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三節 研究方法

壹、質性之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基於解決問題的需要,進行有系統的研究(陳伯璋,1988),是把

「研究」做為一種知識生產方式,和「行動」做為一種生活實踐方式,兩者相結合 的活動過程(成虹飛,2004)。對教師而言,行動研究是教師在實際教學情境中,

依據教學遭遇問題,擬定解決問題的途徑與策略,經由行動、評鑑、反省、回饋、

修正等步驟進行研究(秦麗花,2000;鈕文英,2006)。本研究基於下列原因,選 擇採取質性之行動研究做為研究方法。

一、為改善特教缺乏多元文化課程及職業教育偏重技能訓練的問題

Glanz(2003)認為行動研究是改進學校與教學的有力工具,能解決教學實務 工作上的問題。本研究希望改善研究者於教學實務中發現的問題,包括特教多元文 化課程的缺乏,以及職業教育偏重職業技能訓練,忽略職業態度培養的問題。故研 究者選擇進行行動研究,藉此突破教學實務上的困境。

二、研究者兼具教師身分,期望經由行動研究結合理論研究與教學實務

行動研究可縮小理論與實務的差距,改善實務工作情境,並促進實務工作者的 專業成長(潘慧玲,2003)。研究者透過文獻探討,瞭解多元文化課程與職業教育 課程發展、教學實踐的相關理論,並借鏡前人研究成果與經驗做為本行動研究之參 考,以期達到理論研究與教學實務的印證與結合。

三、透過多元文化課程之行動研究促進自身的教師專業發展

行動研究的目的在使教師發現自我,不斷反省教學現場與相關問題,最終展現 教學行動力(徐明珠,2004)。教師可透過行動研究發展反省的行動計劃,促進教 師專業成長,提升專業地位(蔡清田,2000)。研究者身為教師,期望透過本研究 增權賦能的歷程,精進自身多元文化課程教學及行動研究之相關知能,並促進教學 專業發展及提升多元文化素養。

貳、研究方法與實施

如前所述,為了探究階級議題融入職業教育之多元文化課程建構與實施,瞭解 課程實施後學生學習成效與教師專業成長情形,本研究採用觀察、訪談、調查、文 件分析等方式蒐集資料,分別說明如下。

一、觀察法

研究者身兼課程設計、實際教學與觀察者多種角色,透過錄音、錄影、教學省 思札記等方式,針對課程實施情形、學生學習表現及教師專業省思,進行系統性的 觀察與紀錄。且邀請夥伴教師入班觀察,填寫教學觀察記錄表,並與研究者進行專 業討論、對話,做為改進教學與研究分析的依據。

二、訪談法

訪談是指兩個人或許多人之間有目的的談話,由其中一人引導,蒐集對方的言 論資料(黃瑞琴,1995)。訪談法具有容易取得完整資料,深入瞭解問題核心;可 以揭示明確的目標;可評鑑答案的真實性;可用於特殊對象;可以控制環境;可掌 握問題次序等優點(王文科,1995)。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訪談,研究者根據研究 目的與問題,事先擬定訪談大綱(參見附錄五、附錄六),並依據訪談時的情況、

訪談對象的反應等,調整訪談程序與內容,以瞭解研究參與者的所想所思。

訪談對象包含學生與夥伴教師。課程實施前後,研究者會與夥伴教師討論,做 為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的改進依據及研究分析的參考,夥伴教師的訪談內容包含 課程設計、教學實施、學生學習成效與實際行為表現等方面。

學生訪談分為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課程方案結束後,研究者依據學生課堂表 現與反應,以及學生的家庭階級,選擇 3 位不同階級的學生針對該階段課程進行 訪談,訪談內容以學生對第一階段課程設計及教學實施的想法與感受為主,以利研 究者檢討省思,並據以改善下一階段之課程方案。第二次訪談在第二階段課程方案 結束後進行,訪談對象為全體學生,訪談內容以整體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學生學 習心得感想為主。

學生訪談前先徵得家長同意,並取得同意書(參見附錄七)。為避免影響學生 正常學習,且考量特殊學生專注力較差,無法進行長時間的訪談,因此選擇利用午 休或課後輔導時間進行,每次約 30 分鐘,視訪談情況決定是否延長或另約時間。

訪談時先徵得學生同意後進行錄音,並充分告知學生訪談內容僅做為研究之用,研 究者必會遵守保密原則,不洩漏訪談內容。訪談過程中一邊紀錄受訪者的語氣、表 情,一邊錄音。此外,為了減低受訪學生的心理壓力,營造溫暖開放的訪談氣氛,

訪談地點選擇學生熟悉之特教班專業治療用教室進行。

三、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是指研究者將要研究的項目,製成問卷或表式,請受試者填答的一 種方式(林新發,1996)。本研究為瞭解學生對課程的看法,設計學生課程意見調 查表(參見附錄八)。此表分別於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課程結束後,利用課堂時間 請學生填寫,考量特教班學生認知與閱讀能力,研究者設計問卷時題目力求簡短易 懂,並於學生填寫時逐題報題並說明題意。本表採李克特五點量表設計,內容分為 下列三個向度:1.對課程內容與課堂活動的喜好。2.對教師教學的意見。3.學生對 自己上課表現的評價。

四、文件分析法

研究者於課程實施期間所蒐集之相關資料,用以檢驗、增強其他資料來源的證 據。藉由不同資料蒐集的方式,檢驗研究是否發現真實的現象,以增加研究結果的 可信度(黃瑞琴,1995)。本研究蒐集的文件包含學生學習單、夥伴教師的教學觀 察記錄表與研究者的教學省思札記等,分別說明如下。

(一)學生學習單

研究者依據各單元主題編製學習單,內容包含四個部分,第一部份做為教學時 使用,包含單元重點、小組討論問題與紀錄、學生學習心得與回家作業。第二部分 為該單元的隨堂測驗,擬從作答情形瞭解學生的學習成果。第三部分則為「語句完 成」作業,將單元的相關問題設計開放式的未完成句子,由學生自行填寫,以瞭解

學生對單元議題的學習情形及看法。第四部分則為學生自評與小組互評表,用以瞭 解學生對自己與小組同學課堂表現的看法。研究者透過上述之學習單瞭解學生對 課程內容、單元議題的看法與心得感想,並據以調整課程,澄清或證實研究者的觀 察與訪談發現。

(二)教學觀察紀錄表(參見附錄九)

研究者參考教育部(2011)所編寫之「教學觀察分析與回饋:中小學教師專業 發展評鑑人員參考手冊」,以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之試教回饋表,並 依據研究目的與問題予以修正,改編為本研究之教學觀察記錄表,共分為下列六個 大項:1.教學目標與教案設計。2.教材編寫與教具應用。3.教學策略與評量。4.教師 教學與師生互動。5.學生學習表現。6.特殊狀況記錄或其他建議。

(三)教學省思札記(參見附錄十)

研究者於每單元教學後,根據課程內容、教學流程、學生上課表現、教室情境 氣氛、學習反應與成果、師生或學生間對話等,予以詳實記錄,根據教學中的觀察 及課後觀看錄影的再檢視,省思該單元教學的問題與狀況。並將相關文件資料與夥 伴教師進行專業對話,以做為改進課程及教學的參考。教學省思札記內容分為四大 項:1.個別學生課堂參與及上課表現。2.教學實施與學生互動情形。3.遭遇困難與 解決策略。4.綜合省思與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