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生對階級議題融入職業教育多元文化課程之學習成果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學生對階級議題融入職業教育多元文化課程之學習成果

本節從學生在階級議題與職業教育認知提升的情形,同理尊重行為與態度的 展現,以及其職業態度與工作表現的改變情形三個層面,說明學生階級議題融入職 業教育多元文化課程的學習成果。

壹、學生對階級議題的認知程度有所提升 一、學生能掌握課程與單元的重要概念

學生各單元隨堂測驗得分如表 5-5 所示。單元一「夜市人生」的隨堂測驗題型 為是非題,學生受題目的肯定或否定語氣影響而混淆題意,平均分數較低。單元四

「家庭與社會階級」涉及社會階級概念,離特教班學生生活經驗較遠,又需要較高 的抽象理解能力,因而學生在此單元得分偏低。而其餘各單元平均得分均在 80 以 上,顯示學生對於各單元的重點概念有足夠瞭解與正確認知。

表 5-5 各單元隨堂測驗結果

單元名稱 測驗結果 (分數/人次) 平均分數 夜市人生 100/2 90/3 70/3 60/1 50/1 72 失業了怎麼辦 100/4 83/6 50/1 86 貧窮與富有 100/5 83/2 67/3 50/1 83 家人職業與家務 100/6 83/3 67/1 50/1 88 家庭與社會階級 100/2 83/4 67/3 50/1 33/1 74 移工,我的新家人 100/5 83/3 67/2 50/1 85 樂於勞動創造未來 100/7 83/2 67/1 91

二、學生瞭解不同職業與階級的多元樣貌與差異,但深度不足

國內的教科書內容多以中產階級的家庭與生活經驗為主,很少觸及中下階層 的生活經驗(卓佩穎,2009;林松靖,2010;曾曉昱,2008;楊惇惠,2008)。因 此研究者在課程設計與教材編製時,特別著重於勞工階級與職業的介紹。如第四章 所述,階級多元文化課程實施後,學生能體認到勞動工作者的辛勞,以及他們對社 會的重要性與貢獻,並能瞭解失業者、經濟弱勢、單親家庭或移工們的生活情形與 困難之處。除了勞工階級外,研究者藉著學生家長職業來呈現各階級職業的多元樣 貌,並以各階級生活的影片讓學生認識各社會階級的生活情形,學生也從而發覺、

省思到自己與他人生活的差異。

因特教班學生認知功能與社會、生活經驗不足,影響學生對階級議題理解的深 度,研究者在課程設計時不得不有所調整與取捨。例如考量隱私權與學生金錢概念 與運算能力較弱,在家庭階級的部分著重於瞭解家長職業,而家庭經濟與所得分配 則以回家作業的方式,由學生訪問家長對家庭收入與支出進行基本瞭解。社會階級 的部分,課程以認識各階級與其差異為重點,對於階級不平等、對立著墨較少,而 是選擇對學生較為具體、易理解的勞資糾紛與勞動權益等議題為主,課程雖鼓勵學 生重視自我的勞動權益,但並未讓學生了解自己身障者的弱勢身份,並察覺社會環 境與制度對身障者造成的不便與限制。而在弱勢階級受到經濟壓迫的問題,則是讓 學生理解失業與貧窮的非自願性,不能全然歸咎個人因素。吳雅玲(2007)研究中 提到讓幼兒認識與看見低社經地位者的實際生活經驗,卻有過度美化的問題。李怡 慧(2009)也因國小學生階級意識不鮮明,而未實施階級不平等的批判教育。本研 究因特教班學生認知功能與社會、生活經驗的限制,對階級不平等與對立的理解不 夠深入,有可能塑造階級平等、分工假象的問題,是為不足之處。

三、學生能突破對勞動工作者、經濟弱勢與性別家務分工的偏見歧視

Banks 的轉化模式重視引導學生分析與偏見、刻板印象等有關之社會議題(吳 雅玲,2007)。在課程中,研究者試圖引導學生檢視並突破對職業、階級的刻板印

象與偏見。進行「夜市人生」單元後,學生能破除原有對於勞動工作者工作環境髒 亂、穿著隨便等負面的刻板印象,表現出對勞工工作與其專業服裝的認同,本對勞 工階級父親之工作穿著表示強烈反感的學生,也改變對父親工作與穿著的看法。在

「失業了怎麼辦」單元,學生能理解社會與個人因素均可能造成失業與貧窮,不再 將問題全然歸咎給失業者或貧窮者。而在「家人職業與家務」的單元,學生也能突 破原本認為父親上班辛苦所以不用做家事的想法,認同母親身為家庭主婦也是職 業的一種,以及女性必須負擔較多家務的辛勞與不公,並能檢視自己家庭家務分配 和廣告媒體呈現出性別家務分工的不合理。

貳、學生能展現同理尊重的態度,並採取階級關懷的社會行動

一、學生表現出對弱勢階級和勞動工作者的同理尊重,進而反省自身

經過多元文化課程的學習後,學生對周遭生活中的弱勢者多了一份瞭解與關 心。在課堂討論與課後學習單中,學生使用言語及文字表達對勞工、家人、移工與 弱勢者的關懷。例如在「夜市人生」單元,學生有感於夜市攤販的辛勞,能從自己 身為客人的角度出發,表示在生活中要以照顧生意、減輕工作負擔和加油打氣等方 式協助夜市攤販。在「失業了怎麼辦」與「貧窮與富有」單元中,學生言談間透露 對弱勢者的關懷,能同理失業者和其家人的心情與壓力,以及貧窮者生活的困難,

表示不應嘲笑、欺負弱勢者。更可喜的是學生亦能進一步省思、感恩自己所擁有的 幸福。「移工,我的新家人」單元中,學生在課堂討論表現出對移工生活和工作的 同理與尊重,並用文字表達對移工的關心與感激。家中有聘僱移工的 2 名上層階 級學生,也能將課程所學連結到自我經驗中,省思到家人或自己以往對待移工的態 度不佳。

二、增進學生家庭階級及家人職業的認同及家庭正向互動

階級議題教學須能使學生増能,協助學生發展堅強的自我概念與價值,以及分 析批判與抗拒不合理的知能(李怡慧,2009;吳雅玲,2009)。本研究透過課程與

行動任務,讓學生瞭解自己家人職業與家庭階級,增進對家庭、家人的認同。吳雅 玲(2007)提到父母參與是國外發展多元文化課程常用的策略,國內研究卻鮮少使 用。本研究嘗試以行動任務促進學生與家長互動溝通,不但使家庭感情增溫,也製 造親子間傳遞工作與人生價值觀的契機,更讓學生瞭解工作對個人、家庭的價值與 意義,效果甚佳。

三、學生能將課堂所學轉化為階級關懷的社會行動

本研究為培養學生的社會行動能力,特別規劃與單元搭配進行的行動任務,引

導學生以實際行動落實對家人或其他弱勢者的照顧與關心。如進行「幫家人紓壓」

與「家事表現紀錄表」後,有學生有感於家人的辛勞,自願持續幫忙家人按摩和做 家事。也有學生在行動任務「我是小記者」主動選擇訪問移工,瞭解他們的工作情 形與辛勞之處。

除此之外,課程實施期間與實施之後,學生多次自發地將同理關懷衍生為實際 的社會行動,例如有學生主動購買單親媽媽的烤地瓜以協助弱勢家庭,或是自願捐 款至便利商店的捐款箱,也有學生協助班上的印尼移工購買不含豬肉的午餐,並主 動向移工學習印尼話的招呼語。這些讓研究者又窩心又感動的行為,雖不能實際對 社會議題發生實質上的改善,但證明學生確實將多元文化課程所學轉化成為幫助 他人的正向能量,自發地於生活中實踐階級關懷的實際行動。

參、學生在職業態度與實際工作表現均有正向改變

一、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人際互動與團隊合作能力有所提升

職業態度是影響特殊學生未來職業與生涯發展的重要因素,蔡玉燕(2004)指 出,特殊學生職業態度的表現在團隊合作、社交能力、行事的變動性、接受行事複 雜性與工作調適等方面能力較弱。特教班學生在人際適應方面較自我中心,不容易 理解人際互動與團體活動的規則,無法有效與他人溝通,且可能會表現出異常的行 為,難以理解他人情緒及管理自我的情緒(陳榮華,2001;郭為藩 2007)。鈕文英

(2003)亦提出教學要能營造正向學習氣氛,促進師生及同儕間的互動,使學生能 從中學習人際互動技巧、發展團體關係。

本研究為加強學生的人際適應,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態度,課程以小組合作學 習為主要教學策略,讓學生能透過小組討論與工作分配的互動過程中,養成尊重包 容、互助合作的精神。課程進行初始,學生在小組合作表現不盡理想,不時會因工 作分配或意見不同等因素而有所爭執,但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磨合,學生間良性互動 增加,能在平和歡樂的氣氛下進行小組合作、完成學習任務。以往在課程中表現較 為被動害羞的學生也更加主動參與小組及課程討論,之前感情不睦的學生也能互 相發掘對方的優點,給予正面評價。學生多表示自己在小組合作表現有所進步,也 增進了同學間的友誼,研究者也觀察到學生確實在人際互動與團隊合作等方面的 能力有所提升。

二、實作課程有助於學生培養良好的職業態度與知能

職業教育並非只是技能學習,亦須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態度,而課程的最終目 標是要使學生能將所學實際展現在工作上(陳麗如,2007)。本課程設計 5 週「夢 想咖啡店」職場實習單元,讓學生於模擬情境中實際展現自己在職業知能與態度。

學生都很喜歡實作的咖啡店課程,認為很有意義,工作過程也很開心。且在實際情 境中工作能讓學生體認自己工作知識與技能的不足之處,並能藉此檢視自己的工 作態度。實際經歷工作的辛苦後,學生也能深刻體會到他人工作的辛勞。

學生都很喜歡實作的咖啡店課程,認為很有意義,工作過程也很開心。且在實際情 境中工作能讓學生體認自己工作知識與技能的不足之處,並能藉此檢視自己的工 作態度。實際經歷工作的辛苦後,學生也能深刻體會到他人工作的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