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生對理情教育融入國文課程的學習興趣與滿意度

第五章 理情教育融入國文課程實施成效

第三節 學生對理情教育融入國文課程的學習興趣與滿意度

研究者總結課程後,欲了解學生對於理情教育融入國文課程的想法,故請他 們填寫課程回饋問卷。以下分成微觀與宏觀的角度來描寫學生心中的課程圖像:

一、微觀這些理情教育融入國文課程

首先,先說明統計各題時遭遇的特殊情形:第二題有兩位學生認為沒有不喜 歡的課程;第四題有四位學生認為所有理情教育融入國文課程都有幫助;第五題 有兩位學生誤解題意,回答「只能勇敢歌詞」與「大環境中的我」,故不予列入 計算;第六題有一位學生認為所有閱讀文章都能提升理性思考能力,有三位誤解

題意,回答上課學習單的文章「認識理情理論」、「自創箴言」和「我喜歡蛻變後 的自己」,故不予列入計算。

表 3

學生對各單元課程與閱讀文章之學習興趣

課程單元 一 二 三 四 五 合計

1.最喜歡的單元課程 2 3 6 3 6 20 2.最不喜歡的單元課程 4 6 2 4 2 18 3.最有幫助的單元課程 4 0 4 5 7 20 4.最沒有幫助的單元課程 4 8 1 2 1 16 5.最喜歡哪一個單元的閱讀文章 2 3 5 0 8 18 6.最能提升理性思考能力的閱讀文章 5 4 5 0 1 15

接著,從表 5-3 來探討學生對各個單元的學習興趣:

學生最喜歡的課程為第三單元「自我對話的力量」和第五單元「君子不器」。 前者多歸因於研究者提供的現代箴言能給予學生正向力量,例:、「箴言給的力 量很強」(卷 S4-1070530);後者多歸因於輕鬆活潑的上課方式或激勵人心的上 課內容。

最不喜歡的課程是第二單元「大環境中的我」,多數學生認為改寫元曲「好 難」(卷 S4-1070530)、「有點無聊」(卷 S19-1070530)。「不喜歡創作」這類的意 見同樣也出現在第一單元「鄒忌理性自助也助人」和第四單元「我喜歡蛻變後的 自己」,前者的意見例如:「那時要自行創作非理性舉動,可是我寫的不順」(卷 S10-1070530)。,後者的意見例如:「寫作文對我而言是件很花時間和腦力的事 情」(卷 S13-1070530)。

從上述學生喜歡和不喜歡的課程類型及其原因來看,很顯然地,第三單元和 第五單元皆為白話課文,第一、二、四單元皆為文言課文。由此顯示研究者設計 課程時會受到課文語言的影響:白話課文所連結的教材與呈現的方式較能引發學 生的共鳴,貼近學生的心理需求。然而,文言課文的單元較少提供現代生活情境 的教材,多半僅是讓學生重新咀嚼課文句子,新瓶舊酒的活動對學生而言,難度

過高,且不感興趣,未來在教學活動設計上必須再修正,可嘗試改以學生自身考 試失意的經驗為題材,學習用運鏡手法來呈現當時心情,並練習改變格局,建立 正向想法。

學生認為最有幫助的課程為第五單元,多數學生的看法是能從課文本身得到 自己面對未來需要的信心和能力,例如:「可以給自己信心」(卷 S6-1070530)、

「突破困境是人生一直以來最有可能發生的問題」(卷 S19-1070530)、「可以讓 我多方面思考事情」(卷 S7-1070530)。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學生對第二單元沒有感受到用處,第一、三、四單元受用 的人數相當平均,研究者也細究其原因:第一單元,學生普遍認為學習理性思考 能力有其必要性,例如:「它讓我會分辨理性和非理性思考的差異」(卷 S16-107 0530);第三單元,學生能更清楚知道健康的情緒和行為是什麼樣貌,例如:「能 幫助我訓練,使我有健康的情緒和行為」(卷 S14-1070530)、「我在寫學習單時 寫得很順,且每個答案都是真的符合自己的,更了解自己原來也有這樣的性格」

(卷 S2-1070530);第四單元,學生能從新的寫作方式學習情緒的察覺和調適,

例如:「比課程讓我學到更深入的寫作方式,並能剖析我的想法」(卷 S13-10705 30)、「幫助自己走出自己的情緒」(卷 S17-1070530)。

歸納上述說法,可以了解到:九年級學生亟需有人告訴他們未來正向的目標 是什麼,突破困境所需要的能力是什麼。這些對即將邁入新階段的學生來說,正 是理情教育融入國文課程「聲量最大」的提醒。

本研究除了利用課堂時間進行理情教育融入國文課程,課後也提供文章讓學 生閱讀理情理論相關的文章,一共有四篇,分別是「衛生紙之亂」新聞報導、「神 燈症候群」專有名詞介紹、「從電扶梯故障看你的 RQ 高低」案例分析、「臺灣科 技人才故事」三篇散文。從表 5-3 可以發現:「臺灣科技人才故事」獲得學生高 度喜愛,學生普遍認為三篇突破困境的文章都能惕勵自我,相關意見例如:「沒 有童話的美麗更貼近生活,能勉勵自己」(卷 S2-1070530)、「讓我們能學習他們 的經驗,並記取教訓」(卷 S20-1070530)。

尤其是第三篇<困境與抉擇>引發學生廣泛的回響,學生表示:「此篇文章 讓我用理性的態度看待會考」(卷 S13-1070530)、「他的態度我很欣賞」(卷 S16 -1070530)。透過閱讀這篇文章,學生深刻感受到「被同理」的溫暖,並明白會 考的結果和就讀的學校不能決定人生的勝敗,明顯降低了學生的預期焦慮。

另外,第一單元到第三單元的閱讀文章都能發揮提升學生理性思考能力的功 能。首先,學生認為「衛生紙之亂」新聞報導能訓練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再者,

「神燈症候群」一文讓學生學到了如何避免過度焦慮;最後,「從電扶梯故障看 你的 RQ 高低」文中對比理性與非理性的人處理事情的方式,有一位學生從文章 獲得的啟發是:「通常理性的人會得到比較好的結果」(卷 S7-1070530),她從行 為結果的好壞來決定自己要成為理性的人,這種「趨吉避凶」的人性,是本研究 較少討論的,可以列入理情 ABC 模式教學活動設計的參考。

綜合上述討論,從學生微觀的角度來看,喜歡且受用的理情教育融入國文課 程,包含以下特徵:上課內容能作為面對未來困境的預備、能更了解自我情緒與 想法,上課方式能以輕鬆的活動形式結合課文,最重要的是上課教材和閱讀輔助 教材能提供學生理性人物言行的典範,並能明確引導他們正向面對考試壓力。

二、宏觀這門理情教育融入國文課程

(一)量化結果分析

研究者將課程回饋問卷中的 12 道題目分成三個向度:國文課程學習興趣與 滿意度、理性思考能力和面對考試焦慮(參見下頁表 5-4)。並依學生經驗感受 的頻率分成四點量尺計分,1 至 4 分分別是從未如此、偶爾如此、經常如此和總 是如此。以下探討學生對於這門理情教育融入國文課程的整體意見和分布情形:

表 5-4

圖 5-3. 學生課程回饋意見分布情形

S12-1070530)。最普遍的收穫是能提升理性的認知能力,並進一步在情意上獲得 改變,例如:「我發現自己焦慮的主因,並認為解決焦慮是有機會的」(卷 S13-1070530)。

更重要的是有些學生認為理情教育融入國文課程有助於建立自己正確的人 生觀,例如:「我發現現在遇到的困境好像都不算什麼,我們的人生正一直向上 走著」(卷 S10-1070530)、「現在的選擇都是一時的,我們必須看得更長遠」(卷 S3-1070530)。從這些話語中顯現的信念,研究者體悟到:理情教育的目標之一 即是建立正向自我認同,而一個人要建立此認同前,必須先擁有廣闊的胸襟去體 驗、去感知外在世界的時間與空間,願意抬頭展望自己的未來,不必畫地自限,

躊躇不前。

2.學生對理情理論核心概念的認知不全

在這一題,僅有 8 位學生能申論出理情 ABC 模式中想法與情緒的關聯,這些 學生當中有 6 位是屬於學業成績前段者。另外,有 7 位學生認為情緒會影響想法,

例如:「他的情緒不好,他自己的想法也會負面」(卷 S18-1070530)、「一個人的

「想法」會因「情緒」而改變」(卷 S17-1070530)。其他 5 位,則未能掌握要義。

令研究者重新思考理情理論的是 S4 的說法:「當你冷靜時,你想法自然不會 那麼偏激」, S4 提出了關鍵條件「冷靜」,人們有時某種情感反應的速度,或許 比詮釋一件事的過程更快,如果個體處在情感引發的激動狀態,行為發生前恐怕 來不及駁斥非理性想法。鄭樹明也曾提到理情理論之基本假設對思想、情感與行 為有全面的觀照(引自鍾思嘉主編,1984:289):

RET 的另一個基本假設是人類的思想、情感、行為是同時發生的。Ellis 在早期的 著作中曾指出,人類的思想會深刻地影響到他們的情感和行為;而他們的情感也會 對思想和行為造成衝擊;同樣地,他們的行為也無可避免地改變了思想和情感。

這便是理情治療經常提倡可以多方運用認知、情感和行為治療法來協助案主 的原因。因此,研究者反思自己的課程設計只顧著找尋建立理性想法的認知理論,

例如:解釋風格、成長性思維等,未能以全面的角度來看待思想、情感、行為三 項元素對個體的交互影響,也錯失了一些多元治療法融入教學活動的機會,這些 都是必須檢討改進的地方。

3.學生對課程的建議

本課程實施期間,研究者較少與學生討論他們對課程的想法,僅靠諍友教師 和指導教授指教,未能即時聆聽學生意見,這是研究者必須檢討的地方。

在最後課程回饋問卷中,恰好一半學生表示沒有意見;有 3 位學生特別肯定:

「我覺得老師的課程真的很好」(卷 S15-1070530)、「沒有,而且我很喜歡這樣 的課程,謝謝老師!」(卷 S10-1070530)、「我認為很好」(卷 S17-1070530),從 量化問卷資料來看,研究者認為其中只有一位 S17 是真的對課程有強烈興趣,並 且期待自己能運用所學,另外兩位女生應該只是禮貌性讚美研究者吧!

其他學生都提出相當具體的建議,可以歸納成四大向度:

(1)實施時間:

有四位學生認為九年級下學期實施太晚了,面臨會考壓力,「較沒辦法好好 享受課程」(卷 S13-1070530),「希望在七八年級實施」(卷 S16-1070530)

(2)教學時間:

兩位學生認為教學時間控制不佳,建議研究者「控制時間,把課程平均放在

兩位學生認為教學時間控制不佳,建議研究者「控制時間,把課程平均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