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實踐期歷程與省思

第四章 歷程分析與討論

第二節 實踐期歷程與省思

本研究實踐期為 107 年 3 月下旬至 107 年 5 月中旬共六週。為了讓學生能實 際駁斥自己的非理性想法,並對會考這件事建立正向信念,選用兩篇課文設計應 用課程,並蒐集學生課堂反應紀錄、學習文件、觀課教師紀錄,以及教師本身的 省思札記,以了解學生學習情形。

本節主要敘明最後兩個單元的實施歷程與省思,即從規劃設計、教學實施到 學生回饋與研究者省思的內容。以下針對理情教育融入第七課與第六課的課程單 元分述之:

壹、教材揀選原則:

以下分別從單元選文和家庭作業,說明研究者課前揀選與設計教材的原則:

一、單元選文

行動期共兩個單元,分別選用九年級下學期翰林版課文第七課<大鼠>和第 六課<求知若渴,永保傻勁──賈伯斯的人生三堂課>。

首先,由於第七課<大鼠>為學生四月中旬段考範圍內的文言文課文,因此 在三月底的教學優先考慮融入此單元。這篇文章藉由碩貓與大鼠的搏鬥過程,深 入討論何謂真正的勇敢。雖然本篇非以人物為敘事主角,但「勇敢」這種在特定

時機展現的特定態度,卻相當適合作為學生揭露自我內在對話的楔子,因此將理 情理論融入寫作教學,視為該課的延伸學習,也列為實踐期第一個單元。

其次,學生在四月份陸續經歷最後一次段考與最後一次模擬考,緊接著就要 迎接人生中第一次的大型學業考試,研究者期望導入成長性思維的概念,以降低 其考試焦慮,因此選用第六課賈伯斯的人生故事,來建立學生的正向信念。

二、家庭作業結合寫作與替代治療

Ellis(1955)曾提及可以讓前來諮商的案主寫下故事或對話,供諮商師分析,

由於在奠基期的入門課程僅僅是讓學生造句,因此研究者在實踐期特意規劃引導 學生寫作一篇完整文章的課程,期望學生運用寫作家庭作業能更深入剖析自我內 在對話。

另外,理情教育的團體治療也提倡替代治療,媒材可以是影片、錄音或文章,

所以在實踐期不僅在課程上加入歌曲欣賞,家庭作業還引用了彭明輝教授自述對 求學歷程和考試焦慮的正向想法,期望協助學生建立面對會考焦慮的合理信念。

貳、理情教育融入國文課程歷程 一、第四單元:我喜歡蛻變後的自己

(一)規劃設計 1.單元教材介紹

本單元運用第七課課文<大鼠>,這篇文章出自清代蒲松齡所著的《聊齋志 異》,乃一文言短篇散文。<大鼠>一文先敘述明代萬曆年間,皇宮中出現一隻 與貓一樣大的老鼠,為害甚劇,曾經四處尋求民間優良的貓入宮捕捉大鼠,但皆 告失敗。接著描述異國所進貢的一隻獅貓與大鼠相鬥的過程,獅貓起初不斷閃避 大鼠的猛攻,雙方上下往復,直到大鼠展現疲態,獅貓便攻其不備,咬死了大鼠。

文末以鼠比喻有勇無謀的匹夫,勸誡人不該躁進,避免鋒芒畢露,應該效法獅貓 沉著應變,伺機而動。

本篇文章恰好能作為《聊齋志異》兩大特色的佐證,包括:文字精鍊雅致與

寓有警世意味。

2.單元教材轉化

(1)理情教育目標

A.認識以 ABCDEF 歷程轉化而成的寫作結構

B.學習在寫作時細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或加入自我提問的段落

(2)教材設計

本單元以研究者所設計的寫作學習單為主要教材,完整內容參見附錄 11。

為了完整說明自創寫作教材的設計概念,以下敘述篇幅較長,其他輔助教材的說 明併入教學實施歷程補敘。

A.新創「深度布局寫作架構」

圖 4-13. 理情 ABCDEF 歷程圖示

圖 4-14. 「深度布局」寫作架構與理情 A-F 歷程對照

起初,研究者思索理情治療的 ABCDEF 歷程(以下簡稱 A-F 歷程)該如何 轉化運用在理情教育的預防性課程中,發現它與散文寫作架構有異曲同工之妙,

甚至能將一般寫作架構更精緻化。通常散文即是記錄所見所聞,並抒發自己的心 得,可歸納為事件摘述與自我省思;同樣地,ABC 模式是個體詮釋自己經歷某 一件事情的歷程,DEF 是自我省思,並付諸行動的歷程,所以 A-F 歷程也可歸 納為事件摘述與自我省思兩大階段。因此,研究者嘗試將 A-F 歷程轉化為一篇 能引導學生自我省思的文章架構。

以理情 A-F 歷程轉化而成的寫作架構,研究者將之稱為「深度布局」,見上 頁圖 4-13 與圖 4-14。轉化概念說明如下:A 指「事件」,轉換為「①描述事件」, 以文章脈絡來說就是依選定的題材,概要摘述事件的資訊,可以包含人、事、時、

地、物的說明,自成一段。B 原指「非理性想法」,轉換為②「原有想法」;C 原 指「情緒和行為」,轉換為③「情緒反應」,兩者合稱感受,以文章脈絡來說,即 在事件中「我」的一切感受,包含內心想法和情緒反應,都可以有不同程度的陳 述。

這裡必須加以說明圖 6-1 和圖 6-2 中虛線與實線方框的意義,一般來說,因 為發生某一事件,所以個體有了某一情緒反應,中間用以詮釋事件的想法(無論 是否為非理性)是不易被個體察覺的,因此研究者以實線方框表示人們較容易察 覺的部分,以虛線方框表示人們不易察覺的部分。這也是為什麼在文章第二段先 把 B 和 C 放在一起,這裡只需要先請學生想想他感受到的一切,盡量特寫細節,

以利於顯現「我」在故事的主體性。

接著,進入深度布局架構中最重要的轉折處。D 原為「懷疑」,也就是理情 治療中的「駁斥非理性想法」,轉換為④「自我提問」,E 原為建立新的合理想法,

轉換為⑤「轉變想法」,兩者各自成一個段落。這兩者的名稱抽去「非理性」與

「理性」的對立性,是為了避免學生誤解研究者假定人人都有非理性想法,這裡 單純是引導學生運用寫作中的提問法,來重新詮釋或是深入思考事件的發展,換 個角度想,不一定指涉想法從非理性「投奔」理性。同時也期待簡化名稱後,能

讓學生更容易記住這種「以提問轉念」的方法。F 原為「理性信念帶來的健康情

B.其他三種基本寫作結構選項

接著,研究者除了考量寫作難度,也考量到題材適用度的問題。因為每種寫 作架構都是一套思考邏輯,所以研究者希望能提供學生更多元的寫作架構,不要 侷限學生用固定一套思考邏輯。因此,回顧自己近期研習的經驗,轉化運用了講 師分享的「以 ORID 寫作教學模式」(侯如紋,2017),擴充了第三種寫作架構。

首先,此模式是由「焦點討論法」演變而來的閱讀與寫作教學模式,ORID 這四 個字母分別代表:客觀事實(Objective)、感受反應(Reflective)、意義價值

(Interpretive)、決定行動(Decisional)。再者,研究者對比這種 ORID 結構和傳 統「起、承、轉、合」的結構,其實相去不遠,只是前者表現作者從接收反應到 回饋的順序,後者則是以事件發展的順序為主。然而,以理情教育的角度來說,

ORID 寫作模式比起傳統起承轉合架構更強調個體的感受與想法。這種架構也適 用於尚未能夠深入省思自我的學生,研究者將其學習目標設定為能察覺、並能特 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最後,研究者將其名稱簡化,分別為「事實」、「感受」、「想 法」、「行動」,即為四段式的「時尚款」。名為「時尚」的用意,只是為了與傳統 結構作區分,且方便記憶。

最後,研究者根據寫作架構的難度與學生熟悉程度排序,在寫作學習單的呈 現為經典款、時尚款、懸疑款,以及深度布局。經典款即為傳統「起、承、轉、

合」的四段式寫作架構。為了鼓勵學生練習描述自己想法與情緒反應,研究者請 學生從時尚款、懸疑款、深度布局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寫作架構,以「那一次我 學會勇敢」為題,書寫一篇約 500 字的文章,此即本單元的家庭作業。

(二)教學實施

研究者規劃兩節課來完成第四個單元,以寫作教學為主軸,實施流程如下:

在第一節課時,流程包含六大部分:回饋上次的課堂學習單和家庭作業、討 論上週五寫作測驗主題、複習會考寫作測驗規準、說明學習單上的寫作架構(三 種基本結構)、說明學習單上的寫作架構(深度布局)、交代家庭作業。詳細的教 學活動設計見於附錄 12。

第一部分,回饋上次的課堂學習單和家庭作業。首先,請小老師幫忙發下兩 張家庭作業,講評學生上次創作的箴言,說明評分方式,並公開讚揚佳句。再來 說明家庭作業<從電扶梯故障看你的 RQ 高低>三題答題情形,以及討論比較特 殊的答案。

第二部分,討論上週五寫作測驗主題。首先,抽點同學上台板書寫作測驗的 題目,接著,教師讚許作文主題明確、架構清楚的學生,再抽問幾位學生寫了什 麼主題;最後,歸納幾位學生的主題,帶領學生比較,強調主題與舉例的關聯性。

第三部分,複習會考寫作測驗規準。發下寫作學習單,先重申「立意取材」

和「結構組織」的意義,再以老師觀察到的寫作測驗情形來呼應會考規準。

第四部分,說明學習單上的寫作架構——三種基本結構。首先,說明學習單 上經典款和時尚款的範例。再者,以「懸疑款」扣合<大鼠>課文大意,

請學生擷取各層次的訊息,並抽點學生回答,教師逐一板書,如下:「問題」─

─萬曆年間宮中有鼠害;「嘗試」──遍求民間佳貓捕制之(概寫);「懷疑」─

─因為獅貓避鼠,所以眾人認為牠膽小無能;「解決」──貓等待鼠怠惰,即疾 下咬死牠。最後,說明懸疑款另一個現代校園範例。運用學生生活經驗,來擴充 範例句子,以加強學生印象,並且鼓勵學生寫出自己的生命故事。

第五部分,說明學習單上的寫作架構——深度布局。首先,說明學生可以選

第五部分,說明學習單上的寫作架構——深度布局。首先,說明學生可以選