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針對本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若干建議,以供教育相關人員與未來 後續研究之參考。

壹、對教師的建議

成立核心工作團隊,藉由經驗分享,帶動成長風氣,另外透過研習 的分享與討論,也可將經驗分享給其他老師。

一、教師間可建立一個資源共享的團隊,彼此分工合作,以增進閩南 語教材研研發的品質。

二、教師要擺脫對教科書過度的依賴,培養自編教材的能力,以具體 行動與教育熱忱投入自編教材的行列。

三、教師用心設計教材,鼓勵家長帶頭說閩南語的意願,由於閩南語 上課時數每週只有一節,學生回家又不一定有閩南語學習的機會,所以 教師可設計一些有趣的親子互動活動,使學生與家長能從遊戲中體驗出 學習閩南語的樂趣,也讓父母多擔待一點閩南語傳承的責任。

四、課堂上善用多媒體,讓閩南語融入教學情境,教師可以在教學中 播放閩南語卡通、戲劇表演等,都使用閩南語發音,讓學生了解閩南語 的語詞並將閩南語落實在生活用語上。

加強閩南語課程的編撰與充實教師相關知能並強化知識累積、分享 與流通,閩南語教學已列入課程中,各校得視地方特性安排閩南語有關 的教學活動,指導學生學習,因此,加強閩南語課程之編撰與充實教師 相關知能,已是刻不容緩的事。

135

貳、對學校的建議

老師從事課程研發的工作是相當辛苦,倘若學校能給予行政上的支 援,會有助於鼓勵教師的動力來源,校內各項事務的安排,要考慮到教 師是否有充分的時間配合。學校體諒教師從事課程研發的辛苦,對於教 師們應多加鼓勵與讚美,以提升教師從事課程研發的士氣。

一、學校要以支持的心態,提供教師從事教材研發所需資源,適時提 供意見上的參考,以提升教師研發的自信心。

二、建立教學知識平台,累積、流通與應用,資訊時代強調科技的應 用,讓教師教學經驗或網路資源做分享,以增進教學知識的流通。

營造一個語言學習環境,學習語言最重要的是要營造一個有利的學 習環境,四周的人、事、物都是以學習閩南語為考量,則閩南語的學習 效果就會進步,很期待我們能朝這個方向努力,也希望相關單位能投入 更多心力,加強閩南語教學的推廣,讓我們處在一個多語、活潑的學習 環境。

參、對課程編輯小組的建議

在課程編寫的過程中,要有健全課程發展的團隊,加強專業編輯能 力,因為編撰課程是需要專業的知識,對於課程發展經驗不足的老師而 言,對於該課程內容的選擇、認知與解讀會有所差異,以致於無法完全 客觀中立。另外,編輯團隊在進行課程編寫時,應加入學術研究的行列,

吸取更多專業知識,教材編撰時要與有教材編撰實務經驗者進行專業對 話,透過專業對話的機制與經驗的交流,可降低課程過程中的阻力,因 此,在課程研發過程中,建立專業對話的機制是有其必要性的。

136

肆、對上級主管閩南語教材相關單位的建議

課程的發展都需要相關主管單位主動協助與關心,以利教材編撰過 程順利進行。

一、進行閩南語課程發展需要充分的時間與資源,若是能夠減少教師 授課時數與行政工作的負擔,這將有助於學校教師從事閩南語課程 研發 的工作。

二、相關主管單位可適當安排閩南語課程研習的課程,充實教學現場 教師編寫的能力,透過課程分享彼此的教學經驗,並提出使用中所發生 的問題,讓教材編撰人員與教學者有溝通平台,這可作為教材修正時的 參考。

三、建置閩南語課程分享、討論的網站,透過相關行政單位的規劃,

讓閩南語教材資訊化的功能充分發揮,使閩南語教材相關資源能透過網 站下載所需資料,以利教學的進行。

四、在經費補助方面,政府要將教育經費轉移給各教育單位,以協助 接受補助,但要落實閩南語教育,應擬定專案補助計劃,訂定具體目標,

並評鑑各縣市的閩南語課程發展的情形,然後再以經費控制的措施來做 管理。

建議相關單位對於課程研發工作要重視,研究者認為對課程研發貢 獻卓越者可給予表揚,以茲激勵,讓課程研發團隊有信心繼續研發更好 的教材。

137

伍、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主題方面

一套教材的研發,除了探究發展歷程外,對於教材使用後,實施課 程評鑑是相當重要的一項工作,若是要做課程的相關研究,建議可以探 討課程經過評鑑後,在使用的階段做追蹤,觀察課程使用後的情形,鼓 勵有志投入閩南語課程發展的研究者,這是未來可以投入研究的方向。

二、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對象限定於學校層級的個案學校自編閩南語教材,本研究在 研究過程中,因受限時間因素,無法延伸訪談的層面,研究結果的推論 有其限制,建議未來相關研究可擴大閩南語課程發展過程相關人員的訪 談範圍,取得相關資料,以提供更詳盡的探討。

本研究關注的是課程發展的理念、歷程、影響因素等,但礙於研究 時間的限制,在資料蒐集過程中,研究者只能將重心放在研發組長 上,

至於學校教師對於閩南語自編教材的看法,則缺乏深入的討論,因此,

難以了解完成閩南語課程後的使用成效。另外閩南語課程研發團隊成員 互動時的溝通方式值得進一步探究,因為學校層級課程的發展,不再是 教師關起門來就能獨自完成的任務,這需要團隊間通力合作才能編撰出 一套好的課程,本研究雖然發現個案學校閩南語課程發展的歷程的確值 得其他學校學習,但研究者並未進一步了閩南語課程發展團隊成員互動 時的想法,倘若意見不同時要如何達成共識的歷程做深入的探討,必能 對閩南語課程發展的歷程提供更多資料,也能為這個研究主題增添更豐 富的內容且擁有更多的證據來探究學校層級閩南語課程發展的歷程。

138

杜正勝(2000)。走過關鍵十年。文化關懷─(1990~2000)下冊。臺 北市:麥田。

139

林佩璇(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背景探討。研習資訊,17(1),50-62。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運用。載於中正大學教

140

教育部(2003b)。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審議委員會設置與運作要點(92 年 12 月 22 日部長核定)。臺北市:作者。

許極墩(1992)。閩南語文字化的方向。臺北市:自立晚報出版社。

張倩瑋(2004)。杜正勝出任教長,同心圓理論再度發酵。新臺灣,424。

96 年 5 月 22 日取自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

period=424&bulletined=17163

張添洲(2005)。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務。臺北市:五南。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嘉育(1999)。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研所,臺北市

張嘉育(2002)。校本課程改革。臺北市:冠學文化。

陸可婷(2009)。鄉土語言教學績優學校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郭生玉(1995)。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

郭為藩(1984)。人文主義的教育信念。臺北市:五南。

葉重新(2008)。教育研究法(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陳子瑜(2005)。國小閩南語教科書研究─以各版本第一冊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陳伯璋(1985)。潛在課程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美如(1998)。臺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市:復文。

陳奎憙(2004)。現代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清正(2002)。學校推行母語教學之研究─以台東縣康樂國小河洛語 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

台東市。

141

142

廖英秋(2005)。校本課程發展的困境與未來展望。研習資訊,6(22),

66-71。

鄭孟嫻(2009)。海島型縣市國民小學鄉土語言閩南語教材名詞代名詞 類詞彙之比較分析研究~以澎湖縣、金門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東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臺東市。

鄭淵全(2004b)。校長的課程領導─竹師實小推動新課程之策略。第 六屆兩岸三地課程理論研討會:課程改革的再概念化。

歐用生(1994)。國民中小學鄉土輔助教材大綱研究。教育部委託專家 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歐用生(1995)。鄉土教育理念與設計。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 土教育,10-22。臺北市:漢文。

歐用生(1999)。落實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國民教育,39(4),2-7。

蔡清田(2003)。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5)。課程領領導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市:五南。

潘淑滿(2009)。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藍雪瑛(1995)。我國國民中學國文教師教學信念及形成因素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韓景春(1996)。實用主義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

55-80。臺北市:師大書苑。

嚴澤鈞(1999)。臺灣地區師院生工作價值觀與任教意願之調查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143

二、西文部分

Harrison,M. (1981).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cision-making:A personal viewpoint. Curriculum Perspectives,2(1),47-52.

Marsh,C.,Day,C., Hannay,L., & McCutcheon,G. (1990). 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The Falmer Press.

Skilbeck, M. (1984).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Harper & Row.

Taba,H. (1962).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Harcourt,Brace & World.

144

145

146

147

聽後的回應。

2.說話教學宜兼重各種語體,配合各種情境,採用雙向溝通的教學法。

3.標音教學應配合教學需要,從認唸開始,盡量配合學生程度選擇適 當階段實施,教材選用應力求前後一致的閩南語標音系統,避免 學生學習的困擾。

4.閱讀教學宜從簡易有趣之本土故事及短文入手,以提高閱讀興趣。

5.寫作教學應重視閩南語特有詞彙和句型之運用,以求表情達意。

三、教學評量

(一)評量以本課程綱要內容所指之教學目標為依據。

(二)評量方法宜靈活運用評量方式,兼以實作評量、觀察為主,紙筆

(二)評量方法宜靈活運用評量方式,兼以實作評量、觀察為主,紙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