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媒體素養教育的意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媒體素養教育的意涵

說明如下。

第一節 媒體素養教育的意涵

壹、 媒體素養的意義 一、 媒體的意涵

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對於「媒體」的解釋,媒體是在傳播中,將訊息送達受 播者途中的工具或方法。因此媒體可說是受播者的觸角,藉由觸角的延伸,來獲 得人類感知社會中的變化(張宏源,2001)。也就是說,人們其實使用媒體是進行

「間接」的溝通,而非親身面對接觸。教育部<媒體素養政策白皮書>認為檢視媒 體所提供的資訊中有五項重要的本質:(ㄧ) 媒體的資訊並不全然真實地反映世界。

(二) 媒體訊息都經過複雜的篩選、包裝、選擇與組合。(三) 訊息的呈現,可能 受到媒體記者與編輯者、媒體部門與組織負責人,甚或政府、政黨或財團的影響。

(四) 媒體的傳播科技特質,塑造了媒體獨特的表現形式或內涵。(五) 閱聽人(接 收資訊的觀眾或是讀者)是媒體工業運作下所產生的市場商品,作為廣告商欲觸 及的目標對象。由上可知,我們透過媒體所了解的資訊並不全然真實的反映世界,

反之,媒體會干預我們對真實的了解:它們提供的是篩選過的有關世界的看法,而 非給予我們一個通往真實世界的直接途徑(林子斌譯,2006)。

一般而言,媒體不僅僅是媒介工具外,還包括了透過特定工具及技巧將訊息 傳達給對象,達成特定目的的行為,包括了網路、報紙、雜誌、佈告欄、收音機、

電視、錄影帶、電視遊樂器、電動玩具等(周韞維,2003)。因此,若將媒體種類 歸納,可分為平面媒體(報紙、雜誌…)、電子媒體(收音機、電視…)、互動式

新媒體(網路…)等三類。本研究所稱之媒體即為此三類媒體。

二、 素養的意涵

literacy 一詞源自 literate,原指能寫、能讀或具有知識與能力的人(able to read and write;knowledgeable or capability),亦可解釋為透過學習而具 備說、寫、聽、讀或某種知識能力的狀態或品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則定義素養 是能夠理解並產製個人每天日常生活所需的簡單論述(吳翠珍、陳世敏,2007)。

「Literacy」在台灣主要以「素養」與「識讀」兩種翻譯為主流。將「Literacy」

一詞翻譯為「識讀」者,以公共電視、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世新大學傳播學者 等為主,其認為「識讀」是中文字面最接近「Literacy」的翻譯(即「讀寫能力」);

其次,「識」、「讀」的中文註解,分別有「審查、辨認、閱讀、研習」之意,不僅 吻合媒體教育所欲推廣的知能,亦能直接反映「Literacy」的基本意涵;再者,

認為從「識」、「讀」兩字,容易聯想出「認識、解讀媒體」等動作意義,易於媒 體教育的推廣(成露茜、羅曉南,2004)。

此外,「Literacy」一詞翻譯為「素養」者,則以富邦文教基金會、政治大學 傳播學者為主,吳翠珍認為:「識讀」兩字來自平面媒體領域,且過於強調「讀、

聽、說、寫」等能力,其意涵已經不足以涵蓋 Literacy 中有關 critical thinking、

discourse、multi-media、empowerment 等概念,因此採「素養」較貼切現今多 媒體帶給社會文化的變遷影響(吳翠珍,2007)。且教育部於 2002 年公佈的《媒 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也採「素養」這個翻譯。因此,本研究將「Literacy」

一詞翻譯為素養。

三、 媒體素養的定義

媒體素養的概念最早起源自 1933 年,文學批評家李維斯(F.R. Levis)以及他 的學生湯普生(Denys Thompson)合著的作品《文化與環境:批判意識的訓練》

(Culture and Environment: The Training of Critical Awareness),本書首次 為在學校中教授大眾媒體提出一套有系統的計畫(林子斌譯,2006)。

而關於媒體素養的意涵,林子斌(2006)認為媒體文本通常結合數種傳播形式,

如視覺影像、聲音以及書寫語言。因此,媒體素養的意涵不應只侷限於與印刷媒 體相關,而應將其意涵擴大至影像和聲音符號系統,並致力於發展能適用於各種 傳播形式的能力。由此可知,媒體素養的內涵是跨媒體的,宜擷取各類媒體符號 的共項-結構、慣例、成規、閱聽模式等,建立核心概念以取代以媒體類別區分而 導致支離不整的「各類媒體素養」,如電視素養、電腦素養等。(吳翠珍、陳世敏,

2007)

張宏源(2001)也歸納媒體素養的主要意涵如下:

1、媒體素養須循序漸進的發展:媒體素養的發展應循序漸進,首先要知道如何選 擇及分配在媒體的時間;其次要發展批判思考能力去檢視媒體所傳遞的資訊;最 後要能進行分析,從媒體資訊中獲取所需資訊。因此,媒體素養是一須循序漸進 的發展歷程。隨著媒體發展,閱聽人必須藉由學習,才能進一步地認識媒體、了 解媒體。

2、媒體素養是現代人的必備技能:媒體內容是社會多股勢力競逐下建構出來的產 物,且媒體所有權掌握於財團之手,閱聽人的權益易被犧牲,因此媒體內容充斥 種種意識形態,然而媒體已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資訊來源。因此,培養個人的媒 體素養,是保障自身權益的重要課題。

3、媒體素養具備多元觀點內涵:包涵認知、情感、美學及道德各層面的觀點。因 此媒體教育的目的並非傳遞客觀標準,而是要以多元觀點對媒體訊息進行檢視。

4、媒體素養的終極目的是促進社會改革:媒體素養這門學問的目的是希望閱聽人 以批判思考與多元觀點來檢視媒體訊息,鼓勵閱聽人學習認識、監督與批判媒體,

促其改善不良內容。以發揮促進社會改革,改善生活品質的終極目的。

吳翠珍與陳世敏(2007)將有關媒體素養的主要意涵歸納如下:1.媒體素養是 當代公民必須具備的多元素養之一。2.媒體素養強調從論域的觀點關注媒體訊息 的形式與內容,以及歷史與情境因素的洞察。3.媒體素養是多重能力綜合的表現,

無須在個人或群體間相互比較高下,但有個體自我覺知的需求。4.媒體素養是多 元素養,可以包括傳統的語文素養(traditional text-based literacy)、工具素 養(tool literacy)與再現素養(representational literacy)。

由上述可知,媒體素養的內涵是多面向的,其目的在使我們更能掌握詮釋訊 息,但媒體素養是需要被發展的,因其內容不斷與時俱進,必須擁有多元思考的 知識結構,才能具批判力的檢視媒體訊息。

關於媒體素養的定義,根據 1992 年在美國舉辦的媒體素養領袖會議

(National Leadership Conference on Media Literacy)中獲致共識,將媒體 素養定義為「具備近用(access)、分析(analyze)、評估(evaluate)和使用各種媒 體訊息進行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e messages in a variety of form),且將具 備媒體素養能力者(media literate people)定義成能解碼、評估及產製印刷與電 子媒體的人」(Aufderheide, 1993;吳翠珍、陳世敏,2007)。

廣義而言,媒體素養是一種媒體分析與思辯的概念與實踐,是一種公共利益 運動,也可以是一種教學法。且媒體素養的定義會隨時間演進及因應社會生活所 需具備能力不同,而隨之改變與擴充。大致上來說,媒體素養指的是,人們有能 力可以傳播、近用、理解、分析大眾傳播媒體的圖文與聲音(NAMLE,2008)。但媒 體素養不是單單的分辨媒體訊息,而更重要的是質疑媒體生產訊息背後的動機、

價值,在訊息中什麼有說、什麼沒有被說出來(Tallim,2010)?因此,媒體素養除 了須具備對媒體訊息內容基本的認知能力外,還須具備高層次能力,例如:批判思 考、後設認知與自主選擇的能力。意即媒體素養是指人們對各種媒介資訊的解讀 和批判能力,對媒體道德規範的認知與自律能力,以及使用媒介資訊為個人生活、

社會發展所用的能力。(謝戌秋、陳歆翎、呂雅婷,2007)。以下將國內外學者、

組織針對媒體素養的定義進行歸納整理,有關國內外學者、組織針對媒體素養定 義的表格請參考(附表一)。

學者對於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的定義,可區分為「能力」與「目的」

兩種觀點。能力觀主要是強調媒體素養所應具備的能力,而目的觀則強調對媒體 素養所應達成目的的論述。研究者整理學者對於媒體素養能力觀的定義如下:

1. Aufderheide(1993)媒體素養是指閱聽人有能力獲取、分析、評估各種媒體 訊息,並有目的的去產生媒體訊息以達到溝通的能力;一個具有媒體素養的 人,則能夠解碼、評估、分析以及產製平面與電子媒體。

2. Shepherd(1993)闡述媒體素養是對大眾傳播媒體有批判性的了解,包括對 媒體操作、媒體應用、以及媒體製作公司的審查、批判性分析媒體資料的能 力,並且認知閱聽者扮演著使媒體資訊變得有意義的角色。

3. Ofcom (2004)媒體素養為使用、分析、評價和近用多種型式媒體的能力。

4. 林子斌(2006)媒體素養是為了使用與詮釋媒體所需的知識、技術與能力,

其包含使用與詮釋媒體的能力,但也包含一種更廣闊的分析之理解。

5. NAMLE(2008)媒體素養由一系列的溝通能力所組成,包括接觸、分析、評估 與溝通各種訊息的能力。媒體素養使人們在逐漸增加訊息範圍中,例如使用 影像、語言與聲音,成為批判的思考者與創意的產生者。這是一種媒體與資 訊科技之技能應用。

6. 林姿誼(2013) 媒體素養是一種現代公民重要能力,其包含如何辨識、分析、

評估、了解、詮釋媒體訊息,並不受正反面訊息影響,進而建構個人對媒體 所蘊含的意義,並能近用、創造各種媒體訊息。

綜觀上述,發現各位學者對於媒體素養能力觀之定義,大致都包含對媒體訊 息的分析、評估。有些學者強調閱聽者是使媒體資訊意義化的主體;有些學者認 為媒體素養應包含瞭解媒體公司的運作機制;另外還有學者覺得產製媒體和近用 (access)媒體的能力也很重要。大致來說,這些持能力觀的學者所重視的能力,

與教育部對於媒體素養五項能力為「媒體訊息內容、思辨媒體再現、反思閱聽人 的意義、分析媒體組織、影響及近用媒體」的界定符合。

另一批學者則強調對媒體素養的目的的論述,其大多強調批判與公民參與的

目的,期望藉由批判與公民參與,賦權大眾從媒體參與公共生活議題,使其成為 具有道德感和批判性的公民。研究者整理學者對媒體素養技能面向的定義如下:

目的,期望藉由批判與公民參與,賦權大眾從媒體參與公共生活議題,使其成為 具有道德感和批判性的公民。研究者整理學者對媒體素養技能面向的定義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