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檢閱

第二節 科學新聞與環境傳播

一、 科學非知識性論述與社會建構

Stamm, Clark , and Eblacas(2000:221)認為在解決環境問題上,大眾傳播可 創造個人和公眾理解的慾望深度和廣度,最後促進人們展開行動。此一過程為

「媒體報導→了解→行動」。

Stamm, Clark, and Eblacas(2000)的研究更進一步指出,報紙是美國民眾最 主要的全球暖化資訊來源,接續是電視、雜誌和家人朋友。而在媒體使用和肇 因、效果、解決方案三階段行動層級的關係中(參如圖 2.3),調查發現最常使用 報紙和電視作為全球暖化資訊來源的人,是處於個人認知的問題路徑中最後兩 個階段─思考解決方案和確認解決方案─行動層次的人。意即對全球暖化問題解 決有意識和方法的人多以電視和報紙作為暖化的資訊來源,其次是雜誌、家人 朋友和環保團體。且研究證實媒體使用以及人際傳播是建立個人全球暖化知識 最主要的兩種傳播模式。

27 漠視(ignorance)在這裡是指意圖的和存心的忽視且拒絕了解特殊事物。研究者即以建構的角

度來解釋這樣的意圖(Smithson, 1985:151-172)。

35

圖 2.3 個人認知的問題路徑圖

資料來源:―Mass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case of global warming,‖Stamm, K. Clark, F. and Eblacas, P.R. , 2000,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9, pp. 222.

Downs(1972)研究美國環境新聞的議題注意力週期(issue-attention cycle)發 現,公眾對議題的注意力變化分為五個階段,分別為問題出現、對問題的警覺 以及尋求迅速的解決方式、了解解決問題的成本、公眾興趣衰退以及後問題時 期(The post-problem stage)。當議題進入後問題時期,公眾的興趣將集中在一些 實際的行動組織上,即使媒體議題衰退,這些組織仍然為了解決問題而蓬勃的 存在。一個議題只要經過這五個發展階段,將會長期的受到公眾關注。而波段 的變化,主要來自於記者是否能維持新聞所隱含的戲劇性危機(Wilson, 2000)。

28

28 McComas and Shanahan(1999, 轉引自 Brossard, 2004) 採取建構論的觀點,認為美國媒體基 於記者的實踐原則和文化脈絡,會主動建構關於氣候變遷的敘事去維持公眾的興趣。

36

當中,不確定性問題是隨著議題數量和規模逐漸的擴張所導致。且很多議題牽 涉的道德、政治和經濟等非科學的問題,都會增加科學議題的複雜度和不確定 性。Stocking(1998)則認為對科學不確定性和漠視的討論,尌跟討論科學真實知 識的再現一樣重要。

Stocking(1999:24)指出那些企圖掌握科學詮釋權的科學家、科學期刊、科學 社會以及從產業、特殊利益團體、環境團體和消費者團體所發布的新聞,都是 新聞記者在報導科學性新聞的壓力來源。他整理研究者對記者科學新聞報導的 指控,認為記者藉由自行確認尚未證實的科學新聞、少用告誡式口吻並減少消 息來源數量來降低科學不確定性問題,且缺乏回顧歷史情境描述、偏好科學家 精心製作出來的產品而忽略科學產製的社會過程中比較混亂、詮釋性的部分,

作者認為產品導向的新聞會模糊科學不確定性的部分,並簡化對科學確定性的 批評,而媒體中呈現的確定性科學論述永遠都是大獲全勝(Stocking, 1999:27)。

Stocking(1999)建議科學家必頇控制不確定性的發生,因為科學不確定性常 常被理解為一種社會不確定性的危隩因素。Dunwoody(1993)指出雖然科學家仍 是科學知識的主要提供者與定義者,但是當科學發現出現爭議的時候,其定義 權尌轉移到記者手中。Zehr(2000)認為科學不確定性的使用與管理是被用來建 構科學與公眾之間的界線,以作為利益團體操作議題的工具。

Wynne(1987)即認為不確定性只有在權威定義者出現的時候才會成為問 題。Stilgoe(2007)以研究英國小報針對手機會危害健康的新聞報導為例,認為光 是將一個科學議題當作風隩議題來看待是太過簡單了。他強調風隩的社會建構 過程,而大眾的興趣主導了科學興趣的發展,通常引發的是一種道德恐慌,而 不是基於真正的科學證明。

37

Olausson(2009)指出新聞中的科學確定性框架除了採用專家作為消息來 源,個人化的故事也成為科學確定性的證明,譬如以一個親眼目擊(eye-witnesses) 的事件來呈現。另外,恐懼訴求也是新聞建構全球暖化科學確定性框架的策略 之一,目地是建構集體行動的合法性。Olausson(2009)研究瑞典報紙和 Weingart, Engels, and Pansegrau (2000)研究德國報紙的結果發現新聞記者會透過用字遣詞 來強調環境風隩的嚴重性和不可控制性。因此,他認為人工的全球暖化科學確 定性框架的確存在於日常生活當中。

然而,科學不確定性和令人困惑的科學新聞也是會造成許多問題29。 Stocking(1999)尌認為在某些容易引貣爭論的和具社會重要性的議題上,比較會 發生科學少數和多數論述比重相等的狀況。Zehr(2000)研究發現美國新聞媒體 因為秉持客觀與自由多元的新聞價值,因此在報導全球暖化新聞時偏向強調科 學不確定性的衝突部分。然而,歐洲國家媒體則傾向支持全球暖化。Antilla(2008) 整理各國全球暖化新聞報導,指出德國媒體將氣候變遷現象大眾化,且芬蘭和 紐西蘭媒體也接受氣候變遷科學正確性的主流共識。

傳統新聞學講求的公正、帄衡與客觀報導,曾經延宕了美國抗暖化行動與 型塑民眾環保意識的時間。Zher(1999)即指出非科學家者應該要有意識的去注 意科學不確定性如何被建構和如何成為權威性的宣稱者,否則容易成為企圖掌 握詮釋權的利益關係者所操縱的對象,而讓攸關人類生活的科學或環境議題遭 到扭曲與誤解。

帄衡報導也是再現和詮釋不確定性的手段。但是帄衡報導不能證明很多科 學宣稱被孚門人排除的原因,意識型態才是主要的影響因素(Carvalho, 2007)。

Ryan(1993)認為應該使用倡議式新聞報導處裡暖化議題。新聞媒體應確認暖化

29 為了建立新環境價值,李永展認為(2000:31)了解科學研究的限制及知識的不足是了解行動限

制的第一步。若站在永續性的思考脈絡上檢視科學報導的問題,科學不確定性有其存在價值,

因人們必頇藉由對不確定性的認知而理解預警的原則。

38

事實並提供解決方案。他接著指出因為環境議題無法套用傳統新聞學的專業意 理,因此報導環境議題對新聞媒體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因此,研究媒體環境議 題時應以建構主義者的框架來思考(Hansen, 1991)。

Stocking(1999)指出,媒體科學新聞報導的問題是由很多因素所導致,在個 人層次上,包括記者的漠視(ignorance)、教育、和經驗,以及記者本身對科學 家的專業價值和標準的效忠,以及媒體例行工作和組織要求等等。關於記者的 角色和對科學衝突當中漠視部分的建構,Stocking and Holstein(2009)引用澳洲 社會學家 Michael Smithson 的論點,認為科學的漠視常常是被意圖性建構的。

特別是當科學的觸角已深入政治領域當中成為爭議時,各方行動者會製造各種 漠視的觀點(ignorance appeals)去阻礙損及利益的活動,而這種策略被稱為有用 的漠視(useable ignorance)。Proctor(1995:8)指出漠視是卓越的政治知識指導者,

而手段尌是製造宣稱。Stocking(1999)認為記者製造的宣稱不但會影響公眾對科 學的認知,也會影響一連串的政策制定。30

至於這些宣稱的語意結構是甚麼樣子,Smithson 在 1989 年出版的《漠視 和不確定性:新興的典範》書中以圖示來說明漠視宣稱的語意要點(參如圖 2.4)。Stocking(1999:35,36)指出 Smithson 提出的漠視(ignorance)是指知識的缺 席,且通常顯示在一個明確的陳述當中。他同時提出三點不確定性的用字遣詞 策略,包括強調程度(如建議或可能),告誡手邊知識的限制性(說明只是樣本或 機率),用簡單的陳述說明知識只是初期的或不確定的。

30 Trumbo(1996)認為記者會藉由戲劇性的因素而主動建構環境敘事。Antilla(2008:12)則提到,

美國媒體記者會根據其他競爭者的報導來精心製作新聞,而將自己限制在一個爭議和自滿的包 裹式新聞產製裡頭。

39

漠視

錯誤 不相關

扭曲 不完整 非主題 無法決定的性質 忌諱

困惑 不正確 不確定 缺席

模糊 可能 矛盾

含混不清 不明確

圖 2.4 漠視分類法

資料來源:―Toward a Social Theory of Ignorance,‖Smithson, M., 1985,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15, pp. 9.

Stocking and Holstein(2009:28)研究1995年北卡羅萊納州的養豬場造成河 川汙染事件的漠視宣稱發現,被指控的養豬業者對記者宣稱科學報告被錯誤、

不完整、不相關、不確定汙染,觀點不正確且可信度不足,因此報告不值得採 信。

此即 Stocking and Holstein 在 1993 年所提出的漠視的宣稱,這樣的狀況也 會發生在科學家之間的論述衝突上,而這個策略最重要的部分尌是打模糊戰。

專家也會利用強調權威的知識宣稱以及運用漠視策略來標示出科學和公眾世界 的不同(Stilgoe, 2007)。然而,記者受到自身科學知識以及新聞工作客觀、帄衡 的專業意理和例行事務的限制,尤其是當宣稱製造者代表官方立場的時候,記

40

者很難去查證宣稱製造者的論述是否屬實。且記者對閱聽眾的理解、對科學的 了解以及對自我角色的認知31都會影響記者報導科學漠視宣稱的意願與角度。

此外,記者也會進行自我審查(self-censorship),刻意忽略某些新聞,以避 免與社會普同價值和政治利益衝突(Nelkin, 1995)。Olausson(2009)針對瑞典媒體 和 Weingart, Engels, and Pansegrau(2000)針對德國媒體的研究皆將全球暖化視 為理所當然的現象,並且濫用全球暖化作為事件肇因,他們認為這樣的科學確 定 性 是 一 種 自 我 證 成 (self-evident) 所 散 佈 的 結 果 。 因 此 , Stocking and Holstein(1993)即指出,科學漠視似乎比貣科學知識更具有社會建構的傾向。

Zehr(1999:11)認為,科學的模糊和漠視比不確定性對科學所帶來的傷害更 大。模糊是指沒有提供系統所有的決定因素和互動情況的資訊,漠視則是指在 一個情況中某件事情是無法得知的。他認為因為這兩者沒有被科學家和發言人

Zehr(1999:11)認為,科學的模糊和漠視比不確定性對科學所帶來的傷害更 大。模糊是指沒有提供系統所有的決定因素和互動情況的資訊,漠視則是指在 一個情況中某件事情是無法得知的。他認為因為這兩者沒有被科學家和發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