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塔羅留溪保育區-Hla’alua 人與布農人認同中心之建構

第五章 文化復振與文化認同之建構

第三節 塔羅留溪保育區-Hla’alua 人與布農人認同中心之建構

高中村布農族的人口日益增多,取而代之,成為最大族,構成 Hla’alua 文化傳 承與保留上很大的威脅。可是由於通婚的關係,兩族間已經不是外族或敵人的關係,

反而成為互為親屬組織的一環。以往的敵對情形,透過通婚的締結,使兩族緊密相 連,凝聚共識,不斷的謀求高中村的進步與發展,期盼能永續經營這片土地,遂「和 解共生」、「文化與觀光」成為其的規劃主軸。

在原住民自身的醒覺及政府政策下,以其文化為主體進行「社區總體營造」。

近年來,高中村以擁有 Hla’alua 文化背景的「塔羅留18溪」為生態復育區,成為社區 總體營造主軸,藉以凝聚村民的共識,並結合文化與觀光,營造高中村特色。但整 個復育過程之中,正反面聲浪不斷。在多元族人的努力下逐漸有了成果;並在 96 年 1 月試辦溯溪賞於活動,並增添了幾萬元的復育經費。

來自不同族群背景之村民,並無非我族類的排斥情形,而是各自強化自己的族 群認同,在爭相展演自身的文化表徵的同時,突顯了高中村的多元文化特色;

Hla’alua人與布農族兩者皆認同於當地原有之 Hla’alua 人的空間記憶-塔羅留溪,故 以 Hla’alua 之文化背景來結合生態復育工作,共同發展賴以維生的高中村。文化復 振、族群認同結合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似乎帶來了高中村民史無前例的觀光商機,

亦建構出兩大族群互動間彼此相容又區辨的情境認同19、生活場域認同或區域認同20 概念。

一、塔羅留溪生態保育區興起

文建會在民國 82 年提出「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目的就是要激發社區自主性及 自發性,重建溫馨有情的居住環境。實施的方法是由居民透過共同參與的民主方式,

凝聚利害與共的社區意識,關心社區生活環境,營造社區文化特色,進而重新建立

18 Hla’alua 語意即擁有豐沛的水草之地。

19 筆者所言之情境認同,是塔羅留溪保育區事件所形塑出的認同現象。

20 生活場域認同或區域認同意指眾人認同這片生存的土地,不分族群、你我,共同齊心發展建設之。

147

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係。在此背景下,高中村凝聚了多族群的共識,決定選擇以 塔羅留溪之保育為當地發展特色。

照片 5-12 塔羅留溪保育區賞魚步道

其能順利聚合塔羅流溪保育的共識,原因有二,一是為了抗拒政府的攔河堰工 程,剝奪原住民的自然資源與限制土地使用權21,而發起桃源鄉護溪活動。範圍囊括 桃源鄉內的主溪與野溪,並提出以「南鄒族」Hla’alua 人的傳統漁獵文化區與政府 剝削原住民政策相抗衡。再者,受到阿里山山美的達那依谷魚群復育帶來的龐大觀 光商機,保育概念群起效之。因此,在高中村長老教會高正義牧師號召下,開始塔 羅流溪的復育工作,全面禁止電魚、毒魚、釣魚,預計封溪三年。

在90年初至91年10月間,高中社區經由鄉公所輔導,經六次開會終於達成共識,

並以全村連署名冊方式,願意認養復育高中塔羅留溪的決議,91年11月份間,正式 獲得本所函文同意高中社區發展協會認養塔羅留溪,並於92年3月5日誓師大會活動 中,由巡溪守護隊長田金輝先生,誓師宣言中表達護溪決心與生態復育精神毅力。

在原民局阿浪局長、謝議員垂耀及桃源鄉秘書、社區理事長及社區居民全體完成見 證。塔羅留溪流域蘊含多樣生物,苦花、石礗魚、一枝花、蝦子、河氏青蟹、褐吻

21 攔河堰工程開發,周遭原住民的土地將成為水源保留地,使用將遭受限制。

148

蝦虎、爬岩秋、鱸鰻以及周遭台灣原生植物。經專家評估一次網之數量評估可說是 全縣第一。在恢復原始性下,其自然生態重建近在呮尺22。迄九十六春節期間首次試 辦觀光賞魚活動,人潮絡繹不絕。

塔羅留溪原本屬於 Hla’alua 人的傳統領域,乃為排剪社 Hlauracana(宋家)、

Hlaupuhlana(郭家)家族所共同管理之漁獵區。另外,水量長年豐沛穩定,孕育台

149

主要經營保育區的方式,採由下而上金字塔溝通,以Hla’alua的文化為背景,整 合參與計畫的社區居民意見,整體規劃保育區的發展方向。筆者參與96年11月的塔 羅留發展會議,發展小組提出了兩大討論:

照片 5-13 高中社區居民參與塔羅留溪發展會議

(一)經營運用方式之檢討:

1、輔導社區非自發性化為自發性工作及維護工作。

2、生態環境維護觀念必須再教育。

3、本所應按部落生態環境不同加以輔導而不是推廣。

4、生態環境應落實在部落。

5、落實生態環境維護組織之分組分工合作。

6、生態復育應無為而為。無為,生態環境天然自成就,環境不要過於人為造 就;有為,生態環境請大家不要去破壞它。

(二)未來發展方向:

1、加強發展部落生態之旅及 Hla’alua 文化、生態內容。

150

2、加強部落生態資整合工作並結合近鄰資源。

3、增加原住民年青參與度。

4、提昇產業品質,著重經營管理制度。

5、規劃設計整體永續的生態教育環境。

6、生態、生產、生活文化必須緊密結合。

塔羅留溪發展組織扣緊 Hla’alua 人的文化為主題,企圖以塔羅留溪為中心,帶 動整體高中村發展。這個組織具有反省自身運作之功能,透過檢核自己,來調整與 架構完整的發展藍圖。透過塔羅留溪保育區,高中村重新建構以 Hla’alua 文化、自 然生態概念及新社會生活的區域認同模式。

三、文化創意與觀光發展

謝世忠研究原住民地區觀光過程所產生的文化意識,提及原住民利用觀光經濟 的物質或新的文化展演模式,創造新的文化象徵,透過社會實踐的過程中雕塑出不 同已於以往的地方認同(謝世忠1994a)。塔羅留溪保育區存在Hla’alua的歷史與空

照片 5-14 塔羅留溪保育區入口意象

151

照片 5-15 塔羅留溪保育區步道的創意文化表徵

間記憶當中,其發展故以文化為基石,結合新進的生態保育觀念,發明新的文化表 徵與符碼(參考圖5-14、圖5-15),為高中村創造了跨越族群界線的新認同標準。原 本純屬Hla’alua人的空間與文化在觀光過程中,成為多元族群所認同的觀光資源。

對整體高中村而言,文化與觀光充分配合,有利於塔羅留溪保育區的發展。對 Hla’alua人而言,觀光有助於Hla’alua人意識的再凝聚與強化,可跳出原本被布農化 的窘境,凸顯該文化乃是最足以表徵高中村的,而不容許為他族所取代。

(一)塔羅留溪的歷史典故

23

大約三百年前清領時期,Hla’alua人的祖先由台南平原往桃源鄉遷移,最後來到 高中村荖濃溪河畔,河岸腹地物產豐堯,決以定居於此。本區域有三支河流入注荖 濃溪,分別為tapatparu溪(塔羅留溪)、hlamaranguahla(埔頭溪)以及ngsupihla(綠 茂溪)。Hla’alua人耆老透過長老會議分配各家族掌管去掌管每一條溪。tapatparu溪

(塔羅留溪)就是由Hlauracana(宋家)、Hlaupuhlana(郭家)二家族所管理。地 名的由來與溪畔的植物有關。從前這條溪的上游舊遺址hlangalucu附近,長滿許多貌 似蘢葵但莖幹紅色葉子有毛的植物,Hla’alua耆老稱之為taparu,所以郭、宋家族老

23 參考塔羅留溪保育區內文化告示牌內容結合耆老訪談。

152

前輩取這條溪名為hlangalucu tapataparu。

(二)觀光導覽

民國89年政府實施週休二日之政策,使得台灣各地的觀光產業大為興盛。而觀 光產業與地方特色文化是正相關成長。高中社區雖屬偏遠地帶,但是交通的日益發 達,已經成為了世外桃源,是週休二日休閒、觀光、體驗不同生活步調的好地方。

相對於漢人,高中村有著異族風味,當地的特殊口音與塔羅留溪保育區的景色,讓 到訪的遊客,無不對於此傳統Hla’alua發源地讚譽有加。除了天然的資源外,文化與 生態解說是增加觀光知性層面,才能永續經營與持續吸引觀光來源。

照片5-16 導覽解說員為興中國小解說塔羅留溪的文化與生態

解說服務者所應具備的個人特質中,其中「熱情」的特質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它說明解說員很樂意和他人分享他對文化的熱愛。呂理政指出導覽解說員為文化資 產的守護者,是對所生所長的故鄉-營造夢想的神奇之地;解說員就是「擁有夢想、

推銷夢想及夢想的實踐者」,就是激發珍愛鄉土的自然景觀與史蹟文物,保存發揚 民俗,塑造家鄉成為子孫永寶用的心靈故鄉(呂理政,2000)的營造者與推動者。

近來,茂林風景管理處、高雄縣政府、鄉公所與高中社區發展協會每年都舉辦

153

地方導覽員解說的培訓課程,其目的是開發觀光產業。更深的影響,則是讓參與導 覽解說課程的人員更瞭解地方的文化。尤其高中村的Hla’alua人,對於自己祖先長久 居住的傳統生活領域能進一步瞭解,並重新檔案化族群的資料。如此,Hla’alua文化 不僅對內經由教育傳遞下一代延續文化。對外,透過觀光過程則成為Hla’alua人的文 化資本,能因此獲得經濟來源;另外,參與導覽解說員培訓的他族,藉此機會認識 高中村的歷史與記憶,尤其是古居者Hla’alua人。畢竟,他們是後來的族群,在高中 村並無留下長久的歷史,只有銜接Hla’alua的文化,認同它,才能順利取得文化資本。

照片5-17 Hla’alua文化小常識加油站

(三)觀光發展

筆者以為塔羅留溪保育區為「生態博物館」24的一種,欲將此觀念落實,塔羅 留溪發展小組需從以物為主的博物館蒐藏、展示、保存、教育功能來進一步著手,

因此有必要從此概念基礎論及博物館相關的機制與運作。張譽騰(2004:208-210)

24 生態博物館是對地域文化資產的一種想望和回應;這種想望並非出意圖掌控地域的一套計畫,而 是來自地域想自行管理其文化資產的一種意願(Querrien,198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