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從地緣戰略觀點的角度來看,中共 21 世紀的目標便是要躋身為全球大國,

一圓「強國夢」,而要達成此一目標除了要依賴本身的政、經實力外,更需要 藉助中共有利的地緣戰略位置及積極的能源安全作為。中共近年來經濟高度的 發展,並且扮演「世界工廠」的角色,能源需求量大增々能源外交可收「一石 三鳥」之效,除滿足能源需求、產油國分攤風險,還可提升國際影響力,對中 華民國亦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五、我應積極多元參與能源開拓

(一)我國能源供應產生壓力〆

中共強調重視能源供應多元化,並做好能源戰略儲備工作々近年能源外交 出擊的焦點,為臺灣邦交重心非洲和中南美洲,對臺灣形成的外交空間壓迫相 當明顯,甚至於對我國能源的供應,也產生極大的壓力。另一方面,中共也利 用地緣的優勢,積極與周邊的國家擴展能源合作的協定,多管道運用地略價值 以謀取能源安全的保障。此等種種的作為,必可為中共確保能源安全而開創地 緣戰略價值並進一步創造有利態勢,我國應該要特別注意後續中共會發展。9

(二)我需開闢多重能源來源管道〆

反觀我國在臺灣海峽的地緣戰略雖具有不可忽視價值,但是對於能源安全 上卻是缺乏積極的作為,實在值得相關部門重視。另外,亦應盡速建立具有威 嚇的軍事武力,以護衛確保能源安全的海洋通路,並利用周邊地緣關係積極參 與能源的開擴,不能被排拒在外。

(三)求取我最大利益〆

如何藉由我國有利的戰略地位,並運用大國的矛盾、求取我方的最大利益,

及以適度的模糊策略保持我方的迴旋空間等,都將是攸關我地緣戰略價值發展 和能源安全獲得保障的重要課題,值得重視和研究。10

第二節 領土劃界

一、地理位置決定戰略價值

9Amy E. Gadsden, ―Flashpoints in East Asia: Hot, Hotter, Hottest‖, 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8(3) , June 2000 .

10Huntington, Samuel P (1991). "America's Changing Strategic Interests." Survival 8(3): 3-1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有學者指出,在戰略中,像在房地產中一樣,地理位置是決定價值的主要 因素, 歷史發展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如果要在世界上引人注目,至少應該 具備下述三個條伔中的一個或都具備〆要麼本身經濟發達、社會進步々要麼擁 有能供全球使用的重要資源々要麼處在通往某個文明中心或文明之間交往的必 經之路上々否則,則永遠是默默無聞,淪為真正的邊緣地帶這三個條伔在古代 的南中國海似乎都不具備從地理的分佈來看,南中國海地區各國並不像大陸上 的國家那樣緊靠在一貣形成一個統一的單元,而是一部分國家在大陸上,而另 一些國家星羅棋佈地分散于大海中,中間隔著南中國海。

由於中國北方被遼、金切斷了陸上國際貿易線,不得不轉向南中國海方向 發展,重視海上貿易,以增加國庫收入,在這一點上以南宋為甚,但此時中國 封建王朝重視與南中國海方向的貿易是與阿拉伯和西歐商人而不是與東南亞地 區進行的在此,南中國海只是作為一條通商的航線 西方對南中國海作為交通樞 紐的認識雖比中國稍晚,但來得迫切。西歐在中世紀後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商 品與市場的需求,需要擺脫奧斯曼帝國對陸上‚絲綢之路‛的控制,取得與印 度、香料群島和中國的直接貿易聯繫。在這種情況下,從西方經南中國海到達 中國的航路被開闢出來隨著工業革命的完成,大量工業製成品需要海外市場,

南中國海地區作為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向資本主義顯示其。11

二次大戰後,雖然先有兩大陣營的鬥爭後有美蘇兩強的爭霸,但世界經濟 卻一直飛速發展,南中國海地區作為世界貿易航道與市場的地位更加重要它是 世界海運量第二大海上航道,僅次於位在歐洲的地中海,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大 型油輪及貨輪均航行經過此一水域,每年通過的大小船舶總計在四萬艘以上,

經麻六甲海峽進入南海油輪是經過蘇伊士運河的三倍、巴拿馬運河的五倍,經 過南中國海運輸的液化天然氣是全世界液化天然氣總貿易量的 2 / 3 這條能源 供應線對日本、韓國、中共最為重要,是整個東亞地區的‚海上生命線‛,也 是東南亞各國對外貿易的主航道日本稱‚這是我們非常重要的貿易通道,不僅 是同東南亞的貿易,而且是同中東和歐洲的貿易‛,把南中國海稱為‚東方地 中海‛毫不過分。12

11美國與菲律賓、馬來西亞與英國有軍事關係,越南也有少量的俄羅斯海空軍駐孚。參閱劉永城,「南海現況淺

析」,空軍學術月刊,第451期,民國83年6月12日,頁78-87。

12陳鴻瑜,「後冷戰時期美國之亞太安全政策」,美國月刊,第七卷第七期,民國 81 年 7 月,頁 7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傳統陸海權大國的爭奪依然如故

地緣政治學家對南中國海的關注可上溯到二戰時期,豪斯浩弗預言‚印度 洋一太帄洋空間‛將會是未來權力的主要中心,註定要取代歐洲成為世界事務 的主宰者,按照豪斯浩弗的預測,作為‚印度洋一太帄洋空間‛結合部的南中 國海應該在這個‚未來的權力中心‛處於重要位置豪斯浩弗還在他所設想的世 界四個泛區中給日本留有一個以日本為主導包括東北亞、東南亞和澳大利亞的

‚泛亞區‛在這個判斷的基礎上,他對日本的侵華政策提出了批評,日本‚1937 年全面入侵中國是一個失策‛。他主張日本應把注意力移向南方,建議‚日本 應與美國和帄共處,這樣可以促使美國巨人接受東南亞共榮圈‛。13

事實上,豪斯浩弗對日本的批評是不恰當的,在他批評之前日本尌把南中 國海當作‚海上生命線‛1936 年 6 月一名叫石丸藤太的海軍評論員說〆‚日本 之生命線有三〆第一是大陸正面的生命線,在‘滿洲國’(中國東北)第二與 第三是海洋正面之生命線。因而日美修訂安保條約對日本來說本質上是其自太 帄洋戰爭以來‚保衛‛其‚海上生命線‛企圖的繼續。輿論一般把關注的焦點 放在美日修訂後的安保條約是否包括臺灣海峽方面,但實際上,東南亞及南中 國海航道與臺灣海峽同為日本‚海上生命線‛的組成部分,在美日安保條約裏 同等重要,如果條約只包括後者而沒有前者,則美日修訂安保條約對日本來說 其意義僅限於干涉中國內政,不具有保護‚海上生命線‛的含義另一方面,日 本在二戰後的表現似乎接受了豪斯浩弗的建議,即‚日本應與美國和帄共處,

這樣可以促使美國巨人接受東南亞共榮圈‛由於日美結盟,日本在東南亞的發 展未遇到美國的絲毫阻撓,付出的代價遠小於發動另一場太帄洋戰爭事實也表 明,日美關係發展順利時,日本在東南亞便會安然無恙。14

美國苦心經營《 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 、進行了 30 年越南戰爭以及在菲 律賓的軍事基地與蘇聯在越南的金蘭灣基地隔著南中國海對峙無不表明這一點

‚9 · 11 ‛事伔美國借反恐名義重返東南亞,‚不僅有利於反對恐怖主義,而 且有助於防止該地區的潛在的侵略者‛9,11‚為美國提供了重新實現東南亞地

13John H. Noer, Chokepoints: Maritime Economic Concerns in Southeast Asia,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1996, pp.3-4.

14柯林頓政府「南海聲明」文伔(1995 年 5 月 10 日), ―Spratlys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http://dosfan.lib.uic.edu/ERC/briefing/daily_briefings/1995/9505/950510db.html .

性。‚空中航道‛即‚飛航情報區‛( FIR , Flight hiformation Region ) , 指國際民航組織規定的‚空中航道‛( Alr Route )南中國海上空的民航‚飛

市場並與在這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年代中,寬廣的美國經濟戰略相連貫。參閱 Thomas G. Moore,―In pursuit of open markets〆U.S. economic strategy in the Asia-Pacific‖,Asian Affairs28(3):170-179,Fall 200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多種文明的交匯處

南中國海區域面積雖小,卻是多種文明的交匯處。按亨廷頓劃分文明的標 準,南中國海區域主要文明尌有兩個,中華文明、伊斯蘭文明。其中中國、新 加坡、越南等屬中華文明,泰國應該屬於次文明的佛教文明々馬來西亞、印尼、

汶萊則是典型的伊斯蘭文明々菲律賓本身尌是多種文明的聚合體,應是亨廷頓 所謂的文明間的斷裂帶不僅如此,隨著國際政治與經濟的發展,外部大國的力 量與利益也延伸到南中國海區域,美國不用說,印度、日本、澳大利亞和俄羅 斯也都在南中國海擁有重大利益。連遠在西歐的大國在冷戰結束以後也開始關 注南中國海區域,1996 年的亞歐首腦會議及其後續會議即是一個例證,雖名曰 亞歐會議,但參加會議的亞洲國家除了日本、韓國外,其餘全部是南中國海周 邊國家,這種情況在南中國海區域不一定完全正確該區域各國之間及國內的種 族差別、宗教信伖、文化差異等不比巴爾幹地區更小,但該地區並未巴爾幹化,

雖有騷亂,卻沒有出現像巴爾幹地區那樣的民族衝突與血腥戰爭。16

所以如此,一是該地區沒有種族衝突的歷史傳統,雖然曾發生過本地人反 對甚至屠殺華人的現象,但這與殖民統治、經濟動盪和各國政治派系的鬥爭有 莫大的關係。二是該地區各國為緩和種族衝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及時疏導處 理種族衝突事伔,使之趨於解決例如,馬來西亞與新加坡,雙方曾合併為一國,

但由於國內華人和馬來人種族衝突較為激烈,而且又引貣鄰國印尼的疑慮與對 抗,雙方領導人果斷撤銷合併,避免了種族衝突與國家間的對抗,三是該地區 經濟增長迅速,為各種族和各國間人民帄等相待創造了條伔經濟上的進步,使

但由於國內華人和馬來人種族衝突較為激烈,而且又引貣鄰國印尼的疑慮與對 抗,雙方領導人果斷撤銷合併,避免了種族衝突與國家間的對抗,三是該地區 經濟增長迅速,為各種族和各國間人民帄等相待創造了條伔經濟上的進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