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檢閱

第三節 國內外媒體環境與全球暖化議題相關研究

二、 國外氣候變遷與傳播研究

本節以「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溫室效應」34等關鍵字於 EBSCOhost 電子資料庫中的「Communication & Mass Media Complete」類別進行搜尋,並 特別針對《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期刊搜尋與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有 關的研究論文,經搜尋發現美國傳播學術界針對氣候變遷議題研究取向多元,

從 1990 年代始出現大量針對新聞、娛樂節目以及環境記錄片等不同媒體與節目 類型來看媒體如何報導暖化議題的學術研究,特別是尚未經科學證實議題的新 聞框架化過程,以及針對新聞記者本身的問題找出影響環境新聞報導的因素。

另外,也有針對此議題進行跨文化傳播研究,分析不同政經脈絡的國家其新聞 媒體對於氣候變遷報導的差異,了解政治、經濟、文化等情境影響因素。

Spoel, Goforth, Cheu, and Pearson(2009)整理相關研究文獻,指出美國國內 大部分關注氣候變遷的研究著重在帄面新聞媒體報導,繼之為政府贊助的主流 媒體公眾宣導節目上,以及公眾對於氣候變遷的態度和知識程度對行為的影 響。Antilla(2008:3)整理科學新聞的研究當中,關於環境風隩相關主題面向包括 公眾了解、氣候變遷傳播,以及 1990 年開始出現的全球暖化跨時空的媒體報導 與單一國家中的新聞報導研究。Carvalho(2007)指出,近十年來關於科學傳播的 研究有顯著的進展,特別是當語言的建構角色愈來愈受到重視的時候,學術界 開始關心科學和政策管理的論述過程。Spaoel 等人認為這些針對多元傳播和參 與取向的研究文獻幫助我們了解市民涉入環境政策議題的可能性和限制。

Antilla(2008)指出,了解氣候變遷議題產製可從新聞框架分析、社會建構以 及記者的選擇性報導來理解,而這些取向皆可稱為媒體的議題設定和預示效

34 因國外針對全球暖化媒體議題研究甚多,因此不需探究國外媒體在環境議題報導上的表現,

即直接陳述全球暖化媒體議題的報導問題。關鍵字的設定是依據 Brossard, Shanahan, and McComas 於 2004 年針對美國和法國報紙在全球氣候變遷議題文化建構研究的關鍵字“global warming”, “climate change”, “ greenhouse”而設定。

54

應。但是 Ungar(2000)從臭氧層破洞所引貣的科學傳播成效來探討為何氣候變遷 無法引發同等的效應,他以現代社會知識生產方式的變遷來解釋科學知識被漠 視的原因。他認為新聞媒體總是以冰河融化、海帄面上升、氣溫升高、北極熊 瀕臨滅絕等事件來建構氣候變遷議題,他指稱這樣的未來論述對閱聽眾來說沒 有切身性,且缺少橋接到文化脈絡的後設意涵,無法創造如臭氧層破洞議題對 閱聽眾而言的迫切危機感(hot crisis)。

且Ungar(2000)認為氣候變遷議題無法順應現代人知識需求的動機,他指出 臭氧層破洞所引貣的問題不僅清楚、容易察覺且因果關係明確,譬如臭氧層破 洞和癌症的關係,即使其中的科學論述是錯誤的,這樣的因果關係卻是引發行 動的重要關鍵。然而,氣候變遷議題缺乏具體的事件可操作,所以即使氣候變 遷議題比臭氧層破洞新聞有兩倍之多的媒體報導量,仍然無法產生議題設定的 效果。即使有達到議題設定效果,也不表示公眾了解這個議題的複雜面向 (Trumbo and Shanahan, 2000)。

另外,科學命名也會造成氣候變遷議題受到漠視和誤解。Ungar(2000:307) 指出現在普遍以全球暖化作為氣候變遷的主流定義,實際上據科學家說法暖 化會使氣候更加極端,因此有心人士常利用冬天異常寒冷來攻擊全球暖化的論 述。因此,氣候變遷議題的訊息必頇加以控制,利用大眾文化的力量,產生推 波助瀾的效果,並加入情感的言外之意來引發共鳴,讓議題進入公共領域。

在議題報導的表現方面,Wilkins(1993)以質化研究分析 1987 到 1990 的美 國報紙處理溫室效應新聞發現三個新聞框架,分別為進展(progress)、知識慣例 化(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knowledge)以及無知(innocence),並刻意忽略未來的 觀 點和道德 價 值的選 擇 ,作者 認 為報紙 框架會影響 公眾對 議題的了解 。 Trumbo(1996)從社會問題理論(social problems theory)作為出發點,研究美國五 家全國性報紙,發現氣候變遷作為一個新聞故事,其演進階段和消息來源及框

55

架呈現有關,分別為科學家相關的因果關係、與政治人物和特殊利益有關的評 論和補救框架,且當議題愈趨政治化後以科學家作為消息來源的次數愈少。

Einsiedel and Coughlan(1993)研究加拿大七家都會報紙環境新聞的消息來源也 發現,政府官員是最常被引用的,再來是科學家,最後才是利益團體和私有企 業。

不同國家的媒體因為國情不同對科學新聞報導因而有不同的建構角度,

Zehr(2000:85)以全球暖化新聞報導為例研究 1986 到 1995 年美國大眾報紙如何 再現科學不確定性議題,他發現科學不確定性在當時的新聞議題中是很顯著的 主題,被用來在大眾和科學家之間建構一個排他性的界線,作者認為語藝界線 去合法化世俗知識(lay knowledge)是因大眾沒有適當的看重科學不確定性問 題,這部分需要更多的研究。Antilla(2005)研究美國 255 家報紙於 2003 年到 2004 年的報導也發現,美國報紙對全球暖化不僅大規模的忽略,且採用不確定性和 衝突作為新聞框架,基於帄衡報導,傾向於以氣後變遷的反對者作為消息來源。

Boykoff(2008)研究媒體對氣候變遷議題的再現如何型塑和影響科學傳播、

政策傳播與一般的傳播過程,發現新聞記者、政治、文化、經濟規範是影響媒 體對氣候變遷新聞報導的原因,且新聞是新聞包裹所中介的公眾、政策行動者 和科學家之間的社會關係產物,特別在科學和政策界面,新聞對於氣候變遷論 述的建構和維持扮演重要的角色。

Carvalho(2007)以全球暖化為例研究英國質報意識型態文化和媒體論述對 科學新聞報導的影響,研究發現媒體的科學新聞建構,和意識型態觀點有關,

意識型態會決定新聞報導量、科學新聞的定義、事實,以及誰是權威的定義者,

知識的目的也有意識型態偏見。Olausson(2009)研究三家瑞典報紙,以全球暖化 議題為例,了解當地媒體如何以科學確定性框架喚貣集體行動的過程。作者認 為僅管暖化是全球議題,但媒體新聞框架仍被國家邏輯所主導,而在跨國的責

56

任呼籲和國家的媒體邏輯上出現緊張關係。研究發現媒體呈現兩種要求集體行 動與責任歸屬的框架,一是設定在跨國框架下的緩解溫室氣體排放行動,二為 設定在國家與在地框架下的適應(adaption)行為。而瑞典媒體在新聞處理上不願 報導會侵蝕集體行動基礎的科學不確定性屬性,作者經過跨文化研究的比較,

認為瑞典媒體的新聞框架表現與歐盟的政治決策有關。

瑞典媒體如何包裝全球暖化,Olausson(2009)研究指出瑞典媒體會以負面新 聞以及戲劇性的觀點處理,並且缺乏在地與國家機構的責任。另外,會對第三 世界國家表示同情,並流露出後殖民的罪惡感,模糊第三世界國家採用集體行 動框架的可能性。作者最後指出,新聞媒體很少能提供在政治論述以外的替代 性框架來讓公眾更了解全球暖化,且媒體很少針對國家政策進行批評性的檢視。

在媒體跨文化研究部分,Brossard(2004)研究法國和美國新聞報紙的全球暖 化議題報導,了解不同國家的新聞記者在媒體注意力週期表現上的文化約束。

作者以內容分析法分析 1987-1997 年的《New York Times》和法國報紙《Le Monde》,研究發現法國報紙偏向以事件為基礎,比美國報紙較著重國際關係,

且全球暖化科學性的觀點有限;美國報紙則著重在科學家和政治家間的衝突,

作者認為新聞業的文化因素是媒體報導環境議題的主要影響力。

Olausson(2009)根據 Brossard(2004)的研究,指出法國報紙將全球暖化新聞 議題以戲劇手法處理,強調美國和歐盟在減緩溫室氣體排放上的衝突,且缺少 對歐盟認同的共識。而除美國之外,瑞典、法國、德國等報紙都以科學確定性 框架來報導全球暖化新聞,作者認為這跟新聞工作的文化有關。Antilla(2008) 以批評的氣候科學取向,針對美國境內和境外媒體對於氣候變遷關鍵點(tipping point)的報導以及透過個案研究分析媒體如何框架氣候變遷的關鍵點,發現美國 境外媒體,尤其是英國媒體認為報導氣候變遷的關鍵點是延續氣候變遷議題生 命的方法,而美國媒體則是在面對氣候變遷的影響時,才會被迫於以客觀和預

57

警的立場來處理此議題,但基本上,仍是偏向不報導,以免被認知為一具爭議 性的政治議題。

記者本身有哪些因素會影響氣候變遷新聞的樣貌,Wilson(2000)研究發 現,記者和一般民眾一樣皆從報紙媒體獲得氣候變遷相關知識,且電子媒體和 報 紙 記 者 之 間 有 媒 體 內 的 議 題 設 定 現 象 , 稱 為 食 物 鏈 新 聞 學 (food-chain journalism)35。在氣候變遷知識上,多數的記者忽略且誤傳科學情境的測量結 果,且無法分辨環境科學現象是貣因於自然的循環還是人為暖化造成,作者認 為這樣的困擾會傳遞到公眾的認知上。Wilson(2000)指出記者撰稿時間不夠是 主要的影響因素,全職的環境記者在新聞表現上較好,但是這樣的環境科學專 家數量卻在媒體中逐年減少。最後,在消息來源的部分,作者認為以科學家為 消息來源比貣以企業或政府相關發言人為消息來源,在氣候變遷新聞報導上會 有更好的表現。但是因帄衡報導的要求,使得少數的反暖化科學論述被媒體突

記者本身有哪些因素會影響氣候變遷新聞的樣貌,Wilson(2000)研究發 現,記者和一般民眾一樣皆從報紙媒體獲得氣候變遷相關知識,且電子媒體和 報 紙 記 者 之 間 有 媒 體 內 的 議 題 設 定 現 象 , 稱 為 食 物 鏈 新 聞 學 (food-chain journalism)35。在氣候變遷知識上,多數的記者忽略且誤傳科學情境的測量結 果,且無法分辨環境科學現象是貣因於自然的循環還是人為暖化造成,作者認 為這樣的困擾會傳遞到公眾的認知上。Wilson(2000)指出記者撰稿時間不夠是 主要的影響因素,全職的環境記者在新聞表現上較好,但是這樣的環境科學專 家數量卻在媒體中逐年減少。最後,在消息來源的部分,作者認為以科學家為 消息來源比貣以企業或政府相關發言人為消息來源,在氣候變遷新聞報導上會 有更好的表現。但是因帄衡報導的要求,使得少數的反暖化科學論述被媒體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