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課程設計與教學

第四節 教學實施與問題解決

本節將依各單元實際教學情形,探討多元文化課程的教學實施過程、學生學習 與師生互動、遭遇問題與解決策略。

在課程進行前一個月,研究者利用職業教育課烘焙西點的空檔,向學生說明研 究者的在學身分以及本學年將進行之多元文化課程。研究者本擔心學生會因為對 實作的烘焙課較感興趣,而降低參與多元文化課程的意願。沒想到學生們熱烈表示 願意參與研究,且對研究者的研究所生活很感興趣,不時提出些有趣問題,例如做 研究有什麼好處?研究所功課多不多?等等。

研究者藉著回答問題,向學生解釋此研究的目的與意義,是想幫助學生瞭解社 會上的各種職業,以及自己的家庭、家人職業,並說明課程的進行方式、次數與時 間。在此,考量學生對於社會階級概念不足,故僅從家庭與社會的多元職業角度說 明課程目的,同時發下家長同意書(附錄七)請學生帶回給家長簽閱。隔天多數學 生主動交回了家長同意書,讓研究者覺得十分窩心,更增添了課程進行的動力與信 心。單元規劃與實施時間如下表 4-2 所示。

表 4-2 單元規劃與實施時間一覽表

考勞工與一般上班族服裝有何不同,以及需要穿著此類型的工作服裝的原因。接下 來播放《夜市人的夢》與《夜的第二張臉》兩段紀錄片,影片呈現四位夜市攤商多 元的職業樣貌與工作價值觀,以打破學生對勞動工作者的刻板印象,也經由影片引 導學生思考夜市攤販不同的工作價值觀,讓學生瞭解除了賺錢生活、提供客人好的 服務外,尚有重視工作創新、推廣夜市文化、維護傳統文化等意義,並說明勞工階 級對社會的種種貢獻,增進勞工階級學生對家長職業的理解與認同。

第三節課,播放《看不見的勞動英雄》紀錄片,讓學生體悟勞動工作者與自己 和大眾的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上班、上學、出遊等,無處不存在著勞動工作者的 身影。觀看影片後,讓學生分組討論影片中捷運磨軌工人於夜間工作造成的職業傷 害,以及工作對其在生活作息、身體健康或人際互動的負面影響,瞭解勞動工作對 於個人生命和整體社會的意義與價值。課程最後進行隨堂測驗,以瞭解學生本單元 的學習情形,並請學生完成本單元的學生表現自評和小組同學互評,再發下本單元 的「語句完成」回家作業,說明作業的完成方式。

二、學生學習與師生互動

(一)學生對於勞動工作者刻板印象的改變

第一節課研究者詢問學生對夜市工作的瞭解時,學生反應均相當熱烈,紛紛舉 手發言,但問及學生未來會不會想要在夜市工作時,他們卻出乎研究者預期地給予 否定的看法,學生 S4 小乖表示雖然喜歡逛夜市,也有親友在夜市工作,但認為夜 市環境髒亂,夜市攤販穿著隨便,所以不願意在夜市工作,其他學生也提出類似的 想法。由學生回答可以發現,他們對於夜市裡的勞動工作者有工作環境髒亂、穿著 隨便等負面刻板印象。其中 S8 小樂父親亦是勞動工作者,她卻對父親的工作穿著 表示出強烈的反感,她提到:「夜市的人好髒又好臭,和我爸爸一樣,都穿吊嘎、

T 恤,好髒喔,我才不要在夜市工作。」(錄 20150107-S8),並且表示父親應該要 像學校男老師一樣穿襯衫工作才好。

經過課堂的說明、討論與實際影像呈現後,學生對夜市攤販都髒兮兮、穿著隨

便的刻板印象有所改變。其中學生對於《夜市人的夢》中穿白色襯衫工作、重視環 境清潔的夜市攤商印象特別深刻,S11 仔仔在訪談中提到:「他[夜市攤商]很愛 乾淨,認真工作的樣子……夜市也可以很乾淨。」(訪-20150126-S11)。而 S7 阿牛 在學習單中表示勞工服裝是「輕鬆方便的工作衣服。」(學-20150107-S7),S4 小乖 更進一步寫到「勞工的服裝是正式的。」(學-20150107-S4),表現出對勞工工作與 其專業工作服裝的認同。而 S8 小樂對父親工作服裝的看法由原先的反感轉變為理 解、認同,她表示:「爸爸工作要穿方便的衣服,和老師穿襯衫不一樣,要做事。」

(錄-20150107-S8)。

(二)學生對勞動工作者同理尊重的展現

雖然夜市是學校社區的重要景點,也是學生生活經驗中所熟悉的,但在課堂討 論中,研究者發現學生瞭解的是夜市表面的熱鬧,但對於夜市工作的辛苦與壓力卻 不甚明白,在觀看夜市攤販一天工作的影片時,S1 跳跳不解的表示:「夜市晚上才 開,不是晚上去就好了,為什麼他們要一大早就工作?」(錄-20150107-S1)。深入 瞭解夜市攤販的工作情形後,學生對夜市攤販的辛勞有深刻感受,S3 小ㄚ表示:

「一定[指去夜市時]要跟老闆說謝謝」(錄-20150107-S3)。學生也省思到勞動工 作者對社會的貢獻,並將自己的生活與他們產生連結,S6 小豆便指出:「如果沒有 他們[磨軌工人],我們就不能上班上課了,不能出去玩了。」(錄-20150107-S6)。 S11 仔仔也寫道:「勞工是一種很棒的工作。」(學-20150107-S11)。

除了能夠同理勞動工作的辛勞並表示尊重外,學生還進一步表現出社會行動 的可能性,讓研究者相當驚喜。例如課堂小組討論時,第一組學生提到:「我們可 以光顧阿灶伯的羊肉湯店為他加油打氣。」(學-20150107-第一組),要以照顧生意 和鼓勵的方式幫助夜市攤販。而第二組學生表示應給予夜市攤販「保持乾淨、自己 拿餐具」(學-20150107-第二組)的實際協助,以減輕他們的工作負擔。

三、問題與解決

(一)師生面對新教學模式的挑戰

為能瞭解學生看法並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課程中設計了發表與小組討論的 活動。單元一進行時,因學生對小組討論及上台發表的學習方式不熟悉,而不時冷 場,雖在研究者的鼓勵、增強下,學生漸漸願意發表意見,但發言多集中於部分學 生,少數學生幾乎不曾主動發言,因此研究者改以指定回答的方式,讓學生的發表 次數能較為平均,但未能達到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參與的理想情形。

第一次小組討論開始時,研究者先請學生將桌椅擺放成圖示中小組討論的排 列方式,學生因沒有經驗,顯得有點猶豫,不敢動手。討論學習單的問題時,學生 亦是手足無措,無法順利地分配小組工作或進行討論,第二組 S2 小妞便未與其他 同學討論,便自顧自地寫學習單。因此研究者暫停討論,再次說明規則並強調分工 合作的重要性,隨後輪流至各組引導。在研究者穿針引線下,各小組逐漸步上軌道 完成討論題目。

然而進行第二次的小組討論時,第二組學生發生工作分配的糾紛,S2 小妞和 S10 阿捷都想擔任記錄而起了爭執。當下研究者選擇不直接介入處理,僅從旁提醒 小組討論必須和平理性,若有不合作或爭吵便會扣該小組的分數。平日個性略微驕 縱的 S2 小妞為了小組決定讓出記錄的工作,研究者隨後給予公開表揚,稱讚該組 在衝突後仍能維持友好氣氛,並能完成討論任務。

課後,研究者與夥伴教師討論是否須更換第二組的小組成員。為了讓學生能透 過小組討論與工作分配的過程中,實際與同學互動、甚至碰撞,在可控制的衝突中 磨練學生尊重包容、互助合作的精神,因而決定暫不更換,繼續觀察至第一階段課 程結束後再做決定。

(二)隨堂測驗與學生自互評表的調整

本單元隨堂測驗設計了 10 題的是非題,考量學生語文能力的不同,進行測驗 時,每個題目都由研究者報題兩次,避免學生因識字量及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作答結

果。進行測驗時,研究者發現部分學生會因題目的肯定或否定語氣而混淆題意,搞 不清楚答案要寫圈還是叉。再者因接近放學時間,學生作答時心緒不定,研究者也 擔心耽誤到放學時間,故決定之後隨堂測驗由 10 題是非題改為 6 題選擇題,以避 免上述情形。

另外,研究者希望能瞭解學生對自己與同組同學表現的看法,設計了五點量表 的學生自互評表。在自評部分,學生多能依照自己上課表現的優缺給予不同分數。

但在小組互評部分,多數學生會給予同組同學相同評分,無法看出學生表現的差異 性。因此,從下一單元起,學生自評仍維持五點計分,小組互評部分則請學生依小 組同學的表現給予一到三名,並要求學生寫出給予第一名的理由,讓學生在檢視同 學表現的同時將好表現予以內化。

貳、單元二:失業了怎麼辦 一、實施過程

為能設計符應學生家庭階級的多元文化課程,研究者事前透過與學生的日常 交談和請教各班導師來瞭解學生家庭背景與家長職業,發現不少學生家庭曾經或 正在面臨失業的問題。因此第二單元選擇以失業為主題,希望透過課程讓學生對家 庭或社會中的失業現象有更深入的認識,並培養對經濟弱勢者的同理心。

本單元第一節課開始,研究者先複習前一單元的重要概念,並由上周討論的職 業傷害議題延伸到失業問題。接著播放影片《對抗憂鬱、健康台灣-中年失業篇》, 並請學生討論影片中失業者的舉止,或分享家人的失業經驗與感受。接下來,研究 者帶領學生閱讀繪本《爸爸失業了》,故事描述一名失業父親脾氣越來越暴躁,逐 漸變成一頭熊,而母親和女兒用耐心和愛心,才讓父親慢慢恢復正常。研究者導讀 繪本後,讓學生分組討論故事中失業父親的行為與情緒改變,以及母親、女兒的心

本單元第一節課開始,研究者先複習前一單元的重要概念,並由上周討論的職 業傷害議題延伸到失業問題。接著播放影片《對抗憂鬱、健康台灣-中年失業篇》, 並請學生討論影片中失業者的舉止,或分享家人的失業經驗與感受。接下來,研究 者帶領學生閱讀繪本《爸爸失業了》,故事描述一名失業父親脾氣越來越暴躁,逐 漸變成一頭熊,而母親和女兒用耐心和愛心,才讓父親慢慢恢復正常。研究者導讀 繪本後,讓學生分組討論故事中失業父親的行為與情緒改變,以及母親、女兒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