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壹、對教育主管單位的建議

教育部 2010 年修訂之特教新課綱,將特殊教育課程改為與普通教育相同之九 年一貫課程七大領域,同時採用了九年一貫課程的目標與架構,讓多元文化的理念 自然地融入特殊教育之中。但研究者發現特教新課綱在特殊需求領域部分的各類 課程與能力指標多未融入多元文化的精神,研究者逐一檢視職業教育課程之能力 指標,更是如此。建議教育主管機關可重新檢視、修正特教新課綱特殊需求領域的 能力指標,以融入多元文化的精神。此外,特教領域對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的研究 過於集中在性別議題,應透過多元文化教育的進修、研習,將特教領域對多元文化 議題的關注拓展至性別議題以外的各類議題。

貳、對學校與教師的建議

一、特教教師應提升多元文化的素養與知能,發展多元文化的課程與教學

特殊學生來自弱勢家庭的比率較普通學生為高,教學現場常有學生來自低社 經或隔代教養家庭,或家長亦為身障者、新住民等。特教教師必須學習瞭解學生的 不同家庭背景與需求,並應教導學生如何正確理解、認同自己及家庭的弱勢身分,

引導學生突破自身障礙與家庭階級之限制。且特殊學生身為社會的一份子,亦需對 自己生活的多元社會與多元文化有所瞭解,因此,特教教師須提升自身的多元文化 素養與知能,增進對學生家庭背景與文化的敏覺度,並應致力於發展各類議題的多 元文化課程與教學實踐,呈現文化的多樣性,反映多元的議題與觀點,以培養學生 多面向的多元文化知能與態度。

二、職業教育可融合階級議題、職業知能與態度的學習,以完整達成課程目標 本研究建構、發展階級議題融入職業教育的多元文化課程,並搭配技能訓練為 主的職業課程共同進行。研究結果指出,職業知能與態度並重的多元文化課程能夠 增進學生對勞動工作的瞭解、尊重,促進學生對未來從事勞動工作的認同,培養良

好的職業知能與態度。因此職業教育應融合階級議題、職業知能與態度各方面的學 習,不可偏重,以發揮職業教育未來轉銜、家庭生活與適應社會的功能。而校內的 職場實習課程可提升學生學習成效與親師生間的參與、互動,並能間接促進特殊學 生與普通師生間的融合,建議學校與教師可將職場實習納入職業教育課程中。

三、多元文化課程須突破學生原有認知與偏見歧視,並引導學生進行實際行動 多元文化課程、教材與教學者應反映多元的議題與觀點,並檢視、破除學生的 原有認知與偏見歧視,以利形成學生認知與行為態度的改變,達成多元文化課程的 目標。課程搭配行動任務進行,可引導學生將課堂所學轉化為實際的社會行動,亦 可給予學生統整、有意義且深刻的學習體驗,方能產生增能作用,轉化特殊學生的 弱勢身分為正向行動力。

四、採用多元的教學策略與評量方式,帶給學生完整、有意義的學習經驗

應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與評量方式,可帶給特教班學生符合能力、發揮優勢的 學習經驗,豐富多元的學習活動亦可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例如小組合作學習雖有 不易執行、費時較久的缺點,但能提升學生學習動機,並增進其人際互動與社會適 應能力。職場實習能給予學生統整又有意義的學習經驗,增進學生對勞動工作的認 同,並培養良好的職業知能與態度。而父母參與可促使學生與家長間正向互動、溝 通,使家庭感情增溫,也可讓學生瞭解工作對父母個人、家庭的價值與意義,對於 學生理解、認同自身家庭階級有所助益。

參、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國中特教班國八、國九之輕度與中度障礙學生,因學生年 齡尚小、社會和生活經驗以及對職業、社會、家庭經濟的基礎瞭解不足,又受到認 知功能的影響,學生對於抽象的階級議題理解深度有限。且因特教班學生認知、閱 讀理解、書寫和口語表達能力落差大,導致在課堂發表、學習單和訪談內容的豐富

程度差異頗大,影響研究資料的蒐集,建議後續研究可選擇以輕度障礙為主,年齡 較長的高職綜合職能科學生進行研究,並加強階級議題探討的深度。

此外,本研究發現階級議題的多元文化課程成效與學生社會化程度有關,特別 是在對勞動工作的認同方面尤其明顯。因此,對於社會化程度較深的普通班學生而 言,越早實施階級議題之多元文化課程,可能的成效越佳,建議可於幼兒階段或國 小低年級開始實施,且應於各教育階段,針對學生年齡、認知功能與經驗的增長,

逐步加強階級議題的深度。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質性之行動研究方法,但因課程時間與特教班學生混齡分組等因 素,無法達成行動研究理想中的同一課程、不同對象之教學循環歷程,僅能效法行 動研究之精神,將課程設計分為兩個階段進行,汲取第一階段課程設計與教學之經 驗省思應用於第二階段課程。建議後續研究可針對不同對象實施同一多元文化課 程,反覆教學以求精進。而本研究受限於時間與個人心力,僅針對參與學生與夥伴 教師進行訪談,建議後續研究者可針對家長或班級導師進行訪談,以求更全面地瞭 解學生的因課程所產生的成長與改變。

三、研究主題

本研究建構並實施適用於特殊學生,結合職業教育與階級議題的多元文化課 程,課程考量學生學習需求、生活經驗與認知功能,僅以階級議題中的職業、家庭 階級、貧窮為課程主要概念。然而,階級議題與多元文化教育牽涉的層面與內涵廣 闊,建議未來可繼續深入發展階級議題的課程與研究。而以往在特教領域之多元文 化課程與研究多聚焦於性別議題,對於其他多元文化議題甚少關注,建議可持續發 展其他議題之多元文化課程,以增進特教領域多元文化教育的廣度與深度。

後記

讓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還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原來夜裏的微風這麼溫柔。

慢著!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我以前怎麼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

我忽然想起來了,莫非我錯了?是上帝叫一隻蝸牛牽我去散步。

(張文亮,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每一年的九月初,是我們學校特教班舉辦校友會的大日子。最近幾年,每次都 有十幾屆、上百位的特教班學生和家長前來參加,相當盛大。在校友會時,家長經 常提到孩子高中畢業後沒有地方可以去,整天悶在家裡都要悶壞了。特教班學生高 職畢業後就業的比率並不高,其中有些學生雖能順利轉介就業,卻因為個人特質或 職業態度的問題,以及社會就業環境對身障者不友善等因素,無法穩定就業,只能 回歸家庭。

身為教師,我無力改變對身障者不友善的就業環境,只能把重心放在改變我的 學生上,而這也是我做此研究最初的動機。我希望能教導學生去認識這個社會與職 業的多元樣貌,引導學生瞭解且認同未來很可能會從事的勞動工作,特別是中下階 級的學生,他們更必須明白自己家庭的經濟情況與困難處境,體認到自己身為家庭 一份子必須要為家庭付出的重要性。

在研究與教學的初始,我本抱持著改變學生的強烈態度與信念,但隨著研究與 課程的進行,我開始省思並擔憂課程對於學生可能的負面影響,教學時更是戰戰兢 兢,深怕自己不經意中傳遞了自身的價值觀或對階級的刻板印象,反而帶給學生錯 誤的階級意象,或是讓中下階層的學生受到傷害。從學生在課堂和訪談的對話裡,

我發覺中下階級的學生對於未來就業、家長失業與家庭經濟的擔憂反而較低,有的 學生家庭雖有接受社會福利體系的物資或經濟援助,但學生卻沒有意識到自己是 貧窮的,也不覺得自己的生活有何困難或不足之處。我本來認為應改變學生的錯誤 認知,讓其瞭解自己家庭的經濟困難,並力求振作,努力培養自己的職業能力以利 未來就業。後來,我的想法卻有所轉變,國中學生正值自我價值發展之際,我若將 自己的認知與價值強加於學生身上,要求其面對自身中下階級家庭的處境與困難,

可能帶給學生更多傷害或是產生標籤作用,讓學生帶著不自在的心態成長,或許對 他們未來的負面影響會更大。況且,我所認為力求振作的人生價值,是我中產階級 的意識型態。身為教師,我當然期望學生可以更好,但所謂的「更好」是什麼?而 我的價值觀未必與學生家庭的價值觀相同,也不應強加在學生身上,造成學生與家 人間的衝突。

訪談時,一個男學生表示他未來要從事的職業是家庭主婦,讓我十分驚訝。我 一方面欣喜課程能成功學生突破性別與家務的刻板印象,並讓學生認同家庭主婦 也是一種職業,另一方面,我又擔心課程讓學生選擇在家庭付出,而非外出就業,

是否會影響到他未來的人際互動與社會適應。在課程與教學中,我不停地在不同面

是否會影響到他未來的人際互動與社會適應。在課程與教學中,我不停地在不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