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媒體素養政策執行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三節 媒體素養政策執行

教育政策執行,受到執行機關、執行人員、經費配當、…等因素影響,因此 教育政策執行的分析就格外的複雜與困難(張芳全,2003)。因此本節擬針對媒體 素養教育政策解讀、政策執行、政策執行的困難、政策執行資源配合情形、政策 執行所需協助、影響政策執行的因素等方面進行探討,以求勾勒出台灣媒體素養 政策執行的面貌。

壹、 政策解讀層面

此部分旨在探討受訪者是如何了解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的,主要分以下兩個部 分來看:

一、 白皮書用傳播語言難以為教育者所了解

《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於 2002 年 10 月公布,成為教育機構執行媒體 素養教育的依據,因此白皮書的誕生對於媒體素養教育的推動有重要影響(呂傑華、

白亦方,2012)。T4 也談到談到白皮書的指標有助教師檢視自我教學。

白皮書的指標對老師檢視自我教學有很大的幫助,但它用的是傳播的語言,

一般老師連國語科能力指標都不想看了,更何況是這個。(T4-20150416)

雖然白皮書對於教師了解媒體素養有幫助,但教師幾乎皆未閱讀過政策白皮 書(呂傑華、秦梅心,2008)。且白皮書用的是傳播的語言,也造成老師解讀上的 困難。

因為當初擬定這個的大部份是傳播界的,他們跟我們教育界熟悉的那種敘 述是有很大的落差,就是那種語感什麼都不一樣。所以那時看可以猜它大 概想幹嘛,但不見得很精確。(T1-20150330)

我覺得有骨有肉但沒有那個血,很難引起老師的共鳴,因為那是傳播的語 言,與老師教育的語言是有落差的。(T10-20150506)

T1 與 T10 都談到白皮書用傳播語言難以為教育者所了解的問題,但 T1 與 T10 認為影響不同,T1 認為影響是會造成老師理解的困難,而 T10 則認為影響是難引 起老師的共鳴。而這些都是源自於傳播語言與教育語言的隔閡,而隔閡的原因,

研究者在前面 P78 有探討過,主要源自教育專家不懂媒體,而媒體專家又不具教 學經驗,所以只能就專業各自表述 (郭玉慧、葉興華,2014)。由於語言的隔閡,

因此白皮書的內容是需要經過轉化的。王盈鶯(2007)建議,學校可結合媒體機構,

增進教師對媒體概念的實務經驗,以提高其媒體素養專業力。李維華(2011)也建 議,實施媒體素養教育時,可聘請專家學者協助指導。綜上所述,由於教育語言 與傳播語言的隔閡,白皮書難以為教育者所了解,因此政策相關單位應設法將白 皮書內容作良好的轉化,以提高教師對媒體素養的了解,增進媒體素養實施成效。

二、 受訪者對媒體素養的看法與白皮書是相近的

本研究以「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中之五項能力:「媒體訊息內容」、「思 辨媒體再現」、「反思閱聽人的意義」、「分析媒體組織」、「影響及近用媒體」,作為 媒體素養教育的內涵。而受訪者對於媒體素養教育的看法如下

媒體素養第一個就是,你要去了解,你在互動的這個對象是怎樣的?第二,

你跟他互動的方式是什麼?包括使用媒體的行為,或是說不管我們再看電 視、打電玩…,你要能去檢視反思你的媒體使用行為。再來,要看到自己,

我如何可以運用媒體讓我的生活變更好?最普通的就是把它當一個娛樂,

那有沒有更積極的意義,比方說我們有沒有可能能應用他去解決我們生活 中比較負面的問題,更高層次可能就是去作近用,那當學會之後才會覺得 這個人是具備媒體素養。那當然不是所有部分一定要完成,他一定是進階 的,先從了解開始,再來去反思自己跟媒體互動的情況,到了所有東西都 具備,才可以去發揮近用的能力。(T1-20150330)

那我認為媒體素養是要先了解媒體組織,他們有某些立場,所以我們得到 的訊息不一定完全真實,那我們要常常去了解媒體,合理的使用媒體,並 適當的使用媒體來表達想法,那我們就根據這套來製作課程傳達給學生。

(T8-20150430)

基本上我認為媒體素養,一是認識媒體訊息的產製,去解讀訊息。另外,

就是要去影響媒體,也就是近用,不要只是消極的認為個人力量小,這點 老師應多鼓勵。(T5-20150422)

三位受訪者都有提到的是「媒體訊息內容」與「影響及近用媒體」的能力,

顯見受訪者對於這兩項能力的重視。而 T8 也有談到「分析媒體組織」,T1 則有談 到「反思閱聽人的意義」。其中唯一沒被談到的是「思辨媒體再現」,而李維華(2011)

也提到教師在「思辨媒體再現」層面的認知相對較為不足。顯示教師在辨識媒體 中潛藏的年齡、性別、種族、職業、階級、性傾向等面向的刻板印象與真實生活 的關係,及解讀媒體再現的意識形態或價值意涵的認知相對較為缺乏(李維華,

2011)。此外 T1 有談到媒體素養能力是進階的,一定是先從了解開始,再來去反 思自己跟媒體互動的情況,到了所有東西都具備,才可以去發揮近用的能力。這 與教育部(2002)閱聽人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從媒體所建構的環境中分離出來,

恢復自身的自主意志,並透過這對於媒體的審視過程,更進一步達到社會參與的 目的。由此可知,文獻與受訪者都認為近用是需要經過能力累積方能達成的能力。

但現在許多活動都強調媒體近用,但其實大多比較偏向技術導向,而忽略其它能 力的培養。

然而近用不只是要會操作、技巧,重要的是他要能從自身去反思對這樣的 媒體文化,然後接下來就是他關懷這個社會,然後進而他把自己的聲音表 達出來,這才是近用的精神(T2-20150330)。

由此可知,只強調近用而忽略其它能力,並不算是真的近用,因為近用是需 要以其它能力為基礎去發展的,然而現在很多的媒體素養活動都過度強調近用的 技術層面,而忽略其他層面的能力,這對媒體素養教育的發展是不利的。

貳、 政策執行情形

此部分主要想了解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的執行情形,將分別由教師與特色中心 行政人員兩部分來探討其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的執行情形

一、 教師

教師部分的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的執行情形,主要分為以下六層面進行討論,

分別為教學活動、教學考量因素、教學策略、學生反應、教學挑戰與因應。以下 詳加說明。

(一)媒體素養教學活動

此部分主要希望了解教師從事哪些媒體素養教育活動,根據受訪者回答進行 分析,發現教師從事的媒體素養教育活動主要有營隊、社團與融入課程。

1. 營隊

T8 是媒體素養輔導團的成員,他們曾以營隊的方式設計一系列媒體素養相關 活動,帶領學生體驗媒體素養。

我們去年有辦一個營隊,是帶學生去認識新竹,並希望從中可以讓學生了 解媒體素養。那我們這個營隊的主題是去看新竹米粉的製作過程,那當時 有發生新竹米粉造假的新聞,所以我們第一天主要是帶領學生了解有關於 媒體素養的 一些內容,並讓他們上網去查目前新聞對新竹米粉的評論,

那當然蒐到了許多負面新聞。第二天我們實地去新竹的米粉工廠看並作一 些影片的記錄與剪輯,那過程中小朋友就會看到製作米粉的辛苦,平衡前 一天對新竹米粉的報導。第三天我們有真的舉辦記者會,請記者來採訪小 朋友,那我們真的有個主播在前面報導,後面也有我們前一天拍的影片,

所以整體來說算是很完整的一個體驗。(T8-20150430)

由營隊的活動內容,可發現其讓孩子學習了許多重要的媒體素養能力。因此,

研究者認為營隊有比較多的時間,適合讓孩子對媒體素養有完整的體驗,但營隊 仍是短暫的,因此藉由體驗引起孩子對媒體素養的興趣是較重要的。

2. 融入課程

媒體素養缺乏可實踐的課程時間,教師只能自行於班級中運用彈性課程、綜 合活動課程採融入方式實施(教育部,2010)。由此可知,融入課程是比較多老師 會採取的實施方式。

我在地理課作過的活動,就是我們有一堂課再講外籍移民,那我就收集一 些網路上人們對外籍勞工的看法以及社會新聞,那發現我們對外勞通常是 負面的印象,再播放一個外勞的紀錄片,這記錄片主要是說外勞在養老院 對老人的照顧,那借由這些外勞良善一面的報導,來平衡學生對於外勞的 觀感。(T8-20150430)

其實作比較多應該都算融入,融入在綜合課,因為綜合課本身是一個單元 一個單元的,比較制式結構,那有時候我就會把前面幾個單元作結束,然 後把自己的媒體素養當作一個單元,去作實踐。那自己也會作融入,像比 方說上學期有食安的問題,那我們剛好課程裡面提到飲食概念,就帶孩子 作廣告中的飲料食品安全的部分。(T2-20150330)

研究者在前面有談到,由於媒體素養缺乏正式課程地位,加上教學時間已被 各大議題佔滿,因此融入課程是比較多老師會採用的教學方式,其實施的方式主 要是結合上課內容,融入媒體素養的教學元素在其中。例如,T8 就運用地理課講 外籍移民主題時進行融入,而 T2 則是用食安議題,來進行融入。諸多研究也建議 配合各教學單元需要或重大新聞事件來實施機會教育(林愛翎,2001;邱民才,

2003;李曉媛,2003)。整體而言,融入教學可反映時事,較易吸引學生興趣,但 在教學現場中,融入教學的機會與時間均受限,多數教師僅能利用導師時間或與 教學主題相關時才能融入討論,尤其媒體素養有許多實作與批判思考的部分,必 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操作與討論(李維華,2011),因此礙於時間受限,融入教學

2003;李曉媛,2003)。整體而言,融入教學可反映時事,較易吸引學生興趣,但 在教學現場中,融入教學的機會與時間均受限,多數教師僅能利用導師時間或與 教學主題相關時才能融入討論,尤其媒體素養有許多實作與批判思考的部分,必 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操作與討論(李維華,2011),因此礙於時間受限,融入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