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坪林茶事

第二節 知識:品質標準的建立

壹、什麼是好茶?

茶既為飲品,說到「好茶」的時候,通常會從眼、口、鼻等感官上的感受著 手。W3 表示包種茶主要是以香氣取勝,會回甘,外觀條索緊結,和烏龍茶的球 形外觀有別。外觀的茶差異,導致條形的包種茶一斤成品還得挑一兩、二兩的茶 梗出來,但烏龍的枝梗會揉在茶球之中,在後段的加工少了一道程序。感官的層 次上,F1、F10 都認可茶湯香氣馥郁,水路滑順,滋味清甜,不苦不澀就是好茶。

而香氣的標準香型,F1 和 F5 都把香型定位在野薑花香:「野薑花是最標準的,

36

而且野薑花最香,也是最標準,清香。如果野薑花味道,水色出來大部分都是蜜 綠色茶水。」(F5,20140309)

由於茶葉是農產加工品,原料的特性也會展現在最終的製成品中,所以茶菁 原料也有種種要求,例如 F5 說到坪林包種茶不像烏龍茶依海拔高度有固定價 位,包種茶的採茶時段會影響茶菁品質,從早上六點採收到下午六點,用機器採 收的話,一天分別可以在上午九點、中午十二點、下午三點、下午六點帶回四次 茶菁原料,四次茶菁原料作出來的品質會有四種價位,「因為下午沒有露水啊,

乾了,又有太陽,好的品質都是在十二點到六點,這都是最好的品質;早上這個 價位比較低,就剛好給工資啊,差不多。」(F5,20140309)W2 則提到機採和 手採茶菁的差別在於變質的速度:「[機採的茶菁]它在比賽當時味道可能不輸手 採,但是會隨著時間越來越淡,手採的不會。」(W2,20140307,括弧內文字為 本文所加。)F10 也同意這種說法:「機器的可能兩、三泡還是幾泡就會變,手 採的比較穩定,放兩三個月會很穩定,機器的他會慢慢…光那個外觀就會變黃 掉,所以會有差。」因為包種茶外型呈條索狀,枝梗必須挑除,在採摘部位也有 差異,F5 說包種茶要長到一心兩葉、或是一心三葉才摘,摘得太長也會讓品質 降低;但是東方美人在長出嫩芽的時候就要摘了(F5,20140309)。此外,茶園 海拔高度、水土也會反映在茶菁,W3 說:「有的地方它是因為土壤的關係啊,

帶有一點土壤的味道,那會影響到茶葉口感。」(W3,20140321)S1 也認為:「海 拔高的茶葉它本身的茶菁就比較厚質,可是它的水土的話,本身就會有一個高山 茶的韻味。」(S1,20140410)但是這個韻味做成包種茶是不好的,「所以就算你 炒成包種茶的話,不是很內行的人回來這邊喝,喝不出來啦!可是如果內行的 喝,你一定會知道,你一喝就知道這個茶菁不是本地的。」(S1,20140410)

地方上的茶葉生產者對包種茶的品質形成共識,而優良茶比賽不僅對這些包 種茶的品質要項訂出比例配置(表 4-4),對茶樹品種也提出要求,F10 就提到:

「青心烏龍比較划算啦,因為比賽有規定不能金萱,新品種都不能參加,會被淘

37

汰。」(F10,20140402)

表 4-4 新北市包種茶比賽評審標準

資料來源:坪林區公所(2012),101 年新北市包種茶比賽計畫。

即使優良茶比賽訂出一套品質標準的框架,但是因為這些感官體驗的內涵難 以被定性定量操作,F1 的經驗捕捉到的是:「比賽茶最重要的還是水,水是最重 要的,你茶葉再香都沒用,你如果水比別人好,因為幼菁的茶不會香,但是他的 水很好、喝起來很順、滑口,這個就是好茶。」(F1,20131219)F4 認識到的是:

「我們說有喉韻,然後還有香氣夠,因為比賽茶它就是色、香、味。」(F4,20140123)

而隨著時間、評審人選的改換更迭,對於這些感官標準內涵的掌握業有所變化,

整體而言包種茶的發酵越來越輕,F1 指出:「現在這種這樣子的話就是表示發酵 有過一點。……如果以前 B、A 他們,這茶搞不好是頭等,因為比較老一輩他比 較喜歡吃發酵比較過的。」(F1,20131219,人名改以代號處理。)W2 也提到 坪林包種比賽茶逐漸有從金黃色湯水、口感濃郁轉往輕發酵、綠茶化的趨勢

(W2,20140307)。F4 亦指出:「七十幾年那時候的茶水紅一點沒關係,但是現 在茶水只要變黃或是紅的話,就直接淘汰。」(F4,20140123)W3 也說到早期 的品茶師傾向是發酵度要深一點、水色金黃,而現在的茶師是要求要清香,且水 色要帶綠,有一點類似綠茶的綠(W3,20140321)。

38

貳、誰說的好茶?

雖然優良茶比賽訂出一套品質標準,不過在與消費者互動的過程中,坪林茶 業者也掌握了市場口味喜好,F6 提到酸香的茶在門市部是消費者接受度很好的 茶品,但是比賽卻不適合(F6,20140315)。F1 也說:「茶香到酸掉那小賣是不 是很好賣?茶香到酸掉,一般的茶葉小賣店大概都是 2400 到 3000 塊,但是比賽 茶不行,……評審說發酵過度。」(F1,20131219)茶農不否認比賽茶的標準和 一般零售小賣時市場最好賣、顧客比較喜歡的口味有相當程度的差異,但是他們 仍然服膺於比賽茶的品質標準,F6 認為:「…[一般消費者和比賽茶]各說各話,

但是還是要以比賽茶的標準來衡量。」(F6,20140315,括弧內文字為本文所加)

F4 也不挑戰茶葉比賽的標準,採取「合則來,不合則去」的態度,表示:「如果 你要抱怨,就不要去參加比賽就好,因為他又不是強迫你去的,他定一個規則在 那邊了,你就遵守他的規則就好了,如果你認為他不標準,你就不要去嘛,不要 有這種聲音。」(F4,20140123)

「引導茶的趨勢是比賽茶,」W2 強調優良茶比賽對包種茶品味走向的影響 力,「因為比賽它有超額利潤嘛。」(W2,20140307)F3 也從經濟面理解包種茶 風味取向的變化:「我們做的人會變,做的人會往哪個地方轉變?往比較高價值 的方面在變,我們有比賽茶、有一般茶,比賽茶當然它如果得到好的話,消費比 較高,我們就會炒那個。」(F3,20140109)除了得等那一點茶的價格較高之外,

隨之而來的名氣也讓後續買賣更有利,盤商、消費者會自動找上門來,F5 說:「每 次頭等獎都有他名字,中盤商自然就會找你了啊,而且還要叫他排隊欸。」(F5,

20140309)因此,為了名也為了利,F4 直言不諱他會隨著評審更動製作不同口 味的包種茶:「因為他評審一直換人,我們茶農也要迎合那個評審嘛,因為我們 也想得等,就是一定要看他什麼口味,一直改變。」(F4,20140123)

可是,如果評審評選結果和地方茶農認知差異太大,地方也會有反彈聲浪。

39

坪林就有一年換了新評審,被參賽者向主辦單位反映沒有抓到坪林茶的標準,只 評了一年就換回原來的評審,F4 描述:

「之前那個 D 當評審一年,…他出來就亂掉了。……因為最主要是市 場反映啦,那我們這邊炒茶也一定會有反映嘛,因為『奇怪了,今年這 茶這麼好,為什麼會都沒有得到?』茶農也會反映啦,所以他之後又繼 續請 C 了。之前是 B 啊,好幾年前是 B。」(F4,20140123)

這意味著比賽茶的品質標準是在多股勢力角力之下的結果。

參、哪個地方的好茶?

從 F1、F10 的說法裡面,都可以看到坪林茶特別強調「水路」這個品質項目,

其他地方如高山茶區、凍頂茶區很少會這樣講。除此之外,雖然同屬大文山茶區,

石碇的文山包種茶比賽便意圖和坪林文山包種茶的路線區隔開來,W3 表示,石 碇茶和坪林茶兩者的差別是喝得出來的,坪林茶比較清香、口感清澈;在石碇包 種茶比賽的時候,「早年他們可能還不太瞭解說有茶農去坪林買茶過來[參加石碇 的優良茶比賽],現在已經成為趨勢,他們應該已經知道,可是他們還是要取捨 之間,還是要兼顧到他們當地的特色,所以有比較接近他們那邊特色的茶,他們 可能會優先綠取。」(W3,20140321,括弧內文字為本文所加)甚至,坪林的茶 農對於東方美人茶的評價標準和苗栗有相當大的分歧,苗栗縣東方美人評鑑競賽 得等且定價較高的茶在坪林茶農 F1、F6、F9 的標準裡都被歸類到製程有失誤的

「做壞的茶」,反而低價者評價較好7。以上種種呈現出,一個地方會共享品質標 準;反過來說,一套品質共識有其適用的地域範圍。

7 這是同一位茶農做的兩個茶樣,一個茶樣參加苗栗縣東方美人評鑑競賽獲得貳等獎,另一個茶 樣是與獲得評鑑參等獎的茶同一批但未參賽的。在分別訪談 F1、F6、F9 的過程中提出試茶的要 求,每次都是先將兩個茶樣以相同時間、容器、水溫沖泡,請茶農針對兩支茶說出評價後,才說 明這兩個茶樣的來歷、評鑑競賽結果和定價差異。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