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內閩南語課程的歷史發展與現況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國內閩南語課程的歷史發展與現況

壹、國內閩南語課程的歷史發展

我國閩南語課程發展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時期,一是滿清末期(~

1895 年);二是日據時期(1895~1945 年);三是二次世界大戰後(1945

~1987 年);四是解嚴後(1987 年~至今),茲將各階段閩南語課程發展 時期彙整如下:

一、滿清末期 (~1895 年)

滿清政府對臺灣的教育可分為兩個時期,一是清末設有儒學、書院、

社學、書房與義學等教育機構。二是劉銘傳在擔任首任臺灣巡撫之後,

引進了西洋實務教育,以配合「洋務運動」(王順隆,1995)。滿清末期 的語言教材,一種是啟蒙的例如:《三字經》、《千字文》、《幼學瓊林》,

另一種是為了應考的教材例如:《四書》、《五經》等等。由於一些用閩南 語白話編寫的識字蒙書如《千金譜》一書,因為內容樸實、詞藻通俗而 流傳於家庭間,其影響力更勝於《四書》、《五經》((林慶勳,2001)。

二、日據時期(1895~1945 年)

日據時期的閩南語教育可分為兩部分,一是臺灣人的漢文教育,這 是民營的教育機構,可學習自己的母語;二是日本人為統治臺灣所實施 的閩南語教育。在日據時期的閩南語課程,以臺灣人民為對象的教材有 1905 年總督府編撰的《臺灣教科用書─漢文讀本》與 1919 年所修訂《公 學校用漢文讀本》一共十二冊。而以日本人為對象的教材有《臺灣語集》、

15

《訂正臺灣十五音及字母表附八聲符號》、《臺灣十五音及字母群解》等。

日本人統治臺灣初期,對臺灣人的漢文教育書房、私塾是採取放任的做 法,公學校內設置漢文科。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臺灣民間漢文增設 的運動蓬勃、活躍(許極墩,1992)。日本總督為防止臺灣人的漢族意識 高漲而廢止公學校的漢文授業,皇民化運動後,全面禁止閩南語,廢學 校的閩南語漢文,1895 年當日本大軍登陸臺灣後,其語言政策就是「同 化政策」,辦理「總督府講習員」的研習,使在職教師接受閩南語的教學 訓練。日據時期的閩南語研究極為蓬勃,其中以字典、辭典及語彙集最 多。例如:小川尚義編輯《日台大辭典》與《台日大辭典》(林慶勳,2001)。

三、二次世界大戰後(1945~1987 年)

1964 年成立「國語推行委員會」,其目的是以母語來掃除日語所殘 留的影響,並經由創制一套方音符號,幫助臺灣人從方言學習國語。由 於一般民眾雖以閩南語為母語,但對音韻知識毫無概念,學習意願不高,

因此,「示範國語推行所」成立不到半年即終止。1956 年教育部規定嚴 禁日語及方言的教學,在這時期臺灣的閩南語教學是末能得到重視的,

也只能讓閩南語自生自滅,在學校的教育又灌輸學童們錯誤的觀念,並 抹黑臺灣語言存在的價值性(陳美如,1998)。戰後的閩南語教材有政府 為了推行國語所出版的《方音符號》、《國台語兩用會話》、《臺灣方音符 號》、《國台通用語彙》等書。

16

17

18

會要求學生教材手冊內容要淺顯易懂,份量也不需太多,以吸引學生學 習為目的,不過在教師教材手冊中的內容要求則需要詳盡,以做為教師 在教學上的參考資料(林瑞榮,1998)。

當各縣市政府紛紛投入課程的研發,加上閩南語並非正式的課程,

因此,在教材方面有很大的爭議,此時的教材內容是要如何將語言或文 化知識用有系統的方式傳遞學生,其教材可分為教師用的教材、學生用 的補充教材、一般民眾的讀物三種(楊智穎,2003)。從九年一貫課程實 施前的閩南語課程來看,閩南語課程內容是有符合生活化、本土化和趣 味化的原則。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後,教材編輯有三種方式:一是各地方縣市政 府自編教材;二是由出版商聘請學者專家編輯教科書;三是教師自編教 材讀本。閩南語課程成為正式課程後,教材版本也變得多元而富有地方 文化特色,這對閩南語課程的發展是一大褔音,雖說在內容呈現上難免 會有不盡理想的部分,加上教材使用的拼音系統與文字編輯等問題,所 呈現出來的情形是眾家不一致,這也是造成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上的困 擾,關於這些教材所產生的問題都要逐一改進,更需透過審查、評鑑機 制來改善閩南語課程。

實施九年一貫閩南語課程後,坊間出版業者也相繼投入閩南語課程 發展的行列,使得閩南語的課程更加生活化、趣味化與本土化,加上各 縣市政府出版的閩南語課程富有地方文化特色,這顯示出閩南語課程在 發展上有更值得注意的特點,縱然有諸多好處但閩南語課程在多元化的 背後,卻隠藏教材內容不盡理想的一面,因此,希望藉由評鑑機制,讓 閩南語課程在成為正式課程後,也能呈現一致性,避免增添學校、教師 與學生在教學或學習上的困擾。

19

貳、國內閩南語課程發展的現況

我國正式實施推動閩南語教育,應從民國七十六年政府宣布解嚴之 後才開始受到重視。在政府投入大量人力資源及全力經費資助之下,從 中央政府、各地方縣市到各層級學校及民間團體開始大量編印各種閩南 語課程教材,以供應各層級組織的需求。整體而言,我國現階段閩南語 課程教材可歸納三部分來研討,一是統一由政府編輯出版的閩南語教材 讀本;二是坊間書商出版閩南語課程教科書通用讀本;三是各層級學校 教師自行編制符合學校需求的教材讀本。

一、政府單位出版閩南語

我國閩南語課程教材自民國七十六年政府宣布解嚴後,猶如百花齊 放諸子爭鳴的現象,在實行初期,中央政府並無足夠人力資源承擔經費 全力資助,因而導致閩南語課程教材一度面臨危機與困境,以致難以嶄 新突破。雖然有部分地方縣市政府會自聘學者專家編纂符合當地文化特 色的教材讀本,以供各層級學校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方面的需求,但這 些努力終究還是難敵時代趨勢,始終没有起色。直到民國八十五年後,

閩南語課程教材在實行推動上才開始有明顯的成效,隨著政策變動,教 育當局也開始意識到閩南語的重要性,隨即展開一系列的規劃措施,此 時期美中不足的地方在於政府補助編輯的教材無需送審,也因此造成各 地方縣市政府自行編制的讀本教材亂無章法,還有錯誤百出等現象等問 題,僅管教材讀本編制內文有符合生活化、本土化與趣味化的原則,也 確時掌握到閩南語精髓,但整體編輯仍然是毫無系統,就連同教材規劃 也没有適切的評量,再加上教材內容、架構組織和能力指標等通通都没 有完善的審查機制,這些問題都足以讓現場教師在教學上力不從心,更

20

21

省 國 民 學 校 教師研習會

1998 教育部 河洛語教師手冊、學習手冊、第一冊、第二冊 1999 台 北 市 臺 灣

省 國 民 學 校 教師研習會

國民小學鄉土語言教材河洛語第三冊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從上述資料呈現,可明顯觀看到各地方縣市政府所自行編制發行的 閩南語課程教材之亂象,隨地方文化特殊性不同之差異,導致教材讀本 內容毫無規章與程序可言。基本上對閩南語教育在推展活動而言,編 寫 教材就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與組織工作,該如何著手編寫閩南語課 程,我們可仰賴參照民國八十五年所實行一系列本土語言相關教學活 動,以及各地方縣市政府所編輯發行之閩南語相關教材讀本,來與現場 教學相輔相成及對照比較,在學校師生和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共同合作 努力下,相信閩南語課程教材的研發會有理想的發展途徑。

二、民間出版閩南語教科書現況

自九年一貫課程實行之後,政府權力下放,開放教科書送審制度,

市場上不再出版國立編譯館的教材讀本,目前已經由坊間出版社全面取 替,聘請相關領域學者專家和學校層級教師,依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進 行閩南語教材編印。茲將所蒐集到民間出版單位出版之國民小學閩南語 課程的資料編列如下表:

22

23

三、學校教師自編教材

教師自編教材是近年來教育界的熱門話題,隨著九年一貫課程的運 行,這個理念也成了當前教師耳熟能詳的理念。學校可依法、依照自己 組織運作授權教師,教師才能擁有自編教材的權力,在理想的狀態下,

學校要授予教師權限,再去自行開發教材。教師自編教材一樣有依偱規 範,學校要有總體課程計畫並送行政機關備查,課程發展委員會要設計 教學主題與教學活動、自編教科書要送課程發展委員會審查,教師自編 教材還要有課程評鑑來考核實施績效。

課程發展以學校的教育理念、學生的需求為核心、學校教師為主體,

並以學校的情境與資源為基礎,針對學校課程進行規劃、設計、實施與 評鑑。學校的課程發展是由學校教師所發動的活動,課程發展則可應用 在學習課程的發展活動上並且對學生的學習作計畫、設計、實施與評鑑 (Skilbeck,1984)。(Taba,1962)認為課程發展是一種敍述,用以確定課 程構成的元素與元素之間的關係,並指出組織的原則,使他們能順利的 運作。課程發展的過程包含了課程內容、課程目標、課程設計、課程實 施和課程評鑑幾個部分。

課程是教與學的主要核心,也是達成教育目標的策略,教育目標會 隨著生活環境做改變,因此課程的內容也必須不斷的更新與修正。就課 程發展的原理而言,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是由中央主導教育改革,強調 學校課程展並給予教師進行課程發展之專業角色。在九十學年度開始實 施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由國民小學一年級開始實施,語言學 習領域中閩南語文包含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分段能力指標與十大基本

課程是教與學的主要核心,也是達成教育目標的策略,教育目標會 隨著生活環境做改變,因此課程的內容也必須不斷的更新與修正。就課 程發展的原理而言,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是由中央主導教育改革,強調 學校課程展並給予教師進行課程發展之專業角色。在九十學年度開始實 施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由國民小學一年級開始實施,語言學 習領域中閩南語文包含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分段能力指標與十大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