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孤獨相關的課題

第三節 孤獨的類型

人是群居的動物,大部分的人都希望有人陪伴,害怕孤單,但無論是朋友、

情人、親人,都不可能二十四小時守在身邊,大部分的時間,我們仍然必須獨處。

面對獨自一人的時刻,是毫無念頭的發呆放空?還是會無所適從的感到害怕?或 是感到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時間,而在內心多思索些什麼?

面對獨處時的感受正牽涉到我們對「孤獨」此一心理狀態的認知,隨著不同 人的經驗、感受與認知的差異,導致「孤獨」一詞在使用上出現了正、負兩極。

例如同樣在面對獨處這一狀態:

在冬天飄雪的深夜,開著一盞幽暗的小檯燈,握著一杯尚溫的咖啡,看著 窗外的雪花飄飄揚揚,那種寂寞的意境再加上屋裡不長進的暖氣,簡直孤 獨得要了我的命。(李素文,2011:122)

獨處的時候,並不是什麼也不能做的時候,而是什麼都能做的時候,也是 最可貴的時候。──葉祥明(凌茜,2010:44)

從李素文的文句間,我們可以感受到對她而言,獨處是如同當時雪花紛飛的冬天 一樣,是令人感到心冷、寂寞的,因此她感到孤獨;但作家葉祥明的句子卻認為 獨處是什麼都能做且可貴的時候。雖然後者並無提到孤獨的字眼,但可以知道的 是因為他接受獨處這樣的狀態,所以獨處對他來說並沒有寂寞這樣的負面感。舉 此兩句為例的用意,僅是要說明同樣是面對獨處卻會因為個人看待的角度和感受 不同,而有正面(覺得可貴)和負面(覺得寂寞)的差異。換句話說,孤獨不是 一個絕對正面或負面的心理狀態,它牽涉到人的認知,也因此是有類型之分的。

與孤獨的定義一樣,在分類的方法上,其實可以有很多面向,例如《自我影 像》一書中,佛洛姆將孤獨分為與地域、人際、自我三大類。以地域來說,他認

50

為地域的孤立有兩種,一種是最單純的孤獨,如生活在偏僻的鄉村,每個人是孤 獨的個體(但不太有感覺);一種則是像大多數的我們一樣,孤獨是躋身於群眾 之中,卻感到寂寞的矛盾性孤獨(也就是說,人與人的身體雖然很接近,心靈卻 很遙遠)。而人際的部分,則是來自接觸的表面化相關,例如人與人雖然有很多 機會相處與來往,但我們通常只知道他人的職業是做什麼的,如大樓管理員、送 瓦斯的,卻沒有真正的認識他們。至於個人的部分,則是所謂的孤獨感受,就是

「不能享有夢寐以求的心靈與個體的深度契合」,如缺乏家庭的溫暖而產生的孤 獨,或是遠走他鄉到外地求職、求學的人所產生的鄉愁,甚至是對自已身分的懷 疑,包括「我是誰?」、「我為什麼而活?」、「人生有何意義?」等等。(佛洛姆,

1978)

又例如箱崎總一(Shin Yudaya-Shiki Shikoho)把孤獨分為兩種型態,其一是

「低孤獨」:在不情願的狀態下產生,使人有寂寞、困頓卻又排遣不了的情感,

是寂寞、困頓、被動、消極的;其二是「高孤獨」:人們為了達到更高一層面的 生活目標,需暫時擺脫塵俗的紛擾,使自己能超然獨處,主動面對孤獨,以充實 智慧的一種情操。(箱崎總一,1983)

將上述兩種分類方式合併討論,可發現佛洛姆的分類其實比較偏「造成孤獨 的原因」,由外界(地域)、內外交集(人際)與自我(個人感受)三面向來解釋 孤獨;箱崎總一的分類則是清楚的將孤獨拉成一條垂直線,藉由高低之分來區分 負面與正面。但不看界定的狀況之下,「低孤獨」與「高孤獨」就字面意思來說,

是否會造成閱讀者認為所謂的「低孤獨」是指孤獨的感受較少/較低,「高孤獨」

則是孤獨的感受較多/較高?那是否也會延伸出究竟達到哪些條件才屬於低孤 獨?哪些屬於高孤獨?孤獨的正、負面情緒差異,該分類於哪端等不夠明確的狀 況?又箱崎總一的分類內容雖然已將正、負向度分開兩端,但高孤獨除了主動面 對孤獨之外,是否還能有更進一步的表現?

51

基於佛洛姆的分類方式重疊度高不利支解分析、箱崎總一的字面意思可能會 導致讀者誤會以及高孤獨可以再更進一步討論等這樣的思索之下,個人將孤獨依 情緒認知分類,分為「負向型」、「正向型」以及「高處不勝寒型」三種,這樣的 分類方式不但能使讀者將體認到孤獨而產生的情緒簡單依字面上的正、負作分 類,在理解上也能避免箱崎總一的低孤獨/高孤獨使人字面上易解讀成孤獨感受 量比較的錯誤狀況。延續箱崎總一所認為的低孤獨帶有負面情緒、高孤獨表現較 為正向,與我個人所以為的高處不勝寒型相互關係建構如下圖前進式光譜所示:

圖 3-3-1 孤獨類型關係圖

正如佛洛姆所認為的,我們受到自我、人際甚至地域的影響;又如本節開始所舉 的例子,同樣面對孤獨,有的人感到寂寞,但有人卻感到可貴,這都說明了:(一)

人雖是獨立個體,但生活卻無法不和他人有關係;(二)即便人是獨立個體,思 緒也會因為當下情境、心態的不同,而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解讀。換句話說,認 知並非絕對,而是會隨當下狀態異動的,個人所設計的孤獨類型關係圖便是基於 這種可隨情況游移的概念而產生。三類型分項說明如下:

(一)負向型孤獨

箱崎總一的「低孤獨」說的是人們在面對事情較負面的普遍情感,例如對工 作感到有壓力、面對失敗感到挫折、環境中有壓迫感、失去目標的惶恐以及家庭

負向型 正向型

高處不勝寒型

52

關係緊張等等,而有負面情緒的低孤獨發生。這種孤獨感受往往都是與他人互動 後產生,是僅屬於自己但旁人無法體會的感受,這時候感受到的孤獨會使自己覺 得與他人有距離,強調的角度是個體用團體概念看待自己的獨自無援的感受,此 類的「低孤獨」在本研究將以「負向型孤獨」稱名。

引一段文章來說:

現在資訊愈來愈發達了……除了電話以外,還有答錄機、簡訊、傳真機、

E-MAIL 等聯絡方式……然而,整個社會卻愈來愈孤獨了……不論是打 開電視或收聽廣播,到處都是call in 節目。那個沉默的年代已不存在,每 個人都在表達意見,但在一片call in 聲中,我卻感覺到現代人加倍的孤獨 感。尤其在call in 的過程中,因為時間限制,往往只有幾十秒鐘,話沒說 完就被打斷了。每個人都急著講話,每個人都沒把話講完。快速而進步的 通訊科技……人們已經沒有機會面對自己,只是一再地被刺激,要把心裡 的話丟出去,卻無法和自己對談。(蔣勳,2007:12~13)

從上述引文可發現,針對call in 現象,蔣勳感受到社會中的每個人被鼓勵要多表 達自己的意見,卻總是無法把話說的完整,無法完整表述自己或了解自己真正想 說的話是什麼,這種不能被理解、與團體/他人有所隔閡的感受,便是屬於負面 的。可惜蔣勳沒有進一步的去訪問那些call in 的人是怎麼想的,也因此「無法讓 他人理解」的孤獨是屬於蔣勳透過call in 節目所認知的感受,call in 當事人是否 在掛斷電話後也有同樣不被理解的孤獨感受,則有待後續有興趣者進一步訪談探 究了。但透過蔣勳這段文句,還是可以與現處的生活相連結,現代社會除了每天 要接觸很多人事物之外,發達的資訊透過媒體的傳播產生過多的刺激,交通、生 活便利、資訊氾濫,都容易使人感受到緊張與焦慮。

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的感受,舉焦桐的詩〈擦肩而過〉為例:

53

關掉這兩扇沉重的門 我哄抱一群喧嘩的心事 依戀地回到混凝土的身軀

今天又有二十萬人和我擦肩而過 插滿碎玻璃的圍牆太高

一個人在思維裡散步 不得其門而入

(焦桐,1993:7)

這首詩用喧嘩的心事和混凝土的身軀譬喻我們生活在四處都是鋼筋水泥架起的 擁擠都市叢林,人們剩下忙碌與空虛所產生的冷漠與疏離感(和二十萬人擦肩而 過),因為疏離而感到只剩下自己,而不得他人之門而入的孤獨與無奈。蔣勳提 到的孤獨也好,焦桐所寫的不得其門而入也好,他們都在生活中從自己的角度看 事件、社會而感受到孤獨,可是也僅止於感受到孤獨,覺得可惜、覺得無奈。因 此,我另外將這類有感受到負面情緒卻僅止於此的狀態歸類為負向型孤獨裡「被 動的接受」一區。另有一種「被人劃分的」負向型孤獨,同樣與他人相關,但不 是自己主動接觸人群而感受到,而是被他人所排除在外的狀態,例如在校園中很 常見的小團體情形,有些無法和他人產生話題的同學會漸漸變成邊緣人,逐漸的 於活動邀約、小組討論中被排斥在外,少了說話的機會,更甚者或許變相成了被 排擠的苦主,那種想融入卻被拒絕在外的負面情緒感受,是他人間接造成當事人 這般的感受,這種例子便和蔣勳、焦桐他們當事人去感受他人是相異的。

但「被動的接受」也好,「被人劃分的」也好,這些孤獨都帶有負面的情緒 體認,且都是透過與外界有所互動而有感,也因此「與他人相關」的有無及程度 正是負向型孤獨與正向型孤獨間的差異。

(二)正向型孤獨

54

羅維爾(James R. Lowell)曾說:社會對於性格是有益的,同樣的孤獨對於 想像力也是有益的。(堀秀彥,1975:夾頁 12)人生無論貴賤賢愚,是無法避免 孤獨的感覺,孤獨感會以不同的姿態,存在於各種不同的場合。何懷碩(1998)

認為將整塊的人生切開來看,裡面縱橫交錯的層面中,必有一條貫串其中的「孤

認為將整塊的人生切開來看,裡面縱橫交錯的層面中,必有一條貫串其中的「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