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多元文化階級議題、特教職業教育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多元文化階級議題、特教職業教育之相關研究

本節先探討階級議題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之相關研究,再分析特殊教育關於 多元文化、職業教育之課程與教學相關研究。

壹、階級議題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之相關研究

階級議題之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相關研究(詳見附錄一)包含許多面向,但多 是以教科書分析為主題的研究,此類研究通常使用內容分析法來檢視教科書中隱 含的階級意識與階級刻板印象,研究多集中在國中與國小階段,缺少高中職階段的 研究。以研究的課程科目來看,以社會科 4 篇最多,其次是英語科 3 篇,國文科 1 篇,課程多集中於社會領域與語文領域,缺少其他科別或領域的研究,顯示各領域 對於階級議題的關心仍有所不足。

研究結果多指出,國內教科書隱含了中上階級的權力控制及階級刻板印象,有 大多呈現中上階級的文化與生活形態,對勞工階級則避而不談的問題(卓佩穎,

2009;林松靖,2010;林雅倩,2006;莊素真,2011;曾曉昱,2008;黃貞蓉,2009;

楊惇惠,2008)。因此,在課程設計與教材編製時應呈現各個階級的文化與生活型 態,避免傳遞不當的階級意識與刻板印象。莊素真(2011)提到教科書中呈現各種 職業類型的比例與分布並不平均,性別角色的採用也不均衡等問題,均為本研究教 材編制應留意之處。

而專為階級議題設計多元文化課程並實施教學的研究有吳雅玲(2009)和李怡 慧(2009)兩篇。吳雅玲(2009)為低社經的幼稚園學童發展社會階級之多元文化 課程,並探究幼兒的學習經驗。課程以經濟收入為主題,探討與階級相關之職業、

家庭收入、性別、年紀、族群等概念。課程選用 Banks 的課程發展模式,並採取螺 旋式設計,每個單元前半是強化前一主題的內容,單元的後半才導入新目標,藉由 概念的反覆累積,達成預定之學習成效。課程實施後,多數幼兒能認同家長職業與 自己的家庭經濟生活,並對家人與經濟弱勢者表現出關懷同理的態度,但實踐社會 行動的能力則有待加強。吳雅玲提出下列省思與建議,可為本研究之參考。

一、因階級議題抽象複雜,宜以附加模式為階級議題的初導模式,逐步發展。

二、將學習拓展至社區與家庭生活層面,引導幼兒深入學習,產生跨階級文化理解 與實踐。

三、課程主題方面,建議納入新住民的議題。

四、教學策略使用故事導讀、簡報、影片與人偶角色扮演、團體討論等多元方式進 行,以促進幼兒多元能力的發展。

五、教師須持續檢視個人階級多元文化意識與教學信念,避免階級偏見傳遞。

李怡慧(2009)應用文化回應教學的觀點和方法,設計回應勞工階級文化的課 程方案,包含「文化價值觀的引導」、「階級處境的介紹」、「文化經驗的回應」三個 主題,以提升勞工階級學生的語文學習投入,並開展學生的階級視野。研究結果指 出文化回應課程方案可拉近勞工階級學生和非勞工階級學生的學習投入和學習成 效差距。使用提問討論、小組獎勵、標準參照制度,以及多元的教學型態可提升學

生的學習表現,而具衝突隱喻的故事或案例教材較能引發閱讀討論。李怡慧也發現 階級議題的課程可減低勞工階級學生對家長勞動工作的偏見,學生雖能認同勞動 工作辛苦,但更加不願從事勞動工作,且大多不認為自己有向上流動的可能性。而 特教班學生未來就業大多是從事勞動工作,如何避免課程加深對從事勞動工作的 排斥,又能不過度美化勞動工作,是本研究在設計課程時應審慎考量的。

歐嬌慧(2005)、吳雅玲(2007)、張聖山(2012)等人的研究則是在多元文化 課程中有部分單元探討階級議題。歐嬌慧(2005)透過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實踐的 歷程,探討國中學生的文化學習概念,瞭解文化回應教學融入英語科實施成效。課 程透過與學生切身相關的貧窮和階級議題討論,讓學生分析自己對議題的認知,並 從中理解、面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研究結果發現,家庭文化資本會影響學生建構自 我意象及日後職業的選擇。學生雖能理解家庭經濟與金錢運用的不當之處,但礙於 父母權威及自身仍是消費者的身分,無法提供家庭任何協助或提出可行的行動策 略。歐嬌慧建議課程設計可納入學生生活經驗及文化議題,透過師生互動與對話提 升學生批判思考的能力。研究提到進行貧窮單元時,因感受到部分中下階層的學生 有不自在與負面的情緒反應,而剔除原先排定的階級單元,十分可惜。階級對於弱 勢家庭的學生來說,是個敏感的議題。但若在學校教育中,不去教導學生認同自己 的原生家庭與階級背景,讓孩子帶著不自在的心態成長,對他們的未來負面的影響 或許更大。但也提醒研究者,在課程安排和教學實施必須要格外謹慎,引導學生的 同時,須避免帶給學生更多傷害或是產生負面標籤作用。

吳雅玲(2007)以個案研究法,發展以人際關係模式為主要課程目標取向的幼 兒多元文化課程方案,其中有兩個單元探討社會階級議題。課程以瞭解中下階層的 生活為主軸,研究發現社會階級議題概念抽象,導致幼兒課堂回應較少。課程雖可 讓幼兒認識與看見低社經地位者的實際生活經驗,但也可能會複製階級偏見。

張聖山(2012)使用準實驗研究法,瞭解繪本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多元文化 素養之影響情形,所規劃的多元文化課程有一個單元以人權為主題,引導學生思考

受教權、剝削勞工、童工、虐待外勞、工作不安全等社會議題,研究結果顯示繪本 教學可提升學生之多元文化素養,讓學生學會尊重自己與他人,但研究偏向量化研 究,並未進一步描述學生的學習表現與認知、情意、技能等方面的改變情形。

綜整上述研究,在階級議題的選擇多以職業、勞動工作者、家庭經濟、貧窮、

社會階級為主。在教學策略方面,均重視學生合作學習與討論參與,而教學資源使 用上國小或幼兒多使用繪本引導且成效佳,國中則會使用文章、新聞報導等教學資 源。國中特教班學生認知、理解能力不如一般學生,使用繪本、影片等資源較能符 合學生能力,在使用文章、新聞報導時應留意其內容難度,避免閱讀理解能力影響 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成效。

教師的階級價值觀會影響課程設計與學生學習,必須十分謹慎,時時檢視。吳 雅玲(2007)提及課程實施過程中,研究者與任課教師中產階級的價值觀也會影響 幼兒,有思想再製的疑慮。而研究者在李怡慧(2009)的研究中,亦感受到其恨鐵 不成鋼的教師心態,期望透過課程實施激勵勞工階級學生的學習動機,並提高其學 習成就。但教師本身重視教育以求向上流動的價值觀,是否也是中產階級的意識型 態?研究者身為教師,一樣期望學生更夠好,但所謂的「更好」到底是什麼?或要 以誰的標準來定義更好?都是應再深入省思的問題。

貳、特教領域關於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綜覽國內特教領域之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相關研究,依研究對象及課 程主題的不同歸納為下面幾類。

一、為特殊學生所設計之文化回應課程

Gay(2000)認為教學要依據學生族群的特色,考量學生的文化背景與學習風 格,以學生的母文化做為橋樑,協助文化差異學生能有更公平的機會去追求卓越的 表現。將文化回應的精神應用在特殊學生上,應避免用主流文化的標準建構學生的 障礙或評斷學生的行為與文化。林伶旭(2004)研究指出,聾人長期被主流聽人文

化壓抑,聽人漠視聾人語言權利與文化,使聾人裝上助聽輔具成為聽覺社群一員,

導致聾人與聾人文化隔離。

在教學上應考量特殊學生的的文化背景、生活經驗與學習特質等因素設計教 材與教學策略,並提供相關之學習輔具,以滿足特殊學生的學習需求,給予公平、

充分的教育機會與資源。例如陳志榮(2012)以準實驗研究法,探討聾文化教學對 啟聰學校高職部學生聾文化認同學習成效的研究便屬於此類課程,其研究結果顯 示,聾文化教學對於學生學習成效、自我認同均有顯著的正向效果。

二、為全體學生設計的融合教育課程

融合教育是當前的特教趨勢,特殊學生無論何種障礙程度,均擁有與一般同學 融合學習的機會與權利。當特殊學生與一般學生共同學習時,教師應在不影響所有 學生學習權益的情況下,根據學生需求適當地調整課程與教學,使所有學生均能參 與適合自己層次與興趣的學習活動,而特殊學生也能在融合情境下學習,使每個學 生都能發揮所能,成為教室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如林姝君(2013)進行質性的行 動研究,發現統合方案能促進特殊學生與普通學生之互動頻率和互動品質,讓普通 學生在情意層面的關懷和接納有所提升。

三、以普通學生為學習主體之特殊例外性多元文化課程

特殊例外性是多元文化關注的議題之一,國內特殊例外性議題的多元文化課 程大多以特教宣導活動、入班宣導課程等方式進行。如黃素娥(2006)以準實驗研 究法,探討電腦動畫特教宣導活動對國小普通班學生接納聽障同儕接納態度上改

特殊例外性是多元文化關注的議題之一,國內特殊例外性議題的多元文化課 程大多以特教宣導活動、入班宣導課程等方式進行。如黃素娥(2006)以準實驗研 究法,探討電腦動畫特教宣導活動對國小普通班學生接納聽障同儕接納態度上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