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國語教科書中人權教育之內容。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 節陳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詳述研究目的,第三節進行相關名詞釋義,第四 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人權教育在民主國家一直是教育中重要的一環,在歐美國家被視為是國家民 主化的指標,也是現代國際社會相當重視的一項課題。人權超越了種族、宗教、

國籍等先天因素的差異,任何人皆能享有人權,不論男女老幼,而透過人權教育 更可以促進國家民主發展,提升國民素養。

在國際上,聯合國是推廣人權最重要的機構,自從1945 年聯合國憲章倡議 世界合作推動並鼓勵尊重人權與基本自由,民主國家開始呼籲支持人權教育(王 淑英、蔡明殿譯,2002)。在1948 年的「世界人權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中明確指出教育是灌輸人民對權利和自由、尊重最重要的工具,

強調人有信仰自由、言論自由以及免於恐懼和匱乏的自由,並認為人權必須受法 律保護。而後,聯合國大會更宣佈 1995 年至 2004 年是「人權教育十年」(UN Decade for Human Rights Education),確立世界各國人權教育的目標,積極推動 人權教育,目的在塑造普遍性的人權文化,促進階級、種族的成員和平相處,增 進人權的維護與保障,營造一個有秩序的社會(湯梅英,2005)。

在台灣,由於受到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人權教育的觀念相對較為薄弱,傳 統社會重視的是人與人之間「仁」、「禮」的落實,講求個人和整個社會的關係,

一切的基準以「禮」作為規範,先對自己的約束再講求社會的和諧(曾慧佳,

2004)。在儒家的思想中,人的尊貴與否決定於地位的高低,也就是社會角色的 扮演,而西方人權概念則認為每個人的地位都是平等;儒家的思想強調個人對社 會的「義務」,而西方的思想則是強調個人的「權利」。這樣的傳統思想在社會中 根深蒂固,影響著人民的思想,身處於一個講求「義務」的社會文化,人民普遍 對於人應該擁有哪些「權利」較不關心,這與西歐重視個人權利的生活方式不同。

直到戒嚴時期,民主運動嶄露頭角,人權運動早於人權教育,但受到政治因 素影響,人權遭到錯誤的解讀,常常被認為與政治、白色恐怖有關。人權和政治

被劃上等號,忽略人權教育除了政治的面向,還包含社會、經濟、文化、公民等 不同的面向。因此,政治解嚴之後,民主開放的腳步雖然加快,人權的觀念仍然 無法在整體社會中正確的建立,人民對於人權教育也感到陌生。

近十年,受到人權教育十年的世界潮流影響,強調以人權價值為核心的公民 素養,人權教育漸漸受到重視。教育部更在課程改革中,將人權教育納入九年一 貫課程綱要中,課程綱要中除了語文、數學、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

自然與生活科技以及綜合活動等七大學習領域為主要學習內容,更將人權教育與 兩性、環境、資訊、家政教育、生涯發展等並列為六大議題,採用融入方式於各 領域課程中教授(教育部,2003)。

有鑑於國內外人權教育之發展、教育機構對於人權教育的重視,以及人權教 育的理念對於孩子的人格、道德發展影響深遠。因此,身為一位教師除了順應這 樣的世界潮流,也應深入了解人權教育的內涵,才能真正落實人權教育,維護學 生的利益與權利。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從九年一貫的課程規劃,更顯見人權教育的重要性。人權教育乃是現代國民 應具備的基本核心素養,本身就是教育的目標,目的在協助學生澄清價值與觀 念,尊重人性尊嚴的價值體系,並於生活中實踐維護與保障人權。馮燕(2001)

指出人權教育目的在提供給孩子一個尊重的、自主的、負責的學習環境,讓孩子 有合乎其成長需求的空間發展健全人格和個人尊嚴,這樣的價值觀與當前的教育 理念不謀而合。

隨著教育不斷的改革,校園的學習環境更為民主、開放,課堂中不再是教師 單一的主導,學生對於教師絕對的服從。學生對自己的權利開始覺醒,懂得開始 爭取自己的權利。這些轉變從髮禁的解除,學生有權利票選制服;教師必須尊重 學生的受教權,禁止體罰學生;學生能攜帶手機到校,老師不能沒收,因為學生 擁有財產權;學校必須尊重學生隱私權,禁止搜查學生書包等規定,都顯示人權 教育在校園中慢慢紮根茁壯以及教育單位對於人權的重視。

然而,人權教育並非在所有的校園中都能獲得落實,每位學生都能享受到自 由平等,從中學習到相互的尊重,校園還是存在著一些忽視人權的教育問題。在 校園中老師與行政人員常認為學生年紀還太小無法主張他們的權利,教師深怕若 是給了學生太多自由的權利,學生可能會無法無天。這樣的想法常常讓人權教育 在校園不知不覺中被忽視,學生的受教權、人身自由權與參與學生事務的權利,

常常在升學主義之下被忽略,然而這些都是人權教育的重要課程。尤其目前人權 教育是以融入的方式教授,並未設置正式科目教導學生人權知識,教師、學生在 升學主義的領導之下,對於人權教育的內涵也未能加以認識和了解,於是產生了 一種錯誤的認知。因此,值得進一步思考的是在大部分的校園中,教師是否真正

了解人權教育的內涵,並且能落實人權教育;反之,學生對於人權教育的內涵是 否認識,學生的人權教育知識是透過何種方式獲得,學校的教科書是否融入了人 權教育的內涵?人權教育是真正的融入或是消失?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教科書是推展人權教育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人權教育的議題,目前沒有正式 教科書,沒有固定的教學時數,是以融入七大學習領域中讓學生學習。檢視教科 書中融入人權教育的內容,最主要以融入社會領域為最常見,融入的議題大部分 偏向認知的層次。事實上,人權教育除了人權的法規與政治層面之外,也牽涉到 各種不同的價值觀,人權是由自由、平等、正義各種不同的價值建構而成,以及 重視歧視、性別平等及環境保育等各種人權相關的議題。這些價值都可以透過教 科書的研讀與討論,達到教化之效果。

一直以來,國語是學生在學校學習時數最長的領域,語言主要的功能在於傳 遞文化與形塑價值。在教科書尚未開放之前,國語教科書為一綱一本,然而在教 科書開放之後,教科書百家爭鳴,內容的編輯也呈現多元化的特色。因此,在各 家版本內容取材有別的情況下,肩負著傳遞情感、理念交流功能的語文教科書融 入了哪些人權教育的概念,傳遞了哪些人權教育的意涵,探討了哪些人權的議 題?這些都值得我們進一步分析探討。此乃研究動機之三。

再者,人權教育是個新興卻容易被忽視的議題,近五年對於人權教育研究漸 漸普遍,相關研究也較多。檢視近年來全國碩士論文研究之內容,其一趨勢偏向 於教師、學生之人權教育知識與態度研究,目的在了解教師、學生對於人權教育 的認知與實施現況調查研究,以了解人權教育在學校中的實施情況,作為實施人 權教育的參考;另一種趨勢則是以教科書以外的繪本、影片,做為外加課程,進 行人權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反觀對於教科書之中人權教育教材內容分析之研究 則較少著墨,也較少人深入了解人權教育融入了哪些內容於七大領域之中。僅有 唐秋霜(2003)九年一貫人權教育能力指標核心內涵之探討,對於九年一貫的人 權教育相關的指標進行深入的解讀、分析研究。另外,曹愛鳳(2005)國小高年 級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人權教育內容分析,唐群(2007)九年一貫國小國語文學 習領域教科書「人權教育」內容之分析兩篇論文,是少數關於人權教育的教科書 分析的論文。

研究者對於學生每日所接觸最長時間的本國語言----國語,國語教科書中涵 蓋了哪些人權教育的內容,這些內容是否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值得我 們對於國語教科書中的課文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進一步了解在有限的教學時數 下,哪些是重要而且基本的人權教育內容,各版本國語教科書中人權教育的分布 情形、呈現方式有何差異。

由上討論,本研究將進一步分析國語教科書中人權教育的內容,針對國小現

階段審定版教科書進行內容分析,從中探討各版本國語教科書呈現的內容,人權 教育於各冊的分布情形以及強調人權教育的哪些核心問題,作為教師進行教學 時,課程轉化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