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基因改造食品之爭議與管理

第一節 基因改造食品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第二章 基因改造食品之爭議與管理

第一節 基因改造食品

第一項 基因改造食品之意義

何謂基因改造食品?依照我國「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 3 條第 1 款規定,

「食品」係指「供人飲食或咀嚼之產品及其原料。」同條文第 11 款之規定,「基 因改造」意指「使用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技術將遺傳物質轉移或轉殖入活細胞或 生物體,產生基因重組現象,使表現具外源基因特性或使自身特定基因無法表現 之相關技術。但不包括傳統育種、同科物種之細胞及原生質體融合、雜交、誘變、

體外受精、體細胞變異及染色體倍增等技術。」

另外,國際上之相關機構對基因改造食品亦有做出定義。首先,世界衛生組 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對基因改造食品之定義為「此種食物係衍 生於基因物質(DNA)被改變之有機體(Organisms),且此種改變並非以自然的 方式發生,例如藉由導入其他不同有機體之基因之方式5。」又根據聯合國糧食 與農業組織與世界衛生組織共同組成之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其所頒布之食品法典中,對基因工程/改造食品定義為「非經過 交配(mating)或自然重組(recombination)之方式以改變基因物質之技術下,

所生產而來之食品。基因工程/改造技術包含但不限於重組 DNA(recombinant DNA)、細胞融合(cell fusion)、顯微注射法(micro-injection)、巨量注射法

(macro-injection)、膠囊法(encapsulation)、基因缺失與倍增(gene deletion and doubling )。 基 因 工 程 有 機 體 不 包 含 由 接 合 作 用 ( conjugation )、 傳 導 作 用

5 WHO, Food, Genetically Modified, available at:

http://www.who.int/topics/food_genetically_modified/en/ (last visited Jan. 29, 2016).

(transduction)與雜交配種(hybridization)此等技術產生之有機體6。」

第二項 基因改造食品的型態與種類 出的發展。19 世紀的奧地利遺傳學家孟德爾(Gregor Mendel)因進行豌豆雜交 實驗,而提出了遺傳因子、性狀與遺傳之原理,而被譽為遺傳學之父,後人稱其 所發現之遺傳原理為孟德爾定律。20 世紀初期,德國科學家 Theodor Boveri 與

6 Codex Alimentarius - Organically Produced Foods, art 2.2: “… genetically engineered/modified organisms. The following provisional definition is provided for genetically/modified organisms.

Genetically engineered/modified organisms, and products thereof, are produced through techniques in which the genetic material has been altered in a way that does not occur naturally by mating and/or natural recombination. Techniques of genetic engineering/modification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recombinant DNA, cell fusion, micro and macro injection, encapsulation, gene deletion and doubling.

Genetically engineered organisms will not include organisms resulting from techniques such as conjugation, transduction and hybridization. …” available at:

http://www.fao.org/docrep/005/y2772e/y2772e04.htm#fnB5 (last visited Jan. 29, 2016).

7 葉俊榮、雷文玫、楊秀儀、牛惠之與張文貞,基因改造食品:革命新「食」代,天平上的基因,

頁 214(2006 年);何謂基因改造食品,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網址:

http://www.fda.gov.tw/TC/siteContent.aspx?sid=3951#.Vb_yuvOqqkr(最後瀏覽日:2015 年 8 月 5

日);另參我國已廢止法規「以基因改造黃豆及基因改造玉米為原料之食品標示事宜」第 4 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美國科學家 Walter Sutton 奠定了染色體是控制遺傳的根本。20 世紀末期,由美 國政府主導的「國際人類基因組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與美國基因研 究公司賽雷拉(Celera Genomics)主導的「塞雷拉人類基因組計劃」正式啟動,

此二計畫確定了基因是控制遺傳的最基本單位,藉由改變生物之基因,就能改變 生物之樣貌或特性8。這些發現奠定了後人研發基因改造技術,即 DNA 重組技術 之基礎。然而,真正的基因改造技術一直要到 20 世紀後才有較快速之發展。

基因改造技術最常運用於農作物之改良上。20 世紀 80 年代末期,當時全球 僅有 5 種農作物在進行基因改造之小規模試驗;然而,至 1999 年底,基因改造 作物已擴增至 52 個農作物種類,且已有 5,375 項經由基因改造技術所生產之農 作產品在市面上流通,自此,「基因改造」一詞開始在全球農業、媒體與消費者 之間廣為流傳。又根據 2014 年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The International Service for the Acquisition of Agri-biotech Applications, ISAAA)之統計,自 1996 年至 2014 年,全球自原僅有 6 個國家擴增至 28 個國家種植基因改造作物;基因 改造作物之種植面積自 1996 年之 1,700 萬公頃擴增至 2014 年的 1 億 8,150 萬公 頃,種植面積增加至少 100 倍;目前,開發中國家較已開發國家種植有更多的基 因改造作物;全球種植基因改造作物之農夫數量也達到 1,800 萬人之新高。如今,

基因改造農產品甚至成為 21 世紀人們糧食的主要來源之一,主食、飲品、食用 油、肉類產品與食品添加物中均可發現基因改造成分的蹤跡。其中,黃豆與玉米 更是最為廣泛運用基因改造技術的作物之一9

關於基因改造作物之貿易,ISAAA 指出,目前種植基因改造作物之前 5 大

8 淺談 GMO-基因改造生物,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網址;

http://live.ntsec.edu.tw/LiveSupply-Content.aspx?cat=6840&a=6829&fld=&key=&isd=1&icop=10&p

=1&lsid=8100(最後瀏覽日:2016 年 1 月 29 日)。

9 葉俊榮、雷文玫、楊秀儀、牛惠之與張文貞,前揭註 7,頁 213-214;劉美安、賴博雄,基因

改造食品之現況與未來發展,頁 395;ISAAA, Beyond Promises: Top 10 Facts about Biotech/GM Crops in 2014, July 2015, available at:

http://www.isaaa.org/resources/publications/biotech_booklets/top_10_facts/download/Top%2010%20F acts%20Booklet.pdf (last visited Jan. 31, 201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國家為:美國、巴西、阿根廷、印度、加拿大(中國排名第 6);而幾乎整個美 洲都有基因改造作物之種植;目前已停止種植但持續進口基因改造作物之國家為:

保加利亞、德國、印尼、伊朗、波蘭、埃及、瑞典與烏克蘭;另外,不種植但持 續進口基因改造作物之國家為:台灣、奧地利、比利時、克羅埃西亞、賽普勒斯、

丹麥等 30 個歐洲、亞洲與大洋洲之國家10。另根據 FAO 於 2014 年 3 月出爐之調 查報告,以基因改造作物之進口為例,某些國家基因改造作物之進口比例幾乎佔 據了整個農作物商品之進口比例,例如,奧地利自美國與巴西進口 81%之黃豆,

玻利維亞自阿根廷與巴西進口 99%之玉米;菲律賓自美國與阿根廷進口 90%之 黃豆與玉米係屬基因改造11;可見許多國家的主要糧食來源係仰賴基因改造作物 之進口,而此使得基因改造作物之生產者(出口國)獲得貿易利得。然而,進口 國制訂嚴格之法規也造成出口國之成本損失,例如有學者在一份 2011 年之經濟 分析報告指出,進口國的「標示」要求規範造成嚴重之貿易扭曲,使出口轉移了 其原本應有的去向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