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二、 研究動機

當台灣面對因全球氣候變遷所導致的「八八風災」,民眾在如醍醐灌頂式 的驚覺氣候變遷已不是未來式,而是一場考驗人類應變自然反撲能力的現在進 行式之際,我們的媒體似乎仍然執著於短線操作,在災難現場將媒體的「挺進 文化」發揮的淋漓盡致。支離破碎的報導無法道盡問題全貌,儘管人們認識了 甚麼叫做氣候變遷,但卻缺少對於氣候變遷和暖化的全盤性反省。

12

全球暖化是目前所認識到最重要的國際環保議題之一,Stamm, Clark, and Eblacas(2000:3)指出其因有三,第一,其牽涉到資源和水的供應、能源生產和 使用、生態系統和物種生存、人類健康和社會與政治的穩定;第二,因全球暖 化與人類的相關性低,因此人們仰賴大眾媒體取得相關知識;第三,全球暖化 議題已產生相當多的科學和政治上的爭議。Stamm 等人認為媒體缺少採用策略 性方式來報導暖化結果,將會使公眾對於肇因、結果和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法產 生困惑。Antilla(2008:2)即言,全球暖化如同其它的環境危機,是抽象的且不易 測量的議題,因此主流媒體對於世俗公眾和政策制定者來說尌是一個重要的資 訊中介者。

再者,全球暖化議題影響層面廣泛,更是攸關人類生存價值的一項道德議 題。本研究認為社會菁英是影響社會質變的主要因素,因此菁英族群在此議題 裡尌扮演行動風向球的角色。根據 ACNielsen 尼爾森行銷研究顧問公司 2004 年所做的「亞洲菁英市場調查」結果顯示,菁英看報時間不亞於電視收視20, 而菁英閱報率項目顯示《中國時報》和《聯合報》是菁英族群21最常看的報紙。

此外,台灣學術界對全球暖化議題的媒體報導研究不多,本研究認為學術 界應可提供實務界一套可參考的全球暖化新聞報導模式,來強化公民參與環境 議題的意願。國內全球暖化媒體議題研究目前只有邱碧婷(2007)、陳靜茹(2008) 分別針對 2001-2006 年中時電子報及聯合新聞網、2001 年到 2007 年《紐約時 報》對於全球暖化與京都議定書的報導進行媒介議題內容分析,以及陳光璞 (2009)採用風隩傳播的架構以內容分析法探討 1998-2007 年《中國時報》與《聯

20 調查結果顯示,菁英族群天天看電視的不到 80%;看報習慣上,近 7 成天天看報,高階經理

人更高達 86%,也尌是說閱報與看電視的比率,在菁英族群上極為接近,若以有線、無線電視 台的近百台,來相較綜合報 4 份與若干專業報,閱報行為的持續性與穩定度更高(全球華文行銷 知識庫,2004/4/21)。

21 尼爾森行銷研究顧問公司公關經理王道帄說明菁英的定義不僅收入高,而必頇同時是高階管

理者、中/高階主管、專業人士、富裕白領上班族(月收入約 5 萬元以上) ,才有轉動經濟輪軸

的能量(全球華文行銷知識庫,2004/4/21)。

13

合報》全球暖化議題報導。且根據陳靜茹(2008)的研究,發現帄面媒體在 2007 與 2008 兩年在暖化與京都議定書議題報導上有急遽上升的趨勢,但目前為止國 內學術界並無針對此作進一步的探究。

爰此,本研究的研究動機為以下四點:

動機一、氣候變遷導致的氣候災難愈來愈難以預測,人類應該從根本認識 這個問題,加強環境倫理觀念,並採取行動,而媒體若能全面性的關注此議題,

應也能加強社會採取抗暖化行動的意願。

動機二、根據研究顯示媒體是民眾獲得全球暖化資訊的主要來源,且在政 策制定層面上也會產生影響力。因此媒體如何報導全球暖化議題,其框架策略 為何,都會影響社會大眾看待此議題的態度進而影響政策的產出。

動機三、菁英族群對於全球暖化問題應有更強的資訊傳播和改變社會價值 觀的能力,因此國內菁英報紙的環境意識應該以永續和環境倫理作為立論基 礎,協助社會以宏觀的道德高度去反思全球暖化的問題。

動機四、國內針對全球暖化媒體議題的研究不多,且缺乏從整體與單一事 件的新聞報導面向進行解構與比較,因此本研究期待根據國外研究的觀察角度 與結果,針對國內全球暖化議題和「八八風災」事件的新聞報導進行趨勢、框 架分析以及問題檢視,揭露台灣報紙在全球暖化議題報導上的報導特性與問題。

本研究即以《中國時報》以及《聯合報》為研究樣本,針對 2002 年 6 月 2 日歐盟宣布加入京都議定書成為第一個重工業國家承諾抗暖化行動開始,到 2009 年 7 月 31 日,了解近七年來台灣菁英族群閱讀率最高的報紙全球暖化新 聞報導的趨勢,並觀察哪些事件才能吸引媒體報導全球暖化議題。

14

此外,針對「八八風災」此一重大氣候災難事件,進行 2009 年 8 月 8 日到 2009 年 11 月 8 日三個月時間的特定議題新聞報導研究,來檢視媒體如何報導 此事件與全球暖化的關係,以及媒體所採用的新聞框架為何。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