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現代土耳其建立前的政治體制與奧斯曼認同

第一節 奧斯曼帝國統治的政治制度基礎

創建奧斯曼侯國(Osman Beyliği)。奧斯曼帝國建立的時候,在小亞細亞的「波斯 文學時期」(Fars Edebiyatı Devri)正好結束;時小亞細亞諸侯的創建者皆為軍人,

既不諳波斯文,亦不識阿拉伯文,所以突厥語言的地位日益重要,加速了小亞細 亞的突厥化。尤其是奧斯曼侯國以突厥語言為官方語言,1453 年 5 月 29 日攻占 君士坦丁堡,消滅拜占庭帝國之後,使突厥語言隨其武功而擴散到巴爾幹半島。

從奧斯曼開始,整個奧斯曼家族的首領各個能征善戰,到了16 世紀第十代「制 法者」(Kanuni)蘇丹蘇烈曼一世(I. Süleyman, 1520-1566),奧斯曼侯國已成了地跨 歐、亞、非三大洲的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從最初源起於游牧民族的土耳其人, 小亞細亞都還是東羅馬帝國的領域(Rum Memleketi),稱之為「羅馬世界」(Diyar-ı Rum 或 İklim-i Rum)。1071 年馬拉茲吉特(Malazgirt)大會戰以後,來自中亞的土庫曼(歐烏斯)部落又入侵小 亞細亞,大量地土耳其人來到小亞細亞,整個小亞細亞因而逐漸土耳其化。請參見:吳興東,《奧 斯曼土耳其歷史》,頁35。 

53 Tracy Miller ed., Mapping The Global Muslim Population: A Report on the Size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World’s Muslim Population, Washington, D.C: Pew Research Center, 2009, p.5. 

54 楊兆鈞,《土耳其現代史》(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出版,1990),頁 121。 

民(halk)、國家(ulus)以及擁有共同宗教的(aynı dinden olan)等人群集群的概念。漢 語中常譯作「民族」、「國族」、或「國民」,與英語的nation 語意接近。如:

millî 是為形容詞,意思為 national、「國立」,如:「國語」(millî dil)或「國立」

大學;

Milliyet 則是土耳其傳播媒體中的《民族報》

;土耳其的國會TBMM(Türkiye Büyük Millet Meclisi),全文為「土耳其大國民議會」,其中的 millet 即是「國民」

的意思。55昝濤考查了「米勒」的語意,其意為「穆斯林國家內有特殊信仰的集 團」,並指出米勒制度有幾個特色:1.出現於伊斯蘭帝國的擴張。2.該制度是一 種以宗教為標準而設,屬於伊斯蘭帝國內部的社會─政治組織形式。3.在法律的 地位上,這一制度規定了非伊斯蘭教信徒與穆斯林之間一種不平等的關係,即前 者對後者表示臣服,而後者保護前者。從語源上來看,土耳其語的millet,源自 於阿拉伯語ة لم [milla],「在奧斯曼時期,意指宗教共同體(religious community),

特別是非穆斯林。」56伊斯蘭教把是人劃分為「信仰者」(即穆斯林)與「不信 者」(即非穆斯林),對於後者,又具體化分為「有經人」與「無經人」。這種 根據信仰對臣民作劃分的作法,一直是伊斯蘭帝國的一種傳統。奧斯曼帝國的米 勒制度,則可追溯到「征服者」(Fatih)蘇丹梅荷美特二世(II. Mehmet, 1451-1481) 攻陷君士坦丁堡,他任命了希臘正教的一位主要人物為帝國內希臘正教的大主教 和文職首領,同時也認命了亞美尼亞教派的主教以及猶太教大拉比擔任各自教區 的首領(milletbaşı)。57此後,教區首領以及其麾下各級教士,逐步地掌握了相當 大的權力,包括管理宗教事物、教育和慈善事業,而後還掌握了司法權和徵稅權

擁有相同宗教信仰的人。http://tdkterim.gov.tr/bts/, 20121111. 

56 David Kushner, The Rise of Turkish Nationalism 1876-1908, London: Frank Cass and Company Limited, 1977, p.23. 

57 Firdevs Çetin, Batılı Seyyahlara Göre İstanbullu Gayimüslimler(1553-1673), İstanbul: Yeditepe Yayınevi, 2012, s. 58. 

58 非穆斯林必須交納哈拉吉土地稅(haraç)與吉亞茲人頭稅(ciyaze)。根據伊斯蘭教教法的規定,

徵集人頭稅的目的是為了免除納稅人的軍事義務。 

59 昝濤,《現代國家與民族建構:20 世紀前期土耳其民族主義研究》,頁 58。 

差異極大的族群;長久下來,源於宗教觀念的米勒也逐漸地發展出民族群(ethnic group)的特色。一如前述,奧斯曼帝國的米勒制度最主要是在征服君士坦丁堡之 幹半島以後,原有的部隊未能有效管理,因此莫拉德一世(I. Murat, 1362-1389) 建立了一支奧斯曼帝國新的核心軍隊──「禁衛軍」(Yeniçeri Ocağı)。這是一支 由「全新」(yeni)的「士兵」、「軍隊」(çeri)所組成的屬於蘇丹的核心軍隊,使 統治機構與國家的權力得以受到獨立於一般社會之外的軍隊與法定官僚階層支 持。63該支軍隊乃透過禁衛軍徵兵制而建;稱為「鶴鸛氏長」(Turnacıbaşı)64的官 員每年由在魯美利巡視,並徵集數千名兒童,其中不乏基督教徒,送到小亞細亞 讓他們在帝國宮廷學校接受嚴格的文化訓練。接受奧斯曼伊斯蘭教育後,再送到 歐洲的「新兵營」(Acemi Oğlanlar Kışlaları),進行軍事訓練,受訓完畢受分發的 部隊,就是「禁衛軍」,並作為蘇丹最主要的軍隊;這支禁衛軍在婚姻、經濟上

61 Soner Cagaptay, Islam, Secularism, and Nationalism in Modern Turkey: Who is a Turk?,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2006, p.5. 

62(英)伯納德‧劉易斯著,范中廉譯,《現代土耳其的興起》,頁11。 

63 Frank Tachau, Turkey: The Politics of Authority, 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 1984, p.15. 

64 鶴鸛氏長是徵選非穆斯林(gayrimüslüman)孩童入禁衛軍的軍官。受徵召的孩童們如同鶴鸛鳥 (turna)一般地列隊編旅,並以該軍官為首而稱為鶴鸛氏長。此外禁衛軍信仰伊斯蘭教蘇非派的拜 克塔石宗派(Bektaşilik),於其信仰中,鶴鸛鳥為一神聖的鳥類。 

65 Ömer Demircan, İletişim ve Dil Devrimi, s.4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法所培訓出的禁衛軍,一方面削弱了非穆斯林青年的根基,二方面善加利用之。

這兩個制度──米勒制和禁衛軍徵兵制,既能劃分宗教、教派,又能實際地管理,

在帝國擴張時期,發揮了強大的治國效能,也奠定了奧斯曼人以宗教、帝國為主 要認同的基礎。 

第二節 帝國政治制度改革與民族主義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