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學校組織績效之意義與內涵

本節旨在探討學校組織績效之意義與內涵,研究者將先研究績效及組織績效 的定義,再探討學校組織績效之內涵。

一、學校組織績效的意義

(一)績效的涵意

績效(performance)一詞有許多不同的涵意,就字義而言,乃指個人或組織 執行某些工作之成績或表現(林新發,1990)。就字面而言,績就是業績,指的是 實踐、體現組織的目標或是組織為其成員所設定的目標;效就是成員或組織於工 作時的態度、效率、效果、行為與方法等(李曄,2013)。

以流程的觀點而言,績效代表著將輸入(Inputs)轉換成輸出(Outputs)以達成某 種結果或產出(魏國州,2005)。輸入指的是人力、物力、時間、財力等物質的資 源。而輸出指的是工作任務的執行以及完成情況 (李曄,2013)。換言之,績效是 一個組織或個人在一定的時間內的投入產出比,因此,績效包含個人績效與整體

績效兩個層面,而整體的績效是以個人績效為其基礎,個人績效的高低雖不能代 表整體績效的表現,但組織績效卻可以視為組織成員的個人績效的總合。

Cameron(1978)則將績效細分為三個層面,在個人方面指工作滿足、目標達 成及個人適應;在團體方面指士氣、凝聚力、效率、生產力;在組織方面則指利 潤、 效率、生產力、曠職、離職、成長及適應力等 (引自范熾文,2007)。績效 對於組織而言,具有雙重意義:其一,它代表組織對資源運用的評估,運用的有 沒有效能或效率,尤其在內部控制方面,績效之衡量具有審計、查核之功能,可 藉以獲得有關資訊,以增進對組織之了解。其二,它對組織具有前瞻性之影響力,

它不但可檢討過去錯誤的行動,也可以指引未來目標訂定及資源分配之方向(林 新發,1990)。

績效是指組織實際表現,組織績效應包括組織及成員個人目標之達成或需要 之滿足。如只顧及組織目標之達成,而忽略了成員個人需要之滿足,將造成成員 士氣低落及組織績效不高的現象(謝文全,1985;張明輝 1998;范熾文 2007)。換 句話說,績效是某一個人、團隊、部門、組織或投資,在歷經一段時間的活動之 後,所呈現的效果。績效涵蓋效率和效能,能輕鬆地「完成事情」(do the thing right) 和「做對事情」(do the right thing),應是最有績效的(李隆盛、張良德、賴志樫、

林坤誼,2006),綜上所述,績效具有價值衡量與判斷的作用,其中包括效率與 效能兩面向,且重視目標的達成。績效不僅是個人,更是組織極為重視的問題,

特別是在 21 世紀組織極為重視競爭力的時代中,組織的績效良窳實為組織能否 取得競爭優勢的重要關鍵。

(二)組織績效的意義

研究組織理論的主要目的在於增進組織的績效,組織績效已經成為組織理論 核心之一,其地位和重要性,亦為學者所共認(林新發,1990)。徐佳銘(1993)指 出許多學者皆認為組織績效是對組織目標達成程度的一種衡量,甚至可以將績效

和目標畫上等號。換句話說,組織績效多和組織目標有相關,是組織執行目標的 一種行為表現,亦是泛指組織行為的結果。

組織績效(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是組織運作結果的呈現,不僅可以彰顯 努力過後的成果,還可以作為反省檢討的依據,藉此導正偏離之軌跡(林純雯,

2001)。Barnard(1964)認為一個組織要能繼續生存,就需要效能及效率,效能

(effectiveness)即指組織目標之達成,而效率(efficiency)即指成員個人需要之 滿足,一個組織之績效應考慮以上二個層面。假使個人在組織中行為能達成組織 目標,則具有效能,而組織目標同時能滿足個人動機,則亦兼具效率。效能與效 率有賴行政主管功能之發揮(引自張明輝,1991:27)。

Ruekert,Walker&Roering(1985)將組織績效分成三個構面:1.效能:指與競爭 對手相比較之企業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通常以銷售成長率、市場佔有率來衡量。

2.效率:指企業投入的資源與產出的比率,通常以稅前純益率或投資報酬率來衡 量。3.適應性(adaptability):指企業面對情境的機會與威脅時應變的能力。(引自 劉仲成,2005)

劉仲成(2005)指出,組織效能是組織達成目標或任務的能力,效率則是組織 達成目標所用最經濟的方法,而這些效能、效率等組織的行為表現則統稱為組織 績效,最後,根據組織績效表現,論及獎懲、責任歸屬等依行為後果所做的裁決 與改進行動,就屬於績效責任。

范熾文(2007)指出組織績效是多方面的結合,不僅重視組織目標,也強調成 員心理的滿足,能有效運用資源,增進組織適應力,因此,組織績效為一個組織 實際的表現與成果,亦即有績效的組織,能夠有效運用資源,滿足成員需求,達 成組織既定目標、並且適應外部環境之變遷。

綜上所述,組織績效即為組織整體運作結果的多方面呈現,不僅可以彰顯組 織的效能、效率,同時可以是成員心理滿足的依據,還可以作為檢視目標達成與

否,成為反省檢討的依據,藉此導正偏離之軌跡。組織績效雖然因不同的年代與 不同的學者而有不同的觀點,但可從中歸納出效率、效能乃是組織績效構成的兩 大要素,更進一步將組織績效的範疇由效能、效率擴大至組織成員的適應性與績 效責任。而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從九年一貫課程開始的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

乃至於教育行政機關授權學校自主發展,由組織成員共同參與,發展學校特色的 學校本位管理,從這些教育改革重要的發展趨勢中,逐漸帶動了學校組織績效的 重視。

(三)學校組織績效的定義

學校是一個正式的組織,是由校長、教師、學生所組成,有其正式的法律規 範、組織結構、共同目標,這些特質皆與組織績效有關(郭維哲,2006)。組織績 效源自於企業界激烈的競爭,因此特別重視經營績效,因為只要開發新產品的速 度太慢或服務營運不佳,就會被市場淘汰。而學校經營亦如同企業界一般,必須 掌握及運用自身的資源,活絡組織營運,重視對顧客的服務,提升辦學績效 (陳 美菁、陳建勝,2003)。

學校亦是一個非營利的組織。不同於一般企業的營利性組織,盈利是企業存 在的理由,也是企業組織績效的基本的核心;而非營利組織不是以營利為目的,

也就沒有「利潤」這種具體、顯著的組織績效指標,而是以完成使命為其目標,

而使命就是一個組織的理想,透過使命的引導,形成組織發展的願景,進而指導 組織的行為,最終達成使命,而其使命下所涵蓋的組織績效是多元面向的(姜宏 青、王玉蓮、萬鑫淼,2014)。

劉仲成(2010)認為學校組織績效就意義本質而言,與學校效能有著密不可分 的關係,學校組織績效是學校的「整體表現」(prefermance);學校效能則是達成 學校組織績效的有效作為(effectiveness)。

范熾文(2007)指出學校組織績效乃是學校組織實際的表現與成果,其內涵包 括了教育目標之達成、教育資源有效運用、教師工作滿意感及組織適應能力。因 此,學校組織績效就是學校組織成員經過一番努力運作後所呈現的教育成果。

張清濱(1992)認為學校教育行政的演變從 1900 年代注重效率(efficiency),

1950 年代注重均等(equity),1975 年後至今強調效能(effectiveness),也就是卓越 (excellence)的觀念。綜觀行政學百餘年來的發展史,各時期、各學派、各研究者 的主張或許有所不同,但是其努力的方向卻是一致的,那就是提升「行政績效」。 只不過初期多強調「效率」的重要性,中期轉變為對「效能」的追求,近期則提 出「生產力」(productivity)的概念,亦即組織的整體績效(馬心韻,1998)。由此可 知,學校織績效變革中,不單單只是強調效率或效能,而是著重效率效能兼顧,

改善組織整體的表現(劉仲成,2005)。

學校組織績效的範疇包括了學校效能、效率與績效責任,彼此間互有交錯重 疊作用。以下將這些相關名詞作一論述,以明確本研究的範圍。

1.效能

沈正倫(2001)認為效能是組織完成目標的能力。而 Daft 也認為效能是組織實 踐其目標的程度、等級,亦即組織或者是部門能達成多少訂定的目標及達成目標 的品質,效能式組織執行目標的行為能力,也就是組織實際運作的能力。(引自 劉仲成,2010:128)

學校效能的研究,始於 1960 年代中期至 1970 年代初期,在 1980 年代亦有 可觀的研究成果,歐洲、澳洲、亞洲國家在 1980 年代中期後也加入研究的行列;

而我國學者亦自 1980 年代中期之後,開始投入學校效能領域的研究,有關該領 域的學術著作及研究報告愈來愈多,也豐富了學校效能的研究內涵(吳清山,1998;

吳清山、林天祐,2005)。吳清山(1998)認為,學校效能是指一所學校在各方面均 有良好的績效,包括學生學業成就、校長的領導、學校的氣氛、學習技巧和策略、

學校本身的目標很難具體化和量化,因此,我們必須先了解「效能」和「效率」

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重視組織目標的達成,後者則強調資源的有效利用。一 般而言,追求組織目標比資源運用更為重要。

Wolfendale 與 Bastiani(2000)認為,學校效能指的是學校運用現有的教育資源,

表現於學生學業成就和教師工作士氣的程度之上。賴協志(2009)認為,學校效能 係指學校為因應外在環境變化及內部成員需求,有效地運用教育資源,並積極從 事經營與管理,在學生學習成果、課程與教學品質、教師專業發展、校長領導、

行政管理、學校環境規劃、學校氣氛、學校文化和價值、公共關係、社區家長支 持等各方面的表現上,均有良好的成效,因而能達成學校教育目標的程度。

2.效率

效率一詞則源自於經濟學的概念,指組織投入(Input)與產出(Output)的比率

(吳璧如,1990),也就說組織若能用最少的成本,例如人力、物力、財力等,

生產最多的產品,或用最少的時間完成生產任務,都屬於有效率。

吳明清(1991)進一步指出,能將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金錢)及時 間等資源,作最妥善的分配或尋求最經濟有效的運用,即為「效率」。組織任務 達成有效率與否,皆屬於組織表現的一種。

吳明清(1991)進一步指出,能將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金錢)及時 間等資源,作最妥善的分配或尋求最經濟有效的運用,即為「效率」。組織任務 達成有效率與否,皆屬於組織表現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