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眾運輸導向發展都市模式的效益分析

永續發展

第四節 大眾運輸導向發展都市模式的效益分析

本研究從複雜理論應用於都市發展的觀點,並與 UTLC 都市模式的相關文 獻結合,探索出都市模式演變的脈絡,係朝向 TOD 都市模式邁進,本研究進一 步在 TOD 都市模式相關文獻也發現,城市邁向 TOD 都市模式,尚需一個效益 體系,以監控都市模式有成效地演變成 TOD 都市模式。緣此,本研究將於後續 章節回顧探討 TOD 都市模式效益之相關文獻,以供建構效益體系之參考。

一、探討大眾運輸導向發展都市模式效益的源起

土地使用與交通運輸的整合,誠如上節文獻回顧所分析,在複雜理論的基礎 下,演變出不同的都市模式,如傳統步行城市(TWC)、工業化軌道運輸城市

(ITC)、緊密型汽車導向發展城市(AOD-C)、蔓延型汽車導向發展城市

(AOD-S)、大眾運輸關連城市(TRD)及大眾運輸導向發展城市(TOD)。

各種都市模式對都市內部產生不同正面效益與負面衝擊,影響層面包含環境保 護、都市財政、經濟發展、公共建設,以至於都市居民的生活環境與意識型態。

又當今世界各大城市以 AOD 為主要都市模式,其衍生之負面衝擊高於正面效 益,為了紓解 AOD 所帶來之蔓延、污染、安全與經濟課題,TOD 都市模式企圖 將都市「導回」永續發展的願景,並讓「都市成長降溫」。

TOD 已成為土地使用與交通運輸整合的新都市模式(Cervero, 1998; Renne and Newman, 2002;Wells and Renne, 2004)。Cervero et al.(2004)透過實證研 究指出,TOD 提升大眾運輸旅次、促進內都市的再發展與擴大生活型態的選擇 性,Dittmar and Ohland(2004)歸納文獻指出,TOD 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與健 康成長的重要因素。陸續的相關研究(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2002;Cervero et al., 2004;Corbett and Zykofsky, 1999;Renne and Wells, 2005)

與 Niles and Nelson(1999))指出 TOD 具有多個面向的效益,不僅是提升大眾 運輸的搭乘旅次數,還包含經濟成長、保護環境及增加社會的多樣性,其效益不 僅於車站周邊,更擴及都市整個區域(Renne and Wells, 2005)。然而,以美國 為例,許多城市以發展成為 TOD 都市模式為願景,提倡 TOD 的概念,也制訂 許多方案,但事實上有很多城市未達到預定的成效(Wells and Renne, 2004;Renne and Wells, 2005),原因在於缺乏一個完整的「效益衡量」體系,以監控 TOD 都 市模式在發展過程的成效。

二、TOD 模式之效益內涵

本研究將進一步彙整評估 TOD 效益內涵的相關文獻,包括從政策制訂者觀

點與量性實證研究的歸納,整理出 TOD 發展應具備之效益內涵。

(一)政策制訂者的觀點

都市模式演變成 TOD 的型態,其效益包含層面,從 Berman(1996)、

California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2002)、Niles and Nelson(1999)、

Wells and Renne(2004)與 Renne and Wells(2005)相關文獻中發現,TOD 整體的效益為何?由於缺乏一個共通的定義與認同,有鑑於此,Cervero et al.

(2004)有鑑於此,Cervero et al.(2004:134)即從另一個觀點找出 TOD 的 效益內涵,首先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從政策制訂者的角度研擬問卷,從相 關部門受訪者的認知探討 TOD 會產生哪些影響,整理出六個面向是受訪者認 為較重要,包括:(1)增加大眾運輸旅次數;(2)改善鄰里生活品質;(3)

增加住宅多樣化選擇;(4)增加大眾運輸政治支援;(5)減緩蔓延;(6)改 善交通壅塞。影響內容若具有正面性,即隱含了 TOD 的內部效益,Cervero et al.(2004)進一步透過問卷之驗證,以質性方法的邏輯,歸納出 TOD 所應具 備之效益,如表 2-8 所示,共分為公益與私益,以及六個主要與十個次要效 益。

Cervero et al.(2004)運用問卷調查的方法,以政策制訂者的角度來探討,

企圖找出 TOD 共通的效益內涵,其分為二個層級關係,如表 2-8 與圖 2-19 所示,建構的美國 TOD 都市模式效益體系,又區分為公部門與私部門的效 益,而這些效益間又將相互影響,形成相互影響結構關係,如主效益影響次 效益,「1.增加大眾運輸搭乘旅次數」的主效益,會影響「A.減少交通壅塞與 減低車英哩數」、「C.減少蔓延」、「D.減少道路擴張費用」與「G.增加零售業 的銷售」的次效益;另外,又如次效益影響次效益,「A.減少交通壅塞與減低 車英哩數」的次效益會影響「H.增加勞工就業的可及性」的次效益,形成具 有「層級性」與「相互影響關係」的美國 TOD 都市模式效益體系。

表 2-8:以影響層級與公私部門為劃分的 TOD 效益內涵

資料來源:Cervero et al.(2004:120);本研究整理

T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 Cervero et al.(2004)之研究

(二)實證研究的歸納

前文歸納指出政策制訂者所認知的 TOD 都市模式效益,其屬於預期之效 益,即政策制訂者預期 TOD 在該都市中應該具有之效益,然而 TOD 的都市 模式在各大城市的雛形已漸成形,實質效益(即具體明確的效益)的探討也 成為近年來主要的研究議題,探討 TOD 實質效益的相關文獻,皆從 TOD 都 市模式型態的內部結構特徵為實證對象,根據每個特徵可能產生的效益進行 實證研究。TOD 都市模式型態的內部結構特徵,可以用 4Ds 來說明(Belzer and Autler, 2002;Benfield et al, 1999;Bernick and Cervero,1997;Calthorpe, 1993;

Freilich, 1998):(1)土地發展範圍(Distance):以大眾運輸車站為核心,以 步行可及為主要的土地開發與發展範圍;(2)密度強度(Density):大眾運 輸車站周邊土地高強度使用;(3)混合使用(Diversity):大眾運輸車站周邊 土地高度混合,結合居住、工作與休閒等機能;(4)人行導向都市設計

(Density):人本為主的街道設計,具有舒適與順暢的人行動線。

TOD 都市模式特徵可以衍生哪些實質上的效益,本研究整理文獻如表 2-9 所示,實質效益內涵包括如下:促進地區經濟發展(Corbett and Zykofsky, 1999;Downs, 1999;Iams and Kaplan, 2006;Porter, 1997)、提高地方財政的 收益(Downs, 1999)、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與價值(Porter, 1998)、促進公、私 合作開發以減低開發成本(Nelson & Niles, 1999)、提高搭乘大眾運輸的旅次 數(Corbett and Zykofsky, 1999;Gray and Hoel, 1992;Nelson and Niles, 1999;

Thompson, 1999;Quade and INC. Douglas, 1996)、刺激行人步行(Crane, 1996c, 1998;Handy, 1996a;Moudon et al., 2005;Nelson & Niles, 1999)、減少私人 運具旅次數(Boarnet and Sarmiento, 1998;Cervero and Kockelman, 1997;

Steiner, 1998)、保護環境資源(Belzer and Autler, 2002)、刺激內都市再發展

(Porter, 1997)與提升運具選擇的公平性(Crane and Crepeau, 1998;McGuckin and Murakami, 1999)。

表 2-9:從相關實證研究歸納之 TOD 都市模式效益

模式特徵 實證議題 實證研究者 實質效益 提高 TOD

規劃區域數

Downs(1999)

Iams and Kaplan (2006)

„ 促進經濟發展與地方成長

Moudon et al.(2005) Cervero &

Kockelman(1997)

„ 刺激行人步行旅次

Quade and Douglas(1996)„ 提高搭乘大眾運輸系統意願 密度強度

提高

就業密度 Thompson(1999) „ 增加大眾運輸的搭乘旅次數

Handy(1996a) Porter(1997)

„ 增加行人步行旅次

„ 吸引商業聚集,促進地方經濟 發展

Nelson & Niles(1999) „ 吸引行人步行

„ 增加大眾運輸的搭乘旅次數

Quade and INC. Douglas

(1996)

„ 增加大眾運輸系統通勤旅次 數

混合使用 住宅與 商業混合

McGuckin & Murakami (1999)

Crane(1996c, 1998)、

Crane & Crepeau(1998) Boarnet & Sarmiento(1998)

„ 刺激行人步行意願

„ 增加可及性

„ 減少私人汽車的使用 市中心

停車限制

Steiner(1998) Thompson(1999)

„ 減少私人汽車的使用

„ 增加大眾運輸的搭乘數 人行導向

都市設計

行人導向 Corbett and Zykofsky

(1999)

„ 吸引商業聚集與發展

„ 增加大眾運輸的搭乘數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三)效益內涵之初構

歸納如上相關文獻發現,實質效益可透過量化數據加以衡量,以獲知 TOD 都市模式在哪些層面具有「具體明確」的效益。若進一步比較政策制訂 者所認知之預期效益與實質效益的內容,預期效益所包含的範圍較廣,其中 效益內涵中涉及「社會層面」,抑或無法透過量化數據實證之部分,多未出現 於實質效益中,如:提高低價住宅機會、減少犯罪、增加社會資本以及提高 運動機會。這些不屬於實質效益實證研究中的預期效益,一方面,說明目前 尚無一個合適的計量方法可以合理的解釋「社會因素層面」的預期效益;另 一方面,效益的成效實現需要時間性且成效具有「動態關係」,成效隨著時間 在變動,實證研究不易在短時間、動態的衡量出具體的效益成效。但對於政 策研議者而言,TOD 應具有的效益中,社會因素層面的效益內涵仍是可預期 且受到重視(Cervero et al., 2004;Evans et al., 2007;Giuliano, 2004;Kuzmyak, Pratt, Douglas and Spielberg, 2003;Renne and Wells, 2005;Renne, 2008)。緣 此,TOD 都市模式應包含各個層面的效益,而這些效益內涵具有層級關係、

相互影響關係與動態關係,形成一個效益體系。緣此,本研究從相關文獻的 整理探討,得到 TOD 都市模式的效益體系具備如下之關係與內涵。

1. TOD 都市模式效益間的關係:(1)效益間具有層級關係;(2)效益間具 有相互影響關係;(3)效益產生與影響之程度,具有時間動態關係。

2. TOD 都市模式具有的效益內涵:(1)環境保護;(2)經濟發展;(3)社 會公平;(4)區位效率;(5)健康城市;(6)提升環境品質;(7)減低 空氣污染;(8)保護開放空間;(9)提高房地價值;(10)減低財政支 出;(11)促進產業發展;(12)減低年齡差異;(13)減低所得差異;(14)

減低性別差異;(15)降低旅行成本;(16)提高交通可及;(17)提高 交通易行;(18)提高身體健康;(19)降低心理壓力;(20)促進公共 衛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