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壓力與工作壓力

一、 壓力定義

「壓力研究之父」是加拿大醫生 Hans Selye。他從老鼠的實驗中 發現,老鼠在壓力下,生理上會產生反應與變化。由此,他為壓力下 了定義:壓力是身體對於加諸其上的任何要求,所做出的非特定 (non-specific)反應。例如:面對考試壓力,心情感到緊張,此為生理 上的反應,如心跳加速、冒冷汗等(2002,黃惠惠)。事件對個體所造 成的壓力強度與其自認能處理威脅或危機的能力有關(Lazarus,

1976)。這樣就能了解為何面對同一壓力或情境下,有人能適應並更 精進,卻也有人因壓力而感到痛苦。壓力造成人們生理上正向及負向 反應(Everlyv & Sobelman ,1987)。

由學術上壓力定義大致分三種:(1)以刺激為主的觀點—源於物理 學及工程學,認為壓力是一種外來的力量,可能導致個體產生負擔、

困擾等反應,無機體或有機體,都有一個忍受的程度,假若超過這個 忍受的程度,壓力就可能造成暫時性或永久性的傷害(陸洛,1997)。

壓力是原因而不是結果。 (2)以反應為主的觀點—源於醫學,認為壓 力是個體對外界的刺激所產生的反應(或反應組型)(陸洛,1997)。偏 重於壓力的生理反應,對於心理及環境上的衝擊,就忽略了,因此較 不注重原因,而注重症狀的治療(結果),最具代表性的是 Selye。 (3)

以互動為主的觀點—因人與環境間存在某種特殊關係,壓力是人和環 境不斷互動過程中的一種複雜的動態系統,同時考慮了反應與刺激兩 方面(陸洛,1997)。強烈的壓力反應,會破壞生理、心理及社會的衡 定狀態(Hemeostasis),而造成疾病的易感性及/或疾病的發生。(吳盈 江,1993)。本研究所採用之「付出-回饋失衡」模型,是依此一互動 觀點為主。

二、 工作壓力定義及理論

「工作壓力」與壓力相同,亦大致歸類為三種:(1)以刺激為主-工作環境中具有某種或多種特殊刺激因素,會使工作者的身心及/或團 體的功能,產生偏離常態的現象(吳盈江,1993)。Caplan & Jones(1975) 提出工作壓力是來自工作負荷、角色衝突、角色模糊與工作安全感等 的特性,對個人心理或生理上產生影響。 (2)以反應為主-工作者為因 應工作情境,產生情緒、身體及行為等衰竭狀態的綜合反應(吳盈江,

1993)。工作相關的因素,使工作者產生個體不適之反應症狀,包括生 理、心理及行為三方面:生理反應包括頭痛、肌肉緊張、心跳加速、

血壓上升、失眠、高血壓、胃潰瘍及冠狀血管疾病等。心理反應:包 括沮喪、不安、退縮、焦慮、憤怒、有挫折感、無助感、工作不滿足 及憂鬱等。行為反應:包括食慾不振、意外事故、無限制的進食、抽 菸、喝酒、藥物濫用、注意力不集中、離職及缺勤等(林財丁等,2002;

劉德鈴,2000;陳俊光,2000; Rodney, 2000)。 (3)以工作者與 工作環境互動-工作者與工作環境的組成因子有差異,致其互動過程中 產生三類不同的工作壓力:一為工作者的期望超出於工作環境的限 度,亦即工作環境的條件不足以滿足工作者之要求。其二為工作者的 個別因素,會造成其感受工作壓力強度的差異。其三為工作者的能力 無法達到工作環境的需求,亦即工作環境的需求超越工作者的能力(吳 盈江,1993)。Cooper & Marshell(1976)認為工作壓力是環境因素對個 人直接的衝擊和影響,及對壓力源產生行為的反應。

在許多工作壓力理論模型中,被歐美及本國廣泛使用的工作壓力 模式之一為付出-回饋失衡模型(Effort-Reward Imbalance model; ERI) 及負荷-控制-支持模型(Demand-control-support model;DC)。本研究所 採用的模型為付出-回饋失衡模型(ERI),主要採用此模型是因Jan de Jonge et al.於2000年研究指出,兩壓力模式(ERI & JDC)在同時被調整 過下,高付出低回饋對不幸福感(poor well-being)的預測能力會比低工 作控制的預測能力好(Jonge et al. ,2000),以及根據Calpan et al.的研 究指出,DC的工作需求與ERI外在付出兩量表比較,以ERI模式的三個 構面(工作外在付出、報酬與工作過度投入)對工作壓力有較佳預測力 (Calpan M et al. ,2000),另外曾蕓梃2004年針對護理人員研究指出就 兩個壓力模式的比較來看,付出回饋模式的解釋力達38%(Adjudted R2

= .38),負荷控制模式的解釋力達16%(Adjusted R2 = .15),顯示付出回 饋模式比負荷控制模式在憂鬱程度上有較佳的解釋力(曾蕓梃,2004)。

而曾和鄭2002年研究,也顯示付出回饋模式對一般健康、心理健康和 活力的預測力優於負荷控制模式(曾和鄭, 2002),因此採用ERI模式 來檢測ICU護理人員之自覺工作壓力。

付出-回饋失衡模型(ERI),其敍述如下:

付出-回饋失衡模型(Effort-Reward Imbalance model)此模式是德 國學者Johannes Siegrist於1986年介紹提出此架構模式來預測及解釋心 血管相關結果(Natasja et al., 2005),主要起源於醫療社會學,概念為 社會交換理論,強調工作的付出與回饋構面(Marmot, Siegrist,

Theorell, & Feeney, 1999),也就是在於個人職場上的工作付出是為 換取所期望能獲得的相對等回饋,得以維持該職場的社會角色。但於 此社會角色在某些狀況中,形成高工作付出與低回饋的失衡狀態會持 續存在,因而讓人心理感受到壓力。該模式主要針對工作相關的社會 環境、工作的價值、個人壓力認知與調適的方法,並強調付出與回饋 在社會交換中的公平性與合理的分配等(Jonge et al.,2000)。

Intrinsic

(person)

Overcommitment-Critical coping

(need for control and approval)

High effort Low reward

Extrinsic Money

(situation)

Extrinsic -Demands -obligations

Esteem

Status control/ career opportunities

圖2-2. 1The Model of Effort-Reward Imbalance at work(Siegrist, 1999, p.40)

ERI的主要概念架構分成兩部分,工作付出(effort)和工作回饋 (reward)。工作付出可分外在付出(extrinsic effort)及內在付出(Intrinsic effort),此兩種付出用來衡量個人的工作壓力情形,當付出與回饋呈 高付出低回饋的失衡狀態時,將會產生對健康不良的壓力反應;外在 付出是個人為因應在工作需求上的工作負荷及對外在環境上所付出 的努力,另一內在付出又稱為「工作過度投入」(Overcommitment),

反應個人人格特質在職場上面對工作時,過於投入,甚至難以從工作 中抽離的,過度希望能在工作中得到肯定及具有高度使命感的人,為 能掌握工作進度,動用自身更大能量,如回饋低又低估自身能力下,

對身心健康會產生極具的傷害,與A型人格相類似及壓力調適方式有 關。回饋區分三部分,包括物質金錢(money) 如薪質福利的回饋、自 尊(Esteem) 如自我價值感及社會支持及社會地位控制(Status control) 的回饋 如聲望、權力及工作升遷的前景(Natasja van Vegchel et al.,

2005;John, 1996;Segrist, 1996)。

過去許多研究證實 ERI 模型可以用來解釋或預測健康問題。在 1996 年 Siegrist 在德國針對 416 位藍領工人,進行 ERI 壓力檢測,

為期六年半的世代研究,以控制住各種的生物性危險因子後,於工 人付出回饋失衡時,與冠狀動心臟病的危險性增高有相關且不管是 藍 領 或 中 級 主 管 階 層 , 皆 與 血 管 中 低 密 度 脂 肪 濃 度 上 升 有 關 (Siegrist, 1996)。

Bosma H 等人收取英國倫敦公務人員 6895 名男性及 3413 名女 性,平均年齡在35-55 歲,進行為期 5.3 年的世代研究追蹤,研究結 果是付出-報酬失衡的員工,其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會高於其他員工 的兩倍(Bosma H et al., 1998)。

Jonge 等人於荷蘭收取 11636 名的各種不同工作特性的員工,為 橫斷式研究,發現高付出低回饋的員工,其工作滿意度相較於低付 出高回饋的員工偏低,且有較高的身心症狀及不良的生理健康,如 合併工作過度投入的人格特質,則引發疾病的風險也顯著提高(Jonge J.D., 2000)。

R. Peter 等人在 2002 年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收集 2099 名 30 到55 歲男性,進行結合工作壓力與 ERI 之相關因子來預測心血管危 險因子,研究發現同時暴露於付出回饋失衡及工作壓力下,會是高

心血管危險勝算比者。有高血壓者之 OR 為 2.03 而低密度膽固醇者 較高者之OR 為 1.53(R. Peter et al.,2002)。

Siegrist et al.於1990年提出付出回饋失衡理論至2005年,共有40篇 論文發表,研究報告顯示在高付出下工作的職員,如沒有得到適當的 回饋報酬,會更易得到輕度心理憂鬱傾向、急性心血管疾病或是成癮 行為等健康危害(Vegchel N et al., 2005)。回顧1986年至2003年代之45 篇ERI文獻研究,其中8篇研究發現高付出與低回饋不平衡狀態下與心 血管疾病發生(如死亡或發病)相關及17篇證實付出與回饋不平衡下與 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如高血壓和膽固醇)呈正相關(Natasja et al.,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