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課程設計與教學

第三節 課程主題與單元

本節首先說明課程架構,再依序說明各個單元之設計理念、單元目標與應用的 教學資源。

壹、兩階段之課程架構

本研究受限於特教班學生人數少,僅有一組學生適合實施此多元文化課程,而 無法達成行動研究同一課程、不同對象之教學循環歷程。因此研究者效法行動研究 之精神,將本課程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課程進行 3 週,第二階段課程進行 9 週。研究者於第一階段課程實施後,汲取課程設計與教學模式之經驗、省思應用 於第二階段課程,重新檢視並修正課程。然而,課程本身無法反覆教學以求驗證改 進,是為遺憾不足之處。

此外,為配合特教班原有咖啡店實習課程的教學時間(每年下學期 4、5 月), 研究者將課程方案分為上下學期進行。於 104 年 1 月進行第一階段課程,課程主 題一「汗水與淚水的勞動樂章」共有 3 個單元,每單元各為 3 節課。經過寒假的省 思、沉澱後,再於 104 年 3-5 月進行第二階段課程,此階段課程包含兩個課程主 題,課程主題二「家庭,我們的甜蜜負荷」共有 3 個單元,每個單元亦為 3 節課。

課程主題三「行動,勞動工作實踐」則有 2 個單元,單元七「樂於勞動創造未來」

為 3 節課,而單元八「夢想咖啡店」則為連續五週,每週 3 節課的職場實習。

如前所述,本研究為符應行動研究精神與教學現場的課程時間安排,將課程分 為兩階段進行,經過循環調整後實際教學的課程架構如下表 4-1 所示,而課程實施 的循環調整情形另於下節描述。

表 4-1 課程架構表

貳、各單元教學內容與目標

現行特教新課綱之職業教育課程採用就業轉銜和生涯教育的概念,針對特殊 需求學生進入職業世界所需的能力,將課程內容整合為工作知識、工作技能、工作 態度等三個主軸(教育部,2010)。然而,研究者進行文獻探討發現,實際教學上 國中特教職業教育課程過於偏重職業技能層面,較為忽略職業態度與職業知識的 培養。王可欣(2005)指出國中職業教育實際課程安排上,教師多以工作特定技能 的課程為主,而與職業態度相關之課程主題,如工作態度、工作知識、生涯教育等 內容,往往以附加或隨機教學的方式進行,導致教學成效相當有限。因此本課程共 設計八個單元,前面七個單元職業知識與態度的學習為主,最後一個單元(共進行 5 週)則以職業態度與技能的養成為主,以期能兼顧工作知識、工作態度與工作技 能三方面的學習。

特殊教育強調跨領域的課程設計,課程結構須由簡而繁,並與其他學習領域聯 繫、統整,以培養學生兼具生活性與功能性之職業知能。(教育部,1999)。因而本 課程選用包含七大領域及特殊需求領域職業教育課程之能力指標,讓學生獲得更 為統整的學習。研究者發覺職業教育的能力指標並未融入多元文化的精神,例如指 標 1-3-1-3「能從失業現象中分析導致失業的原因」,僅強調分析導致失業的原因,

未能呈現失業原因除個人因素外,會受到勞資關係不平等、社會環境等因素影響。

而多元文化課程應兼顧認知、情意、技能層面的目標,以強調求知能力、價值選擇 與行動能力(陳伯璋,1997;陳美如,2002;劉美慧、陳麗華,2000)。因此,研 究者依課程主題與單元內容選用能力指標,轉化、融入多元文化的理念與精神,發 展階級關懷的課程與教學實踐。

在認知層面,課程呈現各種職業與階級,讓學生瞭解職業與階級的多元樣貌,

並增進學生對自身家庭階級與家人職業的瞭解與認同。情意層面,培養學生對社會 各階級與各行各業同理關懷與尊重差異的態度,並檢視、破除學生對不同階級、職 業的偏見歧視,養成多元文化社會所需的價值觀與態度。在行動技能層面,則欲增

進學生多元觀點與批判分析的能力,探討階級差異與不平等的問題,並展現正向的 人際互動與社會行動力,實踐多元文化理念。為符應多元文化教育之精神,各單元 均採多元化教學設計,如應用講述、合作學習、小組討論、繪本導讀、閱讀新聞、

影片觀看及實際操作等不同教學策略,並使用學習單、隨堂測驗、實作評量、檢核 表、小組互評、學生自評、課堂發表等多元評量方法,讓學生有豐富的學習,各單 元內容簡述如下。

一、單元一:夜市人生

(一)設計理念

因學校鄰近夜市,且學生家長多為勞動工作者,故單元一由學校環境出發,增 進學生對於夜市勞動工作的瞭解。為讓學生能循序漸進地熟悉課程運作,單元一主 要採用直觀的影片觀看、講述、討論與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教學策略。

本單元應用貢獻模式與附加模式,首先播放介紹夜市攤商的影片,讓學生瞭解 夜市勞動工作者的工作情形,經由提問與討論,引導學生思考勞動工作的能力要求 與辛勞之處。再藉著夜市攤商的生命故事,呈現其多元的職業樣貌與工作價值觀,

以打破學生對勞動工作者的刻板印象,並增進勞工階級學生對家長職業的理解與 認同。最後介紹捷運磨軌工人,瞭解工作對其造成的職業傷害與生活負面影響,讓 學生體悟勞動工作者與社會大眾的生活息息相關,以及勞動工作對於整體社會的 意義與價值。

(二)單元目標

1. 能列舉夜市中勞動工作的工作內容與其辛勞處,並瞭解勞工階級對社會的 貢獻。(修正職業教育能力指標 1-3-1-2)

2. 能瞭解夜市中勞動工作的工作條件與工作內容。(修正職業教育能力指標 1-3-2-1)

3. 能瞭解、區辨夜市勞動工作者不同的工作價值觀。(修正職業教育能力指標 3-3-2-4)

4. 能透過夜市文化,瞭解不同工作者對待事物(工作環境、服裝等)及表達 方式(工作用語、招呼方式)的差異性。(修正社會領域能力指標 9-4-3-1)

(三)教學資源

1. 自編之「夜市人生」學習單、作業單與隨堂測驗

2. 紀錄片:2014 年神腦紀錄片競賽小學組佳作《YA 是人生》、2010 年神腦 紀錄片競賽中學組銀牌《夜的第二張臉》、2013 年勞動金像獎《看不見的 城市英雄》

3. 網路影片:青玖影像工作室《夜市人的夢》

二、單元二:失業了怎麼辦

(一)設計理念

本單元延續前一單元的職業傷害議題,探討失業對個人與家庭的影響,除了應 用講述、討論、觀看影片及小組合作學習等教學策略外,增加繪本閱讀與觀看動畫 等活動,希望透過生動活潑的繪本與動畫,讓學生有多元的學習體驗。

單元主要應用貢獻與附加模式,先帶領學生閱讀繪本與觀看影片,瞭解失業者 與家人的感受與壓力。再播放失業議題的影音新聞與動畫,瞭解造成失業的社會與 個人因素,並澄清易將失業歸咎於個人行為的偏見,再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減輕失業 者的壓力。接著學習紓解壓力與情緒的適當方式,並於課堂中實際練習按摩技巧,

讓學生回家替家長按摩紓壓。單元最後介紹單親媽媽的烤地瓜創業故事,瞭解單親 媽媽肩負工作與家庭的雙重困難,並享用烤地瓜,透過烤地瓜的好滋味來加強學生 的印象與感受。

(二)單元目標

1. 能說出可能導致失業或貧窮的社會及個人因素,培養對社會弱勢者的同理 心。(修正職業教育能力指標 1-3-1-3)

2. 在引導下,能發覺並嘗試修正工作時影響個人人際關係的習慣。(修正職業 教育能力指標 3-3-3-1)

3. 能閱讀以失業為主題的繪本,提升對失業者及其家人心情的瞭解與同理。

(修正國語文領域能力指標 5-4-4-4)

4. 在引導下,能認識家庭中性別與性別角色的關係,以及性別與職業的刻板 印象。(修正健康與體育領域能力指標 1-3-3-1)

(三)教材資源

1. 自編之「失業了怎麼辦」學習單、作業單與隨堂測驗

2. 繪本故事:《爸爸失業了》(塞西利亞.艾烏達威著,三之三出版社)

3. 網路影片:行政院衛生署關懷憂鬱症系列短片《對抗憂鬱、健康臺灣:中 年失業篇》、董氏基金會防治憂鬱動畫《爸爸失業了》、《簡易肩頸按摩》

4. 影音新聞:《青年難找工作!15-44 歲 40 萬人失業》、《終止失業,單親媽 扛家計,烤地瓜創業》

三、單元三:貧窮與富有

(一)設計理念

本單元延續上一單元主題,將失業議題拓展至低薪與貧窮等問題,教學策略以 影片觀看及講述、討論、小組合作學習為主,並增加了角色扮演與讀報的活動。

單元應用貢獻模式與附加模式,先觀看失業和低薪議題的影音新聞,讓學生討 論貧窮對個人與家庭生活的可能影響。接著請學生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呈現他們眼 中的貧窮或富有,然後觀看貧富差距議題之紀錄片,說明貧窮和貧富差距的現況與 問題,並討論貧富生活共通或不同之處,增進學生對各社會階級生活情形的瞭解。

單元最後則閱讀助人行善的新聞報導,引導學生思考幫助經濟弱勢者的方式,並安 排「幫助貧窮者」的行動任務,請學生親自實際於生活環境中觀察、尋找協助貧窮 者的管道。

(二)單元目標

1. 能從失業或貧窮現象中分析出導致此現象的社會或個人因素,並培養對失 業者與經濟弱勢的同理心。(修正職業教育能力指標 1-3-1-3)

2. 能由生活中瞭解不同文化與社會階級對待事物及表達方式的差異性。(修 正社會領域能力指標 9-4-3-1)

3. 能從生活環境中觀察、尋找可協助經濟弱勢者的管道。(修正自然與生活科 技領域能力指標 5-4-1-3)

4. 在教師的解說及引導下,能用表演的方式表現對失業者或經濟弱勢的同理

4. 在教師的解說及引導下,能用表演的方式表現對失業者或經濟弱勢的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