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語教科書內容分析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國語教科書內容分析研究

一、教科書

「教科書」係指依政府明令公布之課程標準(綱要),選擇適當教材編輯而 成書本,作為學生的學習教材。教科書是學校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之主要依據,

其體例大都為「分單元」、「分學科」、「分年級」。狹義的教科書指的是依據政府 公布之課程標準(綱要)所編輯之學生課本;而廣義的教科書則包括課本、習作、

教學指引,以及附於各科課本使用之各種媒體教材(藍順德,2006)。

一直以來,教科書是學校教育中學生學習時最主要的資源,扮演著知識、技 能和情意學習的重要角色,主要的功能在於傳遞文化與形塑價值,教科書影響教 師的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效果。鄭世仁(1992)認為教科書是小學階段學生學習最 主要的資源,能塑造社會的價值,傳遞文化,對於個人的知識發展與國家文化水 準的提升,都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教科書尚未開放之前,教科書乃為單一版本,受政治、社會環境的影響,

意識型態和內容一元化,學生和教師是被動的灌輸要教什麼、學什麼,對於教科 書的版本,教師無法進行教科書的自由的選擇與評鑑。隨著教科書的改革與開 放,國小教科書自八十五學年度開始由統編制轉變為審定制,教科書的選擇更多 元,教師也擁有更多的教學自主權,選擇適合學生的教科書。審定本教科書的使 用,除了可避免單一知識的灌輸,單一的意識型態,也使學習教材內容更多元。

周祝瑛(2003)更進一步的指出審定制具有「減少單一標準、發揮教師專業自主、

提升教科書品質水準、促進教材發展、增加民間參與」等重要意義。從一綱一本 到現行的一綱多本,目前教科書的市場百花齊放,各出版社的教科書內容和編排

的方式琳瑯滿目,呈現教材的多樣性。

教科書開放,代表教師擁有課程設計的自主權,但目前學校教育仍以教科書 為主,學生的學習、評量內容也是以教科書為依據,教科書占了大部份的教學時 間,顯見教科書在學生的學習仍占有舉足輕重的角色。然而,教科書絕不是教學 的唯一材料,是師生對話的橋樑,教科書只是教學活動進行的主要依據(黃政傑,

2003)。因此,教師必須有能力對於教科書中所傳遞的內容進行深入了解、比較,

為學生在眾多版本中的教科書中,選擇一本好的教科書,而教師也必須具備轉化 課程與教材的能力,才能提升教學效果,達成教育目標。

九年一貫各領域中,語文學習領域佔學習節數的20%─30%,比重是七大學 習領域之首,在各領域的教科書中,語言是一切學習的基礎。語文扮演著重要的 角色,是學習各種知識、價值的媒介,李鍌(1990)認為語言文字是人類用來表 達情意、傳遞訊息的工具,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得以相互交流。

王靜慧(2001)也認為透過語文教材是其他教材無法比擬的,它具有傳遞人 類的觀念、知識、行為方式等,其內容的豐富性、思想的深刻性乃至歷史的悠久 性,都深深的影響著人類的思維與生活。換句話說,語文教材可以使人與人之間 的思想及觀念獲得交流,透過文章的閱讀,文字能遞情感,建立價值觀,發揮潛 移默化的效果。因此,在教科書的編輯過程,編輯者常常將所要傳達的價值融入 文章之中,達成潛移默化之效果。

二、國小國語教科書內容析之相關研究

教科書是學生學校教育的依據,課程的設計和編輯都牽涉內容的選擇,知識 的選擇和內容都不是中立的,是社會、政治、經濟等相互交錯的結果,是顯著的 價值產物,隱藏某些意識型態。然而這些意識型態是如何產生的?例如:兩性、

家庭概念、國際觀等,傳達了什麼內容,值得我們深入探究。國民小學國語教科 書的教育意涵重點是什麼?這些意涵可能是原教材編寫者有目的的設計,也有可 能是原編寫教材者所忽略的,這也就是國語教科書內容分析之目的,以下針對論 文、期刊中有關國語教科書內容分析進行探究:

藍順德蒐集近二十年來中小學教科書272 篇,發現教科書分析的類型包括兩 大類,一為教科書內容分析,一為教科書發展過程兩大類。其中有關內容分析佔 了六成,顯見近五年研究的主題逐漸擴大,包括教學型態、語文運用、性別與意 識型態等逐漸增多(藍順德,2004)。

自從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教科書的改革使得版本與內容的多元化,投入教 科書分析如雨後春筍,國語領域教科書分析論文數量僅次於社會領域。國語教科 書內容分析除了人權教育之外,包括「國際觀」、「兩性教育」、「家庭概念」、「人

際關係」、「環境教育」以及「鄉土教育」等多元的主題。

栗慧文(2001)國民小學教科書性別角色內容分析—以語文領域為例,針對 南一、康軒、台灣省教師研習會等七個版本,共32 本國語教科書進行分析研究,

研究發現課文中女性出現比例多於男性,圖片方面則是男性多於女性。職業方面 男性出現較多,而且多元而專業,仍存在刻板印象。大多仍是刻板的兩性關係,

可見改善兩性關係的空間仍大。

陳怡靖(2003)於中小學國語文教書內容分析---台灣民眾的成就歸因研究 中,分析國小、國中、高中的國語教科書,其研究結果發現國語教科書課文中不 斷重覆出現成功的因素,對於學生離開學校後還有影響,隱約透露學校課程會影 響學生的信念。而課程的選擇直接影響教師所要傳遞的知識類型,以及所要建立 的價值觀,而教科書是課程的具體實踐,所以如果我們想瞭解學校的教育是要傳 達什麼社會價值給學生,那麼進行教科書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黃郁紋(2003)國民小學一年級國語教科書家庭概念之內容分析,以內容分 析法、訪談的研究方式,探討康軒、南一、仁林、翰林、光復等五個版本國小一 年級國語課本中家庭概念之分析,其研究發現核心家庭的家庭型態最常出現,但 單親家庭、隔代家庭則最少出現。在家人關係方面,則以親子關係最受重視,較 缺少提及親屬關係。另外,家庭的感情功能最常出現,然而家庭的娛樂、經濟、

宗教功能則較少出現。

王聖馨(2006) 國語教科書國際觀之內容分析,以內容分析法針對九十三 學年度上下學期國語教科書研究,分析國際觀內容包涵六個架構:「國際知識」、

「國際文化理解」、「國際重要議題」、「國際化工具」、「文學運用」、「享譽國際」

等六項。而各版以國際觀知識以「國際知識」為主,其中以「國際人物」呈現為 最多,而國際觀內容呈現單元課程各自獨立,較無連貫性。

張容敏(2007)國小國語教科書內容分析研究---以第二學習階段為例,以 文獻分析法、內容分析法針對94 學年度九年一貫第二學習階段教科書進行分析 研究,其研究發現九年一貫國語教科書融入議題,以南一版最多,康軒版融入的 議題最少。各版本教科書以「了解自我」所佔比例較高,著重對個體的認識與品 格的修養。

蔡詩欣(2008)國小國語教科書中品格教育內涵之研究---1975─2006 年,

以內容分析法針對民國64、82、92 年之課程綱要及當時教科書進行品格教育內 涵分析,其研究發現現行品格教育教科書之課文皆超過半數,但隨著1975 年後 日漸減少,而以康軒版比率較低。而早期國民課程標準較重視民族精神和愛國等 觀念,現今則較重視「人與自然」等概念。

張綺玲(2005)國小五六年級國語教科書道德意涵內容分析之研究,發現國

語教科書與九年一貫教科書具備相同的道德教育傾向,具備社會道德趨勢並能兼 顧全球議題,各版本教科書道德認知的內容多於道德實踐。

在期刊方面王懋雯、許育健(2004)兩性教育議題融入教科書現況之研究

--以國民小學一年級各版本教科書為例,採取內容分析法針對國小第一冊、第 二冊教科書研究,其研究結果顯示僅有54%教學指引能實質列出對應兩性議題能 力指標,其他列出的能力指標並無實質意義。而各能力指標的次數統計方面,以

「適當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為最多。

張維真(2004)國民小學中低年級國語教科書鄉土教育之內容分析研究——

以南一、康軒、仁林及翰林版為例,以鄉土人物、鄉土自然、鄉土地理、鄉土文 化、鄉土藝術、鄉土環境等六大類別檢視鄉土教育的內涵。探討四版本低年級國 語教科書中鄉土教育之內容,發現鄉土教育都集中於某一個地區,並未能顧及鄉 土地區的全貌。鄉土人物及鄉土自然為最多,而鄉土地理為最少。

國語教科書分析的研究法大多採用內容分析法,內容分析法除了重視量化數 字的呈現之外,近年來也著重質性研究,深入了解教科書所隱藏的意涵,以彌補 量化的不足。而教科書的研究對象也呈現多樣性,包括同一領域不同年級的教科 書、同一領域不同版本的教科書、以及不同時期教科書演變的比較等不同的研究 對象,以窺教科書之全貌。

在研究主題方面也趨向多元化,包括國語、社會、鄉土、藝術與人文等領域,

都有人深入進行分析研究,顯見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以來,教科書呈現多元的樣 貌。而教科書選擇權利下放至教師,教師對於課程內容的重視,不再是被動的灌 輸課本的知識,對於課程所傳遞的內容更為重視。因此,教科書分析已經成為課 程評鑑中重要的一環,老師具備評鑑教科書的能力,有權選擇適合學生的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