份認同與特質,校園教育中,教科書經常以父權文化的性別意識形態,強 化男主女從的角色分工及男性智勇、剛強的傳統形象(白亦方,2008);電視廣 告中,男性多以有權威、經濟穩定、事業有成、嚴肅、不擅表達情感的形象出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徐振傑,2004)。社會對性別的規訓無孔不入,Rubin(1975)形容社會性別是 一種「制度」,孩童在成長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認為男女有所區分,侷限了自我 發展空間,造成男女在政治、文化、經濟上的不平等。

性別角色理論(gender role)反映社會性別的觀點,該理論創始者 Money(1955,

pp. 21)將性別角色定義為「為了展現自己是男孩或男人、女孩或女人,而刻意 說的話與做的事。」Bandura(1977)發現,父母會讚賞孩童進行適性的行為、懲 處孩童進行不適性的舉動。孩童為了得到父母的讚賞,會觀察、模仿同性別的他 人。在校園中,男童會被鼓勵從事數理及運動的活動,他們會發現,那些擅長運 動、數理的男同學較受他人青睞;若愛好文學或鋼琴,便會被視為不夠陽剛。因 此,男童在成長過程中逐漸被要求只做「男性應該做的事情」。由於男女各自被 賦予不同的社會期待,孩童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會透過觀察、模仿同性他人的行 為,以建立性別認同。因此,男子氣概是透過社會學習(social learning)的過程 學習而來。

父權社會鼓勵男性服從傳統的霸權男子氣概,必須擁有領導力、強悍、陽剛 等特質,若不符合,男性便飽受壓力,Pleck(1981)稱之為「性別角色壓力」(gender role strain paradigm)。他發現,男女性皆會在工作場所或家庭中感受到性別角色 壓力,一旦不符合性別角色期待,男性所受到的懲處卻比女性更為嚴峻。男性活 在這樣的社會當中,無時無刻都在檢視自己是否活得像個剛毅的真男性,王大維

(2008)進一步指出,受性別角色壓力影響,男性較常擁有情緒控制、憂鬱症、

酗酒、自殺、親密關係障礙、暴力、犯罪等問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綜合上述,從性與性別基本觀點中,我們可看出生理性別、社會性別與性別 角色對性別氣質的生成緣由、發展過程、鞏固方式,各自有截然不同的看法。隨 著女性主義及男性研究的興起,社會性別已逐漸取代生理性別觀點,認為性別氣 質並非完全來自於生理性別(王雅玄,2012)。男女的性別氣質,是經後天社會 因素的影響而形塑,成為男女發展、表現差異的主要原因。男女雖有著性別差異,

但生理差異不該成為社會性別與性別角色的構成因素。在父權社會中,男性把擁 有「傳統霸權男子氣概」、「成為真男性」奉為圭臬,在成長的過程中付出的代 價與受到的壓力,成了性別角色壓力,影響了男性的身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