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階級議題融入職業教育多元文化課程的實施與發現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階級議題融入職業教育多元文化課程的實施與發現

本節由多元文化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所應用之教學策略與評量方式,以及課程 實施的遭遇困難與解決策略三個層面,探討實施階級議題融入職業教育多元文化 課程方案的發現。

壹、階級議題融入職業教育多元文化課程的課程設計與實施

一、以職業、家庭階級和貧窮為主要概念,由個人、家庭、社會逐步向外拓展 本研究試圖建構為特教班學生所設計的階級議題融入職業教育之多元文化課 程,因國中特教班學生認知與抽象理解能力較差,生活與社會經驗較為不足,而階 級價值觀的解構與重塑須漫長、反覆且全方位的生活經驗累積與引導,應將學習經 驗延伸至後續的學習生涯,擴至家庭生活與社區層面,才能產生深入與全面性的跨 階級文化理解與實踐(吳雅玲,2009)。因此,研究者在諸多階級議題中,選擇與 特教班學生個人與家庭生活經驗貼近且具體的職業、家庭階級和貧窮為課程主要 概念,由學生自身出發,逐步拓展到家庭、社會層面。課程融合階級議題與職業教 育課程,重視對學生未來轉銜、家庭生活、適應社會的功能性,提供以討論與實踐 為主的學習經驗,來促進學生對社會多元職業的認識與職業探索,增加學生對勞動 工作、家庭階級(包括家人職業與家庭經濟情形)的瞭解與認同,以及認識社會的 貧窮與階級問題。

二、採用以行動為核心的 Banks 多元文化課程發展階段來建構課程

Banks 所提之多元文化課程發展階段,貢獻、附加、轉化、社會行動四種課程 發展模式分屬不同層次,是一套強調循序漸進的課程模式,相當符合行動研究取向 重視之逐步加深、加廣的概念,能夠由淺入深、逐步引導未曾接觸過多元文化課程 的特教班學生學習,故研究者選用 Banks 課程發展階段配合原有之特教班職業教 育課程設計課程,並將特教職業教育課程所強調增進特殊學生的自我瞭解與生涯 抉擇能力,強化其就業技能,並擴大社會參與,以達到獨立自主等目標(教育部,

2010)融入各個課程主題之中。

課程共分三大主題,由貢獻與附加模式開始發展至轉化與社會行動模式,逐步 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課程主題一「汗水與淚水的勞動樂章」,做為多元文化課 程的開啟,故採用淺顯的貢獻模式與附加模式,讓學生能認識各行各業與社會階級 的多元樣貌,並檢視、突破既有的階級、職業刻板印象。課程主題二「家庭,我們 的甜蜜負荷」延伸至轉化與社會行動模式,讓學生瞭解、認同自己的家庭階級與家 人職業,從家庭開始培養其同理關懷的態度。課程主題三「行動,勞動工作實踐」

採用轉化模式與社會行動模式,讓學生認識勞動權益與勞資問題,並實際探索、體 驗勞動工作,培養未來自立的職業知能,展現社會行動能力。

Banks 認為多元文化課程應是以行動為核心的(引自陳美如,2000)。國內階 級議題的多元文化課程研究中,歐嬌慧(2005)研究發現學生雖能理解家庭經濟與 金錢運用的不當之處,但無法提供家庭協助及可行的行動策略,吳雅玲(2009)也 提到課程方案實踐行動引導不足的問題。為能於課程中培養學生社會行動能力,研 究者在三大課程主題各選擇 1-2 個合適的單元,依單元內容安排相應的社會行動任 務,例如透過訪問任務瞭解家人職業,尋找生活中幫助經濟弱勢者的管道,或是實 際體驗勞動工作等,雖不能實際對社會議題發生實質上的改善,但能使學生在課程 與行動任務的引導下,擴大學生的社會參與,並培養社會行動的力量。

三、學生對課程與教學多給予正面評價

(一)學生對豐富有趣的多元文化課程相當肯定,認為是有意義的學習

如下表 5-1 所示,學生對本課程平均評分達 4 分以上,多數學生認為多元文化 課程是有意義的學習,且課程的活動豐富、有趣。課程進行期間,曾有別組的學生 對此課程表示好奇,並遺憾自己沒能參加。課程進行到尾聲時,學生們也紛紛詢問 研究者何時還會進行此類課程,令研究者相當感動,也證明學生對於多元文化課程 的肯定。

表 5-1 學生課程意見調查表對本課程之評分

評分項目 第一階段

平均得分

第二階段 平均得分

兩次課程 平均評分 1.職業課讓你知道了很多有意義的事情 4.6 3.7 4.15 2.職業課的活動很豐富 4.1 4.0 4.05 3.你覺得這次的職業課比以前的更有趣 4.2 3.7 3.95 備註:採五點量表,最高 5 分。

(二)課程突破學生錯誤認知和偏見歧視有助於形成認知與行為態度的改變 第一階段課程實施後,研究者以學生課程意見調查表瞭解學生對於各單元的 看法,結果三個單元分數均偏低,單元「夜市人生」與「失業了怎麼辦」平均 3.6 分,「貧窮與富有」平均 2.7。研究者私下詢問學生,發覺部分學生有弄錯了單元順 序或錯植單元內容的情形,故將此部分題目於第二階段課程之學生課程意見表中 刪除,改以訪談瞭解學生對於各單元的喜好與看法。第一階段課程訪談的學生 S2 小妞對單元三「貧窮與富有」印象最深,原因是此單元讓她瞭解貧窮者的生活。而 S4 小乖、S11 仔仔選擇的是單元一「夜市人生」,理由是看到了夜市攤商認真工作 的一面,以及瞭解夜市攤販的不同的職業樣貌與工作價值觀。細究其原因,學生選 擇多是能突破他們原先認知的單元,S2 小妞家庭屬上層階級,單元「貧窮與富有」

讓她體認到不同階級的生活差異。屬中產階級的 S4 小乖與勞工階級的 S11 仔仔則

是因單元一「夜市人生」突破其原先對於夜市攤商有髒亂、衣著不整的偏見歧視,

因此留下深刻印象。在第二階段課程的訪談中,因單元八「夢想咖啡店」為實作課 程,性質與單元一至七大不相同。故研究者將單元八排除在外,請學生從單元一至 七選出最喜歡的單元。與前述情形類似,有 3 位學生選擇單元七「樂於勞動創造未 來」,原因為單元七的未來收支規劃讓他們驚訝於每月日常花費遠超過自己想像,

而瞭解到收支管理的重要;S8 小樂選擇單元一「夜市人生」是因為突破了自己以 往對勞工階級父親的偏見,體認到父親工作的辛勞與價值;屬上層階級的 S1 跳跳 與前述 S2 小妞相同,對於單元三「貧窮與富有」讓他瞭解原所不知的貧窮者生活 困境,而留下深刻印象。

減低偏見與歧視是多元文化教育重要目標之一(Banks,2007;Bennet,1995;

陳伯璋,1997;陳美如,2002;劉美慧、陳麗華,2000)。多元文化課程、教材與 教學者須反映多元的議題與觀點,並檢視、破除偏見與歧視。李怡慧(2007)研究 中提到具隱喻和衝突的影片故事較能引發閱讀討論,本研究在課程設計與教材編 製呈現各階級、職業的生活型態與文化,拓展學生視野,形成多元兼容的社會觀。

由前述學生表現可知,課程中若能突破學生的原有認知、偏見與刻板印象,確實能 對學生留下深刻印象,並能造成認知與行為態度上的改變,有助於多元文化課程目 標的達成。

(三)行動任務可引導學生實踐階級關懷的社會行動,並提升學習成效

多元文化課程重視讓學生將所學轉化成實際行動,而非僅止於課堂的討論而 已(陳枝烈,1999)。研究者選擇適當的單元,依單元內容安排相應的社會行動任 務,讓學生在課程與行動任務的引導下,在生活中展現階級關懷的行動,培養其社 會行動的力量。

研究結果發現,學生對於搭配行動任務的單元內容印象深刻。例如在第二階段 訪談有 5 名學生選擇單元四「家人職業與家務」為最喜歡的單元,理由均是「我是 小記者」行動任務讓學生更加瞭解自己家長的工作,體認到家長工作的辛苦,也認

識了其他同學家長的職業。而 S7 阿牛選擇單元二「失業了怎麼辦」,則是因為自己 在「幫家人紓壓」行動任務中,感受到照顧家人的喜悅。單元搭配行動任務進行,

可引導學生於生活中實踐階級關懷的社會行動,改善以往研究提到學生行動能力 不足的問題,並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四)學生肯定教師正向活潑的教學

依據學生課程意見調查表,學生對於教師教學的評分(見下表 5-2)顯示學生 對研究者的多元文化課程相當喜歡,各項目的平均分數都在四分以上,且兩階段課 程得分相當接近,在課程循環調整後各項目分數有平均化的趨勢,或許可視為課程 調整後各項目均有所改善,而使得學生對各項目的評分相當接近。

表 5-2 學生對教師教學的看法

評分項目 第一階段

平均得分

第二階段 平均得分

兩次課程 平均評分 1.你喜歡上老師的職業課 4.9 4.0 4.45 2.老師上課講解得很清楚,你能聽得懂 4.1 4.0 4.05 3.你覺得學習單設計得很好 3.9 4.1 4.0 4.你覺得學習單不會太難 4.1 4.0 4.05 5.你覺得老師教學準備很認真、用心 4.1 4.4 4.25 6.老師的上課氣氛很活潑、生動 4.6 4.4 4.5 7.老師上課時經常讚美、鼓勵你和同學 4.2 4.5 4.35 8.老師能尊重、關心你和同學 4.3 4.2 4.25 各階段課程平均分數 4.26 4.2

備註:採五點量表,最高 5 分,底色表示最高分三類,底線表示最低分三類。

得分前三高的項目依序為「上課氣氛」、「喜歡職業課」、「教師鼓勵」。得分低 的項目依序為「學習單的設計」、「學習單的難度」、「講解清楚」。其中得分較低的 項目,一是與學習單有關,二是與學習單及課堂講解難度有關,顯示研究者的課程

得分前三高的項目依序為「上課氣氛」、「喜歡職業課」、「教師鼓勵」。得分低 的項目依序為「學習單的設計」、「學習單的難度」、「講解清楚」。其中得分較低的 項目,一是與學習單有關,二是與學習單及課堂講解難度有關,顯示研究者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