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發現與討論

第四節 地方形構

比賽茶的行動者網絡以優良茶比賽制度作為強制通行點,透過定義品質並規 範茶業知識展示了其身為權力中心的地位,形成一個規範的空間。從後結構地理 學的觀點來看,網絡的形成可以視為是塑造區域的過程,產生關係、連結成網絡 則區域成形;關係改變,區域隨之變動。茶葉比賽建立了坪林茶業在空間、生產、

商品、行情等諸多秩序,因而在坪林串連起了一個比賽茶的領域,空間在這層意 義上是一個動詞,經由關係網絡不斷再/去領域化(re/deterritorialization)。

茶葉比賽讓坪林逐漸在比賽過程中再結構,形塑地方。優良茶比賽原意是提 供技術交流場合並且推廣內銷茶,一方面由參賽者提供當季產製自認最理想的茶 葉,經過評選給獎鼓勵;另一方面,審查過程讓與會者瞭解好茶應當帶有哪些要 件(張瑞成,2009)。然而,當優良茶比賽在坪林行之有年,促成包種比賽茶的 生產、製作、販售傳統之時,比賽所建構的行動者網絡就成為了遠端行動(conduct of conduct)的核心,不僅建立秩序來規範坪林茶業的產製銷售,也造就坪林在 空間地景上的變化。

茶葉比賽的遠端行動,仿造 Latour 的巴士德實驗室,坪林農會四樓比賽會 場以多方行動者共同治理出來的品質做為評選依據,評選結果做為坪林茶業產銷 過程的指引。例如,比賽限定青心烏龍才能參賽,所以種茶選擇品種時,即便青 心烏龍相對金萱、翠玉等病蟲害多、產量少,但仍是茶農首選;賽後評審講評會 指出本季參賽茶樣的優缺點,諸如本季茶香氣是否足夠、炒菁和發酵時的溫度應

80

該如何控制等等的製作過程,成為茶師製茶取向;選出的特等獎成為併堆調配的 口味參考點;比賽用 3 公克 5 分鐘的鑑定杯泡茶法,因而幾乎在坪林每個試茶空 間都可以看到桌上擺著秤以及鑑定杯組;評比結果依品質分級,每個等級有相對 應的公定價格,這列出的等次位階也成為茶農自產自銷時賣茶價格分級的參照,

好茶好到什麼程度應該是什麼價,有固定行情;為了不影響春、冬兩季的比賽茶,

許多茶農在夏季製作東方美人茶的時候,採的是另一片茶園的茶菁,目的是要讓 做包種比賽茶的茶樹能夠休養生息,甚至有些人夏季不做茶,放棄一季的收入。

優良茶比賽真正評茶時間為期不到一周,但是這樣的品質規訓卻讓坪林茶業的生 產者們回到農事操作等生產層面的時候,茶園、製茶間、茶行、產製節奏調配均 依照坪林農會四樓比賽會場所開列的條件而行,形成一個規範的空間(space of prescription),權力的支配中心在茶葉比賽,規範透過比賽的品質要求滲透到產 銷過程,展現在空間地景。

坪林包種比賽茶行動者網絡之內的另一層非正式(informal)鬥茶網絡,相 形之下是一個商議的空間(space of negotiation),讓參與者捕捉到的比賽茶品質 知識在此激盪、碰撞,不僅能讓與會行動者修煉自身感官讀取茶葉身世的能力,

也試著凝聚出品質共識,究竟自己對品質的解讀方式與說法是否能被其他人所接 受。鬥茶最終的排位與比賽評選結果兩者相互參照,是否準確吻合就成了商議空 間與規範空間互動交織的動態。坪林茶業的行動者們會挑戰優良茶比賽「揀的準 不準」的穩定性,但是鮮少質疑比賽的正當性與公平性。總而言之,舉辦茶葉比 賽,而且是辦成功、有歷史的優良茶比賽,比賽牽一髮而動坪林全身。茶葉比賽 因此可能讓坪林朝向品質集中化、單一化的趨勢,但是這個趨勢是否是鎖死

(lock-in)或過度鑲嵌(over-embeddedness)危機,應該納入尺度範疇來思考。

一方面,就鄉鎮尺度而言,坪林包種茶的品質在多元治理之下,雖然會朝著 某個品質目標前進,形塑出帶有坪林地方風味的包種茶,但同時也因為多方行動 者參與治理而保有某種程度的開放性;就縣市或是更大的尺度來說,包種茶在不

81 的障礙;由內而外,受到先前「OTOP(One Town One Product,一鄉鎮一特產)」

10的政策影響,地方內的認同是建立在鄉鎮市區的行政區架構內,再加上優良茶 OVOP(One Village One Product)一村一品運動,每個鄉鎮結合當地特色發展具有區隔性的手工 藝或食品特產產業。在 OTOP 政策之下,新北市兩大產茶區做出區隔,坪林以包種茶為主,石碇 則推廣東方美人茶。OTOP 原意是要塑造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特色產業,然而政策施行之後卻浮現 一鄉鎮「只有」一特產的排他現象。

82

整體成績表現勢必不如坪林茶。維持石碇自辦包種茶比賽,雖然光是特等獎價格 就比新北好茶特等 1 斤 50,000 元低了四倍,但是仍然可以保有「石碇包種茶特 等獎」的名號,不致隱身在坪林之後。是以石碇、新店仍維持舊有的區級比賽會,

而坪林行動者的目標和利益,相較於其他地區,更容易校準到新北市級比賽的目 標,過程中仍然保有現有優勢與既得利益,因此轉譯成功發生在坪林。在這個尺 度轉換的過程中,坪林與其它文山茶區的邊界更形突出。

坪林包種比賽茶行動者網絡,不僅構成了規範的空間,型塑坪林地方,也讓 金瓜寮的區域邊界在比賽過程中浮現。地方除了是各種符號、意象、情感等社會 意義的儲存處之外,它同時也在個人和集體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型塑,這些行為所 牽動的社會、政治、經濟網絡讓地方的內在特質處於不斷變化的動態之中。

金瓜寮的本質與坪林其他產茶的村落無異,同樣從事茶樹種植、採摘鮮葉製 茶,接著賣給盤商。然而,當金瓜寮的茶農進入比賽茶的網絡之後,同時也踏入 了一組環繞比賽茶所建構起來的關係之中。隨著金瓜寮技術好手的突出、茶葉比 賽長期保有一定水準、茶葉品質穩定,金瓜寮掌握品質的這件事藉由強制通行點 的權力中心地位賦權,讓金瓜寮有別於坪林其他地方,開始擁有不同的發展條 件,關係轉變的軌跡逐漸清晰,伴隨著金瓜寮自成一領域的邊界浮現。空間作為 一個動詞劃出領域界線,以類似孤立島嶼物種獨立演化的概念來思考,領域生成 之後,界線內外開始各自的演化路徑。金瓜寮區域內持有地理鄰近性為基礎的而 相對彈性開放的知識流動社會網絡,作為其空間差異的本質,加強了金瓜寮在比 賽茶網絡中的特出地位。在比賽茶網絡裡,金瓜寮藉由境內技術好手的人的賦 權,而使得金瓜寮地方被賦權。這個特質在與盤商交易的過程裡嶄露無遺,金瓜 寮成為一個特例,此地茶農產製的茶葉品質較為穩定、出色,擁有較高的議價能 力,盤商得排隊輪流收茶,盤價也比坪林其他地方來得高。由空間差異驅動的特 化開始發生,邊界強化了區域內外的差異。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