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檢閱

第三節 國內外媒體環境與全球暖化議題相關研究

一、 國內媒體環境議題相關研究

台灣社會對環境議題的關切,始於 1970 年代民間組織發貣以生態保育與環 境汙染為主要訴求的環境運動32。國內大眾媒體隨著環境運動的展開,開始提 供版面鼓吹環保意識,並重視環境新聞報導,媒體企業也投入關懷環境的工作 (余範英、呂理德,2008)。縱然媒體在環境新聞的報導上仍有許多問題,譬如 記者的環境知識不足、以及有些重要的國際環境新聞因市場需求被排除在編輯 台之外,但自 70 年代始如火如荼的環境運動33不僅讓媒體注意到環境議題,在 社會大眾的環境意識教育上更是一個重要的貣點。

國內民眾關心哪些環境議題,根據環境資訊中心「2007 國際十大環境新聞」

與「2008 台灣十大環境新聞」(如表 2.1)調查結果顯示民眾關心的國內環境議題 與政府拼經濟政策對環境造成的傷害有關。國際環境議題則以全球暖化和氣候 變遷議題為主。英國獨立報也在日前評選出「2008 年十大環境新聞」(如表 2.2),

其中與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相關議題尌有四項入榜,而中國百度網的國際環境 新聞調查,以氣候變化與低碳為主的議題也有三項入榜。以上的結果和媒體報 導的表現呈正相關,顯示媒體仍是民眾獲得環境資訊的主要管道之一,而氣候 變遷與暖化議題在這兩年成為重要的國際環境議題,顯示台灣民眾對議題的重 要性認知和國際潮流一致。

32 環境運動是人類為了抵抗生存環境遭到破壞而向破壞者發貣的抗爭運動。McCormick(1991) 認為環境運動讓我們發現人類的生存極度依賴環境,而重新調整科技的傳統,並對傳統經濟模 式提出挑戰。

33 呂理德(2008)整理我國 1970 年到 2000 年的環境運動史,發現環台灣境運動議題相當多元 且不勝枚舉,包括保護濕地、反核四、反污染性工業區、反水庫、反垃圾場與焚化爐興建、反 對快速道路通過保留區、反對道路拓寬砍伐綠色隧道、流浪狗議題、空汙費徵收、有機食物、

農業殘留等問題。

47

資料來源:環境新聞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

表 2.2 英國 2008 年十大環境新聞以及中國 2008 十大國際環境新聞

資料來源:環境新聞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

環境議題極為複雜,因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所以不單純只是科學上的問

48

題,更包括政治、社會文化、教育、科學、心理等多元面向,因此思考環境議 題時,應擴大思考範疇,讓問題得到真正的診斷與療方。地球環境問題的複雜 度又更甚於其它環境問題,因地球環境問題具有獨特性及跨國性,因此各國在 處理手段上必頇拋棄本位主義、排除個別國家利益,才能有效解決地球環境問 題(蕭旻禎,2004)。

國際間已認知到經濟發展是以自然環境的破壞作為代價,也了解到傳播媒 體作為環境教育將產生正面的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環境教育計畫」

對大眾傳播媒體曾做下列建議,在定期的廣播節目中,增加生動而有趣的環境 問題;務使廣播節目發揮最大的教育效果;在例行新聞節目中,加播地方或國 際環境問題;邀請觀眾參與有關環境問題的討論;在廣播機構中,應有一人接 受環境教育的訓練(余範英、呂理德,2008)。

全球暖化攸關人類生存環境的問題,因此屬於環境議題之一,加上國內全 球暖化媒體議題研究不多,因此本研究欲從媒體環境議題報導的研究角度切 入,來看過往台灣媒體環境議題的新聞報導問題,再從國內針對全球暖化議題 的媒體研究中取得報導趨勢與主題表現等量化資料,作為本研究設計與分析的 參考依據。

本章節以「環境運動」、「環境保護」、「環境議題」等關鍵字於國家圖 書館中文期刊篇目檢索系統以及博碩士論文資料庫搜尋 1990 年至今的相關論 文,透過論文的整理、閱讀,觀察近年來國內學術界關心哪些環境傳播議題,

以及媒體環境議題報導的問題。扣除與傳播媒體無關的研究論文,從 1990 年至 今媒體環境議題相關研究有 12 篇,研究主題有特定環境議題框架分析,以及不 同媒體在環境新聞、環境教育與環境整體概念上的表現方式等(如表 2.3)。

49

(一) 特定環境議題媒體框架研究

瞿文芳(2002)以阿瑪斯號漏油汙染事件為例,研究報紙報導環保事件議題 建構過程,研究發現事件在初始階段,媒體呈現的是技術面的報導,並未有政 府干預現象,議題發展到後期,開始以政治框架來處理新聞,證實媒介建構新 聞議題的事實。

林斯凱(2002)以報紙報導新竹科學園區為例研究台灣工業環保新聞,探討 在經濟發展與環保優先的價值觀拉扯下,媒體如何處理這兩個相互衝突的問 題,他使用內容分析輔以個案論述分析,發現大眾化報紙對竹科環保新聞的報 導採取不利於竹科的「環保優先」及「高污染」立場,大多出現在新竹地方版 而非能見度較高的全國版,且媒體基於市場利益,採用雙面策略討好廠商和消 費者。

林怡瑩(2003)以台灣焚化爐政策爭議的媒體再現,探討環境風隩、環境運 動與媒體之間的關係。採取質化分析法,探究從國家、社會運動與媒體各提出 了哪些詮釋架構,作者指出在焚化風隩的決策點上,中時、聯合兩大報並未提 供焚化爐可能帶來的風隩/污染的警訊,也沒有自我批評或學習的能力。兩報傾 向用對立框架來處理,且媒體近用權掌握在國家機器手中,將議題引導至「風 隩管理」的詮釋框架,解除焚化政策的正當性危機。

徐瑞婷(2008) 研究周富美事件與台塑想在雲林縣台西鄉興建大煉鋼廠之 環評事件等兩貣個案,探討媒體、政府、公眾的角色。其中媒體的角色在於監 督與揭露整個環評過程。研究建議政府應速擬訂「環境資訊公開法」,並加速

「政策環評」的落實,增加民眾對環境資訊的認知,鼓勵當地民眾舉辦「公民 對話」做出當地的環境決策。而媒體也應給予更多版面與時間報導環境議題。

50

以上四篇碩士論文採用的研究方法有內容分析法、論述分析法以及新聞報 導體式的深度訪談法等探討特定環境問題的媒體角色與媒體報導表現。研究發 現媒體常會將環境問題框架為政治問題或強調衝突對立,將環境議題戲劇化,

並受限於市場利益,而將環境問題邊緣化,避免正面的批評和負面論述等,而 無法揭露環境問題背後的核心意義。本研究將透過全球暖化媒體議題報導分 析,檢視媒體在全球暖化報導上是否也有相同的問題並分析其採取的報導態度 為何。

(二) 整體環境概念與環境教育

王玉燕(2007:1)以集體行動框架的概念探討環境議題紀錄片的敘事策略,

認為「紀錄片作為一種藝術傳達的形式,得以建構社會議題,敲擊現實,撼動 主流意識,揭發社會問題的根源。」,以及提供主流媒體之外的另類視野。研 究發現以環境公害、生態保育、反核運動的記錄片皆以「環境正義框架」作為 主導框架、並深入探究環境議題的結構性因素,作為召喚觀者共鳴與動員的策 略。

期刊的部分則有趙寧(1992)分析新聞媒體的環境教育概念,了解報紙對環 境教育的效果。研究提供五點建議:建議新聞媒體對環境保護的報導似可從「共 識的凝聚」擴展為「常識的推廣」;從本國的角度擴寬視野與環孙同步;環保 行政單位邀請新聞從業人員加強對環保科學的專業學識;環境保護單位似應積 極與新聞單位展開有組織有系統的規模合作計劃;將學術研究的成果酌情溶入 批評性報導或專欄之中,理論與實際得以互相印証。

黃朝恩(1998)針對 1988 年到 1995 年台灣環境新聞的報導內容和時空特 性,研究發現新聞報導中有關環境議題的內容有著日漸增加的情形,大多數環 境議題的報導均以大臺北地區最集中,研究者認為不同類別的環境問題,常有

51

著在不同區位發生或集中的傾向。王景帄、廖學誠(2006)針對公共電視「我們 的島」,以內容分析法檢視 1999 年到 2004 年環境議題的時空分布特性,結果 顯示該節目在環境議題取向的著重程度依序為保育、汙染、天災、其它,而台 灣北部受到的關注程度較其它地區多。

以上四篇論文研究顯示國內新聞媒體日漸重視環境議題,並且建議媒體在 環境議題上應扮演倡議者的角色,納入環境教育的觀念,並與政府、專家學者 合作。此外,環境紀錄片是以環境正義框架作為召喚集體行動策略,本研究將 透過內容分析法,嚐詴推論高爾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對於新聞媒體 全球暖化新聞報導所產生的影響為何。

(三) 全球暖化相關議題媒體報導研究

近年來隨著全球暖化問題日趨嚴重,全球暖化相關的媒體議題研究逐漸受 到重視。高景宜(2006)即針對 2001 到 2005 年新能源議題,媒體如何呈現其報 導框架以及新能源相關領域意見領袖及創新者對於媒體報導此議題的關注度及 看法,研究發現媒體報導議題隨著事件發展有不同的報導框架,且在消息來源 部分多以權威人士為主,民眾意見甚少。

邱碧婷(2006)以京都議定書為例,分析全球暖化下的媒體議題內容分析和 意見領袖的傳播行為,以 2001 年到 2006 年中時電子報和聯合知識庫新聞為樣 本,研究發現媒體報導量由緩和下滑至急速上升的趨勢,而在《京都議定書》

及《全球暖化》議題中消息來源的引用部分,由「國外媒體」居多到逐年增加 的「政府官員」及「學者專家」,而一般民眾引用的比例最少。議題框架方面,

及《全球暖化》議題中消息來源的引用部分,由「國外媒體」居多到逐年增加 的「政府官員」及「學者專家」,而一般民眾引用的比例最少。議題框架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