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理性情緒心理學相關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理性情緒心理學相關理論

第二節 理性情緒心理學相關理論

壹、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法 一、理論基本內涵

一位著名的斯多亞學派哲學家 Epictetus 曾說:「人之所以有困擾,並不是因 為事件本身,而是他們對事件的詮釋」,認知行為治療學派藉由此觀點來強調認 知因素對行為表現的重要性,治療目標就是希望藉由改變個體的認知來改變其行 為,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法即屬於認知行為治療學派的一環(引自吳麗娟,1987)。

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法最初稱為「理性治療」(Rational therapy, 簡稱 RT),後 來因遭受批評,認為 RT 缺乏對案主情緒的關心,故更名為理性情緒治療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簡稱 RET)。後來為了凸顯認知、情緒和行為的完整

性,又改名為理性情緒行為治療(Rational-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簡稱 REBT), 沿用至今(Dryden, 1994,引自武自珍譯,1997)。Abert Ellis 是理性情緒行為治 療法的創始人,在 1955 年開始建立這套整合多家治療技術的理論,理論背後主 要是由於他自身早期的經驗與對精神分析方法的質疑。Ellis(引自武自珍譯,1997)

為了克服與女性相處的羞澀,強迫自己在花園與一百位女性說話,這次經驗讓他 見識到對抗自己的害怕時所產生的力量。同時也成為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法中兩項 重點的靈感來源──反駁自己非理性的想法,以及持續給予行為表現的家庭作業。

Ellis(2002,引自盧靜芬,2005)曾自述在 1953 年之前,從事了六年的心理分 析,累積許多諮商經驗後,發覺 Freud 的精神分析過度強調童年的經驗是人情緒 受困的主因,治療太費時又無效,因此 Ellis 在 1953 年之後開始研究所有治療法,

並重拾對哲學理論的思考。

透過哲學結構主義論有系統地思考,Ellis(1955,引自盧靜芬,2005)建立 了著名的「ABC 理論」,此理論的基本假定是:人類所渴望的事物受阻時,產生 的負面情緒可以是健康的、有用的,也可以是不健康、使自我挫敗的,健康的感 覺包括擔心、傷感、遺憾、懊悔、失望等;不健康的感覺包括焦慮、沮喪、罪惡 感、羞恥、氣憤等。重要的是能分辨這兩種情緒,並且減少後者。ABC 理論中,

A 指的是引發事件(activating event),B 指的是對 A 的信念系統(belief system),

C 指的是情緒結果(emotional consequence)。Ellis 認為 A 明顯導致 C,但個體 的 B 也導致 C,所以建立了理論公式:A × B = C。

值得注意的是,A 可以是真實事件、解釋得到的意義,或是推論出來的結果,

另一名重要的理情學者 Dryden(1994,引自武自珍譯,1997)認為能牽引出信 念的刺激事件,是關鍵性 A,因此要了解個體產生不健康情緒的原因,必須釐清 其內在對話中的關鍵性 A 是什麼。

信念(belief)和信念系統(belief system)是理情理論的核心。信念是人的 一種認知,理情學派認為人的信念是具有評價性的,不同於「解釋」,解釋只是 未帶情緒的陳述。信念系統則是指一個人對事件A所持有的解釋、定義或自我語

言行為,是由許多信念構成的價值觀、態度,而非指單一個信念(吳松林,1989)。

Ellis(1979)其將信念系統分成理性信念(rational Beliefs, rB's)與非理性信念

(irrational Beliefs, iB's),認為非理性信念會使人產生不合理的情緒,容易造成 情緒困擾,因此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法主要在處理個體非理性信念的問題。

Ellis 在 1979 年綜合先前自己和他人的說法,歸納出三類常見的非理性信念:

「(一)我必須(或應該)表現良好,或我必須證明與眾不同。如果我沒做到,

就糟透了!我無法忍受這樣子。當我失敗了,我就成了一個爛人。(二)你(所 有人)必須體貼地、公平地對待我。如果你沒做到,就太可恨了!你辜負了我,

那麼你就是一個壞人。我無法忍受你這種卑劣的行為。(三)任何情況都應該順 應我想要的方式。如果不是那樣,就太糟了!我無法忍受在這樣糟糕的世界生活,

這是一個極惡的地方!」

關於非理性信念的討論在理情理論創立後持續發展,種類和內容多有不同,

吳松林(1990)為了發展國內的非理性信念量表,歸納 Ellis 和其他學者說法,

列出非理性觀念的十種基本類型:(一)每個人都需要得到生活環境中一位重要 他人的喜愛和贊許。(二)一個人必須能力十足,在各方面都有成就,這樣才是 有價值的人。(三)有些人不好、邪惡、卑鄙,他們是壞人,應該受到嚴厲的責 備與處罰。(四)事情都應該是自己所喜歡或期待的樣子,假如事情不是自己所 期待的或所喜歡的,那就是很糟糕的事。(五)人的不快樂是外在因素所引起的,

一個人很難控制自己的憂傷和煩悶。(六)對於危險可怕的事,我們必須非常關 心,應該時時刻刻憂慮它可能會發生。(七)逃避困難或規避責任要比面對他們 更容易。(八)一個人必須依賴他人,且必須有一個強者為靠山。(九)一個人的 經驗和歷史是對他目前行為極重要的決定因素。(十)一個人碰到種種問題,都 應該找到一個完善正確的答案,否則那將是件糟透了的事。另外,根據吳松林

(1990)的研究,國內青少年在第三、第四和第十類的非理性觀念較為嚴重,高 中、高職與國中生都呈現相似情形,若一位青少年同時具有這三類非理性觀念,

容易展現出「過度自我中心,過度理想化,易將事物二分化,對人、己、環境易

有苛求情形」的傾向,吳氏推測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引用楊國樞(1981)的說 法,恐與國人追求完美和諧的人際關係之管教態度有關;二是吳氏的推測,這三 類傾向可能與升學競爭的壓力有關。

根據上述理性情緒行為治療理論的內涵,要掌握理性情緒行為治療,就要先 了解非理性信念,尤其國內青少年有相似特徵,這也提醒研究者應注意每位學生 的管教方式。另外,如何引導學生呈現內在對話,是駁斥不合理信念之前最關鍵 的一步。

二、治療方法

Ellis(1955)曾整理前人文獻(Cantor, 1952;Clark, 1953;Cutnern, 1950;

Kxnnedy, 1952;Landsman, 1951;Messinqer, 1952;Saul, 1951;Terhune, 1953;

Wilson, 1951,引自 Ellis, 1955)來說明自己使用的多元治療方法和附加治療方法。

多元治療法特別提到病患若是未成年的團體,可以邀請該團體中的同儕與治療師 共同擔任治療者。附加治療方法也提及了讀書治療(Bibliotherapy)、電話晤談

(Telephone conversation)和寫作(Writing)。以下特別介紹與國文課程相關的閱 讀與寫作:「讀書治療」指的是治療師要求病患在會診以外的時間閱讀治療師準 備的素材,或是指定書冊,也可能要求病患廣泛閱覽與人類行為相關的心理動力 論書籍,並鼓勵他與治療師討論心得。「寫作」的運用時機則有六種:一是請病 患勾選他思考時可能發生的衝突之檢核表;二是請病患寫下對話和故事,供治療 師分析;三是當病患中有聽力障礙者時,治療師以手寫會診取代口頭談話;四是 病患將治療師會診時寫的筆記帶回家,評論並擴寫;五是病患持續寫日記,或在 會診時作筆記;六是治療師與病患互通書信,尤其是兩人居住距離較遠時。從上 述 Ellis 所提的治療方法,可發現同儕協同治療、讀書治療和師生寫作都是本研 究可以參考的方式。

理性情緒行為治療關注對象的自助能力,吳麗娟(1987)敘明理性情緒行為 治療的最終目標為:「將個體自我貶損的看法減至最低程度,並幫助其獲得更真 實、更寬容的生活哲學」,呼應 Ellis 強調個案須積極參與,理情治療才有效。

鄭樹明(1984)將理情治療所使用的技術分為三類:認知法、情感技術和行 為技術,具體方式如表 2-1 所示。由於理情治療是整合多家治療技術,依案主需 求選擇所用的技術,因此在運用上更加彈性。Dryden 和 Walker(1992,引自盧 靜芬譯,2005)發展出理情治療自助表格,描繪出完整的 A-B-C-D-E-F 治療過 程,治療者協助個案了解 A、B、C 的關連之後,就依序運用 D、E、F 的方式來 消除情緒困擾。D 指的是駁斥不合理信念(debate your negative / unhelpful beliefs), E 指的是對個體有幫助的合理信念(effective / helpful beliefs),F 指的是具有功能 的情緒和行為結果(functional emotion and behavior)。

表 2-1

理性情緒行為治療的技術

技術類型 具體方式

(一)認知法 1.對不合理信念的駁斥 4.文獻治療

2.認知性的家庭作業 5.採用新的自我陳述 3.面質

(二)情感技術 1.無條件地接受自我 4.自我陳述 2.理情角色的扮演 5.理性想像 3.榜樣的模仿 6.打擊羞恥感

(三)行為技術 1.操作制約 4.生理回饋 2.自我管理原則 5.肌肉放鬆技巧 3.系統減敏法 6.榜樣的模仿 資料來源:整理自鄭樹明(1984:299-301)。

根據上述,理性情緒行為治療雖然兼採多方的治療技術,但偏重認知法的運 用,並且仰賴個體的積極參與,強調不論是面質時或生活中,都須努力駁斥不合 理信念。這些原則對本研究的啟發是:研究者能透過理情治療產生指導性的作用,

但學生本身也必須有學習理性思考、情緒管理的動機,時時都為自己追求更健康 的生活,方能發揮效果。

另外,Ellis(1955,引自盧靜芬,2005)引用 Pope 和 Kline 徵詢諮商專家的 意見,歸納出有效諮商者的個人特質:接納、情緒穩定、心胸寬闊、同理心、真 誠、靈活有彈性、對人有興趣、自信。這也提供了本研究在教學實施上應注意的 原則。

三、對焦慮所持的看法

在理性情緒心理學當中,焦慮是「來自個體對真實或推想的威脅所有的非理 性信念」(Dryden,1994,引自武自珍譯,1997),可能產生的非理性信念為:這 個威脅一定不能發生;如果發生了,一定很可怕;我一定無法承擔這個威脅的後 果;這就證明了我一點價值都沒有。個體感到焦慮後採取的行為傾向為逃避,包 括身體上和心理上的逃避,但是這種暫時的解脫,往往會增強焦慮帶來的非理性 信念,因此更難發現有哪些建設性行為選項。理情學者認為面對焦慮的健康反應

在理性情緒心理學當中,焦慮是「來自個體對真實或推想的威脅所有的非理 性信念」(Dryden,1994,引自武自珍譯,1997),可能產生的非理性信念為:這 個威脅一定不能發生;如果發生了,一定很可怕;我一定無法承擔這個威脅的後 果;這就證明了我一點價值都沒有。個體感到焦慮後採取的行為傾向為逃避,包 括身體上和心理上的逃避,但是這種暫時的解脫,往往會增強焦慮帶來的非理性 信念,因此更難發現有哪些建設性行為選項。理情學者認為面對焦慮的健康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