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一、 研究背景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分為三節,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的部分,分別陳述全球暖化的威脅、

新環境價值典範與抗暖化行動、環境傳播的重要性、科學新聞報導的問題、「不 願面對的真相」之後,以及本研究的研究動機;第二節提出研究目的與研究問 題,第三節為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一、 研究背景

人類在享受文明果實的同時,也必頇對地球資源的過度使用付出代價。科 學研究證明溫室氣體排放是造成地球暖化的罪魁禍首,而暖化是導致極端氣候 的主要原因1。1987 年國際上出現「永續發展」的新環境價值觀2,即是站在環 境倫理3的哲學思維上,反省人類在整體生態系統中的角色。本研究期待透過趨 勢分析、框架分析以及報導問題檢視等研究,能夠釐清台灣報紙環境新聞報導 的問題並有助於建構有效的環境傳播4

(一) 全球暖化的威脅

近年來國內外各地氣候異常現象不斷,2008 年二月發生在中國大陸南方數 省的雪災,讓數十萬人民返鄉過年夢破碎。2009 年初華北與西南地區又面臨 50

1 本研究根據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 IPCC)的研究 報告結果,將全球暖化定義為因人類過度開發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特別是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使 得地球溫度出現異常的上升幅度,所導致的氣候異常現象。

2 此處所指的新環境價值觀,是 Milbrath 於《不再寂靜的春天》中所提出的概念,相對於資本

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系統所構成的主流意識型態,新環境價值觀更加注重自然環境保護、帄等 與尊重,而非傳統的科技、權力與經濟發展至上的觀念。

3 環境倫理的定義為基於尊重自然界整體,在生存競爭的過程中對行動自由所做的限制。請見

P.20 第二章第一節環境倫理的探討。

4 環境傳播是指關於環境的個人、機構、社會、文化如何傳送、接收、使用訊息等人類與環境

互動有關的研究和實踐(Cox, 2009)。

2

年來前所未見的旱災,百多天未下雨,不僅農地乾枯,更引發嚴重的缺水危機。

台灣氣候異常狀況也十分明顯,2009 年初春創下了歷史高溫記錄,不僅炎熱如 暑,中南部地區更是滴雨未見5。同年,抗旱瞬間變成防洪,2009 年莫拉克颱 風釀成「八八風災」,土石流和洪水摧毀了上千人的家園,這些人成了暖化與 氣候變遷下的「環境難民」與「氣候難民」6。英國樂施會7預測 2014 年之後,

全球氣候難民將比 2008 年成長 54%,達到三億七千五百萬人。

氣候變遷會造成整體生態系統反常,除了威脅人類生存環境,也會造成生 態多樣性喪失,譬如生存條件嚴苛的台灣國寶魚櫻花鉤吻鮭正面臨棲息地水溫 逐年升高的威脅8。而歐美多國發生的「蜂群衰竭失調」9(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CCD)現象,科學家指出全球暖化導致的氣候變遷有可能是肇因之一。

2007 年 2 月 2 日,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在第四版的氣候變遷報告(Climate Change 2007)中指 出,人類活動非常可能(very likely)是造成全球暖化的主因(轉引自科景網站 http://sciscape.org)。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許晃雄(1999)也認為,人為污染確實可 能導致氣候變遷,因人類活動造成的溫室氣體具有暖化地球大氣的特性,且溫 室氣體的生命期從十年到數百年不等,能影響地球氣候數百年之久。

5 2009 年三月暖冬造成龍眼花只開花不長蜜,影響蜂蜜生產,且使得稻作出現感冒症狀,蛋

雞不下蛋,芒果收成銳減,政府因此首度發放暖冬農業災害補貼(http://lowestc.blogspot.com)。

6 「環境難民」是指因環境災難而被迫遷徙至他處生存的人們。而「氣候難民」則是專指因氣

候變遷被迫遷徙的人們。「環境難民」一詞最早是出自於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前執行主席納菲斯·

薩迪克博士的《1988 年世界人口狀況》報告。

(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3/article.php?storyid=127)。

7 1942 年於英國創立,在全球一百多個國家有三千多個夥伴機構,其主要宗旨為減少全球的貧

窮與饑荒問題。

8 根據研究顯示水溫超過 18°C 的地方尌沒有櫻花鉤吻鮭的蹤跡,因此推測溫度是櫻花鉤吻鮭

重要的生存條件之一(http://www.life.nthu.edu.tw/~labtcs/Salmon/)。

9 「蜂群衰竭失調」:發生於歐美等地的蜜蜂大量失蹤現象,科學家猜測造成蜂群衰竭失調可

能原因為營養失調、基因改造作物、電磁輻射、殺蟲劑或農藥、病毒與真菌、氣候暖化等因素 (http://epochtimes.com/b5/7/6/11/n1739801.htm)。

3

全球暖化所造成的影響是全面的,包括乾旱、洪澇災害、國土變遷以及生 態、疫病與糧食等問題,這些因全球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問題也將對人性帶來一 場殘酷的考驗。美國五角大廈提出的 2010 年氣候報告即針對氣候變遷造成的社 會問題提出警告,指出各國面對災難時,不但不會攜手合作,且部分地區還可 能會因爭奪資源,而引發戰爭(Schwartz and Randall, 2004)。

面對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所面臨最嚴重的環境威脅,羅馬俱樂部於一九七 二年發表「成長的界線」研究報告,認為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物質的消費不 能無限成長(中央社,2008/06/13)。環境立法組織 Globe International10成員 Anders Wijkman 呼應羅馬俱樂部於 1968 年提出節制成長(limits to growth)的觀念,表 示人類目前面臨的兩大危機─氣候變遷以及金融系統崩解,皆與資源使用不當 (the unsustainable use of resources)有關(Pearce, 2009)。

(二) 新環境價值典範與抗暖化行動

隨著各國氣候異常導致天災的頻率增多,人類開始反思過去對於地球資源 使用的態度,企圖重建新的環境價值觀,並希望透過跨國合作以尋求解決之道。

1987 年 聯 合 國 的 「 世 界 環 境 與 發 展 委 員 會 」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出版《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一書,提出「永續發展」的概念,認為「永續發展是滿足當代人之需求

且未妨礙後代人滿足他們需求的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 (WCED, 1987:43,轉引自紀駿傑,1998:

10 Globe 是由國際立法者組織於 1989 年成立,針對氣候、能源安全、土地使用變遷以及生態 系統、經濟、人口成長等問題,透過跨國性的國家領袖與菁英對話,提出政策建議與實際的 解決方針(http://www.globeinternational.org/content.php?id=1:0:0:0:0)。

4

142)。11亦即在「需要」與「限制」並行的大架構下,強調資源再生系統、環境 倫理觀念、團體(組織)力量的觀念,期待達到環境整合、經濟效率、公帄等兼 具生態穩定與人類生活品質的三大目標(李永展,2000:21-25)。其所依據的環 境倫理價值觀,強調的是人類對自然界的義務和自然界的價值,認為地球上所 有生命應無貴賤之分,只有職責之別,而人類和其它所有生命,應有生命共同 體的認知 (Rolston, R., III, 1988/王瑞香譯,1996:252)。

具體行動的部分,1988 年聯合國成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委員會,進行科 學報告審查工作。1992 年在巴西「地球高峰會議」中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綱 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

京都議定書構想於是誕生12。2002 年 6 月 2 日歐盟加入京都議定書,其意義不 僅在於正視全球暖化問題,對於各國抗暖化行動也有推波助瀾的功效。

儘管國際間抗暖化行動已行之多年,除了每年召開以京都議定書為主的相 關會議之外,國際領袖會議如 G813或 G2014也將氣候變遷議題納入議程當中。

雖然京都議定書制定出以市場機制運作的政策工具─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聯合履行(Joint Implementation , JI)和碳排放交 易制度(Emissions Trade, ET),但因各項細節牽涉到各國經濟發展,使得抗暖化 行動轉而成為各國的政治角力。金融海嘯發威也使得抗暖化行動停擺,因開發 中國家的抗暖化行動需要富國的資金援助,而各國面臨金融海嘯,紛紛縮減了 援助計畫的規模。

11 紀駿傑(1998:141-168)指出雖然該書對於永續發展的原則性主張,社會、經濟、政治制度應 扮演的角色,以及國際間應拋棄競爭、走向合作關係的緣由都做了清楚的說明。但他認為此種 宣稱流於空洞,問題在於該書將環境問題看成全稱命題,並訴諸道德與未來災難的恐嚇,而不 是政治經濟與權力關係來理解。

12 2005 年開始生效的京都議定書中最重要的部分即是要求各會員國於 2008 年到 2012 年間將 溫室氣體排放量降至 1990 年的水準,並透過年度締約國會議針對各國的執行成效作交流與審 查工作。

13 八大工業國國家包括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日本、義大利、加拿大、俄羅斯。

14 二十國集團除了八大工業國家之外,還包括歐盟、中國、阿根廷、澳大利亞、巴西、印度、

印尼、南韓、墨西哥、沙烏地阿拉伯、南非和土耳其。

5

美國政府的態度無疑是國際抗暖化行動成功與否的關鍵。美國總統歐巴馬 在 2009 年的尌職演說當中,即提到「每天一再有證據顯示,我們使用能源的方 式,使敵人壯大,讓地球受到威脅。」他誓言「積極進行」全球氣候變遷談判 (環 境資訊中心,http://e-info.org.tw/node/39207)。若《美國清潔能源與氣候安全法》

經參議院通過,美國將成為世界第五個將減碳目標入法的國家(台達電子文教基

金 會 ,

http://www.delta-foundation.org.tw/editor/editor_detail.asp?fid=1&tpid=571)。

台灣無法置身於全球氣候變遷和暖化問題之外。據「國際能源總署」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的報告指出,2004 年台灣人均二氧化碳排 放量是亞洲第一,全球第十八,且過去 15 年來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率高達 110%,高居全球第一(大紀元,2007/4/25)。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 劉紹臣於 2009 年哥本哈根會議前表示台灣除了受到溫室效應的影響之外,大城 市的熱島效應問題,更會加速夜間溫度增加的幅度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7/article.php?storyid=422)。台灣雖不是聯 合國之會員,無法簽署京都議定書,且目前並無減量責任,但依國際環保公約 之經驗,我國既使不簽署公約及享受權利,但相關義務仍需履行,否則仍有遭 到貿易制裁的可能(邱碧婷,2007)。

台灣大多數民眾是相信全球暖化的。根據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於 2009 年所

台灣大多數民眾是相信全球暖化的。根據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於 2009 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