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資優巡迴班課程設計意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國小資優巡迴班課程設計意涵

本部份分成三部分進行探討,首先探討資優課程的發展與設計,掌握資優班 課程設計的意涵與培育學習能力;第二部分則是說明研究方法訓練課程在獨立研 究課程的意義與目的,最後,則蒐集資優巡迴班課程與教學相關文獻,再從檢視 現行我國資優巡迴班的實際運作,以此確認現行規畫資優巡迴班課程時,能顧及 學生所需以勾勒整體課程內容,進而作為第三章聚焦研究設計的方向。

一、資優課程發展與設計

在普通班級的教學型態下,以全體學生為主的課程設計,其深度與廣度可能 無法滿足資優學生個別的需求,如:缺乏充滿挑戰性、創造性的課程等,導致資 優學生的潛能無法有效發揮,得到適性的發展(郭為藩,1993;劉佳蕙,1997)。

針對這樣的現象,Reis、Burns 以及 Renzulli 強調教師在課程設計中需安排具 有挑戰性的活動,例如:充實更有挑戰性的內容、加速課程、適合個別需要或學 習風格的評量、個別或小組的獨立研究、興趣或學習中心等特殊的教學方案,使 資優學生身心得到適性的發展(引自蔡典謨譯,2001,p.37)。

我國教育部在 102 年特殊教育法第十九、二十條規定:「特殊教育之課程、

教材、教法及評量方式,應保持彈性,適合特殊教育學生身心特性及需求。」及

「為充分發揮特殊教育學生潛能,各級學校對於特殊教育之教學應結合相關資源,

並得聘任具特殊專才者協助教學。」第三十六則有關資優教育課程部分的明確規 定:「高級中等以下各教育階段學校應以協同教學方式,考量資賦優異學生性向、

優勢能力、學習特質及特殊教育需求,訂定資賦優異學生個別輔導計畫,必要時 得邀請資賦優異學生家長參與。」由條文中明顯可見,資優教育的課程必需考量 到學生個別的學習需求、優勢能力與學習性向,並依據所謂的個別輔導計畫做妥 善安排。

21

與過去需依據學校課程標準設計課程不同,以能依據學生的特殊需求彈性調 整,而在新修訂的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需求領域課程大綱中,資優教育部份的 僅有領導才能領域、情意課程與創造力課程三個向度,然而,這樣就足以涵蓋資 優生的個別需求嗎?其資優課程的標準是否需做調整? 辦法中並未明確加以說 明,因此課程的設計上就較無所依歸;在實際的執行層面上,有關資優教育課程 方面,從過去至現今仍有許多值得討論與調整的空間;依據研究者過去就讀資優 資源班的經驗,以及與其他資優教學與資優資源班教師的經驗分享中發現,由於 資優班教師課程設計的彈性空間大,非常自由,加上無明確的課程準則引導與參 考,教師認為學生需要什麼就上什麼,課程內容缺乏完整規畫,也較少真正評估 學生需求做設計;即使是實施資優教育多年之學校,大多是從已設計的教材內容 做內容更新的調整,形成一個沿襲舊有課程系統。

課程內容方面,在蔣明珊(1996)的調查中指出,國小資優資源班的課程範 圍主要有四個領域:1.基礎學科:包括語文、自然科學、數學、社會學科和電腦;

2.技能訓練:包括思考技巧與能力訓練、讀書技巧和研究方法;3.人文情意:包 括道德和價值、領導才能、生涯發展、人際溝通等;4.充實課程:包括校外教學、

專題講座等;依據王振德(1996)的調查研究也顯示,國民中小學資優班的課程內 容主要有三部份:(一)學科知識:約佔 50%,包括語文、數學、自然學科、社會 學科與電腦;(二)學習、思考技巧:約佔 30%,包括高層次思考、讀書技巧、研 究方法等;(三)社會情意發展:約佔 20%,包括道德與價值、生涯規畫、領導才 能、心理適應等;綜合上述可知,資優班的課程內容多樣化,也多能兼顧情意、

學習方法、研究方法等,以增加許多過去資優教育所缺乏的情意課程、科學方法 訓練、社會資源運用等。隨著資優班課程內容多元性的發展,另一個繼之而來的 重要問題是,這樣的課程內容是否能符合資優學生的學習需求與特質?因為在融 合教育的趨勢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發展提到,每個學生不論是否有身心障礙或

22

障礙程度有多嚴重,甚或是資賦優異學生,都需要有意義的課程;而且許多資優 學者提倡,資優課程應針對資優學生學習特質的需要,在普通課程上採取加廣、

加深、加速等學習方式,進行區分性課程(differential curriculum)的調整(蔣 明珊,1996),因此,區分性課程就是在瞭解每位學生的興趣、能力與特質,並 提適合其能力及興趣的課程,藉以真正提升其學習的成效。

「如何做課程調整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教師該怎麼做呢?設計或調整課程 之後,又該如何評估自己的課程內容是否有效或符合學生的需求?」這些問題關 注的都是,如何將普通班課程為基礎加深、加廣設計,以切合資優生個別需要並 符應學生個別喜好之概念,一直是資優工作者的困擾(蔣明珊,1997)。教師可透 過反思教學的歷程幫助自己審視課程內容的適切性,對於先前的課程規畫與設計,

再做修正與改進的工作,因此,教育的行動研究便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提 供了教師在教學後,反思與修正的歷程與回顧,透過將研究成果的公開,使教學 經驗得以分享與參考。回顧相關的文獻時,許多資優教師多年來在資優教育領域 教學的也同樣面對課程設計的問題,此外,初任資優教師的研究者,也感受到課 程設計時的困擾,常會有不知要教什麼,怎麼教才能有效符合學生需求,以及學 生學習成果與我預期的落差太大等疑問,因此研究者決定以課程設計為主要的研 究範疇,並希望藉此研究提供學習研究方法課程設計方向的參考準則。

普通教育以九年一貫課程為主,課程綱要中強調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 力、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目的是開展 學生潛能並培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等,成為學校教育課程的核心(教育部,

2003)。九年一貫課程目標中臚列學生十項基本能力中,有兩項能力與學習策略 有密切關係,這兩項能力為:運用科技與資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可見教導 學習研究的方法策略是未來教育的重點目標之一,亦即是培育未來公民的教育內 容,與資優教育精神的課程哲學意涵有相當的一致性,此外,強調增強自我了解、

23

發展潛能、發展規畫、組織與實踐能力,培養運用科技與資訊能力,增進主動探 索與研究能力,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主張,也與資優教育著重真實 生活中問題解決的精神接近。且資優學生具有快速學習、敏捷發現問題、解決問 題能力,習於抽象思考,對問題採取主動行動,及優於發現事物關係

(Vantassel-Baska & Campbell,1988)的特質,所以資優生的課程設計應考量的 不只是顧及學生眼前的需要,更應將其未來的需要包括在內(林雅慧,2000)。在 特殊教育新課綱中,學習策略課程主要提供給需要學習策略之國小至高中職特殊 需求學生,然而,研究者認為若能適當調整學習目標後,將策略的教學融入在資 優教育研究方法訓練的課程設計中,也能提升學生在組織、擷取與後設認知等能 力。

二、研究方法訓練在獨立研究課程的意義

我國資優教育四十多年來的發展,基於國家育才的需要、個人發展的需要及 教育革新的需要,資優教育方受到重視(吳武典,2003),資優教育以強調彈性、

多元、自主、創新及適性學習的思維,蘊含普通班區別及課程實驗先行者精神於 課程設計中。在科技變遷快速時代裡,如何使受重視的「資訊科技」於資優教育 課程之中落實,使其成為學生學習的助力,成為許多實際從事資優教育工作者關 心的課題。資優教育的延伸服務有兩種功能,一是配合普通教育延伸服務資優學 生特殊需求;另一是領先的課程實驗(呂金燮,2002)。因此,研究者試圖在資優 班的獨立研究課程中,加強學習研究方法課程的技巧,從教學中進行調整,考量 學生學習特質後,進行研究的實施,並將反思歷程呈現於結果中。

在資優班的課程規畫中,會開設獨立研究課程讓學生進行問題解決與探究,

吳昆壽(2006)認為獨立研究是讓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選擇一個感興趣的主 題進行深入研究。學校可以結合社區資源,以供學生機會對真實世界進行探索,

24

透過師長力量輔助學生創造學習經驗。學生則必須有能力自我管控時間及環境,

並思考自身的能力、主動釐清問題或產生問題,再利用科學研究方法蒐集資料、

將研究問題聚焦並擬定研究計劃以進行研究。

李偉俊(1996)認為獨立研究係以學生為本位,訓練學生「研究方法」與「研 究態度」。獨立研究所需的技能為許多基本能力的綜合,因此,在研究方法訓練 的重點在「求知方法」的習得,而非只是傳授「知識本身」。讓資優生親身經歷 研究的歷程,使資優生在人生看法與社會體驗上,獲得更真實的陶冶。資優生在 研究過程中從過去知識接收者轉變成主動創造者的角色,教師只是諮詢人物。當 學生遇到困難,必須親自去尋找解決方法,如查詢工具書、查閱參考書籍,拜訪 有關機關或人士(毛連塭,1996),故教師在引導資優生進行獨立研究時,除了 方法的鍛鍊,也應同時兼顧學生情意上的需求,以讓學生隨時保持對獨立研究的

李偉俊(1996)認為獨立研究係以學生為本位,訓練學生「研究方法」與「研 究態度」。獨立研究所需的技能為許多基本能力的綜合,因此,在研究方法訓練 的重點在「求知方法」的習得,而非只是傳授「知識本身」。讓資優生親身經歷 研究的歷程,使資優生在人生看法與社會體驗上,獲得更真實的陶冶。資優生在 研究過程中從過去知識接收者轉變成主動創造者的角色,教師只是諮詢人物。當 學生遇到困難,必須親自去尋找解決方法,如查詢工具書、查閱參考書籍,拜訪 有關機關或人士(毛連塭,1996),故教師在引導資優生進行獨立研究時,除了 方法的鍛鍊,也應同時兼顧學生情意上的需求,以讓學生隨時保持對獨立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