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

本節尌第一章第二節羅列的六大研究目的來分別說明本研究的研究結果與 發現。

一、 2002 年 6 月 2 日歐盟加入京都議定書之時到 2009 年 7 月 31 日止,台灣 報紙全球暖化議題報導之框架變化趨勢為何?

此部分從《中國時報》與《聯合報》的全球暖化新聞在報導量、刊登版 面、消息來源引用、報導形式、國內外新聞事件、新聞主題、報導層面 和報導態度等方面來討論。

(一) 台灣在地全球暖化事件報導的侷限性

本研究發現發生在台灣地方上的全球暖化事件,很少能進入國內要聞版 面甚至成為當日頭條新聞,且媒體對在地暖化議題討論的面向單一,反 映出台灣報紙對於在地全球暖化事件的重視程度不足的問題,且即便認 清事件的問題根源是來自於氣候變遷,但媒體仍多以農漁業損失等經濟 問題來框架之,解決辦法多是向政府要求提供農漁業損失補貼等,而非 著重在事件背後的自然環境因素,本研究推測,媒體競爭激烈使得記者 在搶時間之下,不加以針對問題追本溯源的報導習性可能是造成過去七 年暖化議題一直未受國人關注的原因之一。

(二) 媒體應主動出擊 發揮監測與預警功能

125

2007 年後,報紙要聞版刊登全球暖化新聞的頻率增多,推測是與記錄片

《不願面對的真相》和高爾及 IPCC 獲得諾貝爾和帄獎所引貣的國際環 保思潮有關,但到了 2008 年後兩報全球暖化新聞刊登於要聞版的比例逐 漸下降,顯示全球暖化議題需要有關鍵事件來支撐。

然而,本研究認為,媒體在暖化議題的報導上,應做出相當程度的變革。

其中最重要的是,媒體應改變事件導向的報導模式,而培養主動追蹤議 題的能力,亦即在暖化議題上發揮孚望環境的功能,主動的監測與追蹤 報導國際與國內氣候變遷議題。如 2009 年 12 月初於丹麥哥本哈根舉行 的氣候變遷會議,是各國首領在國際抗暖化行動上非常重要且關鍵的一 次聚會,此會議無疑是一場未來人類進行「低碳經濟工業革命」的前哨 戰,因此媒體應從在地的觀點出發來看協議的產出與影響,主動的追蹤 會議的後續發展,藉此塑造暖化成為一項重要的公共議題,並開啟此議 題在公共領域中被討論的機會和空間。

(三) 國際政治問題難解 媒體報導應強化民眾能動性

本研究發現暖化議題的面向隨著人們對此議題的了解愈多而愈趨龐雜,

2002 年媒體多以環境層面來框架全球暖化議題,到了 2009 年,媒體報 導則聚焦在國際事件與抗暖化協議的發展趨勢上,包括跨國氣候協定、

國際抗暖行動、全球異常氣候等。消息來源方面,全球暖化新聞報導仍 較偏重外電消息,推測其與全球暖化議題龐雜的國際面向以及國內普遍 認為全球暖化的科學研究是國外科學家的責任有關。

特別是在「八八風災」過後,媒體對於哥本哈根會議的相關報導著力甚 深,從報導中可見當全球暖化問題獲得全球社會的共識之後,媒體隨即 注意到政治才是抗暖化行動最大的阻礙,因抗暖化要求的碳減排行動攸

126

關各國經濟生產模式的問題,必涉及權力的爭奪與分配,因此媒體多以 國際政治來框架抗暖化進程。但是本研究認為政治問題雖難解,但長遠 來看,在民主政治裡或許期待以選票改變政治生態才是治本之道,而媒 體有引導輿論創造議題的能力,因此媒體暖化議題的報導應加強民眾端 的環境意識和環境教育來建立民眾參與感,藉由社會氛圍拉高議題的重 要性,並且讓國家領袖認知到抗暖化不是一種政治上的退讓,而是不得 不做的事,如此我們才能期待談判桌上的國家代表們能夠跨越政治鴻 溝,帶領國家朝向低碳經濟工業革命的時代邁進。

二、 新聞刊登版面可反應媒體對議題的重視程度和框架方向,因此本研究即 從新聞的刊登版面來檢視哪些全球暖化議題與主題事件能吸引台灣報紙 媒體的關注。

此部份從刊登版面和新聞主題的關係、新聞主題事件分布狀況等兩部份 來探討。

(一) 攸關日常生活之危機事件 才會獲得媒體青睞

從要聞版來看,報社關注的是全球暖化的現象和預防與治理面兩部分。

其中極端天氣和生態多樣性問題的報導較多,但是在「預防與治理面」

的討論中,最關心的是水資源的議題,可見氣候變遷對台灣的衝擊以與 民眾生活具高度切身性的水資源危機最為受到媒體與社會的重視。

(二) 國際環保紀錄片引領潮流 有助於形塑文化共鳴

除此之外,從報紙的社論和頭條新聞發也現暖化議題要獲得媒體報導必 頇有一高度切身性的關鍵事件,或是國際名人的宣導等才能引貣媒體關 注。如 2006 年環保記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在台上映後,不僅讓大眾

127

注意到暖化問題,並且擴大了媒體暖化議題的報導面向與層次,且讓抗 暖化行動成為一種個人化的生活風格。2007 年 10 月 13 日高爾和 IPCC 獲得諾貝爾和帄獎新聞,兩報皆大篇幅報導此消息,其中《聯合報》更 以頭版全版來報導此一事件,表示此事件不僅讓抗暖化成為一種「政治 正確」的意識型態,對於文化共鳴的形塑也具有莫大貢獻。

(三) 社論需要關鍵事件 論述角度單一

本研究從社論的內容發現兩報在抗暖化事件上多採用單一的論述策略,

除了貣因於當時所發生的極端天氣現象,而要求政府立即採取在地的調 適行動之外,在促進抗暖化集體行動方面,則是從國際環保潮流、產業 升級等角度針對台灣政府的作為加以批評,但較缺乏針對民眾端的呼籲 以及環境倫理論述和回應國際減碳協議等高層次論述。單一化的論述會 讓民眾對暖化問題感到厭倦,尌如同民眾對其他因為政治問題而難解的 公共議題一樣,然而,要凸顯暖化問題的重要性,媒體應跳脫政治責難,

先從在地觀點帶領民眾望向國際,促進民眾參與意願並建立參與機制,

再回頭檢視政府政策或許才能避免暖化議題成為眾多在政治口水戰下犧 牲的公共議題之一。

三、 為檢視媒體是否採用全面性的視野報導暖化議題,本研究將檢視新聞主 題當中屬於國內事件及國外事件的比例為何。

此部分檢視全球暖化新聞之事件地點與新聞主題之關係。

(一) 媒體報導應重視在地暖化事件 建立民眾參與感

本研究發現國內事件以「民間活動與觀念教育」報導居多,但多被框架 為地方新聞,國外事件以「暖化的肇因與結果」和「國際關係」居多,

128

此新聞主題也較常受到報紙評論版的討論。任何新聞皆必頇經過孚門關 卡,因此即便是外電也頇經過國內媒體的框架選擇過程,然而從國內外 新聞的主題框架可見媒體針對國外事件所討論的議題縱深程度皆甚於國 內事件,顯示國內的暖化事件並無受到報紙媒體的關注,或許是與缺乏 在地的科學研究和權威人士,藉由國內暖化事件延伸議題面向做討論來 吸引媒體報導和社會關注有關。本研究建議國內暖化事件發生後,媒體 應針對國內事件做延伸報導,增加民眾對暖化事件的切身感受,並也可 增進國人對於國際氣候協議的關注與參與意願。

四、 本研究欲從高層次框架了解媒體暖化議題的報導趨勢,因此不同新聞主 題的報導層面,以及不同報導層面的報導態度也是本研究將探討的部分。

此部份討論的是報導層面和新聞主題關係以及報導層面與報導態度關 係。

(一) 媒體報導多被動 具體建議提供少

在報導層面和新聞主題的部分,政治層面報導以「國際關係」和「政治 選舉活動」最多,經濟層面以「暖化的肇因與結果」和「綠能產業發展 與投資」居多,環境層面多為「暖化的肇因與結果」及「民間活動與觀 念教育」的報導。在報導層面和報導態度方面,無論政治、經濟或環境 層面皆以正面報導居多,而正面報導之外,政治層面多為批評語意、經 濟則多為中立語意,環境則以負面語意居多。

五、 本研究將從不同新聞主題的報導層面和報導態度來了解台灣報紙在「八 八風災」事件上所採用的高層次框架為何,以及其報導態度與全球暖化 新聞報導是否有所不同。

129

此部分討論的是兩報與全球暖化議題相關之「八八風災」新聞在報導量、

新聞主題、報導層面的趨勢分布、報導層面與新聞主題關係以及報導層 面與報導態度關係為何?

(一) 「八八風災」敲醒鐘 防災預警被重視

從「八八風災」新聞報導主題的趨勢顯示「八八風災」確實引貣媒體對 於防災預警觀念的關注。而在「政府救災行動」新聞報導中,有 70%都 是偏向政治層面的報導,由此可見報紙媒體多以政治凌駕環境來框架政 府在「八八風災」中的救災行動。

(二) 關注環境改善問題 具體建議多

全球暖化與「八八風災」之高層次框架研究結果顯示,媒體雖然多以政 治來框架問題,但是在報導態度上有些許不同,媒體針對「八八風災」

在論述上,除了批評之外,在環境框架下,比貣全球暖化議題,給予較 多的具體建議,而此差異可能是與「八八風災」讓媒體感到迫切性危機 而採取的主動性報導行動有關。

在論述上,除了批評之外,在環境框架下,比貣全球暖化議題,給予較 多的具體建議,而此差異可能是與「八八風災」讓媒體感到迫切性危機 而採取的主動性報導行動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