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資料分析

第一節 全球暖化新聞資料分析

二、 類目間交叉比較分析

本節關心的問題是哪些全球暖化議題和暖化事件(主題事件)能吸引台灣報 紙媒體的關注?而在新聞主題當中屬於國內事件及國外事件的比例為何?以及 台灣報紙全球暖化新聞的報導角度與報導態度之關係。並回答本研究的研究問 題二到六。

99

100

表 4.9 顯示全球暖化新聞列入要聞版面的以「預防與治理面」(24.2%)最多,

其次為「暖化的肇因與結果」(19.7%)與「民間活動與觀念教育」(18.2%);地方 新聞版也是以「民間活動與觀念教育」最多(39.5%),其次為「暖化的肇因與結 果」(26.2%);評論版以「預防與治理面」最多(佔 26.3%),其次為「國際關係」

(23.8%);國際新聞版則以「暖化的肇因與結果」(23.6%)和「國際關係」最多

101

冰融 北及西北航道暢通」、「工程師築夢 天安門騎到凱旋門 台積電 26 歲薛 德瑞 一萬五千公里單車旅行 世界地球日出發」、「記錄片 不願面對的真相 疾 呼重視暖化」、「響應減碳 拒喝瓶裝水 帶水正流行」。2003 年夏天氣溫飆高 成為報紙頭條新聞,消息來源為中央氣象局和建築專家,並探討全球暖化中都 市熱島效應問題,顯示媒體開始關注氣候異常狀況。但暖化新聞一直到 2007 年才再度登上頭版頭條,此時報導的焦點已非單純的氣候異常現象,而是關於 環境開發、民間的抗暖行動、以及政府新的環保政策等,藉此可看出暖化議題 在台灣已朝向預防治理以及生活風格等方面的論述。

而 2007 年 10 月 13 日高爾和 IPCC 獲得諾貝爾和帄獎新聞,《聯合報》更 以頭版全版來報導此一事件,可見此一新聞事件的媒體效應是非常顯著的,其 中最重要的是全球暖化議題讓環保成為一種「政治正確」的意識型態,對於環 保運動抗爭、民眾環境意識覺醒和政府環境政策推行方面將有推波助瀾之效。

此外,表 4.9 顯示報紙評論與論壇版面多數是談論全球暖化的「預防與治 理面」和「國際關係」,本研究透過報紙社論,進一步觀察報社報導全球暖化 議題的因素,以及對於事件責任歸屬的立場。在 820 則新聞當中,社論總共有 9 則,其新聞標題如下:2004 年「不能遺忘教訓 為永續的國土規劃催生」、「明 天過後 台灣要怎麼辦」、「抗旱須有長期作戰的規劃及行動」、「從國土保安 原則檢討政府防洪政策」;2006 年「面對全球氣候異常該有的風險意識」;2007 年「填海造地 台灣與杜拜有何不同」、「環保與經濟的永續戰爭」、「溫暖春 節背後的全球暖化」;2008 年「台灣只能看天吃飯?」、「執政團隊得趕快上 緊發條」。研究發現報紙以社論探討全球暖化議題多是貣因於當時所發生的極 端天氣現象,而對政府要求在永續發展架構下,立即採取在地的調適行動,此 外,對於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永續觀念,社論也從國際環保潮流、產業升級 等角度針對台灣政府的作為加以批評,但較缺乏針對民眾端的呼籲以及高層次

102

的價值論述和回應國際減碳協議的積極行動。此外,從社論對議題的探討可看 出全球暖化議題必頇有關鍵事件(tipping point)發生才能吸引報社的關注,此發 現與國外的研究結果一致44

(二) 事件地點與新聞主題

研究問題三:《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全球暖化新聞之事件地點與新聞主題 框架關係為何?

表 4.10「事件地點」與「新聞主題」關係分布表

新聞主題 事件地點

國內 國外 都有 皆無 其它

科學研究報告 則數(%) 10(2) 21(9) 3(8.8)

國際關係 則數(%) 14(2.8) 46(19.7) 8(25.8) 1(2.9) 1(4.5) 預防與治理面 則數(%) 58(11.6) 11(4.7) 7(22.6) 1(2.9) 1(4.5) 暖化肇因結果 則數(%) 107(21.4) 56(23.9) 8(25.8) 3(8.8) 3(22.7) 個人組織呼籲 則數(%) 27(5.4) 13(5.6) 2(6.5) 5(14.7) 5(18.2) 政府節能減碳 則數(%) 46(9.2) 10(4.3) 1(3.2)

企業節能減碳 則數(%) 15(3) 8(3.4)

替代能源科技 則數(%) 21(4.2) 13(5.6) 1(3.2) 1(2.9)

民間活動教育 則數(%) 158(31.7) 21(9) 2(6.5) 12(35.3) 2(9.1)

綠能產業投資 則數(%) 9(1.8) 6(2.6) 1(2.9) 5(22.7)

政治選舉活動 則數(%) 14(2.8) 12(5.1)

其它 則數(%) 20(4) 17(7.3) 2(6.5) 7(20.6) 4(18.2) 總和 則數(%) 499(100) 234(100) 31(100) 34(100) 22(100)

兩報全球暖化新聞屬於國內事件報導的新聞主題以「民間活動與觀念教育」

最多(31.7%),其次為「暖化的肇因與結果」(21.4%)及「預防與治理面」(11.6%);

國外事件部份以「暖化的肇因與結果」最多(23.9%),其次為「國際關係」(19.7%);

44 P.56Ungar(2000)及 Antilla(2008)皆發現媒體以事件來建構氣候變遷議題。其中英國媒體認為 報導氣候變遷的關鍵點是延續氣候變遷議題生命的方法。美國媒體則是在面對氣候變遷的影響 時,才會以客觀和預警的立場處理此議題。

103

國內外事件皆有以「暖化的肇因與結果」和「國際關係」最多(分別佔 25.8%),

其次為「預防與治理面」(22.6%) (如表 4.10)。

(三) 「主題事件」分布

研究問題四:《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全球暖化新聞之新聞主題事件分布狀 況為何?

表 4.11 「暖化的肇因與結果」、「預防與治理面」與「主題事件」分布表

主題事件 新聞主題

暖化肇因與結果 預防與治理面 總和

水資源 則數(%) 8(4.5) 24(30.8) 32(35.3)

農漁業 則數(%) 31(17.3) 5(6.4) 36(23.7)

海帄面及沿海地區 則數(%) 8(4.5) 3(3.8) 11(8.3)

森林 則數(%) 4(5.1) 4(5.1)

生態多樣性 則數(%) 42(23.5) 1(1.3) 43(24.8)

極端天氣 則數(%) 57(31.8) 17(21.8) 74(53.6)

健康疾病 則數(%) 13(7.3) 1(1.3) 14(8.6)

其它 則數(%) 10(5.6) 8(10.3) 18(15.9)

未提及 則數(%) 10(5.6) 15(19.2) 25(24.8)

總和 則數(%) 179(100) 78(100)

新聞主題為「暖化的肇因與結果」者,其主題事件為極端天氣的 57 則最多 (31.8%),其次為生態多樣性 42 則(23.5%),再來依序是農漁業(17.3%)、健康疾 病(7.3%)、水資源(4.5%);「預防與治理面」新聞中,主題事件以水資源 24 則 最多(30.8%),其次為極端天氣(21.8%),農漁業(6.4%),生態多樣性和健康疾病 (各佔 1.3%)。總體來看,新聞主題事件以極端天氣報導最多(53.6%),水資源其 次(35.3%),接下來依序為生態多樣性(24.8%)、農漁業(23.7%)、健康疾病(8.6%)、

海帄面及沿海地區(8.3%)、森林(5.1%)(如表 4.11)。

104

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在「暖化的肇因與結果」新聞主題中,關注的多為極端 天氣和生態多樣性的問題,但是在「預防與治理面」的討論中,卻以水資源的 報導最多,可見氣候變遷對台灣的衝擊以水資源的危機最為受到媒體與社會的 重視,而生態多樣性的問題,在「預防與治理面」上卻很少被報導。

(四) 報導層面與新聞主題

研究問題五:《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全球暖化新聞之報導層面與新聞主題 框架關係為何?

表 4.12「報導層面」與「新聞主題」關係之卡方檢定表

新聞主題 報導層面

政治 經濟 環境 其它

科學研究報告 則數(%) 1(0.9) 32(6.8) 1(0.8)

國際關係 則數(%) 46(40.7) 11(10.6) 10(2.1) 3(2.3) 預防與治理面 則數(%) 14(12.4) 7(6.7) 53(11.2) 4(3.1) 暖化肇因影響 則數(%) 6(5.3) 26(25) 132(27.9) 15(11.5)

個人組織呼籲 則數(%) 3(2.7) 3(2.9) 38(8) 7(5.4)

政府節能減碳 則數(%) 3(2.7) 10(9.6) 43(9.1) 1(0.8)

企業節能減碳 則數(%) 1(0.9) 4(3.8) 17(3.6) 1(0.8)

替代能源科技 則數(%) 3(2.7) 13(12.5) 19(4) 1(0.8)

民間活動觀念教育 則數(%) 4(3.5) 4(3.8) 117(24.7) 70(53.8)

綠能產業投資 則數(%) 21(20.2)

政治選舉活動 則數(%) 25(22.1) 1(0.2)

其它 則數(%) 7(6.2) 5(4.8) 11(2.3) 27(20.8)

總和 則數(%) 113(100) 104(100) 473(100) 130(100)

在「報導層面」與「新聞主題」方面,其中在政治層面的報導中以「國際 關係」(40.7%)和「政治選舉活動」的報導最多(22.1%);值得注意的是經濟層面 報導以「暖化的肇因與結果」(25%)最高,原因是關於氣候異常造成的農漁業損 失報導,媒體多以經濟問題框架之,而「綠能產業發展與投資」(20.2%)居次;

105

環境層面以「暖化的肇因與結果」(27.9%)及「民間活動與觀念教育」(24.7%) 居多(如表 4.12)。

(五) 報導層面與報導態度

研究問題六:《《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全球暖化新聞之報導層面與報導態 度框架關係為何?

表 4.13 「報導層面」與「報導態度」之卡方檢定表

報導態度 報導層面

政治 經濟 環境 其它

正面 個數(%) 28(24.8%) 35(33.7) 201(42.6) 54(41.2) 負面 個數(%) 22(19.5) 17(16.3) 97(20.5) 4(3.1) 中立 個數(%) 23(20.4) 37(35.6) 94(19.9) 53(40.5)

批評 個數(%) 26(23) 4(3.8) 35(7.4) 6(4.6)

爭議 個數(%) 4(3.5) 3(2.9) 5(1.1)

建議 個數(%) 10(8.8) 7(6.7) 37(7.8) 4(3.1)

無法判斷 個數(%) 1(1) 4(0.8) 9(6.9)

總和 個數(%) 113(100) 104(100) 473(100) 130(100)

在「報導層面」與「報導態度」方面,其中「政治層面」採用正面(24.8%) 和批評(23%)的報導態度最多,「經濟層面」多採用中立(35.6%)和正面(33.7%) 的報導態度,而「環境層面」多為正面語意(42.6%),負面語意居次(20.5%)(如 表 4.13)。

環境議題在負面語意呈現部份,報導為求達到新聞效果,標題多採用戲劇 性與恐懼性訴求來強調風隩。如「日本沖之鳥島 繁殖珊瑚護領海 恐成消失的 領土」、「地球暖化 每年造成 15 萬人死亡」、「藥王難自救 暖化、濫採 天 山雪蓮二十年內恐滅絕」、「天氣漸極端 台灣恐非淹即旱」等。

三、 小結

106

(一) 國際環保潮流有助形塑文化共鳴

從上述分析結果可看出,兩報全球暖化新聞報導量是呈逐年上升的現象,

且於 2007 年及 2008 年大幅增長,加上全球暖化新聞成為頭版新聞甚至頭條新 聞的也以 2007 年為最多,因此本研究認為應與 2006 年 10 月 13 日記錄高爾全 球暖化全球宣導記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在台灣上映,以及於 2007 年獲得諾 貝爾和帄獎等國際環保思潮的興貣有關,加上 IPCC 於 2007 年提出一份重要報 告直指人類行為非常可能是造成全球暖化的兇手,再透過高爾以及許多影視名 人的宣導,讓全球暖化議題成為一種政治正確的價值表現之外,且有助於形塑 一種文化共鳴,不僅喚貣媒體和公眾對全球暖化議題的關注,媒體對於世界各 地的氣候異常事件,也逐漸朝向暖化與氣候變遷的方向去報導。

(二) 全球暖化報導需關鍵事件

報導形式上以純淨新聞報導最多,但缺乏對新聞事件提出深入觀點的特寫 新聞,而代表報社立場的社論與短評數量也非常少,甚至到 2009 年 7 月 31 日 之前,尚未出現任何關於暖化的社論或短評,反而是讀者投書的部份較多,表 示報社在暖化議題的關注程度上,遠不及其它新聞議題。820 則新聞中,與全 球暖化相關的社論總共有 10 則,大多是貣因於當時發生的異常氣候,而對政府 要求進行在地的氣候變遷調適行動,少部份針對國際永續發展潮流做高層次的 論述,對民眾的道德呼籲和個人行動層面則為零45。且從社論的報導可看出,

唯有氣候異常事件才會迫使媒體關注全球暖化議題。

(三) 專家學者和外電是議題主要之宣稱製造者

45 Gunster(2009)認為既然政府受限於利益關係人而對抗暖化行動有所卻步,媒體應該扮演民主 促進者的角色,創造市民論壇提供政策辯論場域,公布國際上抗暖化行動的進展,以及提供個 人在抗暖化行動上可能的行動選擇,讓公眾主動參與決策過程,拉近全球暖化與公眾的距離。

107

消息來源的部分,兩報在全球暖化新聞消息來源引用上確實具有權威導 向,多是以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居多,其中專家學者多於政府官員,顯示媒體 在科學性議題上仍偏向以專家學者作為權威的倡議者。但在 2007 年後,轉為以 外電消息為主,顯示兩報對於全球暖化議題的立場,仍是以國際上暖化相關議 題的發展趨勢為主,因此 2007 年後外電則為媒體全球暖化新聞報導的權威來 源,非營利團體和公眾都難以成為媒體環境議題的主要倡議者。此外,本研究 也發現,當全球暖化新聞的報導框架愈趨向政治與經濟層面之時,消息來源引 用卻是以外電和專家學者居多,顯示政府官員在此議題上並不全然是媒體全球

消息來源的部分,兩報在全球暖化新聞消息來源引用上確實具有權威導 向,多是以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居多,其中專家學者多於政府官員,顯示媒體 在科學性議題上仍偏向以專家學者作為權威的倡議者。但在 2007 年後,轉為以 外電消息為主,顯示兩報對於全球暖化議題的立場,仍是以國際上暖化相關議 題的發展趨勢為主,因此 2007 年後外電則為媒體全球暖化新聞報導的權威來 源,非營利團體和公眾都難以成為媒體環境議題的主要倡議者。此外,本研究 也發現,當全球暖化新聞的報導框架愈趨向政治與經濟層面之時,消息來源引 用卻是以外電和專家學者居多,顯示政府官員在此議題上並不全然是媒體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