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研究方法

基於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本研究主要採取深度訪談法進行探究。利用深度 訪談法,由種子學校行政人員與中小學老師二層面切入,以質性研究方式進行深 入瞭解,期待能藉由與受訪者彼此互動的深度訪談,從中獲得受訪者自然流露的 生活經驗及相關知能(Seidman,1998),因而得以了解各層級被研究者對於媒體素 養教育政策與計畫執行的想法,以釐清各層級間觀點的差異,並且依據被研究者 的經驗,勾勒出台灣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發展的軌跡。本節針對深度訪談法進行詳 細說明。

深度訪談法(in-depth interview)的理論基礎源自詮釋學。Taylor 與

Bogdan(1984:77)將深度訪談定義為「研究者和資訊提供者間反覆面對面接觸的過

程,以期藉由資訊提供者自身的表達方式來了解其對生活、經驗或情境的觀點」。

依此定義可知,深度訪談使研究者與資訊提供者反覆且面對面的互動,因為相處 時間拉長,兩者關係會變得更密切,且彼此互信也會增加,進而提高資訊提供的 深度與正確性(潘中道、胡龍騰譯,2010)。

本研究最主要希望了解近年台灣媒體素養教育發展情況,發展情況包括政策 問題、政策規畫、政策合法化、政策執行、政策評估等層面,希望可藉由各端受 訪者參與媒體素養政策的經驗,使研究者對於台灣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發展有更深 入的了解。整體來說,研究最主要為深入探究教育部與其委託之單位在執行計畫 的方法及態度,並探討學界與學校教師對於媒體素養教育政策之看法,以獲取各 方對政府推行本政策、計畫之意見與想法建議。

本研究訪談對象的選取,主要透過立意取樣進行,以負責相關業務為取樣標 準,以選出對本研究問題有深入了解之人。本研究採用的深度訪談方式為「個別 訪談」,希望能了解不同身分與參與不同媒體素養教育政策階段的受訪者對於台灣 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發展的相關看法,進而勾勒出台灣媒體素養教育發展的全貌。

訪談有結構、半結構、無結構三種訪問方式,本研究將採取半結構式訪談,

而為何使用半結構式訪談?因為無結構訪問方式雖可深入探索人的動機,但也有高 度主觀及廢時的缺點(王文科、王智弘,2007),且研究者過去並無採取無結構訪 問的經驗,唯恐實施時會事倍功半,故暫不予考慮。而結構訪問雖較符合科學要 求,利於建立科學上的概括原則,然而卻也有無法對資料進行深入分析的缺點(王 文科、王智弘,2007)。因此本研究決定採取半結構式訪談,因為其具備合理客觀 性,且受訪者可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

而實施方式將由研究者事先擬定題目範圍,受訪者依此題目範圍說明自身經 驗與看法,當訪談遇有疑問之處,則做進一步追問以獲取更多資訊,以補足現有 文獻與文件資料的不足之處。研究者會先根據文獻探討及文件分析的結果設計好 訪談大綱,並將訪談大綱先給受訪者,並與受訪者針對本研究的研究目的與訪談

大綱中的問題進行溝通,確保受訪者的回答可回應研究目的。訪談開始時,會先 尋求受訪者同意進行錄音。訪談後,研究者針對此次訪談內容進行整理與歸納,

並將此內容與受訪者做進一步的確認,以確認受訪者對於此項問題的看法是否與 研究者理解有出入,以提高資料蒐集的信實度。以下參考(王文科、王智弘,2007;

潘中道、胡龍騰譯,2010),訂定本研究訪談實施程序如下,相關訪談流程可參考 表 3-1:

(一) 訪談前的準備

根據研究架構與研究問題發展訪談大綱,並尋找適合的訪談對象。訪談大綱發展 完成後,以電話聯繫受訪者,說明研究主題,徵詢受訪者意願,並約定訪談時間。

如受訪者願意接受訪談,則將訪談大綱寄給受訪者,以便受訪者能了解訪談的問 題,先思考應答內容,以利訪談進行。

(二) 進行訪談

研究者應事先確認錄音設備能使用。依約定準時前往,並依照訪談大綱,進行訪 談與記錄。訪談進行時,研究者應建立與被研究者的信賴關係,並保持客觀中立 的立場,以誠懇的態度與受訪者進行對話。

(三) 訪談結束後

訪談結束後,立即撰寫訪談札記,主要內容包括:基本資料、訪談情形與反省、訪 談對研究目的的貢獻。接著開始整理逐字稿,並將逐字稿寄給受訪者檢核。並將 不同訪談資料進行交叉比較,例如,有些資料是「種子學校執行人員」、「、種子 教師」雙方皆有回答,就可進行比較,歸納雙方對於同一問題的看法有何異同。

最後,要檢討訪談技巧與歸納研究主題相關發現,必要時修正訪談大綱或研究目 的。

表 3-1 訪談流程表

1.界定研究目的與目標 將要收集的資訊進行敘述,並詳細說明具體目標。

2.選取標的母群體 根據研究目的與問題,選取標的母群體。

3.發展蒐集資料的工具 根據研究架構與研究問題發展訪談大綱。

4.抽樣 由標的母群體中抽出具代表性的樣本。

5.送出問卷與追蹤 聯繫受訪者時,說明研究主題,以及附上問卷,徵詢受 訪者意願,並約定訪談時間。

6.處理資料 將所得資料打成逐字稿,並進行編碼與分析,以解釋結 果及提出發現報告。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