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前研一對日本經濟的診治藥方

在文檔中 tX WTO ATP — i@B A~ (頁 165-172)

第四章 我國服務業的未來趨勢、問題 與因應策略

第二節 服務業國際化的發展及策略 ---外國經驗和專家 看法

一、 大前研一對日本經濟的診治藥方

早在 1990 年,大前研一就出版《無國界的世界》一書描述企業全球化;

五年之後的 1995 年又在《民族國家的終結》一書中,以四個「I」,即投資

(investment)、產業(industry)、資訊(information),以及個別消費者(individual consumers)來闡述民族國家仲介角色逐漸消失,全球化的無國界世界逐漸浮現 的現實,而二十世紀末全球化潮流洪勢印證了大前的先知性,由而他對趨勢的 看法也不能輕忽。他在 2001 年接受資深媒體記者田原總一郎的訪問,兩人的 對談整理成《成功者的構思》一書,旨在針砭日本十多年的不景氣及其病灶和 解決之道,其中談及產業轉型和服務業發展的理念和作法很值得參考。

大前研一對日本的觀察是,日本當今社會的基本概念是從十九世紀延續至 今的民族國家或工業化社會,而工業化社會是需要某種程度的秩序,例如「量 產」是種流程作業,必須有一定的秩序。為了讓公司達到最大生產的目的,個 人有時必須犧牲小我來換取薪資,這是一種講究「分配的道理」之體制,員工 只要在製造財富的過程中參與策劃,就能參與分配,這也是一百五十年來深植 世界各國人心的「工業化社會」之最基本理念。

可是,大前研一認為,至少在十五年前這種深植人心一百五十年的工業化 時代思維已在瓦解,他所主張的「無國界經濟」和「網路社會」逐漸演變為社

乎移往中國,而他也由而警告說,將來工業國家是否也能靠「知識附加價值」

維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重大課題。

(一)個人能力的要求成為關鍵

換個角度說,勞動分配率,企業生產以創造財富,而後再分配財富的觀念,

已經落伍,一個人如果沒有自己的知識附加價值,就很難找到工作。處於這樣 的時代,要求的不是集團,而是個人的能力。大前研一的這種觀察,麥克˙麥 考比(Michael Maccoby)這位既是心理學家、人類學家,又是諸多大企業經營 者 專 業 諮 詢, 在 《自戀式領導 ---打造領導者的成功性格》( The Productive Narcisist)這本書中,也有類似的看法,而個人的能力該如何培育,則是另一 個關鍵的大問題。

大前研一清楚地指出,1985 年左右是一個重要的時間分水嶺,「無國界經 濟」和「網路社會」兩種現象開始結合。他認為這個時期的重要性幾乎和西元 前轉換為西元後一樣,他稱之為「(比爾)蓋茲前和蓋茲後」,因為我們不論到 世界哪個地方,都能在比爾蓋茲的平台上表示意見或移動資金,而這都得拜電 腦能在全球各地連接之賜。完成這套作業的是視窗第一版,而當時就是 1985 年。短短十五年之後,大家才驚覺這套系統已經成為主流,全球的資金與資訊 都在此平台上流通。所以,在此之前持續一百五十年的一種秩序,都因這套新 系統而被迫改變。大前研一發現,現在繁榮的地區、成功的企業和個人,都可 歸功於比別人更早接納該新系統。

(二)接納新系統成為贏家

據大前的觀察,芬蘭、丹麥、愛爾蘭、新加坡和美國的部分區域,並不拘 泥於十九世紀的經驗,為了在二十一世紀中期成功,完全改頭換面,連政治和

會,他並不贊成日本因為景氣不好而導致經濟疲弱的說法。

在大前所提到的成功國家中,大都屬於人口非常少的小國,於是出現了這 樣的問題,為什麼成功的國家中沒有大國?

大前以美國為例,他認為美國其實是「新加坡的集合」,它是一個聯邦國 家,若說美國成功,並非指美國這個國家成功,成功的是奧蘭多、科羅拉多、

矽谷、奧斯汀等,而美國國內,也有不少地區出現負成長。採取聯邦型態的美 國,每個地方都自己做主。在大前眼中,日本到現在還是全球唯一的中央集權 大國,而以往許多都是中央集權的國家,現在幾乎都已走入歷史。即便是中國,

在大前眼裡,政治和軍事方面固然中央集權,但經濟方面已和美國的聯邦相差 無幾。

(三)不必擔心「產業空洞化」

由於中國經濟的興起,許多國家的業者一窩蜂赴中國投資,而後再將產品 回銷,因而「產業空洞化」一直是全球熱門話題。美國十多年前曾有過熱烈討 論,而日本也憂心逐漸空洞化。對此,大前研一明確指出,美國人自己在 1980 年代的確有過疑惑,但迄今來看,附加價值高的「專業服務」留在美國,工廠 設在墨西哥、加拿大等地,因而留在美國部分的附加價值反而遠比以前還高。

道理何在?打個比方來說,如果消費者付的價格是一百,生產成本只有三十左 右,而廠商若到中國等生產成本減半的地方生產,成本還會更低,扣掉生產成 本之後的附加價值將高於七十,這些是屬於品牌、財務、設計、造型、售後服 務等部分。美國和日本,就是保留這些附加價值高的專業部分在國內,以國民 所得來說,日本國民生產毛額(GNP)的七成屬於服務經濟,亦即附加價值高 的專業部分,不只是 GNP 如此,日本就業人口中有七成從事服務業,美國甚 至達到 75﹪。所以「產業空洞化」是沒有的事,有的只是「製造業空洞化」,

公司這類的企業就會增多。大前以日本松下電器為例,指出該企業中就有服務 的性質,包括品牌、開發研究、特約商店或是財務的管理等。我們知道,松下 或東芝都被歸類為製造業,其實他們的七成內容是服務產業,而這三成製造產 業中的一部份外移到其他開發中地區,怎會使國家衰亡呢?

(四)知識型產業不排除傳統製造業 — EMS 和 VSC 崛 起

另外有一個迷思是:當「知識經濟」喧天價響,知識產業受到推崇之後,

傳統製造業被判定為明日黃花,靠網路製造商機的企業才是明日之星,才是所 謂的知識型產業,這樣的認知存在盲點,因為實際上所有產業都有製造和服務 兩方面的因素,即使是只提供服務的微軟公司,也曾受到新力 Play Station II 的刺激,製作了名為 X Box 的遊戲機,因而微軟公司也成了製造商。不過,

必須注意的是,實際負責製造的是新加坡的偉創力公司(Flextronics)。這是一 種新型態的「電子製造服務」(EMS),是指接受委託生產各種電子產品的專業 製造公司,它和全球各地的公司合作,供應半導體或複雜運籌產品的公司,都 會委託 EMS 廠商生產。在此體系下,微軟這家創業二十年,名聞全球的服務 企業,竟然搖身一變為製造商。全球約有十家非常傑出的 EMS 大廠,它們完 全沒有自己的品牌,只要有人下單,就會代為生產,它是一種新的電子製造服 務業,也是一種「外包」形式。例如美國思科系統公司,原本靠生產路由器而 成長為大公司,現在並不自行生產,說是製造商,卻並非一手包辦,而是將製 造工作交給五家美國的 EMS,自己只透過電腦管理生產作業,這種方式也稱 為「虛擬單一公司」(VSC)。

大前研一特別強調,日本目前的所有產業、所有企業都應該要 Uniqlo 化。

Uniqlo 是一家採行快速零售策略的公司,它在自己的店內出售 Uniqlo 商品,

而設計和剪裁卻由青山等地流行敏銳度最多的設計師負責,製造部分則全部交

造則委任毫不相干的第三者,這與上文提及的思科採用 EMS 型態相同。大前 以自己曾擔任耐吉 (Nike)公司五年董事的經驗, 觀察到耐吉也沒有自己的工 廠,其在亞洲大約有五十家協力工廠,雇用五十萬人製造兩億雙鞋,耐吉因而 隨時能選取條件最好的工廠生產。如此一來,企業只要迅速做決定,把訂單轉 往品質、交貨時間、產量都能符合自己需求的工廠即可。這在 e 世代、網路四 通八達的條件下,更能大量採用。

大前提到日本有過一段時間以委任生產(OEM)方式為美國企業生產,但日 本公司別有居心,在為美國公司製造的同時,暗中盤算有朝一日要以自己的品 牌生產。大前評論說,由於日本公司的別有居心,以致無法建立百分之百的互 信關係,最後都不歡而散。當然,對日本企業來說,這是值得祝福的全球化過 程,但在對方立場言,卻覺得受夠了日本企業。現在的 EMS 工廠卻沒有其他 企圖,只想扮好企業製造商角色,並不打算創造自己的品牌,如此,委託企業 可以放一百二十個心,從開發過程就能安心地讓 EMS 一同參與討論製造事 宜。這種新型營運方式,在成衣業就像 Uniqlo,若在電子設備就如思科,在農 業方面,則是香菇和蔥的開放進口。

這種方式的好處是,可以選擇和最有發展潛力、條件最好的外包工廠合 作,相對地,外包工廠也可選擇最好的 EMS 公司合作。最重要的前提條件是:

公司和工廠之間必須能建立「互信」關係。十多年來一個重要的改變是,地點 已經不成問題,生產作業可在全球最合適的地方生產,再運到全球消費力最強 的地方銷售。UPS 或聯邦快遞等公司透過電子系統,就能接連兩地的物流,24 小時內就能將產品從中國沿海地區運送到美國或日本的任何地方。

(五)處於夾殺困境中的日本、亞洲四小龍

經由上文的分析,可以發現一個問題:美國在智慧附加價值方面領先,中

中國的城市。他認為台灣和中國實際上是「兩國一制」,都是實施資本主義,

但台灣的勞動成本相對高,競爭力何在?出路又在哪裡?大前為日本開出的藥 方值得參考。

大前研一認為日本沒有一個產業贏的過中國,若要考慮「不競爭」的方法,

就要把中國「內包化」,亦即把具有競爭力的中國企業、地區、人才納為自己 的競爭力,這也就是上提的 Uniqlo 之做法。由於 Uniqlo 把中國的競爭力納入 自己的成本結構中,把中國「內包」起來,如此的善用中國,即可增強本身企 業的競爭力。

(六)效法美國的「內包化」策略 — 國家只是協調者

其實 Uniqlo 的做法並不新鮮,美國早已把世界都納入自己競爭力之中,

他把世界都內包化,致使美國的消費者能買到全世界最便宜的商品,美國的印 鈔機印出大量美金,在全球各地流通,這些美元終究再以投資美國債券方式回 流。舉例來說,美國將墨西哥納入自己的競爭力後,即使貿易極度失衡,美國 人並不會感受到墨國的威脅,因為墨西哥的強盛已經成為美國的成本競爭力。

大前也觀察到,美國消費者如今也正享受中國的強盛,由此可知,美國已經把 全球能利用的國家都「內包化」,把這些國家當作跳板,而不是競爭對手。日 本則是最不擅長做此事的國家,日本人的思維中,國家意識依舊是十九世紀型 的型態,亦即把內外分的十分清楚,由於是中央集權,會先考慮是否由國家來 執行。相對的,美國沒有這樣的國家意識,國家只是協調者,各州或各州內的 城鎮競相引進外資,由而會吸引技術、企業和人才。

大前研一的診斷藥方說穿了只不過是「分工合作」原理的應用而已,這在 國際化、自由化,尤其是全球化潮流下,更凸顯其威力。國家的政治性角色只 能順勢強化「無國界經濟」,在非經濟性的環境,秩序及法治上落力,讓業者

在文檔中 tX WTO ATP — i@B A~ (頁 165-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