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倫理

學術是從現實中一層一層剝離精煉,萃取那些具有研究價值的抽象概念,與 一個小眾群體對話,充分地分析論證。然而,這些概念化的思辨終究脫胎自現實 生活中特定社會、組織的時空情境,勢必得將研究取材過程中的人情世事納入考 量,所以本節旨在呈現此權衡。

壹、約訪攻防

研究歷程中,曾遭遇數次約訪失敗的情況,除了農藥行斷然拒絕之外,有些 人是一見面就很簡潔明快地表示「很歡迎來喝茶,但是不接受訪談」,有些人則 是直接了當地說「我們不給人家訪談的」,也有人以謙卑的姿態說怕自己的說法 有誤,還有人謙稱自己不是最瞭解這件事、最頂尖的人選,反而主動提出要幫忙 引見更厲害的人物。

他們的態度可能是出於過往經驗的不愉快,也可能是源於個人資料、隱私洩 漏的戒心。對於前者只能蓋括承受,而本文針對後者的處理方式是盡量在電話或 Email 約訪時,首先自我介紹,接著詳細說明是由誰引介或從何處取得聯絡方式,

再說明來意並且提出約訪要求,希望這種作法能夠降低受訪者的心防。如果有受 訪者要求先提供訪談大綱,也會針對不同身份別擬定稿件寄送。至於農藥行的部 分,坪林街上有三家農藥資材行,由其室內陳設來看,大多是陳列農藥、肥料、

資材等商品,有一間還兼售洗衣粉、拖把等雜貨五金;除了辦公、收銀的櫃台桌 之外,店內沒有擺設多餘的桌椅可供前去的顧客坐下來閒話家常的空間;幾次經 過店家,鮮少見到除了老闆、員工之外的人。從觀察獲得的結論是農藥資材行在 坪林茶業中可能不是最主要的農業知識、技術傳遞的中繼、交流、轉換的中心。

此外,曾經幾次探詢受訪茶農是否可以幫忙介紹相熟的農藥行時,有些農民表示 自己是向農會購買,或者是產銷班有統一訂購;有些農民則表示涉及農藥的資訊

27

相對敏感,農藥行大多不願意接受訪談,建議可以詢問農會供銷部,邀約成功機 會可能會稍微大一些。因此有關茶園管理知識分析素材主要是從農民身上獲得。

貳、等價交換

進出田野之際,不免想著又有哪個受訪者是特意排開工作接受訪談,或者一 面招呼顧客一面還得仔細地回應提問。連著一、兩個小時叨擾,自己是收穫滿載,

可是他們呢?如此鉅細靡遺、侃侃而談,付出這許多時光分享體悟,又得到了些 什麼?他施我受,心裡總覺受之有愧,無以為報。終於,在一次田調裡,便遭在 場人士當面半開玩笑似地問道:「為什麼我們就要說這麼多讓他們寫論文?我們 有什麼回報?」這正問到痛處,一時為之語塞。

想來,這篇文章能做的,最基本的是在時間斷面上切片,敘寫此刻所觀察到 的坪林茶業樣貌留下紀錄,更進一步是以坪林為個案研究,將成果回饋臺灣茶 業。但是這在他的眼裡是否同樣具有價值,甚至值得讓他花時間留下來加入談 話?難以肯定。直到另一次田野經驗,在正式訪談之外的閒聊裡,受訪者一句:

「謝謝你幫我們坪林宣傳。」消弭了心底潛藏的那份歉意與不安,能更大方踏實 地進行調查研究。

參、說是不說

訪談是本文研究設計中取得資料的重要環節,如果細緻謹慎地安排處理相關 事宜,會讓研究進行得更順利。然而質性研究總是試圖去揭開現象世界的表層外 皮、挖掘深層,無可避免地會碰觸到一些敏感的議題,交淺言深更是人際關係往 來交陪的忌諱,訪談過程中,有些人拒絕錄音或語帶保留,使得有些值得深入追 索的事件無法更進一步分析討論。但是,從這些保留的態度,至少可以得知,這 個議題在這個地方是特殊、敏感的。不說,其實已經說了些什麼了。

除此之外,向受訪者要求錄音時都會承諾以編號匿名處理,但是其實從字裡

28

行間堆疊出的資訊,明眼人一看就很容易猜測到哪些說法是哪位事件關係人的發 言,這種處理方法是否真的能做到匿名,或只是流於形式?因此行文之時,會衡 量此事若經揭露,是否會陷相關人士於不利情境,如有重大影響則不納入。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